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谁为难李克强,是谁阻碍了“大部制”?
(2008-04-19 12:09:28)
下一个
“大部制”的核心点是“小权力”(小政府)。可是以目前中国政治现实,近期几不可能真正进行政治改革,也就是说,不可能将政府由权力型改为服务型,变成小政府。政府及其官员通过权力寻租,成为最大面积的受益者,政治改革正是由於官员利益羁绊而窒碍难行
谁阻碍了“大部制”?
李克强领导的“大部制”改革遇到重挫,将只是“小试验”。两会上最后公布通过的国务院机构改革“大部制”方案,印证了报导。与过去反复了多次的机构调整相比,这次改革并没有本质差别,幅度甚至还小於过去的五次。一度热议的大能源部、大农业部、大文化部等多个大部,都没有兑现。其原因,并非事先热议的方案系外界谣传,而是决策者后来只采纳了最保守的方案。
利益阻力比意识形态保守更难以突破
我们并不将这个责任归於李克强,对於一个刚到中南海没几天的政治新星而言,让他去啃这块谁都啃不动的硬骨头,确是难为他。我们要说的是,通过这一场雷声大雨点小的“大部制”改革,显示了中国官僚利益集团形成的阻力,比之前意识形态保守的阻力更难以突破。对意识形态可以通过政治动员化解,而对利益集团难以通过内部交换破解。
中国的官方媒体正在鼓吹这次“大部门制”的政改意蕴,说此次改革“更注重质量和职能转变,而非简单的撤并机构、减少数量。而改革方式也是因地制宜,各有不同”,这当然只是用来自我安慰而已。
回顾之前五次机构调整,哪一次不可以说“不只是撤并机构、减少数量”,哪一次不可以说“注重质量和职能转变”?
1982年,国务院各部门从100个精减为61个,人员编制从原来的5.1万人减为3万人。
1988年,国务院原有45个部委减为41个,22个直属机构减为19个,75个非常设机构减到44个。
1993年3月,国务院组成部门、直属机构从原有的86个减少到59个。4月,直属机构由19个调整为13个,9个办事机构调整为5个。
1998年,国务院不再保留15个部、委。新组建的有4个部、委。更名的有3个部、委。改革后除办公厅外,组成部门由原有的40个减少到29个。
2003年,除国务院办公厅外,国务院29个组成部门经过改革调整为28个,不再保留经贸委和外经贸部,其职能并入新组建的商务部。发计委改组为发改委。计生委更名为国家人口和计生委。设立国资委、银监会。
人们一目了然:上述五次调整,幅度越来越小。对比2008年这次提交人大讨论的方案,国务院28个组成部门经过改革调整为27个,主要的是国务院新组建工业和信息化部、交通运输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环境保护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裁撤国防科工委、信息产业部、交通部、人事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建设部。
何必多此一“局”?
这里,不仅人们呼唤的能源部不见踪影,人们批评的“小国务院”发改委不见裁撤,就是上述这几个所谓变动最大的部门,也多只属於部门之间功能的调整,说好听点是重名不重实,说实在点是治标没治本,说透彻点乾脆就是换汤未换药。
例如,裁撤国防科工委,这个机构在军方成立总装备部之后,能管的本来就不多了,新组建国防科技工业局又有多少必要?
新组建的工业和信息化部并没有如之前所说,将广播电视系统纳入,只是将原由发改委管理的烟草专卖局和新组建的国防科技工业局,一并交其管理。这倒是拿走了发改委一部分权力,但又壮大了工业和信息化部。而“大”了的工业和信息化部同样值得质疑:是否要将行业化、企业化的工业各部门重归过来,让那些工业领域的既得利益者重新找到权力支点?
方案将原来的人事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合并成一个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然而,原来这就是一个部拆成的两个部。拆分后两个部门的职能屡有重叠和交叉,这次合是应该的,将“人事”“劳动”合称为人力资源,也少了歧视色彩,有助事业单位和城镇职工统一机制、整合管理。
华建敏解释了两个部门合并的缘由:人力资源是国家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因此,组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为更好地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必须统筹机关企事业单位人员管理,整合人才市场与劳动力市场,建立统一规?的人力资源市场,促进人力资源合理流动和有效配置,统筹就业和社会保障政策,建立健全从就业到养老的服务和保障体系。”这个表述体现了此轮机构改革的总体思路。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大部体制改革的主要目标,就是针对职责交叉、权责脱节问题,明确界定部门分工和权限,理顺部门职责关系,健全部门间的协调配合机制。
但是,中共的角色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将如何扮演?过去人事部长由中组部副部长兼任,就是因为人事部只是中组部的执行机构罢了。现在,中组部对中共党委和政府领导干部(公务员)的管理权并没有放弃,新的人力社保部又能行使多少人力资源之权呢?
组建交通运输部,撤消原民航总局,而又宣称新组民航局,让民航局保有很大独立性,这就让人感觉交通运输部只是名义管民航而已。原由信息产业部管理的国家邮政局,改由交通运输部管理,亦没有实质性变化。交通运输部不把铁道部纳入进来,怎算得上“大交通部”?铁道部可是一个比交通部牛气多的“独立王国”,拥有独立的公安局、法院、检察院。相比之下,铁道部才是真正的大部呢。
组建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国先后有建筑工程部、城市建设部、国家建设委员会、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建设部,招牌换得够多了。这次加了几个字,除了增加了难念程度,再就是将原建设部的指导城市客运的职责,整合划入新组建的交通运输部。至於住房职责,早在1998年就有明文:建设部最重要的职权之一便是房地产管理。在部的名称上加了“住房”两字,又能增加该部多少权威?业内人士即指出,住房问题涉及财政、税收、金融、土地等诸多方面,此前历次房地产宏观调控均效果不彰,一定程度上与上述各个部门的动机不一、诉求不一有关。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能有何为?无能为力。
组建国家能源局。将发改委的能源行业管理有关职责及机构,与能源领导小组办公室的职责、国防科工委的核电管理职责进行整合,划入该局。能源委员会办公室的工作由能源局承担,能源局仍由发改委管理。
这个能源局组建,只多了核电管理职责而已,而煤炭、电力、石油几大垄断行业,与这个能源局还是没有关系。能源委员会办公室与能源领导小组办公室又有什麽差别?都不过是一个偶尔开开会的名义。既然“局”还是“局”,何必多此一“局”?只有一个理由:为改革凑数。
升格只是表面,环保部是否真实扩权
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改由卫生部管理,也只是经历了一个轮回。早在上世纪80年代,药品监管便在卫生部辖下。这次回归,说是可以缓解药管与药政的矛盾与权力争斗。然而,他国经验表明,药品监管具有独立性,才能保证医政与药政监管之间形成制约。中国卫生部集权一身,一统天下,少了矛盾,并不一定少了腐败。药品监管纳入卫生部麾下,药品监管与医政监管的制约机制进一步弱化,药价更有可能畸高!
这次也明确了卫生部将承担食品安全综合协调、组织查处食品安全重大事故的责任,让民众同样不容对食品安全乐观。卫生部门在地方权序中,平时是排不上号的。以卫生部门一家之力,能遏止无数逐利者?这些逐利者,不就是地方利益不可分割的部分?
从中国近年不断出现的瘟疫和食品事故来看,卫生部应是事关公共安全的要害部门,所谓“大卫生部”成为医、药、食品和公共卫生四大领域的“总管”,当然是一种强化方式,但不能只是简单的以“合”成“大”,而应该从“事关公共安全”这一高度和角度,来确定其中的决策机制、协调机制,落实监督机制和问责机制。
这次环保总局升格为部,成为内阁成员,算是差强人意。在此次新组建的部之中,环保部几乎是最没有争议的部。
但升格只是表面,环保部是否真实扩权?象潘岳这样既有国内民意、又有国际名声的“地球拯救者”,总被压制在官僚体制中,可以想见所谓“环境执法”,怎麽不被淹没在地方和部门利益的泥潭中?
警示人们:改革越来越难了
“大部制”方案当然不是一无是处,某些机构的升格或者降格,部门之间功能的调整,也多少能顺应一下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变化的现状。但是这离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所要求、离民众所希望看到的改革,相差太远。至於许多学者所预期的,“大部制”改革将朝“决策、执行、监督”三权分立的方向迈进,甚至成为政治体制改革的先声云云,都不过是书斋中美妙的梦想而已。
没有人期望中国的行政机构改革一蹴而就,谁都知道这是一个十分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但是即使如此,目前的方案还是太让人失望了。说到底,之所以不能“伤筋动骨”,是因为各种利益群体“骨头硬”,“筋络乱”,更是因为决策层“刀锋太钝”“力道太小”!
西方媒体直言:没有政治改革,不可能有真正的“大部制”。这话有理,但太简单。“大部制”的核心点是“小权力”(小政府)。可是以目前中国政治现实,近期几不可能真正进行政治改革,也就是说,不可能将政府由权力型改为服务型,变成小政府。过去十多年,政府及其官员通过权力寻租,成为这场改革最大面积的受益者,政治改革正是由於官员利益羁绊而窒碍难行。
方案公布之前,能作出“大部制”将只是“小试验”的判断,当时就说明了理由:
中国政令之所以不畅通、政出多门,是因为权力部门化、部门利益化、利益集团化。“大部制”这一改革试图切断各个部门和现有权贵阶层、利益集团错综复杂的勾结纽带,重组权力和资本格局版图。因此,一经提出,抽象地说,人人都认为势在必行;具体地做,却遭到各个部门上上下下软硬兼施的抵制。
当然,中国决策者也知道,政府权力过大,利益大,责任也大,而民间的活力一小,市场经济一旦窒息,最终也会损害政府的利益。正是因此,当局对改革才有了一些动力。人们有理由相信,“大部制”虽然是“小开始”,但不会是结束。中国这些年便是在犹疑、反复中,寻找一条复兴之路。
这次“大部制”变革的失败,警示人们:改革越来越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