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归档
正文

胡锦涛频访上海所为何事?

(2006-06-15 15:44:17) 下一个
胡锦涛本月十二日及十三日因利乘便,在出席上海合作组织峰会前顺道到上海视察两天,从洋山港、振华港口机械集团及中船江南长兴造船基地等企业,到孙桥现代农业科技园区,谈的都是上海市官员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方向、创造良好的体制环境,以此落实科学发展观。这是胡锦涛两年内第二度访沪,如此频繁,让外界有无限联想:胡锦涛为上海市的人事调整操心?考察中共十七大后的高级干部候选人?还是挺上海呢?二OO四年七月,胡锦涛上台年半后,终于君临“上海帮”的大本营,却是向上海的干部发出警告:必须配合中央的宏观调控措施,压缩过度投资的行业。当时,全国各地出现经济过热,国务院在当年三月推出连串冷却经济的宏观调控措施,却受到地方诸侯强烈抵制,甚至传出当时的上海市委书记陈良宇在政治局会议上,当面指摘宏观调控严重伤害长三角,在未来几年更将阻碍中国经济的发展,他还警告温家宝及国务院,若不改正,将须负“政治责任”。因此,胡锦涛当时访沪,就是向上海施压,要与中央保持一致。但两年后的今天,胡锦涛再度访沪,陈良宇早已悄悄褪下那副“跋扈”面具,改以“拥胡”姿态接待胡锦涛,而过去一年,更不断传出陈良宇被调走的消息。按照新华社前天的报道,胡锦涛今次在上海强调,“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着力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积极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必须紧紧抓住科技进步和创新这个关键环节....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方向、努力为发展创造良好的体制环境,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这套“官腔”,跟两年前访沪时比较,少了一段有关必须实施宏观调控的话,多了一句“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方向”。显然,这句话足以反映胡锦涛此行的目的。过去一年多,党内外有关是否继续推行改革开放的争论不断升级。左派、新左派和保守派,批评二十多年的市场化改革,导致贫富悬殊加剧、社会不公加深、环境破坏严重、国有资产流失等,应该暂停改革,让社会休养生息,甚至走回头路。但改革派认为,这些都是改革的副产品,是不可避免的,只要不断深化改革,这些问题自会迎刃而解。有关争论在今年三月的全国人大达到高潮,胡锦涛和温家宝当时表态支持改革派的观点。胡锦涛出席上海代表团座谈时强调,“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说到底要靠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要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方向,进一步坚定改革的决心和信心,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不失时机地推进改革,切实加大改革力度”。显然,胡锦涛想为这场争论一槌定音。但事与愿违,是否应该继续推动市场化改革的争论,并没因为胡锦涛的表态而偃旗息鼓,《人民日报》六月五日发表署名“锺轩理”(应是“中宣部理论局”写作班子的笔名)的文章《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方向》,再为市场化改革护航,并希望这场争论告一段落。现在,胡锦涛在上海视察时,再为市场化改革保驾护航。若非党内对改革方向还有噪音,若非对改革的争论无法止息,胡锦涛和中共“喉舌”又何需在短短三个月内,先后三次为改革开放鸣锣开道呢?胡锦涛和中央三番四次仍无法统一全党思想,说明胡锦涛的权威严重不足,在过去是不可思议的。胡锦涛集党政军大权于一身,理论上与前几代中共领导人拥有的权力不相伯仲,但他的权威不仅无法和毛泽东、邓小平相提并论,甚至连其前任的江泽民也相去甚远。吊诡的是,中国的体制必须由强人支配才能撑下去,除非中共彻底摆脱“革命党”的组织方式,蜕变成正常的“执政党”,以普选方式选出具民意基础、有党员政治授权的党领袖,否则中共不可能再产人强人领袖,往后的中共领导人再没战功,其权威势必一代不如一代!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