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有个山,山里有个庙,庙里有个老和尚,还有个小和尚......

本博客的图片,文字均为博主原创,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
个人资料
正文

孤独的心

(2013-08-03 20:45:47) 下一个

我看书常常是随便翻到哪一页就读了起来,不喜,再随便翻一页,如此几次还读不下去,常常就放下了。若读的喜欢,会回去看看前言读读后记,然后按部就班的读下来。

现在手头这本绿皮火车就是随手翻看,怎么写者是盲人吗?回去看介绍,原来作者九岁失明,现在写写诗唱唱歌,做了一名自食其力云游各处的候鸟歌手,文字里完全读不到悲伤哀怨。

手头在读的另一本书是 勒克莱齐奥的 诉讼笔录,是看见博客里有人的推介。老老实实的从头开始读,没有什么故事情节,亚当一个常人眼里的流浪汉,疯子,他用一种直感的方式思考物化自己。在和精神病院里和治疗小组的对话中,却又表现出惊人的思辨能力。

读到他和医生共同探讨他属于那种病的时候:

亚当问:"您把我列入哪一类?列入精神分裂症一类?”
“不,列妄想狂一类,”朱利安娜回答道。
“真的?”亚当问道,“我想,我想您会把我列入精神分裂症一类。”

我有点忍俊不禁了。

勒克莱齐奥小说里对事物形状色彩的入微描写,思维的跳跃俨然有新小说派的风格,字里行间流露出超现实主义的联想,又有象征主义的比喻不时闪烁。

类似这种没有什么故事的小说,读完会迷迷茫茫。但是读的过程却是一种享受。原来文字可以这样排列组合,思维可以这样跳跃流淌,情绪可以如此不受控制。人喜欢看戏听故事其实就是享受灵魂出窍的快乐吧。

瑞典文学院对 勒克莱齐奥 是这样评价的 : 他是一个标志文学新开端的作家,其作品有诗意的创新、感官的狂喜,和对文明主宰下的、游离于文明之外的人性的上下求索。

读这本书的时候,很奇怪联想到前几天才看完的一句顶一万句。

读一句顶一万句是我又一种选书的方法,就是挑作者。刘震云是我很喜欢的一个作家。所以在网上看见一句顶一万句的时候,顺手就下载了,读完觉得好喜 欢,(钱钟书曾经说:吃了鸡蛋不必非要看母鸡。可是,我总是忍不住想了解母鸡多一点。)在网上搜了一下,原来这本书的营销宣传是:中国人的千年孤独。

刘震云对生活底层结构中的人际关系和命运的浮沉具有敏锐的观察力。 这部小说延续了刘震云一贯的冷幽默, 简练无情、看似漫不经心实际刀刀见肉的 叙述,内里蕴藏了无尽的苍凉感。

小说里的人物全都是命如草芥的小人物,他们不如意的时候 没有贵人相助仙女下凡之类的奇遇, 没有戏剧的转折。在平淡无奇的日子里,他们也渴求一个说的着的人。

这部小说的主线是吴摩西为了寻找说得着话的养女巧玲,走出延津,一路孤独的寻找;几十年以后巧玲的儿子牛建国为了寻找一个说得着的女人,在孤独的寻 找中回到延津。 其实借着小说这个壳,刘震云把中国人千年以来骨子里始终缠绕无法消除的孤独感,做了一番淋漓尽致的剖析。小说的时代背景以及在哪里发生的都已经不重要了。

除了主线,小说里还有众多的人物,也就有了众多的事件。这么多的事件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解构了对一个孤独的活在这个世上的人,能有一个说的着的人是多么大的幸运,而这份幸运又是多么的可遇而不可求。

还有这个说的着似乎和血缘无关,吴摩西的养女和亲妈没得说却和养父说的着;和亲情无关,两口子一辈子无话的多了去了;和是不是朋友也无关,说得上话 的不一定是朋友,朋友也不一定说得上话。关于友情,世界上最可怕的事,就在于你把别人当成了朋友,别人却不这么想。如同故事开头的老杨和老马那样。老杨将 老马视为“过心”的朋友,而老马却并不和老杨“过心”。

小说里安排了一个神父,似乎是为了东西方的对比。西方人信神,中国人信的是人。在中国人际关系对一个人的影响似乎更强壮些。神毕竟是固定的,而人是变化着的,靠近一个固定的东西较之靠近一个也在变动的人终归来的容易些。所以人心终究是孤独的。

这是他的命。
而且,无人可说。

·················

不要看太久的屏幕,累了,该运动啦,来来来~~~~~~~

62f87eb4jw1e6j8k66hn2g208c08chat.gif

.
^&^

点击查看我的更多博客文章
.

谢谢浏览

.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