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想起三年困难时期过的一回生日。。。。。。

(2009-09-30 11:18:04) 下一个
小时候上托儿所那阵子赶上了三年自然灾害,那会儿虽然还是小孩子,可挨饿不分老少,人人都有份儿。我记着托儿所里不济的时候连柳树叶子熬的汤都喝过。柳树叶子,按今天养生的观点来看,是清热,败火和降糖的药膳材料,可那会儿饭都吃不饱,再喝刮油的玩艺儿降糖,那不擎等着晕菜吗?除了汤以外,托儿所每顿饭的主食是每个孩子一个秀气得跟饺子那么大的戗面馒头,就这个,还不能保证顿顿都吃得上,没馒头吃时,光喝一碗树叶子汤,一泡尿也就全泄出去了,这话今天听起来多少有点儿邪性,可实实在在都是我亲身经历过的真事。由于有过挨饿的经历,我跟从那个年代过来的大多数人一样,到现在还很珍惜粮食。不光我,连小儿也懂得糟蹋粮食不对,他上daycare时,老师常夸他吃饭吃得最干净,不像他的美国小伙伴,大碗大碗地把没吃完的食物倒进垃圾桶里, 这些小败家的,呵呵。

那年冬天一个寒风刺骨的上午,母亲把我从托儿所接了出来(我那会儿是“日托”,搁平时要到礼拜日才被接回家),因我那天过生日,母亲为此专门请了一天的假。记得我跟母亲离开托儿所后先坐车顶上背着大煤气包的13路公共汽车从和平里豁口去北新桥,在北新桥的照相老字号“吉北”拍了一张母子合照,照完相又接着倒了好几趟车,中午的时候到了东郊工人体育馆旁边的一家饭馆。进饭馆后母亲点了一盘炒肉丝和几个富强粉小馒头(粮食困难时期馒头和花卷等主食都做得很小),饭菜上来后母亲并不动筷子,只看着我吃,我那时一是饿,二是见了这么好的东西就风卷残云般地吃了起来,吃完了还把菜盘子举起来,把盘子底舔得锃亮。意犹未尽时我才发现母亲竟然一口都没吃,全部饭菜都给了我。我问母亲为什么不吃?母亲笑着说她不饿。其实粮食困难时期,中国的老百姓没有一个人每天不是处于饥饿状态下的,母亲其实是省下了她的那份,全都紧着了我。。。。。。。

那天晚上母亲又带我去隆福寺看电影,早先在隆福寺那条街上由东至西有四家电影院:,依次为明星、东四工人俱乐部、蟾宫和东四剧场。记得那晚我们看了3场电影,先在隆福寺东口的明星看了《云雾山中》,散场后又到隆福寺胡同当间的“蟾宫”看了《在西双版纳的密林中》,最后在胡同紧西头儿的“东四剧场”看了《前哨》。那会儿不像现在,看电影的机会不是很多, 再加上是我过生日,所以三部电影的片名到现在都还记得住。看完最后一场电影散场时已近午夜, 隆福寺街上的铺子早都上了板儿,在北风里母亲牵着我的手走在电影散场的人群中,我仰着脸跟母亲说, “妈,电影真好看,明年再过生日还这么看电影吧?”母亲说,“一定来看”。可自打那回以后,我和母亲再没有这么看过电影。。。。。。。。。

三张文中提到的地方今天的照片:

1.北新桥大街。



2.工人体育馆路。



3.东四北大街。过街天桥的左下方即是“明星”电影院,现在改成“娱乐世界”。

[ 打印 ]
阅读 ()评论 (3)
评论
--1234567- 回复 悄悄话 谢谢老杨和地兴居士两位老乡!
地兴居士 回复 悄悄话 太熟悉了,读着亲切,我也是这一带长大的.文革前北京女二中的学生,那时学校还在方家胡同.老师有马南华(语文)高贤明(物理,班主任)张绪伟(俄文)金坚木(教导主任)曹老师(体育)....
老杨 回复 悄悄话 喜欢你这种淡淡的白描式的写法.可能因为和你是同龄人.感觉特亲切.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