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粪叉文学讲座)什么是《第三世界文学写作》

(2007-11-05 10:48:49) 下一个
在这里的大部分原创小说其实都不值得一读。因为只要你看过前两句或者前一段就知道作者想要讲的是什么样的故事,故事的成色如何以及作者的写作水平还处于什么时代。当然读国内的文学杂志时的感觉也一样。
这里不得不牵扯到一个有时会被西方人提起的一个概念,就是所谓‘第三世界写作’。这一概念主要是指当今在第三世界国家(包括亚非拉)尚行的,但是在文学高度上仅相当于美国三十年代作家德莱塞的那种具有现实主义风格并以反映现实冲突为己任的写作。其特点是在突出故事中的立场或阶级冲突的同时,叙事者以显而易见的方式偏袒于冲突中的一方,从而表达其外在于文学的某种政治主张。
我承认大陆或者海外(包括这里)的文学爱好者们会对此表示反感。比如他们会说,我所写的是美国的生活,是发生在我身边的故事!完全是现代的!眼前的!
但是作为文学创作者,我必须告诉大家,所谓的“真实”完全是“创作”的结果,我们唯一所能做的就是无限地接近真实而永远无法得到它的实在。也就是说,以写实主义面貌出现的所谓“真实”,实际上只是真正的“真实”的一种,它并不因为它的面貌而拥有更多的真实性。正相反,它往往是最不真实的一种。我们可以很容易地联想到文革时期的所谓现实主义作品。(在它们的政治立场如何侵害了文学的价值这一方面我们应该始终牢记在心。)
那么什么才是作品中的真实呢?在这一点上我们必须得回到文学的基本点(亚里士多德式的)----模仿和再现上。模仿是指一个人尽可能“忠实地”表现出来他所见到的一切,而再现是指一个人如何以他自己的方式把故事给呈现出来。如果我们可以把这里的中介者(小说里的叙事者)还原为演员(古代戏剧里的),那么上述表达可以还原为/“模仿”意味着演员必须全心全意地投入到角色中,而“再现”意味着演员必须重塑角色。
实际上,小说中的叙事者(我们必须承认任何小说/故事都是由某个叙事者转述的。一篇小说中的作者往往同叙事者有着千变万化的联系。在阅读小说的时候千万不要混淆了他们之间的关系。)只能处于“模仿”和“再现”这两者之间,如果叙事者装作尽可能地提供了更多的“真实信息”,那么他就倾向于模仿,而如果叙事者试图以自己的方式重现故事,那么他则倾向于再现。很难说“模仿”和“再现”哪一个更真实,因为所谓“真实”的定义如此模糊以至于对于它实际上永远只可能是无限地接近。所以小说中的所谓“真实感”只能还原为叙事者在该作品中的可靠程度。
这样看来,并没有(至少是在文学作品中)所谓真正意义上的“写实”,而只有在叙事中的叙事者的角色。这才是理解一个文学作品的起点。我所看到的大部分汉语小说之所以给人感觉完全不入流,在我看来,就是因为其作者们还没有明白在文学作品中拥有作者,叙事者,主人公们,读者这四重关系。以至于使他们的创作始终处于某种半报告文学时代。也就是说,
被西方人所嘲笑的“第三世界文学”时代。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