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归档
正文

林彪唯一没战胜的对手:共和国上将陈明仁(图)

(2006-08-03 13:19:17) 下一个
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第一代上将中,有3位是解放军昔日战场上的对手。他们是解放前夕率部起义的原国民党将领陈明仁、陶峙岳、董其武。他们都曾是蒋介石的爱将,都曾与日本侵略者浴血奋战,也都曾率部起义,为共和国的诞生作出了历史贡献,并因此被授予上将军衔。

陈明仁(1903~1974年),

字子良,洪源人,1924年春入广州大本营陆军讲武学校,11月19日转黄埔军校第1期,曾参加广东革命政府两次东征,官至国民党兵团司令,被授予中将,1949年8月率部起义并加入解放军,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上将陈明仁

1947年5月,林彪率领东北人民解放军发动夏季攻势。从6月11日起,林彪率10余万人的大军从西南北3面包围位于长春和沈阳之间的战略要地四平。当时,防守四平的国民党军队只有两万余人,守城司令是国民党军的着名战将陈明仁。

6月13日,林彪下令总攻已被炮火轰击3天的四平。一场激烈的攻坚战全面展开。四平路西已经全部被解放军占领。陈明仁率领不足万人的71军残部退守路东,继续抵抗。解放军的炮火向路东纵深猛轰,国民党的空军向路西狂轰滥炸,双方阵地均成为一片火海。陈明仁的胞弟被解放军俘虏,他的工事也全被炸平。

此时,如果林彪集中兵力集中炮火猛攻路东,也许能够冲过路东将陈明仁活捉。但是,林彪此时被陈明仁的顽强防守所迷惑,竟然错误地以为陈明仁兵马甚多,便分兵扫清四平外围,放弃了正面进攻,结果给了陈明仁喘息的机会,使陈明仁很快地抢修了工事,配齐了弹药。解放军以重大的代价攻占了四平市街,但是突破口却很小,大部队没能跟进。陈明仁下死命令集中全力争夺突破口。他绝望地向沈阳的杜聿明发电告急,准备“以身殉国”。杜聿明则电令他不惜一切代价坚决顶住,援兵很快就到。国民党派53军、52军、93军和新6军向四平挺进。此时解放军如不撤退,将陷入两面作战的危险境地。林彪考虑再三,下令撤兵。四平街又回到陈明仁手中。国民党4个军与陈明仁在四平会师。此时的四平,硝烟弥漫,残垣断壁,死尸成堆,鲜血成河。

陈明仁在四平的顽强防守震动了全国。蒋介石欣喜若狂,大声称赞陈明仁:“奇迹,真是人间奇迹!陈明仁真是国家栋梁、黄埔名将!”

在沈阳,国民党几十万人的军队举行祝捷大会。国民党军参谋总长陈诚把一枚青天白日勋章挂在陈明仁的胸前,并宣布:陈明仁为国民党陆军第7兵团司令官,蒋介石还亲自接见陈明仁和他的夫人。

1949年,他同国民党元老程潜一起率部起义,为和平解放长沙作出了历史贡献。

1974年5月21日,陈明仁将军在北京病逝。

陶峙岳上将——为和平解放新疆做出贡献

陶峙岳,

原名陶纪常,字岷毓,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荣获一级解放勋章。1915年,陶峙岳转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学习,并在年底参加了声讨袁世凯复辟称帝的斗争。

1930年后,陶峙岳率部参加了对中央根据地的前4次“围剿”,但在第3次“围剿”中遭红军痛歼后产生厌战情绪,或告假休息,或请求担任后方守备任务,回避与红军作战。1935年9月,其第8师调到甘肃后,奉命在陇西武山、华家岭一带阻击北上的红军。因对内战不满,他故意虚张声势,暗中却主动让路,使红军主力得以安全通过。西安事变爆发后,他希望蒋介石能停止内战,致力抗日,其师虽驻海原,却不肯派兵去西安解救。

1937年“七七” 卢沟桥事变爆发时,陶峙岳任国民党军第76军中将军长兼第8师师长。他立即从庐山军官训练团赶回陕西部队驻地,请缨抗战,并以日寇侵华史和戚继光、林则徐、左宗棠等御侮事迹教育部队,激励将士怀必死之决心投入抗日战争。9月19日,他率部从陕西经河南,抵达上海参加淞沪会战。部队受其鼓动和激励,作战极为英勇。经20余日连续激战,当撤出战斗时,其部队战斗人员仅剩700多人。淞沪战役后,陶峙岳调任国民党军胡宗南部第1军军长。经其精心整训,该军成为一支抗战劲旅。

1946年4月,张治中出任国民党军事委员会西北行营主任兼新疆省政府主席后,陶峙岳被张治中任命为新疆警备总司令,协助张和平解决了伊犁、塔城、阿山的三区人民武装起义后的民族问题,使新疆紧张复杂的局势逐渐得以缓和。

1946年夏,陶峙岳调兰州任西北军政长官公署副长官。在张治中不在兰州期间,他全权代行处理军政长官公署的日常事务,以公正态度周旋于甘、宁、青、新 4省,平息了一系列棘手的事件,使西北局势维持住相对的稳定。1947年5月新疆政局再次出现动荡后,经张治中推荐,他兼任新疆警备总司令。

自1949年年初开始,陶峙岳便积极探寻和谋划新疆和平解放的途径,一方面为实现这一目标进行着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一方面主动派人与共产党和解放军接洽。在克服重重困难之后,终于在9月25日和 26日,他与新疆省主席包尔汉分别代表国民党驻疆10万名官兵和新疆政府,通电宣布起义,并致电人民解放军副总司令彭德怀,请求迅速派人民解放军部队入疆,随后又有效地制止了因起义引起的局部骚乱,为新疆的和平解放作出了重大贡献。

1955年,陶峙岳被授予上将军衔和一级解放勋章。

董其武上将——投笔从戎的爱国将领

1899年11月27日(农历十月二十五),

董其武出生在山西省河津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自幼由外祖母抚养,长而好学,攻读经史,早年受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影响,立志救国救民,后怀着富国强兵之志,毅然投笔从戎,决心当一名爱国军人。

1919年,董其武到太原考入阎锡山创办的学兵团,1924年开始军旅生活,连年作战,几易部队,先在刘镇华的军中任排长,不久由西安赴洛阳,入国民军第2军,先后任第8混成旅第2团排长、连长、营长和第9混成旅旅部副官长,1926年冬到武汉参加国民革命军第4军。

1927年北伐开始。董其武参加了国民革命军第4军先遣纵队,任支队长,转战豫皖各地,屡立战功,后升任中校副团长,但因不是蒋介石嫡系,竟遭排挤。他本想到上海另谋出路,结果生活陷入绝境。当时,任天津特别市警备司令的傅作义将军正在扩编军队。董其武遂变卖衣物作路费,千里迢迢奔赴天津。经傅将军的考察,他被委任为额外上尉参谋,后任少校参谋、干部政治训练所队长。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董其武积极投身抗日民族战争。1933年5月中旬,他率部参加“长城抗战”,在怀柔、石厂一线阻击日寇,率领全团官兵浴血奋战,打退日寇10多次的猖狂进攻。

1936年,董其武任218旅少将旅长。在傅作义将军指挥的“绥远抗战”中,他率领部队星夜行动,出其不意,分路抄袭敌后,一举将红格尔图的日伪军歼灭,为百灵庙战役的胜利奠定了基础,被誉为“抗日民族英雄”。“七七”事变后,他率部转战平绥一线,其后与八路军紧密配合,参加了着名的平型关战役、忻口战役。他率3000名精兵,深入日军腹地,身负重伤,坚持指挥奇袭板垣师团前线指挥所,取得了辉煌战果。

1937年年底,董其武任第 101师中将师长,转战晋西北,结识了贺龙、南汉宸、程子华等八路军领导人,坚定了国共合作的信念。1938年,他率部参加了绥南战役。同年年底,他随傅作义将军回到绥远后套地区,整军练武,寻机对日作战。1939年冬,他率部参加了包头战役、绥西战役、五原战役,连续苦战100多天,3战3捷,沉重打击了日寇的嚣张气焰,振奋了中华民族的抗日救国精神。1940年起,他先后担任暂3军中将军长、骑4军军长、35军军长、第12战区政治部主任兼晋陕绥边区副总司令,其间始终坚持对日作战。

1946年年底,董其武任国民党绥远省政府主席兼绥远省保安司令,以后又任西北军政长官公署副长官。

1949年1月,北平和平解放后,董其武审时度势,明确表示要追随傅先生走和平道路,毅然接受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以和平方式解决绥远问题的主张。

9月19日,在傅作义将军的帮助下,董其武率绥远军政人员通电起义。

1989年3月3日,董其武上将在北京逝世,终年90岁。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