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雨春秋

Just a place to 痴语梦呓...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二战德国的海军战略

(2015-03-09 18:31:30) 下一个

这篇文章是我在某中文论坛,回应海军专家,网名 “走资派还在走” 的一篇短文而作(见下面所附)。因为目前那个论坛有很多没有价值以及无聊的帖子,犹如雨后春“孙” 纷至沓来,海军专家的短文以及其它一些优秀文章很快就被那些垃圾压下去不见了。所以,我就决定把我那篇回应文章,移植到这里来。

以下是我那篇回应海军专家的拙文:
------------------------------

本坛的走资派还在走 - 走网友,在他的短文开篇就说“30年代德国重建海军,不追求和英国进行舰队决战,战略目标放在了打击英国的运输线上。” 

走网友的这个开篇立意,我总觉得和历史事实,有些偏离或依据,有些片面。

就走网友的抛砖引玉,我做了番简单研究,就跟着再抛块砖,希冀能引出广大网友的真玉。

我说走网友以上的开篇立意或观点片面,首先是因为那个观点,其实属于当时德国海军颇有争议的两个战略发展方向之一。

这两个方向,由其代表人物,一直在元首面前相互争论个不停。走网友说的这个方向,其代表人物,是当时的海军潜艇部队司令多尼茨 (Karl Dönitz)。多尼茨的这个战略观点,其实一直受到压制,并不是如走网友说的,是从 30 年代就成了德国海军的战略目标。

而另一个战略观点,由当时的海军部长主导,主张将英国皇家海军当假想敌,打造以主力舰为首的大型舰队加航空母舰,与其决战,诣在以重舰队对抗重舰队,并在一次性的海战中,一举摧毁皇家海军的全部战斗力。这个理论,从一战前就已形成。而多尼茨所代表的观点,也就是以潜艇战,打击敌方运输线的战略和战术,也是在一战前就有的。就这样,多尼茨和海军部长,两个各自延续了前辈导师所提倡的不同理论,一直就此相互争议。这类争议,脑满肠肥的格林,也插了一腿,但也没什么结果。而海军部长,拥有海军最高军衔 - 海军大将,是德国海军有史以来的第七位海军大将。 多尼茨,只是个潜艇司令。所以一直到 1943 年,多尼茨的战略观点才受到元首的重视,并提拔他当了德国海军第一把手 - 海军大将。海军部长就此,才正式靠了边。

1944年,停靠在挪威的德国 4 艘主力舰之一的“特比茨”号

所以,要说 “战略目标放在了打击英国的运输线上” ,这个理论,我认为也只是在 1943 年才正式成了战略目标。尽管自二战开打以来,德国海军潜艇就经常袭击英美商船。

那么这两个战略发展方向,到底哪个比哪个更高明呢?

我觉得都很高明,但海军部长的,则更为长远、现实和高明。

我说海军部长的方向高明,是基于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期的战略性决策错误而言。

我个人的理解认为,德国在二战中的失败,是因为那个战略性决策错误,即:过早和苏联开战、没有巩固在北非的胜利和完成对北非的完全占领及对中东石油的占据。

那个时候,除了苏联,全欧洲就光剩英国,隔着海峡,气喘嘘嘘无力地继续和德国对抗。这个时候,延缓对苏联宣战,就可以全力对付并肃清同盟国在北非及中东的存在。这样,德国在欧洲南端的巴尔干、意大利、及西班牙和北非摩洛哥沿地中海南、北岸的存在,就完全控制了地中海及地中海通向大西洋的出海口。中东和罗马尼亚的石油,就可源源不断不受干扰地供应厐大的战争机器的正常运行。

如此一来,对英国围而不打,北非及南北欧都被德国控制,基本就等同于全欧洲都在全力封锁英国。这种请况下,美国对于英国的援助将会变得很困难,英国很快就会投降。而美国,估计也就会马上跟德国讨价还价,要求从元首那儿分一杯羹了。

战争的最初事实及英国于敦刻尔克大溃退,并从欧洲大陆气喘嘘嘘地缩回英伦三岛之后,也基本就是这样; 直到和苏联开战,以上所述这一美好前景,由于德国处于东西两线的作战境地及战争资源的无从保障,美好前景犹如昙花一现,就此全完了。

而靠边的海军部长,在战前、战时、及战后一直这样认为: 无论是对波兰的进攻(就此二次大战正式爆发)还是对苏联的战争,都开打的过早。

海军部长的战略发展方向,是计划在 1948 年前,打造成功一支以主力舰和航空母舰相组合的强大舰队,并在一次性的海战中,彻底摧毁英国皇家海军的战斗力。为此,海军部长拟定了一个代号为 “Z” 的计划。这个计划打破了凡儿赛条约束缚,所以元首秘密批准了“Z” 计划,并按计划,规定建造以下数目战舰:

主力舰         10 艘
战列舰          3 艘
航空母舰        4 艘
铁甲舰         15 艘(有点儿厚皮大馅儿的意思)
重型巡洋舰      5 艘  
轻型巡洋舰     13 艘
侦测舰         22 艘
驱逐舰         68 艘
鱼雷艇         90 艘

海军部长的名字叫莱特(Erich Raeder)。可惜他的这个 “Z” 计划由于战争的提前开打,基本夭折。一直到战争结束,只有 4 艘主力舰建成投入战斗。航空母舰、战列舰、及侦测舰,连个鬼影儿都没有。其它建成下水的,比原计划一半的数量都不到。但同时,由于多尼茨运用潜艇打击敌方运输线的战略战术取得一定成效,德国建造了大量的潜艇。直至战争结束,德国的潜艇设计及建造水平登峰造极。战后及冷战最初苏美两国的潜艇,基本都运用了德国的设计和建造技术。

二战最初多尼茨指挥的德国潜艇攻击敌方运输线的胜利,并不能说明莱特的战略方向是错误的,多尼茨的方向是对的。法国投降之后,对于法国舰队,莱特建议元首派遣德国海军人员渗入各舰并加以彻底收编,然后利用法国港口及造船业继续加强海军建设。但据说元首害怕这样一来,法国舰队会全部开到英国去,所以没有采纳莱特的提议。结果,英国来个先下手为强,攻击法国舰队,并使其彻底瘫痪从而丧失了基本的作战能力。


海军大将莱特

多尼茨的战略方向,如我先前说的,并不是他自个儿的发明。他的这个战略方向,最早是由海军舰艇司令瓦格纳 (Wolfgang Wegener) 在一次世界大战前后提出的。瓦格纳认为,英国海军的建设力量,德国无以匹敌。德国不应该有任何要和英国在海军方面试比高,并在一次性海战中,击败英国皇家海军的想法。瓦格纳进而提出德国海军应以巡洋舰和潜艇为主的战略和攻击敌方商业运输线的战术。

瓦格纳的这个战略方向和战术,一向就受到莱特的反对。当时莱特是德国海军舰队司令的参谋长。本来舰队司令看过瓦格纳的报告之后,觉得很有道理并欲将其提交柏林海军部。没想到参谋长莱特的一席反对意见,舰队司令就将瓦格纳的提议报告打入冷宫。

莱特所代表的战略方向,也不是他自己发明;莱特是继承了自己导师的观点。莱特的导师,就是德国海军第五位海军大将的特比茨 (Alfred Peter Friedrich von Tirpitz)。特比兹对德国海军贡献很大。是特比兹,将德国的海军,从海岸警卫队的规模,发展成能够远海作战的舰队。莱特,也曾是第四任海军大将 - 普鲁士王子亨利的幕僚;他的仕途,充满了这类权贵人士的提携,并基本都是在海军司令部机关这一级工作。和多尼茨相比,莱特其实是个军人政客而非军事家;但他很聪明,工作也勤奋。而多尼茨,却是个海军战斗英雄,热血勇敢,有点儿像网上的军事愤青。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时候,多尼茨就是个潜艇指挥官。后来他的潜艇被英国海军击沉,自己飘在海上就被英国人捉住进了战俘营。不过,军事愤青在各方面,都根本不能与多尼茨相比。我说多尼茨有点儿像网上的愤青,主要是从性格上和莱特相比的结果戏言。



一次大战时期的多尼茨

莱特是个非常冷静以及少言寡语的一个人。他的这个性格,让人觉得非常冷漠,也使得他最好的朋友都说: 他们也不清楚莱特究竟是个怎么样的人。有趣的是,莱特在第一世界大战的一次重大海战中,作为舰队司令的参谋长,不知咋地传错命令,结果把指挥舰给搞坏了。

莱特之所以坚持他的导师的战略方向,是有他自己在实战中所总结的经验。莱特是那次重大海战的主要策划者之一。那次海战的目的,是要在一次性战役中,摧毁英国皇家海军的主要战舰。

那次海战是在近丹麦西海岸的北海领域进行的。在这次海战主要的一次战斗中,德国海军的 5 条战舰,对抗英国皇家海军的 10 条战舰。这 10 条战舰,其中有 6 条是战列舰。战斗结果,皇家海军的 2 艘战列舰被击沉。本来这次战斗,按莱特等人的策划,应该是德国海军引诱皇家海军的 4 艘战列舰编队,进入潜艇的包围圈并将其一举全部击沉。但英国佬向来很鬼,很会玩阴的这一套;他们监听德国海军的通讯进而怀疑前方会有不测。于是改变航向,恰巧就从包围圈外侧,擦肩而过。这一来,潜艇来不及调整队列并迅速对其实施攻击,而且潜艇在水下的时间也超过了它们潜伏及机动能力所能承受的范围。皇家海军就此逃过致命一劫。

最后,德国海军也是被迫同皇家海军展开决战,根本就没有按原先的计划与敌开战,而且时间上,也对德国海军不利 - 皇家海军非常狡猾,他们把德国海军引入背靠日落西海的一面。这样,背后的太阳,把德国军舰映衬得就像黑色剪影,全成了皇家海军非常显眼的靶标。尽管如此,德国海军顽强战斗。双方总共 250 条战舰,全部投入战斗。最后,皇家海军利用夜幕,冲散了德国海军的防守基线并形成包围圈,并试图在第二天继续战斗,重创德国海军。但德国海军此时非常冷静,自认军舰数量少,吨位也大大不如英国皇家海军,也就借着夜幕,并利用皇家海军的冲击而暴露出来的薄弱点,冲出合围顺利退出战斗。

这次海战的结果是 14 条英国战舰和 11 条德国军舰沉入海底。另外,皇家海军损失了两倍于德国的水兵人数。

莱特策划和参加了这次战斗,同时也使他深深感到,如果德国海军的战舰数量和吨位与皇家海军相当,那次战斗,皇家海军肯定是凶多吉少了。所以他特别支持和鼓吹自己导师开创的战略方向,就像毛主席说的 - 要建立一支强大的海军。

后来将瓦格纳提议报告打入冷宫的舰队司令,也是这次海战的主要指挥员之一。所以,瓦格纳的提议报告进入冷宫,也不仅是因为莱特的一席话所致。

反观多尼茨,他一直就是基层具体指挥潜艇作战的专家,眼光和视域,就和莱特大相径庭。而且指挥作战,和敬爱的周总理差不多 - 事无巨细,都要亲自挂帅。作为后来被提升的海军大将及海军第一把手,他经常一天数次,有时多达 70 次,给大洋各处的潜艇发电询问战况和潜艇位置。本来德国海军的通讯加密机器是最先进的,有 4 个电转子用来把寻常命令变换成谁也看不懂的字母堆积,很够保密,英国人需要 10 个月才能破译。而同时期德国的其它武装力量,用的只是 3 个电转子的加密机器。但由于多尼茨频繁的发报,英国人就能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获得了更多数据进行分析比较,这样就加速了破译进度。而且英国人还通过德国潜艇的电讯回复,侦测和确定潜艇位置。结果多尼茨的潜艇部队由此而遭到很多不应有的灭顶之灾。

尽管如此,由于多尼茨的努力,德国在短时间内建造了大量潜艇,使得多尼茨能够集结大规模数量的潜艇,对敌方运输线,进行有效而致命的打击和破坏。这样也进而给他赢得了 ”狼群“ 潜艇战之父的雅号。

总而言之,多尼茨在二战后期潜艇的战略战术方面,有其独到之处,但也是德国濒临失败的无奈之举,没有其战略上的根本作用。

莱特的战略方向是对的,如果对苏作战再推迟几年的话,德国海军照 “Z” 计划落实到位,并全面收编和指挥法国海军,驱逐北非的同盟国势力,巩固和稳定巴尔干半岛及完成对地中海的全面控制,封锁英国并迫使其投降。最后,估计由于中东取之不尽的原油资源,从而不会展开对苏联的进攻。就此,德国、苏联、美国,共同瓜分欧洲并成三足鼎力之势。世界格局,就不会是如今这般的了。

 
1943年当了海军大将的多尼茨



【走资派还在走 - 走网友的短文】 二战期间德国的袖珍战舰

 30年代德国重建海军,不追求和英国进行舰队决战,战略目标放在了打击英国的运输线上。

由于受凡尔赛和约的约束,德国不能建造超过10000吨的战 舰,为此德国设计出了一种袖珍战舰(日语叫豆型战舰),要求是追得上它的打不过它,打得过它的追不上它。德国共建造了三艘,德意志号,舍尔海军上将号,斯 比伯爵号,排水量在11700吨到12000吨,11英寸炮6门(3乘2),6英寸炮8,水上飞机一架,使用柴油发动机,航速27节到28。5节,使用焊 接技术,在大洋上由潜艇进行加油补给。这么多东西都装在10000多吨的船体里,设计者为此绞尽了脑汁。设计是成功的,但也有缺点,一个是主炮塔只有两 座,射击点少,还有就是装甲薄,只有7厘米(有点薄皮儿大馅儿)。

德国跟英国开战 后,斯比伯爵号在南大西洋拦截英国商船,3个月内打沉了英国5万多吨商船。英国派出多个舰队追捕这艘袖珍战舰。后来斯比伯爵号遭遇英国三艘巡洋舰,把这三艘巡洋舰打成 重伤,但自己也受了重伤不得不进入中立国乌拉圭的港口。根据国际法,交战国在中立国的港口的停留时间不得超过72小时,舰长兰多夫判断不能再战就下令将斯比伯爵号自沉了,后来兰多夫也在阿根廷的一个旅馆里自杀了。

后来的文章都是赞扬舰长兰多夫人道,不肯让德国水兵做无谓的牺牲。可是就在头些日子我看到一篇文章上说,实际上舰长兰多夫有不能再战的理由和苦衷,就是斯比伯爵号的柴油发动机太热不能继续使用,这在当时属于技术秘密。

----- 走网友原文发表之处的连接:
http://bbs.wenxuecity.com/memory/699395.html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