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拉夫丁香

海外饮食男女的情与爱,彷徨与迷茫。
正文

双面乔布斯:卡里斯玛情结和悲剧意识

(2011-11-07 01:23:10) 下一个

    假如乔布斯再生,看到面前这本艾萨克森的《史蒂夫·乔布斯传》,也许会骂出他的口头禅:“真是一坨狗屎。”

  因为这传记体例混乱,谋篇布局远逊苹果其他野史。大概艾萨克森要赶在乔布斯下葬前出版,来不及做更多修饰。

  不过,要想了解真正的乔布斯,这本倒最合适。它保存了乔布斯与苹果大量原生态的记录,比那些传奇故事要真实。某种程度上,它给了我们一个全新的乔布斯:他不是神话,而只是西谚所云的上帝抛的一个骰子。

  苹果成功当然带有偶然。人们多将功劳归于乔布斯本人,而传记透露出,他也不过是一片产业土壤中的一粒种子。

  传记大量篇幅描绘了乔布斯诞生时的美国IT业,那是草莽年代,乔布斯家乡簇生大量基于军事发展起来的电子企业。他10岁那年,惠普员工已达9000人,人们渴望在里面工作。

  传记反复描绘了这种氛围下的少年乔布斯,以及他与沃兹尼亚克等人如何设计创造电子产品的故事。

  这是乔布斯诞生的土壤。至于之后40多年跌宕,不过是产业的一种注解。比如,苹果眼下的成功,主要迎合了2000年前后美国互联网业的勃兴以及电子业的消费主义、娱乐化趋势。

  当然我们不能漠视乔布斯独特的个人价值。传记详细描写了乔布斯的内心世界。如果要从书中选两个词来总结乔布斯,我想,没有比“死亡”与“哭”更适合了。

  传记中,艾萨克森至少10次写到乔布斯谈死亡,它也许是苹果成长的精神基因。比如144页写到,乔布斯初期与他力邀的CEO斯卡利相处融洽,曾与女友请斯卡利夫妇到家聚餐,主动谈到死,说常常预感自己死于壮年,因此一定要加速在硅谷留下名字。他从小就羡慕鲍勃·迪伦少年就有名气;2005年,他在母校演讲中再次提到死亡,强调说,他时刻提醒自己,生命行将终结。

  传记中提到,乔布斯反思自己性格时也说,自己之所以缺乏耐心,正因感到人生短促,必须加速达到完美境界。这种向死而生的思维几乎贯穿在苹果企业史中。

  另一个词是“哭”。传记中多处提到这字眼。乔布斯喜怒无常且常情绪反复,从小喜欢哭。成年后,每当遇到挫折,也常流泪,甚至在公开场合。

  这种脆弱的精神状态,可能源于乔布斯一出生便被遗弃的心理情结。由养父母抚养大的他,自私自恋、孤僻无情、掌控欲极强。他一直在追求一种安全感,从而延伸自我力量。

  传记中,他的丰富的恋爱与情感史,他对前女友、孩子、同事、对手的残酷,展示出一个暴君形象。而苹果帝国,或是他永远的专制庇护所。

  暴君造成苹果历史上出现多次危机。他崇拜鲍勃·迪伦那种反主流、随时可能失败的艺术家,因此常孤注一掷,用一种现实扭曲力场控制周围的一切,一直到死。

  事实上,乔布斯之所以没能战胜病魔,也跟性格有关:当被诊断出患癌后,他拒绝动手术,不愿完整的身体被医生破坏,从而延误3个月病情,导致癌细胞扩散。

  传记中,暴君的另一张面孔却是一个生活至简、虔诚的佛教徒。19岁时,乔布斯曾赴印度追寻自由,又去日本探寻现代禅宗隐秘。他长期吃素,崇尚简洁之魅。事实上,少年时他便迷恋书法与音乐,培养出一种审美趣味。

  现实中,乔布斯常离群索居,闭屋冥想。这大概能让他在纷乱的商业世界找到宁静,从而超越现象,真正捕捉到需求。

  这种基于自我的创新会牺牲短期市场,但能创造经典。因为人的基本需求相通。与他打过交道的多普达创始人杨兴平说,苹果成功靠的是创造不因时光飞逝、空间转移而消失的需求。

  斯人已逝,被咬了一口的苹果帝国依然存在。不过,就像乔布斯不过是美国IT产业土壤的一粒种子一样,苹果也不过是乔布斯精神理念的一种注释。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