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游杂记:文艺复兴和巴罗克艺术源流
6. 罗马的巴罗克发端:卡拉瓦乔的绘画,贝尼尼和波洛米尼的罗马建筑与雕塑
这一节的内容一部分来自我的《阿尔卑斯山的彼方》一书第六章“教廷的罗马,贝尼尼的罗马”,另一部分是这次重新撰写的。
新教改革如火如荼,罗马的天主教廷除了迫害新教异端之外,另一个反新教改革的战略,就是“提高自身队伍素质”,同时用新的激动人心的宣传手段跟新教争夺民心。巴罗克艺术是在文艺复兴艺术之后,又一个跨越建筑、雕塑、绘画各个领域的艺术风格。哥特式起源于巴黎,文艺复兴起源于佛罗伦萨,巴罗克起源于罗马,之后的洛可可艺术和新古典主义又起源于法国,这些都是泛欧洲的艺术风格。其中洛可可算是晚期巴罗克的异化。因为巴罗克艺术风格有作为反新教改革运动的罗马天主教“官方美学”这个“反动背景”,在过去国内的艺术史书上,一般都对巴罗克艺术评价不高。但笔者个人非常喜欢巴罗克风格的建筑雕塑和绘画。巴罗克艺术品的线条扭曲灵动,一反文艺复兴的均衡美感,直指人心,无论是恢弘还是华丽,抑或是悲伤,情绪表达特别外向和强烈,但又不象后期的洛可可风格那样过于纤巧复杂。说了这么多天花乱坠的好话,那么究竟什么是巴罗克建筑的实例呢?最早的巴罗克典范,就在今天的罗马市中心,古罗马论坛中心区(Roman Forum)的尽头,卡皮托山博物馆(Capitoline)和意大利独立纪念碑走下来,面前一条东西向的通衢大道叫做维克托·艾曼纽尔大道(Victor Emmanuel)。沿着这条路左拐向西,步行走向市中心的四河喷泉广场(Piazza Navona)、鲜花广场(Campo de’Fiori)这个方向走出大约100米大道左边,是耶稣会总部教堂(Chiesa del Gesu),耶稣会是反新教改革的急先锋,而1584年建成的这座耶稣会总部教堂也开启了教廷支持的巴罗克运动先河,这一点确实很相配。这座耶稣会总部教堂朴素的白色外表并不起眼,注意大门上方三角门楣外接的圆弧形装饰、正立面二层两侧的涡卷形弧线装饰结构、还有大门上方两侧墙上的人物雕塑。这些都是巴罗克建筑外形通常使用的语汇。
另一位巴罗克早期大师马德尔诺(Carlo Maderno),后来当上圣彼得大教堂的总建筑师,他负责设计的罗马圣苏珊娜教堂(Chiesa Santa Susanna)正立面,还有圣彼得大教堂的正立面,巴罗克特征更加纯熟:三角门楣、墙上的柯林斯花式柱头壁柱,二层楼两侧的弧线。而墙面上装饰的人物雕像,后来站到了屋顶上,以至于有的艺术史普及读物简单粗暴地告诉你:只要看见屋顶上站着雕像的,那就是巴罗克建筑!
圣彼得大教堂外观
另一个巴罗克建筑的外形特点,是很多教堂和宫殿的大门呈向外或向内凸出的弧形,使得正立面拥有波浪形的起伏感。
波洛米尼设计的罗马圣卡利诺教堂(Chiesa San Carlino)凸凹曲线的大门正立面
其实巴罗克建筑并不以外表见长,哥特式高耸的尖塔和石工细雕更让人印象深刻。巴罗克最擅长富丽堂皇的内部装修,我建议对耶稣教堂外部不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进去参观一下:教堂内部壁画色彩艳丽,雕塑线条繁复,列柱和圣坛大量使用镀金装饰,几乎每座教堂都有一个大圆顶透入光线,照亮内部这些恢弘富丽的装饰。
耶稣会教堂内部
耶稣会教堂和后来成熟期的巴罗克教堂相比,也许还没有那么豪华到让人震惊的地步,但它是一座划时代的建筑,象征着罗马进入了巴罗克时代。而这个时代的天之骄子就是贝尼尼(Bernini)。贝尼尼之于巴罗克,正如米开朗琪罗之于文艺复兴。
贝尼尼1598生于那不勒斯,他父亲就是一位雕塑家,佛罗伦萨人。贝尼尼8岁时他的父亲接受了为罗马大圣母教堂(Santa Maria Maggiori)做浮雕装饰的任务,举家迁往罗马,此时小贝尼尼作为艺术神童已经在罗马名声鹊起。当时的红衣主教西比奥尼·博尔盖塞把贝尼尼介绍给自己的叔叔,教皇保罗五世(就是第一次审判伽利略的教皇),1619到1625年之间,二十岁的贝尼尼先后为红衣主教完成了四尊取材于古希腊罗马传说的雕塑,举世震惊,奠定贝尼尼在罗马艺术界的至尊地位,也宣告雕塑艺术正式进入巴罗克时代。
在今天的罗马,如果从西班牙大台阶顶上的地铁口出来过一条马路,走进博尔盖塞公园(Borghese)的大片绿地,在公园尽头的白色建筑,就是博尔盖塞画廊(Borghese Gallery)。这是罗马除了梵蒂冈之外最好的艺术博物馆。因为这里远离市区中心,还需要提前预约,会被很多游客忽略,其实这非常可惜,这里有贝尼尼最精彩的成名作。其中一尊是《埃尼亚斯逃出特洛伊》。
按照罗马城起源的传说,罗马的祖先是特洛伊城的埃尼亚斯(Aeneas),城破之后他带着老父和幼子逃出城去,游荡到意大利半岛成为罗马城的始祖。在这座雕塑中,埃尼亚斯背后跟着幼儿,肩上扛着父亲,老父手中又捧着家族牌坊,它表现了疲惫、沮丧,但是从老父亲紧抿的嘴唇和瞪大的眼睛里,我们又看到了不屈的意志和挑战的精神。这是四尊代表作里的第一尊,完成的时候贝尼尼刚满20岁。和其他三尊雕塑相比,他对情绪的表达还没有那么戏剧性,人物动作幅度也不算太大。第二尊雕塑《普鲁同抢走普洛塞弗涅》(Rape of Proserpina)完成于三年之后,更加引人入胜。
贝尼尼《普鲁同抢劫普洛塞福涅》
普鲁同(Pluto)是希腊传说中的冥王,他从地下突然冒出来,强抢普罗塞弗涅(Proserpina)做了自己的地府冥后。整个雕塑的构图呈螺旋形上升,欣赏者最好也围着雕塑转一圈,从360度无死角地欣赏这尊杰作,人物的姿势非常夸张,冥王普鲁同有力的双腿和上肢肌肉不输于米开朗琪罗的雕塑,而普洛塞福涅表情的惊慌、绝望、恐惧,堪与古典杰作《拉奥孔》相比较。仔细看普洛塞福涅被冥王右手按住的大腿:肌肉和皮肤被按压下陷的刻画如此细致,坚硬的大理石在贝尼尼手下居然有丝绸般软滑的质感,这是最令人叫绝的一点。第三尊雕塑《阿波罗抢劫达芙妮》差不多和普鲁同那尊雕塑同时制作,不过最终完成晚了两年
按照古典传说,太阳神阿波罗爱上了达芙妮(Daphne),就在快要抓住达芙妮的那一刻,达芙妮变成一颗月桂树。两个人物四肢伸展的方向,使得整个雕塑呈螺旋形飞扬飘逸,这是巴罗克雕塑的典型特征。第四尊是贝尼尼的大卫。在佛罗伦萨有多纳泰罗的大卫,有米开朗琪罗的大卫,相互比较可以对巴罗克雕塑的特征一目了然:多纳泰罗是文艺复兴早期,人物沉静甜美,几乎是女性化的;米开朗琪罗的大卫寓动于静,于无声处听惊雷,让观众对马上要爆发的战斗动作产生无限联想,而肢体仍然是平衡的。而贝尼尼的大卫张扬恣肆,激动紧张的情绪完全表现在扭曲的脸部,肢体动作幅度特大,用不平衡感给观众强烈的感官刺激—这正是巴罗克艺术想要达到的效果。
贝尼尼的大卫
博尔盖塞画廊除了这四尊贝尼尼的镇馆之宝以外,另有一些后来的杰作也不能错过,其中有两百多年之后,威尼斯雕塑家卡诺瓦(Canova)的《胜利的维纳斯卧像》,真人模特是拿破仑的妹妹波利娜·波拿巴(Pauline Bonaparte)。
当时的风气没有古希腊那么开通,法兰西帝国的长公主脱衣裸体,让艺术家塑像,这在当时几乎成了一件丑闻。另有文艺复兴末期,威尼斯画派大师提香的《人间的爱和天上的爱》,也是美术史上的杰作。
不过千万不要搞混了,卡诺瓦和提香不属于巴罗克艺术,卡诺瓦是比巴罗克和洛可可再晚一代的新古典艺术风格,而提香是比巴罗克更早的晚期文艺复兴。
1621年贝尼尼23岁时被教皇封为骑士,1623年另一位赏识贝尼尼的红衣主教,来自巴贝里尼家族(Barberini)的乌尔班八世成为教皇,这就是委托伽利略写《两种世界体系的对话》,后来又恼羞成怒审判伽利略的那位教皇。贝尼尼此后数十年都在为乌尔班八世教皇和巴贝里尼家族效劳,他开始参与建造巴贝里尼宫。每一位教皇在罗马都有属于自己家族的宫殿住所,比如博尔盖塞画廊,原本是保罗五世教皇家族的博尔盖塞宫,利奥十世和克莱门特七世两位教皇所属的美第齐家族,也有罗马美第齐宫,位置在今天西班牙台阶顶上,博尔盖塞公园的另一端。今天的巴贝里尼宫,位置在罗马火车站和西班牙台阶之间差不多中点,离开火车站两站地铁的巴贝里尼广场上,地铁站名也叫巴贝里尼(Barberini)。这座宫殿在今天,是意大利国家古典艺术画廊,里面收藏的著名画作,包括卡拉瓦乔的《尤蒂斯刺杀霍洛芬尼》和霍尔本的《英王亨利八世肖像》,但这座宫殿本身更值得细细品味,它集中了当时最伟大的几位巴罗克艺术大师的心血,贝尼尼当时还年轻,当不上宫殿的总建筑师。巴贝里尼宫和圣彼得大教堂当时的主持人是马德尔诺(Maderno),和贝尼尼一起在马德尔诺手下工作的,有波洛米尼(Borromini)和科尔托纳(Cortona),其中波洛米尼还是马德尔诺总建筑师的亲戚,这几个人后来都成了艺术大师,其中波洛米尼还是贝尼尼一生的竞争对手。巴贝里尼宫总体设计由马德尔诺完成,通高两层的大厅,还有方形主楼梯是贝尼尼做的,侧面椭圆形的螺旋楼梯很有名,是波洛米尼的作品,他还制作了二楼的窗户。而大厅天顶画的作者是科尔托纳。
波洛米尼设计的巴贝里尼宫椭圆形螺旋楼梯
虽然贝尼尼在1620年代资历还浅,不能独自主持巴贝里尼宫项目,但到了1640年代他的名望如日中天,又回来主持巴贝里尼广场周围的规划的时候,已经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进行设计了。所以今天的游客们,除了进国家古代艺术画廊的时候,特别留意一下这座集合了当时所有巴罗克大师智慧的大拼盘宫殿本身以外,也不要错过广场上的雕塑:广场正中的海神之子特里同喷泉,正是1643年出自贝尼尼的手笔,另外,在广场和维内托大道交口处,还有一座贝尼尼1644年做的蜜蜂喷泉。
贝尼尼《海神之子特里同喷泉》
1629年马德尔诺逝世,教皇乌尔班八世没有让波洛米尼接替自己亲属遗留下来的位置,而是任命贝尼尼同时担负起圣彼得大教堂和巴贝里尼宫两个项目的主持人重担,尤其是这个圣彼得教堂总建筑师的职位,毫无疑问是整个罗马天主教世界的首席艺术家,而波洛米尼在贝尼尼的手下工作。圣彼得大教堂从朱理二世教皇任期内开始,此时已经建设了一百多年,它的基本结构遵循首任总建筑师勃拉曼特的设计,第二任总建筑师拉斐尔英年早逝,第三任总建筑师是米开朗琪罗,他领导完成了教堂的大圆顶。到马德尔诺完成教堂正立面,整个教堂的建筑工程已经结束了,但教堂是个空壳,正是贝尼尼一手主持了教堂内外的装饰工程,圣彼得大教堂才是我们今天看到的这个富丽堂皇的样子。
今天如果去看圣彼得大教堂,一定会在广场上的柱廊里排很长时间的队,最好的办法是先参观梵蒂冈博物馆,看完西斯廷礼拜堂以后,不走散客出口,从礼拜堂尽头的团队出口出去,先参观一下历代教皇的墓地,然后可以直接走上圣彼得大教堂的前门台阶,这样完全避免了排队。教堂内部气势恢宏,脚下的彩色大理石地面就是在贝尼尼主持下完成的。贝尼尼最著名的设计是祭坛正中巨大的青铜华盖,位于地下圣彼得墓的正上方。
贝尼尼的青铜华盖
青铜华盖螺旋形的四脚,是后来洛可可风格教堂螺旋柱的鼻祖,开风气之先。还有圣坛上方贝尼尼设计的鸽子窗,这个设计匠心独运:鸽子在基督教里象征“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一体”中的圣灵,光线从鸽子背后透进教堂,照耀在圣坛上,仿佛教堂沐浴在天堂之光里一样。
教堂的大圆顶底部柱廊和观景台也由贝尼尼设计,此外还有大圆顶支柱底部的四尊圣者雕塑,其中一尊《圣龙津努斯》也出自贝尼尼的手笔。龙津努斯(Longinus)是一名罗马士兵,耶稣基督被钉在十字架上的时候,他用手中长矛戳了基督的肋下,并说 “他真的是神的儿子”。因此他在后世艺术作品里都以持矛的形象出现,这柄矛也就是后世传说中的“圣矛”,现在圣矛的矛头陈列在维也纳市中心霍夫堡皇宫的珍宝馆里。贝尼尼还设计了圣彼得大教堂里教皇乌尔班八世的墓,三十年以后又设计了后代教皇亚历山大七世的墓,那是贝尼尼平生最后一个大型项目。也就是说,贝尼尼从1629年出任总建筑师到逝世,他在圣彼得大教堂内外花费了半个世纪的心血。
圣彼得大教堂内部另有一件传世杰作,在大门入口右手,是米开朗琪罗的《圣殇》,又叫《哀悼基督》,米开朗琪罗本来不擅长雕刻女性,可能因为他是同性恋,他的男性人体雕刻得特别夸张,充满力度和美感,而女性例如佛罗伦萨美第奇礼拜堂里的《昼夜晨昏》,就像是男性裸体再加上两个椰子壳。但是这尊《圣殇》是他早期作品,风格完全不同,米开朗琪罗的圣母,竟然有拉斐尔笔下的圣母那么娴静秀美,清秀的脸庞充满了平静而克制的哀伤。按照圣经,基督受难时早过了30岁,圣母作为一个30多岁孩子的母亲,年龄总在50左右,不可能像这样年轻漂亮。米开朗琪罗故意用夸张的手法把圣母雕成17岁的妙龄少女,才有如此令人震撼的效果。
圣彼得大教堂前广场,也由贝尼尼负责整体设计规划,广场弧形柱廊是一件经典作品,双圆弧包围着广场,象征着教廷的双臂象母亲一样拥抱来自世界各个角落的信徒。
广场中央的方尖碑由埃及运来,比贝尼尼的柱廊要早半个世纪,早在古罗马时期,罗马人就喜欢把埃及的方尖碑运来,到今天,据说整个埃及总共只有7座方尖碑,而一个罗马城就有13座。1586年圣彼得广场立起方尖碑的时候还有个传说:方尖碑比预期的要沉重,当碑身被很多股绳子缓缓拉起到一半的时候,绳子不堪重负开始断裂。人们都以为碑身在绷断部分绳索之后,一定会倒回地上摔得粉碎。全场鸦雀无声之中,一名水手突然大喝一声“浇水! ”这声断喝救了这块方尖碑:常年出海跟帆索打交道的人有经验,麻绳浇水之后坚韧度会大大增加。
从圣彼得教堂广场出来,沿着大道一直走,就到了台伯河边的圣天使堡。1665年到1667年,老年贝尼尼受命制作天使堡前天使桥上的基督教圣者雕塑,他总共规划了十座雕像,但是自己只制作了其中手持荆棘冠和金属铭牌的两座,其他都由别人完成。
既然说到教廷所在的圣彼得大教堂,那么不妨顺便提一下,实际上,圣彼得教堂并不是罗马教廷地位最高的教堂,这个荣衔属于罗马城南的圣约翰拉特兰教堂(Archbasilica of St. John Lateran)。我们知道,所谓教皇,实际上的头衔是罗马大主教,每一位主教都有自己的总部,也就是主教座堂,而罗马大主教的座堂,就是这座拉特兰教堂。拉特兰教堂和梵蒂冈圣彼得教堂都兴建于罗马帝国君士坦丁大帝时代,从那时起,整个中世纪,直到教廷迁往法国的“阿维尼翁之囚”以前,教皇一直住在拉特兰宫。只是从法国搬回罗马以后,经过一段时间才修缮梵蒂冈的教皇宫,把行政中心搬到了梵蒂冈。即便如此,直到今天,拉特兰教堂作为罗马大主教座堂,仍然享有独一无二的“首席巴西利卡”(Archbasilica)这个头衔,地位高于天主教系统的一切教堂,它也不属于意大利国家领土,而是梵蒂冈教皇国的一块飞地,拉特兰大教堂内部装饰的总设计师,是贝尼尼一生的对手波洛米尼(Borromini)。波洛米尼只比贝尼尼小一岁, 1619年来到罗马,两个人都有后台也都有才华:青年贝尼尼为博尔盖塞红衣主教制作了四尊不朽的雕塑杰作,得到乌尔班八世教皇的赏识,而波洛米尼是圣彼得大教堂总建筑师马德尔诺的亲戚。他们两人都在马德尔诺手下参与巴贝里尼宫工程,但1629年马德尔诺死后,贝尼尼全面胜出,同时负责圣彼得大教堂和巴贝里尼宫的建设,波洛米尼成了贝尼尼的下属。后来两人在圣彼得大教堂内部装饰工程中发生争执,正式决裂。波洛米尼作为建筑大师,也有自己的传世之作,只是不象贝尼尼那么有名。此后三十多年,他们两人围绕重要的工程项目,和教皇的宠信,展开争夺。一开始贝尼尼占上风,但是他也有马失前蹄的时候。1641年贝尼尼奉命在圣彼得大教堂正面两边建造两座钟塔,建到一半出现了裂缝,第二年不得不停工。这件事让他在教皇面前丢尽了脸面,甚至遭到调查,不过后来查清了:裂缝是由于钟楼地基有问题,而地基是几十年前马德尔诺主持期间就打下的,与贝尼尼无关。但是1644年贝尼尼的保护人乌尔班八世教皇去世,继任的英诺森十世来自潘菲利家族(Pamphili),与巴贝里尼家族敌对,于是贝里尼被打入冷宫,被教皇逼着拆掉了建成一半的双钟塔,所以直到今天,我们看到,圣彼得大教堂没有钟楼。波洛米尼成为红人,先后受委任主持圣彼得大教堂和拉特兰教堂的内部装饰工程。英诺森十世在位11年,贝尼尼后来渐渐重新赢得了教皇的信任,这个转机,完全得益于教皇让贝尼尼主持潘菲利家族宫殿门前广场的建设,而贝尼尼利用这个机会,做成了今天罗马一处著名的景观:四河喷泉(Fontana dei Quattero Fiumi)。据说教皇原来属意让波洛米尼改造和美化广场,贝尼尼得知消息抢先做了四河喷泉的设计草图,通过一个红衣主教的帮助,故意让教皇“偶然”见到这个草稿,教皇马上就被吸引住了,看了良久,马上召见贝尼尼,让他主持广场改造工程。
英诺森十世出身潘菲利家族,家族府邸潘菲利宫在罗马市中心,其中包括正中心的圣阿格尼丝教堂,整座府邸和教堂正对纳沃那广场(Navona)。贝尼尼的四河喷泉正在广场中心
它正中间是一根高耸入云的埃及方尖碑,碑身底部的喷泉四周,分别雕塑着四位河神,象征世界四大洲的四条著名河流: 印度恒河代表亚洲,手里摇个橹,象征着这条河适于航行;欧洲的多瑙河神抬起手触碰教皇盾徽,象征它与教廷近在咫尺;南美洲的拉普拉塔河抬手挡脸遮住阳光,象征人类还没有找到河流的源头。最有意思的是非洲的尼罗河:他蒙着头,也是象征尚未找到源头,但是民间另有传说:尼罗河神蒙着的头正好面向圣阿格尼丝教堂和潘菲利宫,而潘菲利宫改造项目的主持人是波洛米尼,贝尼尼的意思是:“你的教堂早晚倒下来,我都没脸看!”其实贝尼尼建成四河喷泉的时间,早于波洛米尼动工建造教堂,他当初肯定没有这层意思。不过这个传说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两人之间的竞争和敌意。纳沃那广场两端分别有两座较小的喷泉,南侧是贝尼尼的摩尔人喷泉,正中站立了一个厚嘴唇的黑人。北侧是海神尼普顿喷泉。
既然讲到四河喷泉,不妨顺带说说罗马另一处最著名的巴罗克式喷泉景观—特莱维喷泉(Fontana di Trevi)。
特莱维喷泉不是贝尼尼的作品,作者是萨尔维(Salvi),落成于1762年,比贝尼尼的时代晚100年。它的特异之处在于,借助宫殿府邸的后墙做背景,水池做前景,复杂的雕塑和喷泉气势恢宏,形成一场戏剧的舞台。按照当地的传说,只要你背对喷泉,把一枚硬币用右手从左肩后仍进水里,你就能再次回到罗马,所以很多人把它称为“许愿泉”。这个传说如此深入人心,以至于罗马市政府从这个喷泉每年收获的硬币,有12万欧元。不过普通游客可别想着在这打捞硬币发点小财----有法律规定这里的硬币属于政府,打捞起来捐给慈善机构,平常是有人看守的。
贝尼尼凭借四河喷泉重获英诺森十世青睐,但波洛米尼同时期也为教廷主持了很多建筑项目。两人之间的竞争,最后以贝尼尼的胜利告终,并不是因为才华有高下,而是性格使然。贝尼尼比较随和,又会与上层打交道,现代的话叫做情商高。而波洛米尼内向寡言,性格忧郁而且易怒,1667年波洛米尼自杀很可能是出于抑郁症。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性格决定命运,只有智商没有情商的话,纵使才华再高,一生的命运也不会太好。
1651年,贝尼尼完成了毕生的另一个杰作,胜利圣母教堂里的科尔纳罗礼拜堂(Cornaro chapel in church of Santa Maria della Vittoria)。这座教堂的规模不大,在教堂林立的罗马很容易错过。我第一次来罗马时候曾专程寻找过它:从罗马火车站出来径直向前走,经过国家罗马博物馆,共和广场和戴克里先浴场,来到横向的9月20日大街,路口对面就是这座外表普通的教堂,离开火车站大约500米。1644年红衣主教科尔纳罗委托贝尼尼在胜利圣母教堂里,为他的家族建造一个侧面的小礼拜堂。贝尼尼的方案是典型的巴罗克风格:他把礼拜堂的中心神像造成了一个舞台,台上用大理石雕成流动的祥云,托起圣女特列萨和丘比特的雕像,礼拜堂两壁有许多壁龛,内置科尔纳罗家族成员的群像,就像在剧院包厢里观看演出。舞台背后空间用辐射状的金属象征天国之光,就像舞台布景。舞台的主角圣特列萨是16世纪西班牙马德里附近阿维拉(Avila)的修女,她描述了进入宗教的迷幻状态,感受到天使用爱情之箭击中她的心脏,一方面感到肉体的痛苦,同时在精神上又领受到与基督合二为一的精神之爱的甜美和狂喜。这种强烈的宗教情绪,又暗示了肉欲和高潮,正是巴罗克雕塑最合适表现的题材。
贝尼尼《圣特列萨的神迷》
贝尼尼的中心雕塑《圣特列萨的狂喜》中,修女瘫软着,头部无力地后仰,眼睛半闭,嘴唇张开,被灵魂与肉体的激情彻底征服。而天使丘比特是个顽皮的儿童,背生双翅手持刚刚拔出的金箭,顽皮地歪头欣赏自己的杰作。回想中世纪哥特艺术那些一本正经的宗教题材雕塑,当时的人万万不会想到,巴罗克艺术会用这样的俏皮、欢愉、热情,甚至纵欲的手法来表现神圣的宗教。难怪这件雕塑1651年完成当时就引起过全城的轰动和追捧。
在英诺森十世死后,贝尼尼继续获得下一任教皇亚历山大七世的信任,对罗马城市的广场和街道做过大量规划,圣彼得广场上的弧形柱廊就是这个时期所做的。1665年贝尼尼还应太阳王路易十四的邀请去法国,设计卢浮宫正立面的改造计划。但是他的计划最终没有被路易十四采用,卢浮宫今天的正立面是太阳王委托法国本土建筑师设计的。贝尼尼总共活了82岁,死后葬礼很简单,他埋葬在大圣母教堂里的家族墓地(Santa Maria Maggiori),贝尼尼的父亲当年为这座教堂做雕塑装饰,带着8岁的贝尼尼搬来这座城市,这座教堂就和贝尼尼的家族结下了不解之缘。今天,这座教堂离开火车站只有300米,从火车站门前沿着西南方向的加富尔大道(via Cavour),走向圆形竞技场方向,就走到了Santa Maria Maggiore教堂。这里的圣坛下方有一处圣诞礼拜堂,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朝圣者,礼拜堂供奉的黄金盒子里有圣摇篮的一片木头。我们知道,耶稣基督没有摇篮,是诞生在一个马槽中。这片木头,据说就是那个马槽上的。面对圣坛右手地面上,有块非常不起眼的大理石,平嵌在地面,如果不是刻意去找,根本找不到。这就是巴罗克大师贝尼尼的墓。
前面说的贝尼尼和波洛米尼、柯尔托纳都是巴罗克风格的建筑和雕塑大师。说到巴罗克绘画,那就必须从意大利画家卡拉瓦乔(Caravaggio)开始讲起。他生于1571年,比贝尼尼大了27岁,在卡拉瓦乔出生的时候,文艺复兴晚期威尼斯画派的大师提香还活着,已经八十多岁了。倒也不能说巴罗克绘画的起始就比巴罗克雕塑和建筑更早,因为贝尼尼从青年时代一出手就是非常成熟的经典巴罗克风格了,而卡拉瓦乔的绘画,并不是真正巴罗克的,虽然有些书上称卡拉瓦乔是第一位巴罗克画家,但实际上他的画风,更准确地说是处于向巴罗克过渡的时期:他画得“象”,细节纤毫毕现,这种写实风格,更像是文艺复兴中前期的画家。我们记得,文艺复兴三大师里的米开朗琪罗就已经在往夸张和“不像”的路上飞奔了。就写实主义这种风格而言,卡拉瓦乔还不如文艺复兴鼎盛时期的前辈大师前卫。真正让卡拉瓦乔开风气之先的,是他画上剧烈的明暗对比。后来的巴罗克经典画家们全都受这种手法的影响。卡拉瓦乔用一束强光照亮了黑暗的画面,明与暗之间几乎没有过渡的“五十度灰”,这种光与影形成的强烈对比,正符合了巴罗克风格的关键----“戏剧性”。从这一点来说,卡拉瓦乔对巴罗克绘画的开创作用,正如乔托对文艺复兴绘画的贡献。
卡拉瓦乔也不是他的真名,他出生于米兰以东的一座小城,这座城就叫卡拉瓦乔,所以跟达芬奇一样,他也是以家乡作名字留名后世。这座卡拉瓦乔城是米兰公爵领地下面的一个侯爵领地,他的父亲曾经是这座小城的管理官员,虽然死得早,但生前和米兰公爵斯福尔扎家族(Sforza),和斯福尔扎家的姻亲,罗马的科罗纳家族(Colona)都有交情,而罗马的科罗纳家族跟前文提到的博尔盖塞家族、潘菲利家族、巴贝里尼家族一样,都是罗马教廷里权势熏天的望族,这个家族出了著名的马丁五世教皇:两百年前,教廷从法国南部的阿维尼翁迁回罗马,罗马和阿维尼翁各自都有教皇,导致分裂。1415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西格蒙德在德国康斯坦斯(Konstanz)召开宗教大会,废黜掉同时并立的三个教皇,立了这位马丁五世,从此教廷重新统一。两百年过去了,科罗纳家族虽然没有再出教皇,但出过无数红衣主教。这层裙带关系对卡拉瓦乔至关重要:因为他一向喜欢惹是生非,离开了科罗纳家族的保护,他恐怕活不到25岁就暴死街头了。
卡拉瓦乔最开始在米兰学画,他的师傅是提香的学生。所以卡拉瓦乔接受的绘画训练是文艺复兴式的,“画得像”,而且特别注重真实的细节。当时文艺复兴晚期这种画风已经不流行了,时兴的是拉长比例,姿态优雅而夸张的“样式主义”(Mannerism)。有人甚至把晚年的米开朗琪罗称为第一位样式主义大师。但要看真正的样式主义,我建议大家有机会去曼图亚城(Mantua),那里的曼图亚公爵府和各个离宫是样式主义的大本营,仍然可以在画廊里看到许多样式主义的壁画。曼图亚是我非常喜欢的一座小城,正因为它并不出名,游客不多,实际上全城的古迹保存得很好,古色古香的,旧城范围里几乎看不到什么现代化的痕迹,属于和拉文纳(Ravenna)、帕多瓦(Padua)一样给人惊喜的低调意大利艺术小城。
这是一幅最典型的样式主义绘画,Parmigianino的《长颈圣母》,现在收藏在佛罗伦萨的乌菲奇画廊。可以看看圣母的脖子拉长到什么程度。真实世界的人体不可能长成这种比例的。
也有人把威尼斯画派的丁托列托,和后面将会提到的西班牙画派的最早一位大师格列科归入样式主义,因为他们画的人也细长变形。总之样式主义和威尼斯画派一样,算是晚期文艺复兴的一个分支。但卡拉瓦乔的画风迥异于当时流行的样式主义夸张手法,他特别写实。
卡拉瓦乔21岁因为在米兰街头殴打警察犯法,逃到罗马定居下来。当时意大利不是统一的国家,米兰归米兰公爵斯福尔扎家族统治,托斯卡纳地区属于美第齐家族的托斯卡纳大公爵,罗马属于教皇国,而南边的那不勒斯则属于西班牙,由西班牙总督统治。卡拉瓦乔到达罗马的时候,正赶上罗马教廷需要好的画家来装饰大批新教堂,用艺术感染人,对抗宗教改革。经过科罗纳家族的引荐,加上卡拉瓦乔独特的明暗对比强烈的画风,很快就在罗马的艺术世界闯出了名堂。卡拉瓦乔比较早的名画《捧果篮的男孩》和《生病的年轻酒神》,现在收藏在罗马的博尔盖塞画廊。
卡拉瓦乔《生病的年轻酒神》
第二幅画上的酒神,是卡拉瓦乔的自画像。注意第一幅画,他写实到画出了叶子上的病虫害。说起来这样逼真的写实手法在当时的罗马并不流行,是有争议的。但好在他的画同时具有特别强烈的光影对比,而且特别能抓住最有冲突性的动作那一瞬间作画,这种戏剧性的手法特别受欢迎。所以越来越多达官贵人请年轻的卡拉瓦乔作画。这个时期卡拉瓦乔名作迭出:两幅《算命者》分别收藏在罗马卡皮托博物馆(Capitoline)和巴黎卢浮宫,画的是吉普赛算命女郎趁看手相的机会偷走了年轻贵族手上的戒指。
这幅画特别能体现卡拉瓦乔抓戏剧冲突那一瞬间的本身。同时期的这幅《酒神巴库斯》现在收藏在佛罗伦萨乌菲奇画廊。
这幅根据圣经故事画的《友第德斩首荷乐弗尼》(Judith beheaded Holofernes)收藏在罗马古代艺术博物馆,也就是前文提到的巴贝里尼宫里。
因为这些名作,卡拉瓦乔在十年之内成了罗马城的第一画家圣手。此时比青年贝尼尼在罗马崭露头角约早十年。当时画家都会在画画之前做素描打草稿,卡拉瓦乔则习惯不打素描草稿,现场面对模特直接在画布上一挥而就,作画速度快,有时候会给甲方留下潦草的印象,事实上他的画非常写实,表现物体纤毫毕现,哪里有一点潦草的痕迹?可过于写实也不符合时人的欣赏趣味,所以卡拉瓦乔的画也常有被甲方退货的时候。再加上他竟用罗马城的名妓当模特来画圣母,更无助于增加自己的声望。卡拉瓦乔的个性张扬恣肆,喜欢佩着剑到处喝酒打架,多次被捕被起诉,幸亏有科罗纳家族护着,惹是生非倒也有惊无险,直到1606年,他跟一个贵族子弟因为争风吃醋起争执,双方拔剑决斗,卡拉瓦乔把对方打倒以后竟然还挥剑阉割了对手,下手太重,对手流血而死,这次连科罗纳家族都罩不住了,卡拉瓦乔被判处死刑,于是逃出罗马南下那不勒斯逃刑。那不勒斯不属于教皇国的领土,是西班牙国王治下的总督辖区,呆了几个月,继续南下去骑士团统辖的马耳他岛。当时马耳他骑士团的海军司令是科罗纳家族成员,经过海军司令引荐,再加上卡拉瓦乔本人的名气,他居然被封为骑士,正式加入了骑士团。
卡拉瓦乔在马耳他画了生平最大的一幅画《施洗者约翰被斩首》,今天仍然挂在马耳他首都瓦莱塔的主教座堂里,还有骑士团大团长的肖像,今天收藏在卢浮宫。
卡拉瓦乔在马耳他的这些日子,本来积极运动,想要获得教皇令,取消自己在罗马的死刑判决,可是他仍然不安分,到处惹是生非,只呆了两年就又因为斗殴,打伤贵族骑士而被骑士团开除,逃出马耳他,流浪到西西里,再回那不勒斯,因为科罗纳家族在那不勒斯的强大势力可以暂时保护他周全。卡拉瓦乔一生行为怪异,控制不住自己似的喜欢惹是生非,后人推测可能已经患了郁燥型精神病。因为卡拉瓦乔在罗马被判的死刑类型是砍头,而且命令是任何人都可以执行判决,卡拉瓦乔的人身安全在罗马不受法律保护。所以他这些年逃亡途中,一再画一些被砍头的人物,而且被砍的脑袋常常是他的自画像。卡拉瓦乔最有名的一幅画,《大卫提着歌利亚的人头》就作于这个时期,而且歌利亚的脑袋就是卡拉瓦乔的自画像,今天收藏在罗马博尔盖塞画廊。
卡拉瓦乔的这幅名作当初就是为博尔盖塞红衣主教画的,所以至今收藏在博尔盖塞府邸。这位红衣主教是时任教皇保罗五世的侄子,十年以后,就是这同一位红衣主教发掘并赞助了青年贝尼尼,今天博尔盖塞画廊中央贝尼尼那四座雕塑成名作,就是为红衣主教西皮奥内·博尔盖塞做的。卡拉瓦乔把自己的脸画成被砍下的歌利亚的人头,具有向红衣主教悔罪和乞怜的意思,因为只有主教的叔叔,当今教皇有权力撤销罗马对他的死刑判决。这一招还真奏效了,1610年卡拉瓦乔离开那不勒斯,北上回罗马接受教皇的赦免。就在北上途中,37岁的卡拉瓦乔突然死亡,当时明面上的说法是害热病死的,更多的人怀疑是他在罗马或者马耳他的仇家雇人暗杀,毕竟卡拉瓦乔一生树敌无数。还有一说是卡拉瓦乔死于绘画颜料里的铅中毒。这就是一代天才,开启巴罗克画风的卡拉瓦乔短暂而传奇的一生。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