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结构主义文学批评2

(2007-11-05 10:48:49) 下一个
结构主义范围颇广,所以我在这里只想谈一下在大陆还不太为人所知的结构主义文学批评。自从1910年代索绪尔的语言学教程被重新发现以来(19世纪初是一个真正的思想革命,百花齐放的时代。其中以俄国形式主义为先锋。),以语言学的研究成果为基础的思想风潮逐渐深入人心,并在后来发展成为风靡一时的结构主义。
其思想核心来自于索绪尔的两个语言学上的发现。第一,索绪尔发现所有的语言都是建立在发音的基础上的。而发音的根本建立在发音之间的对立和冲突之上。如送气音和非送气音,是否用鼻音等等。第二,索绪尔发现所有这些发音和它们所相对应的事物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比如桌子,在日语中叫tukue,在英语中叫table。也就是说在发音和意思之间的联系是任意的。
这两点发现给了文学评论界非常大的启发。首先,维特根施坦声明是语言在左右人的思维而不是相反。其次,什么是语言的规则呢?大家不约而同地遵循了索绪尔的理论。即,第一,任何一个文本都是建立在其中的要素的对立与冲突,或是相互关系的基础之上的。第二,文本,或者说小说,并没有所谓的中心思想。因为其所有的内容都是由文本,而不是作者生成的。
这实际上就是结构主义文学批评,乃至结构主义的两个基本原则。即第一,现实只是一个由其内部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所组成的结构。第二,这一结构的意义并不是它要说什么,而是意义是如何从其中产生的。
具体到文本,或者是小说,其内部关系由以下四个要素构成。作者,叙事者,剧中人物和读者。叙事者的角色是转述一个故事,但是他转述的方式是和作者有着若即若离的关系的。叙事者所知道的信息量通常有限,作者则有时强行加进来做一些补充。这样的时候作者常常用一些这样的句子,比如“其实”,“在世上”等等。总之作者和叙事者之间常常处于一种互相补充亦或互相竞争的关系。比如在简/奥斯汀的小说里作者就经常跳出来做一些道德评判,以纠正叙事者。而在法国新小说中作者则完全引身于叙事者身后,近乎消失而叙事者则一心一意地跟踪剧中人物的视点。在《麦田守望者》中(其中的叙事者是“我”)作者则处在和叙事者争酷的地位。
至于叙事者和剧中人物的关系则主要取决于其所掌握的信息量。比如一个全知的叙事者可以深入剧中人物的内心而一个被限定了的叙事者则主要靠外部判断或猜测。这主要取决于作者想要讲什么故事。简单地说,一个靠悬念取胜的小说的叙事者必须是被限定的。
至于剧中人物之间的紧张关系大家已经耳熟能详了,不必我在这里废话。
以上三者和读者都能保持适当的距离(在一篇好的小说里),因为这有助于调节读者的心理,以便他/她能保持所需要的阅读心态。
通过对以上四种关系的定量分析,我们就能判断一部小说在多大程度上是成功的。或者说给出它准确的文学价值。最重要的是,所有这一切都是有理论依据的。也就是说是可以证伪的。
[ 打印 ]
阅读 ()评论 (3)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