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 (613)
2007 (556)
2008 (369)
2009 (298)
2011 (232)
2012 (174)
2013 (145)
2014 (89)
2015 (101)
2016 (83)
2017 (53)
2019 (76)
2021 (62)
2022 (116)
2023 (95)
这种神奇碳水,就是抗性淀粉。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研究团队发表在知名学术杂志《自然代谢》(Nature Metabolism)的最新研究,证实了抗性淀粉与减脂间存在因果关系。
#1
什么是抗性淀粉?
抗性淀粉,近年来受到科学界的广泛关注。
因为它是一种可发酵膳食纤维,它在胃和小肠中不被人体淀粉酶消化,但进入结肠后能被肠道微生物群发酵,可以增加肠道有益菌群的数量。
可以说,抗性淀粉能为肠道益生菌提供“食物”,属于益生元类的碳水化合物。
而肠道菌群紊乱是肥胖的诱发因素之一,可能通过调控炎症反应、脂肪储存和葡萄糖代谢来影响人体的健康状况。
那相应的,通过饮食干预,比如增加抗性淀粉摄入,合理控制肠道微生物群,或许是很有前景的抗肥胖策略。
#2
研究怎么做的?
图片来自:参考资料[1]
首先要说的是,虽然研究规模很小,只纳入了37人,但这是一项安慰剂对照、双盲、交叉设计的临床试验,研究质量还是挺高的。
这37名受试者都是体重超标但身体健康,22名男性,15名女性,BMI(体重指数)≥24kg/m2,或男性腰围≥85厘米,女性腰围≥80厘米,他们被随机分为两组。
一组先接受8周的抗性淀粉干预(40g/d),另一组则是接受8周的等能量对照的淀粉干预。然后进入4周的洗脱期(目的在于清除上一轮试验的干扰),然后交换干预方式,再进行8周[1]。
两种淀粉都以粉末形式装在预先包装好的小袋中,每位受试者每天两次,每次一袋,每袋与300毫升水混合,在饭前10-15分钟服用[1]。
抗性淀粉组吃的是“高直链玉米淀粉(HAM-RS2)”,这种淀粉抗性淀粉含量高,91.2克约含40克抗性淀粉。
对照组吃的是等热量且不含抗性淀粉的普通淀粉,约72克。
每轮试验前后都会监测受试者的身体和代谢指标。
2.1
试验结果喜人
图g:MRI测量腹部脂肪,红色为内脏脂肪,黄色为皮下脂肪。抗性淀粉组内脏脂肪和皮下脂肪都显著减少。
抗性淀粉组体重平均减轻了2.81千克,腰围和腹部脂肪都明显减少。对照组则没有观察到明显变化。
抗性淀粉组的葡萄糖耐量和胰岛素敏感性也得到明显改善,血清中促炎细胞因子的水平明显下降。
另外,在两组饮食脂肪摄入量相同的情况下,抗性淀粉还减少了肠道对饮食中脂质的吸收。
研究人员认为,抗性淀粉引起肠道微生物重组,受影响的肠道菌群增加次级胆汁酸的产生,而胆汁酸是连接肠道微生物群与宿主(人体)的重要信号代谢物,这可能会减轻肥胖和胰岛素抵抗。
2.2
注意:饮食有控制
研究期间两组饮食相同,且都是平衡饮食模式。
研究人员在整个试验期间为这37名受试者提供一日三餐,团队的营养师设计了总能量满足轻体力活动的需要的食谱,每天摄入能量男性约1770kal,女性约1450kal,其中碳水化合物占50-60%,脂肪占25-30%,蛋白质占15-20%。
受试者们每天可以吃一个水果,但不建议额外摄入含糖饮料或零食[1]。
总之,受试者们还是进行了一定的饮食控制,并不是原有的日常食谱,更没有“胡吃海喝”。
#3
抗性淀粉减肥,现在可行吗?
不运动,也没有很严格地控制饮食,只是日常饮食稍微注意一点,再多吃点抗性淀粉,8周减重超过5斤,这效果还是挺吸引人的。
但目前来说,靠直接补充抗性淀粉减肥还为时尚早。
研究者认为,还需要进一步的试验监测抗性淀粉减重的可持续性和长期效果。当下也没有经过验证的“抗性淀粉减重方案”能够推广给大家。
大家也不要觉得抗性淀粉对健康有好处,就盲目购买并增加抗性淀粉的摄入。抗性淀粉吃多了,也可能引起恶心、呕吐、腹胀、肠蠕动增加或大便次数改变等肠道副作用。
这项研究对日常生活的指导意义,更多是告诉大家,可以在日常的均衡饮食之中,通过适当的食物选择,增加抗性淀粉的摄入,让我们的饮食更健康一点。
以日常饮食摄入量来说,可能不足产生跟试验一样明显的效果,但或许有潜在的健康益处。
还要提醒大家一点,别吃太油腻,高脂饮食会抵消掉抗性淀粉的健康益处[1]。
#4
如何增加抗性淀粉摄入?
很多天然食物中都含有抗性淀粉。
另外,烹饪方式也会影响食物中的抗性淀粉含量。
4.1
抗性淀粉含量多的食物
未成熟的香蕉、木瓜
没有成熟的香蕉、芒果、木瓜、豌豆、玉米中抗性淀粉含量较高,但相应的口感就不太好[2]。
有些地区有食用生水果的习惯,像我去广西旅游时,就在当地吃到用青芒果、青木瓜等加辣椒粉或酸梅粉等调味料制作的小吃——酸嘢,确实别有一番风味。
青木瓜不甜,还可以用来做菜,切丝后加泰式酸辣汁做沙拉,夏天吃非常清爽。
但如果不喜欢吃生水果,也没必要硬吃。
冷藏或晾凉的米饭、馒头、面包、土豆(泥)
这些食物中的淀粉糊化后在冷却或储存过程中,因为淀粉老化回生会生成抗性淀粉,4°C是最适宜抗性淀粉生成的温度,刚好是家用冰箱的冷藏温度。
米饭、馒头、土豆做熟后冷藏,抗性淀粉含量会显著增加,升糖指数也有明显下降。再加热后,抗性淀粉也会部分保留,像米饭冷藏后重新加热,血糖反应仍比新鲜热米饭要低[3-5]。
如果不太接受直接吃凉米饭,试试寿司、少油版炒饭,相对来说是兼具抗性淀粉和口味的选择。
土豆(泥)做好最好放凉再吃,抗性淀粉含量也会更高。(注意:土豆泥不要加太多黄油。)
馒头和面包可以冷藏保存,吃的时候再烤一烤复热。【注意是冷藏,不是冷冻。至于为什么烤,后面再说。】
玉米片、米线、粉丝、土豆粉、红薯粉
这些食物在生产过程中也都会经历加热糊化以及冷却时的老化回生,抗性淀粉含量很高。
抗性淀粉更耐消化,所以这些食物的血糖指数都比较低。
直接使用高直链玉米淀粉
无论是做菜还是制作甜点,使用高直链玉米淀粉代替一般的淀粉,更是直接增加抗性淀粉摄入。
在下厨房上搜“玉米淀粉”,很多甜点制作都会用到,你直接替换为高直链玉米淀粉,就可以得到一份更健康的甜点啦。
高直链玉米淀粉中的抗性淀粉含量很高也比较稳定,在电商平台很方便就能买到。
4.2
选择水少的烹饪方式
高温状态,淀粉吸水糊化,抗性淀粉含量会降低,食物会更容易消化吸收,血糖反应也会变高。
烘烤、微波加热等水量较少的烹饪方式,能减少淀粉糊化,如烤土豆抗性淀粉含量高于煮土豆[6]。
这也是为什么建议大家用烤或微波方式复热冷藏过的米饭、馒头、面包。
另外,高压烹饪也会降低抗性淀粉含量[6]。用压力锅煮得很粘稠的杂粮粥,抗性淀粉含量也是会小于蒸得略劲道的杂粮饭。
以上,就是一些增加日常饮食中抗性淀粉摄入的小技巧,但可能增加胃肠负担。如果你胃肠消化功能较弱,先照顾胃肠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