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家山

皇家山下的一点思考,文学,电影,女性。
正文

兄弟与纯文学

(2007-06-11 14:21:35) 下一个
纯文学这个词挺有意思,老实说,我现在也没搞清楚什么东东属于纯文学,什么东东属于流行文化。余华是作为纯文学作家登上文坛的,写先锋小说,挑战人们的阅读期待,语言和结构的陌生化。即使是令他功成名就的活着和许三冠卖血记也充满了“人性的思索”。 或者说,他是以一种比较严肃的态度进行写作的。讨论专业文人的专业写作是属于 “纯文学”或者 “严肃文学”讨论的框架里的。尤其是,建国以后的中国作家,普遍依附于“中国文联”“作协”这样的机构,不太需要和屑于为“稻粱谋”,所以,“为艺术”而创作和“为金钱”而创作,在中国大陆是泾渭分明的。原则上来说,没有哪个想在收获,当代,十月上频频出现,在中国文联的各种活动中频频露脸的人愿意被划入“通俗作家”行列。严肃写作在中国是一件关乎“名誉” “身份”“地位”的事情。这种简单的二元对立的“严肃”与“通俗”的区分被商品经济,或者我们说社会变革悄悄地打破了。比如说王朔。他是现而易见的通俗文学作家,可是,我们在讨论九十年代的中国文学是,哪怕是严肃文学,都不能避免提到王朔对文学叙述方式的影响,对中文读者的改造。个人认为女作家,在模糊严肃与流行之间的差距时表现更为突出,比如,方方, 池莉和广东的张欣。在她们创作初期对故事叙述的极端热情中已经有很大的“流行”“通俗”的因素,但是,你仍然可以发现对语言的雕琢,对生命理念 (类似于理想,纯爱情,个人意志)的追求,同时,保持和当时社会的距离感。可是,随着,她们本人地位的确立,经济在社会上扮演角色的重要性增加,或者我认为成名人士对金钱理解的深入,通俗写作在她们的作品中占了越来越多的分量。看了,池莉的口红和方方的深喉以后,我很难在把这些小说和诸如为了搞点钱写的通俗作品区分开来。作者没有欲望描写深层次的东西,讨好读者很重要,帖近现实很重要。当然, 我写这篇东西,没有指责任何一位作者 “退化”“落后”的意思。我想表达的是,严肃文学/纯文学和流行文化的差别本身没什么价值,在文学全面“衰退”的当代社会,一个人只用一种方式写作本身就不可能。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