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椟还珠游:欧洲最美古典图书馆 (3/4)修道院图书馆
第3节 修道院图书馆
我把欧洲最美的古典图书馆分为三类,分别是大学图书馆、修道院图书馆、和帝王图书馆。其中数量最多,占到一半比重的是修道院图书馆,有6座。这是因为欧洲中世纪的修道院发挥过重要的继承文明、传承知识的作用,正如上文说过爱尔兰的修道院在公元5世纪到9世纪这三百年间,几乎是在文明的一片黑暗中,唯一的那一点火种和光亮,后来这光亮随着爱尔兰僧侣在欧洲大陆各地传道而散布开来,随着各地修道院的建立,星星点点终致燎原。所以欧洲历史上中世纪的很多修道院都有藏书、抄书、制作精美手工艺书籍的传统。
3.1 瑞士圣加伦修道院图书馆
第一所修道院就是由爱尔兰的一位修士流浪到瑞士、德国、奥地利边境建立的,瑞士圣加伦修道院(St. Gallen)。
在德国南部,瑞士东北部莱茵河流入康斯坦斯湖(Konstance)的地方,莱茵河河口以西,湖南岸瑞士领土上,最大的城市是圣加伦(St. Gallen)。它得名于7世纪时隐居于此修行的本笃派修道士盖尔(St. Gallus)。圣盖尔就是爱尔兰人,跟随师父和十几名师兄弟从爱尔兰东渡,在法兰克王国的土地上边旅行边传教。当时相当于中国的初唐,在欧洲则是克洛维开创的墨洛温王朝法兰克王国,被宫相们把持政权的时代,还没有今天法国、德国、奥地利、瑞士这些国家。旅行到康斯坦斯湖边的时候,盖尔的身体垮了,无法跟随同伴继续旅行,于是就地隐居下来。盖尔是个有德行的修士,终身不为名利所动,坚持清贫的隐居生活,生前就获得了极大声名,死后不久被教廷封为圣人,宫相查理马特(就是在732年普瓦提埃战役打败阿拉伯入侵的那位)下令在他隐居的地方修建一座纪念修道院,而以修道院为中心发展起来的这座城市,也用他的名字命名为圣加伦。圣加伦修道院在查理马特-矮子丕平-查理曼大帝这祖孙三代的时间里,发展成了中世纪早期欧洲最重要的学术中心之一,在商务印书馆发行的汉译名著系列中,有一部《查理曼大帝传》,几乎是欧洲古代关于查理曼唯一可靠的同时代史料,那部书就是当时一位圣加伦修道院的僧侣所著,后来修道院更是获得了极大的世俗权力,因为欧洲古代的诸侯大地主既可以是世袭的贵族爵爷,也可以是修道院和主教,这座圣加伦修道院占有城市附近的大片土地,发展成一个诸侯国家,后来瑞士联邦向北扩展,以武力征服这里,于是圣加伦就以一个邦的身份加入了瑞士联邦。
空中俯瞰圣加伦修道院
我2016年专程去圣加伦的目的,是为了参观市中心那座古老修道院中的图书馆,它是我认为全世界最美的几座图书馆之一。如今图书馆和修道院都已经列入联合国世界遗产名录。这座图书馆里藏书16万册,就数量来说和现代的大型公共图书馆无法相提并论(可以对比一下世界最大的大学图书馆是哈佛大学图书馆,藏书大约2000万册,中国国家图书馆藏书是4000万册的量级),但这里真正的宝藏,是那些古登堡印刷机发明之前,从建立修道院的8世纪到15世纪,相当于中国朝代自唐至明的2100册手抄本图书,全都是善本珍本,大多数都工工整整地由僧侣抄写在羊皮纸上进行装订,再在书页和封面上用烫金和各种颜色甚至宝石加以装饰。这就是秉承了爱尔兰修道士们从本土带到欧洲大陆的传统技艺。图书馆里面1900年之前的书都必须在某一个特定的阅览室才能翻阅。当然,我根本都不懂这些用拉丁语写的古籍,我来这座图书馆纯粹为了参观它的内部装饰。
在建筑史上,中世纪极盛期大约11-13世纪盛行罗曼式建筑,13-15世纪盛行哥特式建筑。此后15世纪从意大利开始文艺复兴式建筑,并在欧洲传播开来。相当于中国明代极盛期的16世纪初,欧洲开始宗教改革,罗马教廷为了和宗教改革产生的基督教新教抗衡,不仅自身也开始反腐败,而且在宗教宣传方面,从17世纪的罗马开始了巴罗克建筑和绘画风格,重视建筑和油画的装饰性和戏剧性,这个时代相当于中国历史上的明末清初。
圣加仑修道院的巴罗克式塔楼
圣加伦修道院教堂巴罗克式的内部装饰
后来到18世纪,巴罗克晚期走向繁复和纤巧,多用曲线进行繁杂的装饰,连立柱也做成螺旋状,这就是洛可可艺术风格,这个时代大致相当于中国历史上清朝的康乾盛世。笔者曾经专门搜寻并拜访了欧洲大陆上装饰最豪华最美丽的近20座图书馆,所有这些图书馆几乎全都是巴罗克-洛可可时期建造的,因为这个时期欧洲的室内装饰之豪华富丽达到了历史的顶峰。这座圣加伦修道院图书馆,还有后面将会提到的奥地利多瑙河瓦豪河谷中的梅尔克修道院图书馆都是其中的佼佼者。圣加伦修道院图书馆重修于1758-1767年,相当于清朝乾隆年间,在欧洲正是洛可可艺术风格最盛的时代,看图书馆屋顶上的壁画,不但繁复,就连边框都充满了曲线装饰。图书室分上下两层,藏书收纳在靠墙的木制书柜里,书柜做工精致,色调优雅,四角有复杂的木雕装饰,一眼望去古色古香。二楼栏杆的柱子雕刻得更加精美。这座图书馆作为联合国世界遗产,向游客开放参观,但是为保护古籍善本图书禁止照相。我用的照片是从官网上下载的。
其实游客们都和我一样,根本看不懂那些古籍的珍贵,但就算看一眼图书馆内部的豪华装饰,置身其中体会古代书香翰墨的华贵与高雅,也绝对值得做此一游。
3.2 捷克布拉格斯特拉霍夫修道院图书馆(Strahov)
在我个人评选的世界最美古代图书馆里面,布拉格独占两座。旧城市政厅和查理桥旁边的国家图书馆克莱门特馆是一座,留待后面“王家图书馆”再说。另一座斯特拉霍夫修道院图书馆(Strahov)其实也不算太偏僻。今天的游客一定会去参观城堡山,上面有圣维特大教堂和王宫。大多数人是从城堡山正面山下查理桥边,坐著名的22路有轨电车,绕道后山缓坡上去,参观王宫城堡以后,再从临河的正面一路走下来。22路电车上山以后,开到王宫大门之前一站下车就是斯特拉霍夫修道院了,从修道院步行到王宫只要几百米,十分方便。
这座修道院没有瑞士圣加伦那么早,始建于12世纪,相当于北宋(圣加伦建立的年代相当于唐朝),当时已经有小规模的图书收藏,不过现在我们看到的美丽图书馆远没有那么早。在修道院建立的头五百年里,几毁几建,修道院的藏书也毁过几次。这里顺便解说一下古代捷克,也就是波西米亚罗马天主教和新教的斗争背景,任何关于修道院或者捷克历史的事物,离开这个背景根本说不清楚。
中世纪欧洲大部分国家当然都是信仰罗马天主教的。可是到晚期中世纪的14-15世纪,因为贫困、战争、瘟疫,很多人对基督教信仰产生动摇,其中有很多智者和哲学家提出新的学说,试图改良正统的天主教,都被教廷视为异端。1414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西格蒙德在康斯坦斯湖畔召开全欧洲天主教大公会,废黜并立的三个教皇,另立新教皇,把教廷稳定地建在罗马,同时还烧死了异端宗教改革家,布拉格大学教授扬·胡斯。皇帝、国王、教会、修道院当然是属于正统天主教这个阵营的。可是波西米亚民众大多数信仰胡斯的新学说,在胡斯被烧死以后,1419年愤怒的布拉格新教徒冲进新城市政厅,把国王的官吏扔出窗外,史称“第一次扔出窗外事件”,从此开始了将近二十年的新教“胡斯战争”,最后失败被皇帝镇压下去了。一百年以后,1517年马丁路德在德意志萨克森公国维滕堡再次举起宗教改革的旗帜,反对腐败的罗马天主教廷,这次很快风靡欧洲,德意志很多诸侯皈依新教,而且改革派也分成很多不同派别,象路德派、开尔文派等等,互不统属,统称Protestant,中文统称为基督教新教,跟正统的罗马天主教相对,都属于基督教范畴。英国情况有点特殊:国王亨利八世为了和老婆离婚而弃绝罗马教廷,自创英国国教会,自任教会首脑。英国国教会(有的书音译成安立甘教会)也算新教的一派。波西米亚当时属于神圣罗马帝国哈布斯堡皇室统治,皇帝、教皇和修道院反对新教,而波西米亚人民大多倾向于新教,马丁路德之后再一百年,信仰新教的布拉格人民跟皇帝矛盾激化,1618年在王宫城堡搞了“第二次扔出窗外事件”,这次引发“德意志三十年战争”更不得了,全欧洲卷入大战。战争的第一阶段信奉新教的波西米亚人不承认哈布斯堡皇帝兼任国王,迎立信仰新教的德意志普法尔茨选帝侯为国王,很快在“白山战役”中被皇帝大军决定性地击败,普法尔茨选帝侯自己也丢了封国。此后几年皇帝在波西米亚大杀新教徒,从此波西米亚-捷克的新教势力被彻底清洗。但大的战争还在继续,瑞典、法国相继介入,三十年以后最终结果虽然是皇帝和教廷输了,可是战争初期皇帝已经彻底压服了波西米亚新教信徒,从此以后捷克服从皇帝和教廷信奉罗马天主教。
在这个大背景下,我们可以想象布拉格的天主教修道院在这两百年间,“胡斯战争”和“三十年战争”中会遭遇到怎样的兵荒马乱。简单地说就是被彻底洗劫了很多很多次,十室九空。所以今天我们看到的修道院建筑,几乎都是1648年“三十年战争”以后建的。图书馆是斯特拉霍夫修道院最漂亮的地方,而且只要买了相机票,可以在图书馆门口随意拍照。这些照片不是网上下载,真的是我自己拍的了。
图书馆有两间相邻的大厅,总共藏书20万卷,包括3000卷手抄本,这是印刷术发明之前手工抄写并装饰的工艺品书,最珍贵,其中最早的一本是公元850年制作的,在历次宗教战争中幸免于难。这是比较漂亮的一间,神学大厅,建造于1648年德意志三十年战争结束后不久的1670年代,相当于康熙初年,韦小宝那个时代。
明亮的白色天顶,曲线复杂的天顶画,它的华丽几乎和修道院的朴素本分不相称。不过我怀疑这间大厅在18世纪重新做过装修,虽然网上资料和修道院本身贴出来的游客指南都没有提到,这样轻飘的色调和壁画色彩,应该是晚期巴罗克或者洛可可风格,艺术风格应该晚于1670年。
这是神学厅里面古色古香的木头书桌
很多图书馆里都会摆放地球仪
这是第二间大厅,哲学厅,建造年代晚一百年,在1790年底,相当于乾隆末年。
这时法国时兴的已经是简朴庄重,强调直线条希腊神庙式的新古典风格了,捷克对新时尚追得没有那么紧,看这两层书架还有屋顶壁画,仍然是经典的晚期巴罗克风格。近看书架
注意书架上层,露出天顶画的底边,画中人物的脚伸出画框,好像从天花板上垂挂下来,还有阴影,立体感很强。这些细部有的是画出来的,有的真的是石膏小雕塑。这是晚期巴罗克和洛可可风格特别喜欢玩弄的一种壁画小技巧。说起天顶画,这幅画是修道院从帝国首都维也纳请来的画家创作的,画的题目叫做“人类智识的进步”,意思是通过科学和哲学的不断发展,人类终于出现了基督教。
除了这两间大厅,这里还有一个小博物馆,个人觉得搜集的展品印象不深,但是展出的古书特别值得看看。这是一个巴罗克风格的书柜。
如果有朋友不知道究竟什么是“巴罗克风格”,看这个书柜上层顶部和两侧的曲线装饰就行了。只要你在家具和建筑物正立面上看见这样的装饰线,那就是“巴罗克”的特征之一。
这是一本古书,有图有文,它有可能是印刷术刚发明的时代彩色套印的,也有可能是印刷术发明以前纯手工抄写,手工画出来的。如果是后者,那价值连城。即便是前者也很珍贵了,你可以看到古代图书是如何精心制作的。
3.3 德国乌尔姆附近的韦布林根修道院图书馆(Wiblingen)
乌尔姆城(Ulm)在德国南部的多瑙河畔,古代属于斯瓦本公国,今天是座中小城市,但是名气非常响亮。这里在20世纪初出了两个名人,爱因斯坦和“沙漠之狐”隆美尔元帅,市中心的乌尔姆大教堂是全世界最高的教堂。你在全城的任何地方都绝不会迷失方向,到处抬头就能看见乌尔姆大教堂高耸入云的哥特式塔楼。无论是著名的科隆大教堂、布拉格城堡山上的圣维特大教堂,还是维也纳的卡尔大教堂,在高度上,都要对乌尔姆这座161.5米高的单塔甘拜下风。大教堂从1377年开工,直到1890年塔楼完工,造了500年!
我总共来过乌尔姆两次,第一次是为了来看乌尔姆教堂,第二次来乌尔姆则是为了探访一处更加隐秘的胜地:维布林根修道院图书馆(Wiblingen Abbey library)。作为读书人,我喜欢欣赏美轮美奂的知识殿堂,尤其是欧洲巴罗克时代内饰华丽的图书馆,就算看不懂里面的善本古书,仅仅欣赏巴罗克时代图书馆的内部装饰也好。于是2016年我专门在欧洲各地参观了很多此类图书馆,维布林根是我那次旅行的最后一站,它是多瑙河右岸的一座小镇,古代不属于左岸的乌尔姆,现代城市扩展,成了郊区的一部分。今天在乌尔姆火车站前坐3路或者8路公共汽车都可以直接到河对岸的维布林根修道院门口。镇子很安静,街上行人极少,修道院就在镇中心,建于11世纪,没有康斯坦茨湖畔的圣加伦修道院那么古老,当时属于本笃派修会,当然修道院的房子最初也是罗曼式的。1710年代整个修道院重修,建筑改成了当时流行的巴罗克式奢华风格,今天修道院的正门和外墙是粉红色的,门洞很宽,门顶是浅浅的半圆拱。
修道院大门向内看到的院子和教堂大门
这里在拿破仑战争以后已经还俗,不再是修道院了,现在政府部门占用了一部分,乌尔姆大学的医学院占用一部分,但是游客可以参观华丽的巴罗克式教堂和洛可可式的图书馆。
这座图书馆尽显洛可可风格的复杂和华丽,而且色调极为明亮。
图书馆分两层,二楼的栏杆呈波浪形的曲线,支撑二楼走道的那些柱子分红蓝两色大理石,柱头镀金。
图书馆二楼和部分天顶画
地板是大理石拼镶的。一楼摆放很多白色大理石女神雕塑,姿态妩媚,配饰和腰带都镀金。
这个雕塑好玩,林中的精灵在撕书
天花板上的天顶画也极为富丽堂皇,主题是“知识让人类接近上帝”
这座洛可可式的图书馆给我的印象非常深刻,如果不是奥地利的埃德蒙特修道院图书馆比这里面积更大,“最好的修道院图书馆”这个头衔,我还真要想一想是这里还是埃德蒙特。这里比起瑞士圣加伦和布拉格的斯特拉霍夫慷慨多了,前两处修道院不允许拍照,这里可以随便拍,无须额外交费,只要不用闪光灯就行。
在这里参观的时候有个发现让我印象最深:在欧洲,大理石是非常高档的建筑材料,成本昂贵,巴罗克和洛可可时代室内装潢需要用很多很多大理石,预算不够怎么办呢?有时候用石粉压成假的镶板,也有干脆用画的。那天我到得很早,这儿刚开门没有其他游客,我趁此机会退到一根很远的靠墙立柱背后去拍空无一人的图书馆全景,偶然发现这根立柱朝向墙壁的一面被掏了一个洞,可能是为了维修藏在柱子里面的电线和开关。从外面看,这根柱子是华丽的蓝色大理石,这个洞泄露天机:它其实是空心木柱,外面包了一层画成大理石纹路的纸而已。原来德国古代也有假冒伪劣产品啊!
3.4 奥地利蓝色多瑙河畔的梅尔克修道院图书馆 (Abbey Melk)
从奥地利首都维也纳沿多瑙河上行50公里就来到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中的瓦豪河谷(Wachau)。这段40公里长的多瑙河谷两岸群山舒缓,绿树葱茏,向阳的山坡上铺满了葡萄种植园,盛产葡萄酒,还有中世纪的城堡残骸、宏伟的修道院,和美丽的小城镇。它和莱茵河的精华中莱茵河谷颇为相似,也是华尔兹之王约翰·施特劳斯热情讴歌的“蓝色多瑙河”。
几乎每一个来瓦豪河谷的游客,都会去上游河谷起始处的梅尔克镇(Melk),专程看右岸悬崖顶上的巴罗克式修道院。这座修道院的来历不一般,它是公爵家族赠送给修会的宫殿。很多人知道奥地利是哈布斯堡家族的世袭领地,但奥地利并不是一开始就在哈布斯堡统治下的。在神圣罗马帝国初建的时候,奥地利是边地伯爵领地,由奥托二世皇帝封给了巴本贝格伯爵家族。1156年霍亨施陶芬家族的红胡子腓特烈一世皇帝把边伯领地升格为公国,奥地利公爵仍然由巴本贝格家族世袭。又过近百年,在红胡子腓特烈一世的孙子,“世界奇迹”腓特烈二世皇帝死前不久的1146年,末代巴本贝格家族的奥地利公爵在战斗中阵亡,没有子嗣,经过几十年的争夺,当时正好是1250年腓特烈皇帝死后混乱的“大空位时期”。经过二十来年大空位时期,德意志诸侯选出了出身并不显赫的哈布斯堡伯爵鲁道夫当德意志国王,此后哈布斯堡家族和卢森堡家族交替掌权一段时间。这位新德意志国王鲁道夫·哈布斯堡趁机为自己家族拿下了无主的奥地利公国。这就是此后六百多年哈布斯堡家族牢牢掌握奥地利的开端。
1089年,也就是第一次十字军东征正在酝酿的时代,出于宗教狂热,当时还是边伯的巴本贝格家族把位于梅尔克多瑙河边山上的城堡捐献给教会,建立了一座本笃派修道院。从1089年到今天,时间过去了900多年,这里仍然是修道院,当然山顶的中世纪城堡早已不存。18世纪初修道院彻底重建,建筑完全采用当时流行的巴罗克式,所以今天我们从河面上远远看去,200多米高的悬崖顶上,盘踞着体量巨大的宫殿式建筑,通体刷成明亮的黄色,在奥地利,人们把这种颜色称作“肖恩布伦金色”,名字是从维也纳城西肖恩布伦皇宫的颜色而来(也就是美泉宫)。在修道院大门前有宽广的平台,凭栏远望,脚下的城镇和远方蜿蜒东向的多瑙河谷尽收眼底,视野非常开阔。
修道院内部非常漂亮,有修道院博物馆、教堂和图书馆。这所修道院负责附近23个教区,还有一所中小学,据说是奥地利规模最大的教会私立中小学,有900多学生。它的图书馆,也是笔者2016年那次旅行中认定的“欧洲最美图书馆”之一,在古代就享有盛名,收藏了10万卷古代手抄本,规模比林茨以南的圣弗洛里安修道院图书馆稍小,但在世界上更有名,那是因为这里收藏了750多卷1500年之前,古登堡机械印刷术刚普及的年代,欧洲最早的印刷书籍,其中有一部完整的《古登堡圣经》。这是欧洲第一部批量印刷的图书,流传到今天每一部都价值连城。梅尔克修道院的这部《古登堡圣经》是两卷本,1925年修道院为了整修筹款,把它卖给了伦敦的古籍商人,当时的价格10万美元,是一笔巨款,创造了世界书籍售价的记录。一年以后,这部完整的《古登堡圣经》经过两次转手,由费城的一位富有的女继承人捐献给耶鲁大学图书馆。今天全世界完整的《古登堡圣经》总共只有21部,每一部价值超过3千万美元。我们在耶鲁大学图书馆仍然能见到这部梅尔克修道院的《古登堡圣经》展出。
虽然梅尔克修道院图书馆看不到《古登堡圣经》,但看看它的华丽装潢也不虚此行,毕竟我看不懂古籍,只知道它的名气而已,这图书馆立柱柱头、和二楼游廊支撑构件的金光闪闪,我一眼就能看明白!虽然这里用了很多镀金装饰,屋顶也有美丽的天顶壁画,但金色雕像用得比乌尔姆的维布林根和林茨的圣弗洛里安两座修道院少,显得低调一些。这间中央藏书室里存放了1万7千卷古书,书架和游廊、壁柱用深黄色,比圣弗洛里安修道院的栗色显得轻盈而明亮。图书馆内部不能照相,我用他们官网上下载的图片。
修道院的博物馆里有圣物匣、院长礼服等宝物,但给我的印象不深。修道院的教堂比图书馆更加华丽,用了很多镀金来装饰圣坛,加上大理石雕塑,给人纸醉金迷的感觉,总觉得不像是出家人该有的样子。尤其是正面的圣坛和侧面半空中的布道坛,金光闪闪晃得人睁不开眼睛。
在这里你可以真切地感觉到,就整体水平而言,奥地利的巴罗克式教堂,比德国南部巴伐利亚的,要高一个档次,更加豪华。就整个欧洲而言,信奉旧教的意大利和奥地利的巴罗克建筑,室内装饰水平是最高的。西班牙和法国就要差一个档次。法国的哥特式建筑领先全欧洲,但教堂对巴罗克风格不是很感冒。西班牙虽然也有很多巴罗克教堂,但在17世纪西班牙开始衰落,限于财力,不如意大利和奥地利奢华。反而倒是17-18世纪的美洲殖民地,那些最好的教堂,比如墨西哥、古巴哈瓦那、巴西里约热内卢的,因为本地贸易发达,财力更胜于西班牙葡萄牙本土,教堂也盖得非常华丽。西班牙葡萄牙和美洲殖民地的巴罗克教堂有一个共同的缺点,就是黄金太多太繁复,反而显不出层次,有堆砌感。可以对比一下这座梅尔克修道院教堂的圣坛,也是金光闪闪,但它的亮点是中央那一列雕塑,姿态灵动至极,完全体现出巴罗克雕塑的特点,我个人觉得这些雕塑比镀金本身更加珍贵。所以相对而言,我觉得最好的巴罗克建筑都在奥地利和意大利。德国北部和西部是新教,跟英国瑞士和北欧一样反对天主教会的奢靡。德国南部巴伐利亚的教堂呢,在巴罗克时代比不上奥地利和意大利,但是晚期洛可可风格却很突出,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是顶尖的。
3.5 奥地利圣弗洛里安修道院图书馆(St. Florian)
从蓝色多瑙河的瓦豪河谷,沿河继续上溯,靠近德国边境的林茨城附近山间还有一座鲜为人知的圣弗洛里安修道院。奥地利西北角的这一片叫做上奥地利,跟维也纳为中心的下奥地利、西面因斯布鲁克为中心的远奥地利相对,林茨就是上奥地利的首府,今天它仅次于维也纳和南部的施泰里亚首府格拉茨,是奥地利第三大城市。
林茨出过两个名人,其中之一是音乐家安东·布鲁克纳。他是德意志音乐进入浪漫主义时期的代表人物,跟瓦格纳、李斯特、德彪西这些人不仅同时代,而且风格属于一个流派。跟他们同时代的勃拉姆斯则被同代人当作典雅的传统派的代表,和巴赫、贝多芬并称“德意志音乐3B”,与瓦格纳、布鲁克纳的浪漫派分庭抗礼。布鲁克纳出生于林茨附近,一生都以林茨为活动中心。今天在林茨不但有布鲁克纳的故居,还有布鲁克纳国际音乐节。
其实林茨城的另一位历史名人比布鲁克纳有名得太多了,但是当地人似乎不怎么愿意提起。他就是阿道夫·希特勒。有个德国笑话说奥地利人的狡猾和对待历史的实用主义态度:“他们成功地让世人以为希特勒是德国人,而贝多芬是奥地利人!”其实希特勒的家乡还就在奥地利和德国边界上:他出生于布劳瑙镇,布劳瑙属于上奥地利州。希特勒少年时代搬家到本州的首府林茨居住,从9岁到18岁都呆在林茨,所以他的青少年时代,包括小学和中学都是在林茨上的,中学毕业以后去维也纳讨生活。因为希特勒在维也纳混得不如意,所以他当了元首之后,一直都偏爱林茨而痛恨维也纳。他有计划要用纳粹那种宏大的建筑彻底改变林茨的面貌,把林茨建成宏伟的“元首之城”——幸亏希特勒没有得逞,否则林茨的文脉就全毁在大而无当的纳粹纪念碑式建筑手里了。
希特勒有一个时期特别喜欢同乡布鲁克纳的音乐,搜集了很多他的手稿,准备建成布鲁克纳图书馆,还组建了林茨的布鲁克纳交响乐团。在林茨南郊10公里的山里,有一座叫做圣弗洛里安的镇子,镇上有座很大的修道院。布鲁克纳少年时期在这里参加少年唱诗班合唱团,后来还当过这里的教堂管风琴演奏家。布鲁克斯死后也埋葬在家乡的圣弗洛里安修道院。希特勒在二战期间把修道院的洋和尚们赶走,准备把这里作为布鲁克纳图书馆和纪念中心,还好没有付诸行动战争就结束了。战后圣弗洛里安修道院归还给修道士。
这是圣弗洛里安修道院里布鲁克纳的墓
注意墓背后有射灯照亮的背景墙:那是用骷髅堆叠成的。欧洲天主教的修道士喜欢搞这个调调。
笔者2016年专门去看过这座圣弗洛里安修道院。圣弗洛里安是2世纪末的奥地利人,是罗马军团的高级军官。当时正是戴克里先皇帝两分帝国,搞四帝共治的时候,相当于中国的西晋八王之乱那个时期。戴克里先皇帝迫害基督教,圣弗洛里安因为信仰基督教而殉难,后来他成了消防员的主保圣人。不但在这里,而且在欧洲各地跟圣弗洛里安有关的教堂或者修道院里,都可以看见用水浇灭教堂大火的武士雕像,那就是圣弗洛里安了。据说圣弗洛里安的遗体就埋在这座修道院里。但我来这里不是为了圣者,也不是布鲁克纳。我是专程前来参观它的教堂图书馆。
这座修道院最早建于9世纪,属于圣奥古斯汀派,18世纪初进行过重建,当时正是巴罗克风格盛行的时期,所以今天我们看到的修道院教堂和图书馆都很华丽,还有一座雕梁画栋的大理石会议厅,很值得专程从林茨来一趟,不说别的,光是修道院的教堂和大理石厅,就比林茨城里的教堂和市政厅更漂亮。大理石厅是一座会议厅,为纪念18世纪奥地利名将欧根亲王对土耳其人作战胜利而建造的。
修道院图书馆藏书14万卷,其中有950卷是古代的手抄善本图书。这里允许游客拍照。
这里的书架漆成栗色,每只书橱上方正中间的字母用镀金的花体字,在富贵之外也显得配色沉稳。
天花板上的壁画以蓝黄粉等浅颜色为主色调显得明亮,和暗色系的书架形成对比。书架的边角都有圆弧形,配以木雕,彰显着巴罗克时代复杂的装饰性特征。
图书馆二层书架和天顶画一角
仔细看图书馆的天顶壁画,主题是“在神的保佑下,知识和美德的结合”
最有意思的是暗道:秘密的暗格、暗道是欧洲古代家具和室内设计非常引人入胜的一个特点。图书馆很贴心地给你打开了几扇暗门,圆弧形的书架有一部分可以打开,门背后有铁质螺旋楼梯走上二楼,还可以径直通往图书馆外面。
参观欧洲王宫和修道院之类建筑,这类暗道机关见到过不少,不禁感叹,历史上欧洲的那些王公大臣,主教神父们,究竟隐藏了多少秘密呢?
3.6 最美修道院图书馆中排名第一的奥地利埃德蒙特修道院(Admont)
本文写到12座欧洲古典图书馆,其中4座在奥地利;6座修道院图书馆里3座在奥地利。而且个人评价这12座图书馆中,最美的第1和第2名都在奥地利:维也纳皇宫的帝国图书馆总排名第一,修道院图书馆排名第一和总排名第二是奥地利的埃德蒙特(Admont)修道院图书馆。这么多奥地利图书馆上榜是有必然性的:巴罗克-洛可可艺术注重室内装饰,华贵雍容,绝大多数我写的“最美图书馆”都是这种风格。巴罗克艺术又是17世纪初从罗马兴起,作为教廷对抗宗教改革,吸引教众的艺术手段,所以英国、北德这些新教地区没有份,最正宗的巴罗克宗教建筑在意大利、南德意志的巴伐利亚、奥地利、西班牙这些地方。相比巴伐利亚,我觉得奥地利的巴罗克教堂看上去更华丽也更正宗,但又不像西班牙那么多黄金堆砌,线条的复杂恰到好处,只有意大利的教堂在这方面能比奥地利更强。说实话,我倒是很惊异意大利没有出现更多的“最美图书馆”。
埃德蒙特修道院在奥地利中部的大山里,往西到萨尔斯堡开车1个半小时,往北到林茨、往南到格拉茨各一个小时,属于施泰里亚省(Styria),背靠着一座山区国家公园,Admont这个地名的来源就是拉丁文Ad Montes,“在山下”,它在国家公园旁边的山谷里,背靠一条小河,依山傍水的,一看就觉得是个远离尘嚣修行的好地方。镇子其实挺小,镇中心的修道院极大,今天还有近30名修道士,管着附近27个教区。奥地利中部山里民风挺保守,虔诚信教的人多,修道院里今天还有中学。埃德蒙特修道院历史没有瑞士圣加伦那么长,1074年由来自萨尔斯堡的一批僧侣建立。虽然资料上没有说,我怀疑它的建立跟十字军东征前的狂热宗教气氛有关系:1071年曼齐科特战役,塞尔柱突厥人在小亚细亚半岛决定性地击败拜占庭帝国,夺走了安纳托利亚高原,拜占庭摇摇欲坠,从此失去了最好的兵源地。这次战役震动欧洲,从教皇到平民纷纷动员起来准备支援东方同样信仰基督教的拜占庭帝国(拜占庭-希腊-俄罗斯信奉的东正教和罗马天主教本出一源,同属于基督教范畴,1054年才因为教义分歧分道扬镳)。此后二十年间宗教狂热席卷欧洲,人们有钱的出钱,有力的从军,1097年第一次十字军分批从欧洲各地出发,1099年攻克圣城耶路撒冷。所以我猜想1074年建立的埃德蒙特修道院也许和那个时代的十字军狂热有关。
埃德蒙特修道院很大,除了教堂和图书馆,还有4座博物馆和学校,有趣的是修道院还提供住宿,虽说修道院官方网页上说明,这里并不特别欢迎普通游客住宿,建议游客住到镇上的旅馆,但如果你真想住的话,也是可以的,只不过他们期望这里的住客也一起参加弥撒活动。我2016年6月那次只是匆匆路过,从林茨开车过来参观图书馆以后接着往东去瓦豪河谷,没计划在这里住。其实住修道院还是挺有意思的:我住过两次,一次是稍早一年飞去西班牙西北部著名的朝圣目的地圣地亚哥(Santiago de Compostela),住在附近修道院客房。那儿朝圣的人多,当地修道院客房都对外。第二次是2018年秋天去希腊东北部东正教的圣山阿索斯(Mt. Athos),那个地区只允许男性进山,每天只限100名外界的访客,其中只有10个人可以是非东正教徒,拿到通行证进了山也只能住山里的修道院,很神秘。这两次我都开宗明义直说自己不是基督徒,其实没有关系的。
修道院图书馆长72米,比圣三一学院的长厅还长很多,分为三个椭圆形大厅,书架和整体色调成金白两色,上下两层书架,天顶画也全是亮色,看上去明亮耀眼,轩敞通透,气派非凡。
这是全世界最大的修道院图书馆,三个大厅总共放置了7万卷书(整个修道院藏书20万卷,这里只放了三分之一),其中最珍贵的是1400卷古代手抄本,其中500卷是1500年印刷术普及之前的古书,最早的一本制作于公元700多年,相当于盛唐时期,弥足珍贵。
全世界最大的修道院图书馆的确不同凡响,允许游客不受限制地拍照。我趁着图书馆里游客不多的机会前后左右拍了个够。这座图书馆的采光非常好,有60扇窗户,有12扇窗户游客看不到。墙是有弧度的,因为三间大厅都呈椭圆形,所以书架也做成有弧度的,并非方方正正。在科因布拉大学和梅尔克修道院等地的图书馆里,书架做成沉稳的栗色,但在这里却是金白两色,映衬着阳光,满室灿然。这是典型的洛可可审美趣味。
大家记不记得《基督山伯爵》里面,银行家邓格拉斯家的客厅就是这样金白两色的豪华装修,结果在书中被讥笑为炫富和轻浮?这里没有对错,但有道理:《基督山伯爵》的故事背景和写作年代是19世纪上半叶的“七月王朝”,1830-1848年这个时代,当时巴罗克和洛可可的时代过去了,法国时兴的是新古典艺术风格,用简单有力的直线条,复古希腊,以简洁有力为美。书中的邓格拉斯一味有钱炫富,却吃不透时尚,书里要表现的是他的庸俗。相反,基督山伯爵的高贵气质表现在“一袭剪裁合体的黑衣,除了一条极细几乎看不出来的金链子,全身没有别的装饰”,而且面色苍白如死尸,“吃得那么少,我怀疑他怎么能活得下去”。
不过埃德蒙特修道院图书馆的建成年代在1776年,美国独立战争开始那年,当时欧洲的风尚还处在洛可可时代,新古典刚刚露头。这座图书馆的设计师借鉴了维也纳皇家图书馆的建筑,负责室内装修做天顶壁画和雕塑的两位艺术大师又都是80高龄,他们最纯熟的风格自然是巴罗克-洛可可艺术,也因此给我们留下了这座图书馆里最美的杰作。
仔细看图书馆里摆放的雕塑,姿势屈曲,衣褶灵动,根本就看不到直线。中庭四周的四尊雕塑分别代表人生“最后的四件事”:死亡、复活(接受最后的审判)、天堂、地狱。这尊雕塑是其中的“上天堂”
三座相连的大厅总共有7座圆顶,每座圆顶上都有一幅天顶画,都是有寓意的,我在图书馆里的时候抬头辨认得脖子疼,把它们全都用长焦镜头拍下来,回家跟图书馆提供的解说材料对照,就很容易认出来啦。图书馆正中间的那一幅叫做“神圣的启示”
图的正中间是圣母正向人类揭示智识,她脚下男的是摩西,因为摩西从上帝手里接受十诫传给人类,摩西身边的女性象征教会,手里的书是《圣经新约》。这个中央圆顶下,所有的书都是各种版本的圣经,还有教会早期封了圣的神学家的经典著作。从这个中央部分往两侧,一侧墙上的书架是各种神学著作,另一侧墙上是世俗学问的著作。
中央天顶画向前向后各有三幅天顶画,画的是各类学问。比如这幅画的局部,我们放大了仔细看,是什么学问呢?
有的手里拿着植物,那是植物学?一个男人往炉膛里点火,炉子上有蒸馏瓶,在提炼什么东西,那么是化学?都是,也都不是。其他部分的人物手里拿的蛇给了我们答案:这是医学。医学会用到药草,也会用化学方法提炼药物。
除了图书馆之外,埃德蒙特修道院还有四个博物馆,也有一些挺好玩的东西可以看看。比如这是博物馆里面的一套中世纪餐具,烤鸡有专门放烤鸡的餐盘,关在烤鸡笼子里上桌。鱼明显是主菜,也有鱼形状的餐盘,就是中间那艘大船,船身做成鱼的形状,正好放进一条鱼。
这是修道院里自然博物馆展出的蝴蝶标本。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