2003 (3)
2006 (163)
2007 (94)
2014 (1)
2015 (1)
“骑白马的不一定是王子,可能是唐僧”
这句话,据说是今年BBS上很流行的一个签名或者留言,有朋友在我的博客里也引用了一下,意思大概是说让人们看清楚真相,别被一些貌似明显的表象忽悠了。
是啊,我们别被白马忽悠了,坐骑未必能表明身份——不过,我们也别被印象里的唐僧忽悠了:)
我猜想,这句话里说的唐僧,指的一定不是他做和尚的身份,而是由小说和电影给我们造成的那个滑稽可笑的形象。
我们脑海里对唐僧的印象,不是“西游记”里软弱无能的唐僧,就是“大话西游”里唧唧歪歪的唐僧,我们不能批评艺术家对人物的重新解构,那是他们的自由,但如果我们过于相信艺术家,那就不是他们的问题,而是我们自己的问题了。被骗或者被误导,一方面要怪别人不道德和不守法,另一方面,也要反思一下自己是不是有些地方做的也不够好。
其实,真实历史中的唐僧,聪明智慧学识能力身材相貌神采气质,大概是大多数王子都比不上的,除了没有王子的身份。
让我们看看历史记载中的唐僧。
说起玄奘法师在中国佛家历史上的影响,大概除了六祖慧能,没有人能和他相比。
他是中国大乘八宗中法相宗的创始人,在翻译佛经的数量与质量方面,与鸠摩罗什堪称双璧,但以中国人说,那他是当之无愧的第一。
另外,玄奘法师是真正的“御弟”,他与高昌国国王麴文泰是结拜的兄弟——就是金庸在“白马啸西风”里提到过的,被候君集灭了的那个国家。
玄奘法师偷渡出国,行程据说十余万里,路经几十个国家。他一路上多次遇到生命危险,都是靠着智勇双全沉着冷静,当然还要加上说不清是不是佛菩萨保佑的运气,才化险为夷,顺利到达当时在世界上排名第一的佛学中心“那烂陀寺”。在那里学习五年以后,开始游历印度及附近国家,并参加戒日王召开的佛学辩论大会,有五印18个国王、3000个大小乘佛教学者和外道2000人参加。当时玄奘讲论,任人问难,但无一人能予诘难,一时名震天下。戒日王又请玄奘参加五年一度、历时75天的无遮大会,一样是独占鳌头。
回国后,唐“太宗见之,大悦”,并力劝他出仕——据说是请他做宰相,不过这个具体职务我没有查到根据,如果有知道的朋友可以帮忙指出——玄奘法师志不在此,自然婉拒。
后来玄奘法师一生致力于翻译佛经事业,直至逝世。去世后葬于我们都知道的白鹿原——感谢陈忠实。
旧唐书载玄奘法师享年五十六岁,基本上可以确认错误,至于具体多少,学术界争论不休,似乎没有定论,大约在六十三到六十九之间——我们当然希望他活的越长越好:)
说玄奘法师是中国第一号名僧,也许有些言过其实,毕竟禅宗后来的影响太大,六祖慧能的声光辉耀千古,实在无人能比,但按照中央台那位主持人的说法,玄奘法师是古今中外天字第一号海归,这个位置大致上是没人能撼动的。
我们还是回到本文的初衷:唐僧什么样儿:)
我想,除了影视的影响外,还有一个印象很多人想必也记得,就是中学历史课本上的那张图片,那张图片把玉树临风的玄奘法师画成了五短三粗,实在不咋地。不过这似乎也是传统,古书里的人物像,基本上不能看。国画画人能画出风骨的,我印象里只有徐悲鸿——当然那是因为我对画不熟悉,所见太少的缘故。
真实的玄奘法师,自然不是那个样子。
玄奘法师的父亲就是个美男子,史载他“形長八尺,美眉明目”——原来男人也可以很美眉,自然此美眉非彼美眉也——“褒衣博帶好儒者之容”,这下子内在美外在美都齐了。老子英雄儿好汉,玄奘法师自然也差不到哪里去——岂止差不到哪里去,当然“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玄奘法师“幼而珪璋特達聰悟不群”,这珪璋都是宝玉,可不是谁都能形容的。大了点儿,“溫清淳謹”——当得起这几个词的孩子可难找,漂亮或者不少,气质“淳謹”的则极为鲜见,反正我这么多年看过的,没有一个能到这个标准。
法师有次遇到“有知士之鉴”的大理卿郑善果,结果郑“見而奇之”,“深嘉其志,又賢其器貌”,感叹“誦業易成風骨難得。若度此子必為釋門偉器。但恐果與諸公不見其翔翥雲霄灑演甘露耳”——从这些评论可以看出,这位郑善果果然善于相人知人,眼光理论都是一流的。可惜的是也确如其言,玄奘法师后来声光满天下,他却无缘得见了。
不只是法师自己各方面都很优秀超特,他的哥哥“亦風神朗俊體狀魁傑,至於屬詞談吐蘊藉風流接物誘凡無愧於弟。若其亭亭獨秀不雜埃塵”,从侧面衬托了玄奘法师的矫矫不群。
唉,玄奘法师如此品貌人才,怎么能怪一路上的美女们纷纷目眩神迷心悦神怡想以身相许呢!
果不其然,法师在西去路上真因为形貌被人看上了,不过不是美女,而是匪徒。
法师到达中印度的某个地方时,遇到了一伙儿需要杀人搞祭祀的,见“法師儀容偉麗形貌淑美”,就想把法师做祭品。当然后来又发生了很多事情,终于法师没被点了天灯,但是又可以证明法师的外形魅力,连匪徒异教徒都受不了诱惑。
法师西行历时十九年,去时青年,归来时已经是中年人了。唐太宗与法师坐谈以后,感叹道:“昔符堅稱釋道安為神器。舉朝尊之。朕今觀法師詞論典雅風節貞峻。非唯不愧古人。亦乃出之更遠。”
其实,唐太宗本身也是混血儿型的大帅哥,作战时好骑白马,是货真价实的“白马王子”,年轻时“聪明勇决,识量过人”,及长则“英明神武”,“龙凤之姿,天日之表”。
遥想二人相见之时,一个是人中之龙龙风之姿,一个是庄严端雅雍容蕴藉,各擅胜场,交相辉映,该是怎样的情状——噫,大唐之人杰地灵,早成绝响,如今的时世,哪里去找那样的人中龙凤,哪里去找那样世间世外的君臣佛子呢。。。
后来的日子,玄奘法师安心译经,也是十九年,直至辞世。
法师临终,“從足向上漸冷最後頂暖。顏色白赤怡悅勝常。過七七日竟無改變。亦無異氣自非定慧莊嚴戒香資被”。来的好去的也好,有始有终。
法师去世一个月以后,“有人齎栴檀末香至。請依西國法以塗三藏身”,“及開棺發殮已。人覺異香等蓮花之氣”,“眾睹三藏貌如生人”。
玄奘法师的弟子为他写的传记里,总结法师的形貌举止:“法師形長七尺板。身赤白色眉目疏朗。端嚴若塑美麗如畫。音詞清遠言談雅亮。聽者無厭。或處徒眾。或對嘉賓。一坐半日身不傾搖。服尚乾陀。裁唯細□。脩廣適中行步雍容。直前而視輒不顧眄。滔滔焉若大江之紀地。灼灼焉類芙蕖之在水。加以戒範端凝始終如一”。
千古之后,追思法师之风神,徒余叹息,惜不能礼拜阶下而师事之。
呵呵,年轻时罗嗦一点还好,起码常有新意。老了就千万别再罗嗦了,一开口就是:“想当年。。。”那可是真讨人嫌啦。
像我现在也是老得差不多了,女儿常说:“你怎么这么罗嗦啊,都讲10遍了。。。”我怎么觉得好像没讲似的,唉,老年痴呆的前兆啊。
唉,说起来还有个事儿,曾经有个女孩儿叫我“师父”,别人还以为是好话,纷纷问我怎么骗上手的,我只能郁闷的告诉他们:唉,人家那是骂我啰嗦的象唐僧呢。。。
唐僧没见过,可我在梦里见过俊美的白马,全身雪白,非常温柔的黑眼睛,还有长长的向上弯曲的睫毛,和童话故事中画的那些差不多,活生生的。。。唉,我怎么见到的最美的景色都是在梦里,是不是曾经在什么特别美的地方生活过呢?残留的记忆还会时不时地冒出来。
我很欣赏清静莲花的这段留言。
。。。
二月己亥见于仪鸾殿。帝迎慰甚厚。既而坐讫。 帝曰。师去何不相报。【李世民果然厉害,一见面先示以威,然后再布以恩。】
法师谢曰。玄奘当去之时以再三表奏。但诚愿微浅不蒙允许。无任慕道之至乃辄私行。专擅之罪唯深惭惧。 【法师既然认了错,皇帝也就放了手:】
帝曰。师出家与俗殊隔。然能委命求法惠利苍生。朕甚嘉焉。亦不烦为愧。但念彼山川阻远方俗异心。怪师能达也。【皇帝既然表示,他不究已往,玄奘自然感激。等到太宗问:“但念彼山川阻远,方俗异心,怪师能达也?”,法师马上藉机会把皇帝恭维了一番:】
法师对曰。玄奘闻。乘疾风者造天池而非远。御龙舟者涉江波而不难。自陛下掘乾符清四海。德笼九域仁被八区。淳风扇炎景之南。圣威振葱山之外。所以戎夷君长。每见云翔之鸟自东来者。犹疑发于上国。敛躬而敬之。况玄奘圆首方足。亲承育化者也。既赖天威故得往还无难。
【可见玄奘对时事政治,都很敏感,并不是一位不知世事的呆和尚。恰恰相反,像这样恭维皇帝的话,几乎出现于每一次对话中。这种事实在当时都是人们所熟知。玄奘的徒弟彦悰曾对他师父的机警善辞,有过这样的称赞:“法师才兼内外,临机酬答,其辩洽如是,难哉!”】
帝曰。此自是师长者之言,朕何敢当也。因广问彼事。自雪岭已西印度之境。玉烛和气物产风俗。八王故迹四佛遗踪。并博望之所不传。班马无得而载。法师既亲游其地观觌疆邑。耳闻目览记忆无遗。随问酬对皆有条理。
【太宗留意西域,从他作皇帝时起即有此心。可是西域诸国,分合不定,唐朝政府对当地的情形,并没有一贯而系统性的资料。现在玄奘的旅行,远越中亚直达印度。玄奘的见闻,远超过博望侯张骞。太宗自然需要这种材料。这种材料对唐朝经营西域,和历史意义都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太宗才决定,法师“宜修一传,以示未闻。” 这就是撰写《大唐西域记》的起因。】
帝大悦。谓侍臣曰。昔符坚称释道安为神器。举朝尊之。 朕今观法师词论典雅风节贞峻。非唯不愧古人。亦乃出之更远。时赵国公长孙无忌对曰。诚如 圣旨。臣尝读晋国春秋。见叙安事实是高行博物之僧。但彼时佛法来近经论未多。虽有钻研盖其条叶。非如法师躬窥净域。讨众妙之源。究泥洹之迹者矣。帝曰。公言是也。帝又谓法师曰。佛国遐远灵迹法教。前史不能委详。师既亲睹。宜修一传以示未闻。帝又察法师堪公辅之寄。因劝归俗助秉俗务。法师谢曰。玄奘少践缁门。伏膺佛道。玄宗是习。孔教未闻。今遣从俗。无异乘流之舟使弃水而就陆不唯无功亦徒令腐败也。愿得毕身行道以报国恩。即玄奘之幸甚。如是固辞乃止。
【太宗与奘师的那次会晤,是在仪鸾殿的官方场合,而非二人的私事。当时在场的还有包括长孙无忌在内的其他侍臣。所以帝“劝归俗助秉俗务”一事,上层官员应该都知道的。如果慧立是无中生有地伪造了这段公案,在事情刚刚过去的短短二三十年间,肯定是行不通的。(要是太宗与奘师那次是私人见面,那他们说了些什么话,都死无对证;慧立要是想伪造一些内容,旁人就不好驳斥了。) 所以据此,可以认为这段公案可信。】
。。。
【唐太宗第一次和玄奘召对时,就曾劝玄奘还俗,襄辅政务。玄奘推辞不从,“愿得毕身行道以报国恩”一语,作为妥协。太宗当时虽然没有再作要求,但也没有放弃那一计划。直到三年以后,贞观二十二年六月在玉华宫会见时,又再度提出这项意见:】
帝以法师学业该赡仪韵淹深。每思逼劝归俗。致之左右共谋朝政。往于洛阳宫奉见之际以亲论之。至是又言曰。昔尧舜禹汤之君。隆周炎汉之主。莫不以为六合务广万机事殷。两目不能遍鉴。一心难为独察。是以周凭十乱舜托五臣。翼亮朝猷弼谐邦国。彼明王圣主犹仗群贤。况朕寡闇而不寄众悊者也。意欲法师脱须菩提之染服。挂维摩诘之素衣。升铉路以陈谟。坐槐庭而论道。于意何如。
【这种要求换衣加官的理由是什么呢? 因为皇帝的事务太多,个人无法独察一切,所以“明王圣主,犹仗群贤”。玄奘素志未改,还是坚决不干。他用下面几种理由,说动了太宗:】
法师对曰:陛下言。六合务广。三五之君不能独守。寄诸贤哲共而成之。仲尼亦云。君失臣得。故君为元首臣为股肱。玄奘谓。此言将诫中庸非为上智。若使有臣皆得桀纣岂无臣耶。以此而推不必由也。仰惟
陛下上智之君一人纪纲万事自得其绪。况抚运以来。天地休平。中外宁晏。皆是 陛下不荒不淫。不丽不侈。兢兢业业。虽休勿休。居安思危。为善承天之所致也。余何预哉。请辨二三以明其事 陛下经纬八宏之略。驱驾英豪之才。克定祸乱之功。崇阐雍熙之业。聪明文思之德。体元合极之姿。皆天之所授。无假于人。其义一也。
敦本弃末。尚仁尚礼。移浇风于季俗。反淳政于上皇。赋遵薄制刑用轻典。九州四海禀识怀生。俱沐恩波咸遂安乐。此又 圣心至化无假于人。其义二也。
至道旁通深仁远洽。东逾日域西迈昆丘。南尽炎洲北穷玄塞。雕蹄鼻饮之俗。卉服左衽之人。莫不候雨瞻风稽颡屈膝。献珍贡宝充委夷邸。此又天威所感无假于人其义三也。
猃狁为患其来自久。五帝所不臣。三王不能制。遂使河洛为被发之野。酆鄗为鸣镝之场。中国陵迟凶奴得志。殷周已来不能攘弭。至汉武穷兵卫霍尽力。虽收枝叶根本犹存。自后以来不闻良策。及陛下御图一征斯殄。倾巢倒穴无复孑遗。浣海燕然之域。并入堤封单于弓骑之人。俱充臣妾。若言由臣。则虞夏已来贤辅多矣。何因不获。故知有道斯得。无假于人。其义四也。
高丽小蕃失礼上国。隋帝总天下之师。三自征罚。攻城无伤半揲。野掠不获一人。虚丧六军狼狈而反 陛下暂行将数万骑。摧驻跸之强阵。破辽盖之坚城。振旅凯旋。俘[酋*或]三十万众。用兵御将其道不殊。隋以之亡唐以之得。故知由主无假于人。其义五也。
又如天地交泰日月光华。和气氤氲庆云纷郁。五灵见质一角呈奇。白狼白狐。朱鸾朱草。昭彰杂沓无量亿千不能遍举。皆是应德而至。无假于人。乃欲比喻前王寄功十乱。窃为 陛下不取。
纵复须人今亦伊吕多矣。玄奘庸陋何足以预之。至于守戒缁门阐扬遗法。此其愿也。伏乞天慈终而不夺。
【让诸位见识一下 圣玄奘的无碍辩才。】
帝甚悦。谓法师曰。师向所陈并上玄垂祐及宗庙之灵卿士之力。朕安能致也。既欲敷扬妙道。亦不违高志可努力。今日已后亦当助师弘道。释彦悰笺曰。法师才兼内外。临机酬答其辩洽如是。难哉。昔道安陈谏。符坚之驾不停。恒标奋辞。姚兴之心莫止。终致败军之辱逃遁之劳。岂如法师雅论才申 皇情允塞。清风转洁美志逾贞。以此而言。可不烦月且而优劣见矣。时中书令褚遂良奏曰。今四海廓清九域宁晏。皆 陛下圣德实如师言。臣等备位而已。日月之下萤爝何功。帝笑曰。不如此。夫珍裘非一狐之腋。大厦必众材共成。何有君能独济。师欲自全雅操。故滥相光饰耳。
【这次晤谈是在玉华宫,也有包括褚遂良的侍臣在场。所以这种谈话,很难无中生有地捏造。总之,太宗想请 玄奘还俗入仕一事,应该是可信的。】
一部分共业有情作类似的梦,所以它们造出的周遭环境也类似。
值得注意的是,能造梦境的、导演梦境的 都不是第六识(我们的想像力、思维推究力 大抵皆是第六识所涵摄)。能造梦境的是真心(就是禅宗所要悟明的真心),导演梦境的是末那(就像司令员),第六识好比是参谋长。对于参谋长的提议,司令员有时采纳,有时任性不顾。
譬如我们面前有一堵墙,无论参谋长如何竭力地劝说司令员:“这堵墙不存在,是空的。咱们可以穿过去。” 司令员都不听从,故而如果硬要试图穿墙而过,一定会被撞得鼻青脸肿。 修行后,等哪天司令员的某些固有概念已经淡薄了,这时参谋长对司令员说:“前面这堵墙是空。” 司令员便深信不疑,于是真的可以穿墙而过了。(真心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先不谈。)
墙如是,山河大地、衣食器具、乃至人生的一幕幕悲欢离合、爱恨情仇的活剧,莫非是理。
凡事有一利,必有一害,看看戴安娜的故事,也就知道灰姑娘也不是好当的。呵呵,不过这也是老了才说的话,灰姑娘的梦俺小时候也做过滴:)
梦难道真的都是自己造出来的吗,那为什么我的梦有时完全是在现实里不可能见到的景象呢?甚至是无法想像的一些东西。我的想像力挺差的,如非见到,是说不出来。
就是因为现在关于玄奘法师的资料都是来源于此传,历史学上差不多属于“孤证”,又是比较私下的谈话,所以才不敢过于取信,如果有别的地方的记载作为旁证就好了。
至于关于玄奘法师形貌的记载,属于大家都能看到的东西,作假的可能性不大。
想让人家喜欢一个和尚,自然是不现实的:)
好东西在梦里很正常啊,梦也是你自己造出来的啊:)
「帝又察法師堪公輔之寄,因勸歸俗,助秉俗務」。
“公輔”者,三公﹑四辅﹐均为天子之佐。借指宰相一类的大臣。
另一个角度来想,象奘师这样名扬天下、震烁古今的人物,慧眼识人的唐太宗也不可能以低于宰辅的官职相邀入仕。 所以这应该可以算“据说是请他做宰相”的出处了。
唐僧没见过,可我在梦里见过俊美的白马,全身雪白,非常温柔的黑眼睛,还有长长的向上弯曲的睫毛,和童话故事中画的那些差不多,活生生的。。。唉,我怎么见到的最美的景色都是在梦里,是不是曾经在什么特别美的地方生活过呢?残留的记忆还会时不时地冒出来。
不过,沙发又占了,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