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归档
正文

外资上门欲突破中储粮 发改委誓保粮价

(2008-08-18 13:13:43) 下一个
外资上门“提亲”欲突破中储粮发改委誓保粮价
随着2008年中国关于限制外资企业进入粮食流通领域的世贸组织过渡期已结
束,已经牢牢掌控了中国的大豆定价权的外资粮商,又把目光急切地投向了中国的粮
食产业,现在,他们决定从中储粮开始突破。
面对拿着“彩礼”上门“提亲”的外国粮商,中储粮并不急于做出决定,已经学
会吸取大豆教训的他们,要看一看,“洋人”的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而国家发
改委则对此保持着高度警惕,毕竟向中储粮提亲的外资粮商,都以控制整条粮食产业
链条而著称于世。
被政府赋予平抑粮油价格的中储粮,正处在事件的中心,地位微妙。
外资粮商“提亲”
“他们确实一直想和我们合作。”中储粮新闻发言人魏强告诉记者。
他说的“他们”包括世界四大粮商之一的嘉吉公司,中国总部上海,他们的工作
人员对于“中储粮”几个字并不陌生,“我们经常有一些传真件往来”,不过,她拒
绝透露这些传真涉及的内容。
嘉吉是一家掌控全球粮食输出和交易业务的企业,在交易规模上已居全球之首。
从食品的生产、包装,到市场的每一个环节,无不一手包办。公司业务横跨五大洲及
66个国家,嘉吉现在的发展战略,就是要开发第三世界的潜在市场。
此时此刻,外资四大粮商在占领了中国大豆行业后,谋局中国粮食行业的步伐已
渐行渐快,除了嘉吉,还有ADM、路易·达孚以及邦基。此前中储粮某高层透露:
四大粮商均在与中储粮接洽,商谈合作事宜。
他们频繁示好的中储粮,实际上是中国政府控制的一家粮食购销机构,主要作用
为平抑粮食及农产品价格,彼时,为了使其拥有更多的资源完成这项职能,政府赋予
了中储粮进出口农产品的权力。
记者了解到,目前中储粮并未完成企业化改造,投资主体依旧为单一的中央政府
。按照政府的安排,中储粮直接管理着中央在地方的粮库,负责收购粮食,并以最低
收购价以及适时调整价格的方式,影响与控制粮食在流通领域中的价格。其拥有的粮
食购销渠道,在中国境内只有中粮(中国粮食集团)可以比肩,而这显然是外资看中
中储粮的原因所在。
此时,天时又站在了外资四大粮商的一方。
根据中国签订的WTO协议,2008年,中国对粮食流通领域的过渡期行将结
束,中国政府将不能再对粮食流通领域的外资介入问题进行限制,外资四大粮商显然
是看中了这个机会,方才频繁示好中储粮,希望以此为切入点,进入一直受到政府控
制的粮食购销领域。
现在,布局的还不止是嘉吉。据业内人士介绍,隶属世界四大粮商之一ADM公
司的益海嘉里集团,已经在山东、河南、河北、黑龙江、湖南等粮食主产区建立或并
购粮食加工企业,并在江苏等省准备建立粮食收储企业。
产业链利益的觊觎
“最危险的是,外资四大粮商都是一条龙的集团化运作,从种子、化肥等生产环
节到建立自己的运输通道等流通环节,掌控了整个链条。”中国大豆产业协会会长刘
登高说。
显然,中储粮只是这些外资的切入点,他们觊觎的是整条粮食产业链的利益,记
者了解到,在向中储粮频繁示好的同时,嘉吉已在布局中国的化肥市场,这正是粮食
产业链上的重要环节。
根据嘉吉方面的公开资料,嘉吉在华有27个独资和合资公司,但在这个资料中
,嘉吉对他们在中国化肥领域的投资只字不提。
而据记者的不完全统计显示,嘉吉在华已经建立了全资的山东嘉吉化肥有限公司
,以及合资的云南三环中化嘉吉化肥有限公司等。除了种植领域外,嘉吉在华的链条
基本搭建完成。
“如果控制了化肥等农资,就很容易控制粮价。”刘登高的担忧并非空穴来风,
2006年以来的中国粮价上涨,农资涨价是重要因素。
在这之前,益海嘉里已经做到了中国小包装食用油市场的头把交椅,占有中国市
场份额的60%~70%。
“益海嘉里集团的下一个目标是粮食。”刘登高表示,该集团已在山东兖州建立
一家大型面粉加工企业,一期年加工能力为30万吨。另据中国储备粮总公司调查,
这个集团在河南周口、河北石家庄也正准备建设面粉加工企业;不仅涉足粮食加工行
业,在江苏射阳,益海嘉里集团已进行了考察,准备在射阳沿海建立大型粮食收储加
工基地,进入粮食收储领域。
发改委的戒心
大豆河山的全面沦陷让政府早已产生了戒心,“几年前的教训触目惊心,粮食肯
定不会重走老路。”中储粮的上级主管单位——发改委农经司官员告诉记者。
他表示:“我们的国有粮库不可能让外商染指。即便是合作,也仅仅限于一些小
的加工厂之类,小公司我们不管,国有粮库,不可能。”
魏强也告诉记者:“我们现在和四大粮商没有任何实质性的合作。”2007年
,四大粮商之一的路易·达孚有意和中储粮合作建立一家榨油企业,“最后不了了之
了。”
“染指中储粮,没戏。”上述发改委官员说,“中储粮并非企业,主要任务不是
创造商业利润,不会为了商业利益放弃宏观调控职能。”
大豆行业的全线崩溃显然是长鸣警钟。大豆市场放开仅几年,定价权已经完全旁
落。此后,中储粮在食用油方面的调控能力日显苍白。最有名的例子是,2007年
的食用油涨价潮中,中储粮抛出20万吨食用油平抑油价,市场上却波澜不起。随后
的调查显示,70%的食用油都进入了益海嘉里的仓库。
国内一家大型油脂企业的负责人向记者抱怨说,“20万吨太少了。”不过,魏
强认为,“关键不是太少,是四大粮商实力太强大了,我们太弱小,就是再多投也没
用。”
“我们已经改变了方式,比如从抛售改为定点销售,效果好了很多。”魏强说,
“不过在油料市场上,失去的旧河山,再难收复。”政府显然不希望大豆的悲剧在更
重要的粮食领域重演。
不过,在商务部外资研究部主任、《中国WTO年度报告》主编马宇看来,这一
切根本不用过于担心:“引进竞争是好的,反垄断法也已生效,政府可以通过反垄断
法遏止他们的垄断行为。”他说。
中储粮的忧虑
然而,尽管如此,上述外资粮商的来势汹汹仍然让魏强很担忧,“比起四大粮商
,中国的几大粮食集团势力太弱小了,四大粮商在全世界范围内建立了完整的产业链
条,我们却没有一家企业在国内拥有完整的产业链条。”
目前,中储粮作为全国最大的粮源控制企业,具有较强的实力,但却没有粮食加
工业务;中粮集团有加工业务,却不能掌控粮源,销售网络也不够;华粮集团虽然在
全国属于比较大的企业,但实力与跨国公司根本不能相提并论。
另一点让魏强担忧的是,同时负责平抑油价的中储粮,以前曾有过粮食的进出口
权,不过,现在粮食的进出口权基本上被中粮垄断。这一弊端在中储粮的食用油和大
豆等轮换时暴露无疑,“有时我们需要轮换,但是国内的供给跟不上,我们又没有进
口配额,这样一来,就滞后很多。”
不过,外资四大粮商在中国粮食流通领域市场放开后的一系列动作,正在加剧这
种担忧,“不是说我们完全封闭,我们不和他们合作,我们国家粮食就安全了。”魏
强说。承担平抑国内农产品价格的中储粮,多少有些进退两难。
事实上,在四大粮商已经掌握了中国植物油销售的终端渠道后,通过建立或收购
面粉、大米加工厂,通过植物油的渠道销售进入粮食消费市场并不难,“因为在我国
,粮油完全是一个销售渠道,这就给我国粮食流通带来极大风险。”
“而且,外资四大粮商布局销售网点比我们要强很多,可行的路径就是,必须有
大型的粮食企业与之抗衡。”魏强透露说,下一步,中储粮会加快粮食加工领域的业
务开发,不过,具体的时间表仍然未定。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