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拉夫丁香

海外饮食男女的情与爱,彷徨与迷茫。
正文

俄罗斯情人 32之 把酒话桑麻

(2010-11-15 01:45:05) 下一个

到安阳,李至基和曾红是开着自家的宝来去的,路程有500公里,走的是京珠高速公路,这几年国家在基础建设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财力和物力,高速公路网将全国各地联结在一起,高速铁路的里程已居世界第一,城市化建设日新月异。曾红开着车,李至基惬意地欣赏着两边的风景,农田、村庄、城镇……

到了石家庄区域,把车加过油,两个人吃过午饭,换由李至基开车,早上八点出发,到了傍晚六点才到安阳。

安阳也是历史名城,殷墟已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去年在安阳农村发掘出一个古墓,引起了全国人民的关注,吵得沸沸扬扬,关于是否是曹操墓争论不休,确实出土的文物太少,如果真是曹操墓,那又能如何,近乎空墓,有价值的东西被历朝历代的人盗完了,只留下一些石牌和石刻画,给后人留下的文化信息太少。

车子下了高速,驶入了乡村公路,两边是农田,道路被白杨或者泡桐的浓荫遮盖,时常还会碰到村人赶着几只山羊路过,一派田园风光。

李至基的故乡是叫魏村的一个小村庄,距离安阳市区5公里路,现在已经被政府和开发商搞得“城市化”逐渐包围,快成了城中村。进了村,开到家门口,会听到鸡鸣狗吠的声音,李至基的父母养了二、三十只鸡,由于担心超市里卖的鸡蛋不好,父母只吃自家的鸡蛋,李至基回来探亲时把平时积攒成箱的鸡蛋让他们带回北京。

父母在大门口迎接,一家几口人就一同到了三楼,三楼是李至基在家里人盖楼时特别嘱咐设计的,没有进行隔断,是一个通间的大房子,180多平方米,全作为一个客厅,木质地板被勤劳的母亲打理的光洁照人,真皮沙发、液晶电视、实木书柜都是李至基置办的家具,靠背面的墙上放了一张大老板桌是他的书桌,比北京的房子亮堂多了。

李至基让他的父母坐下,在茶几上又摆下了功夫茶茶具,开始给大家泡茶。

李至基的父亲说:“你们这些人喝个茶用这么小的盅,还不如用大茶缸喝茶痛快。”

李至基笑笑不吱声,将泡好的第一杯茶递给父亲,老人喝了一口,说:“这茶就是不一样,比我喝的粗茶好喝,算了,你还是给我换个大个的茶杯吧,这么小的盅喝茶,我不习惯。”

李至基没办法,选了一个大茶杯给父亲泡了一大杯铁观音。

父亲和李至基聊得全是农家的一些事,家里庄稼的长势、收成,农业的节气,养得鸡狗、村里的人际关系,村里年长老人的身体状况,父亲还教导李至基做人不要贪图小便宜,要与人为善。听了这些话让人感觉特别的踏实,想起了唐朝诗人孟浩然的一首诗: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聊了一会儿,曾红就和母亲一块儿到一楼的厨房准备晚饭了。李至基跟着父亲到了三楼楼顶。在盖楼的时候,三楼搞了几个大花坛,李至基特别嘱咐过父亲不要种花草,要种一些谷子、玉米等农作物,他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比较深,读过《春秋》、《东周列国志》,知道禾黍稼桑是国家的根本,家里种一些谷黍取个富足平安之意。

楼顶的花坛里谷子已经长出了一人多高,沉甸甸的谷穗都低着头,非常好看,父子两个在楼顶迎风而立,俯视着他们的故乡,村里的父老乡亲很多人家盖的是两层楼,李至基也算是衣锦还乡了吧,父亲也为此感到自豪。

曾红在一楼的厨房和李至基的母亲在准备晚饭,母亲一直追问曾红是否怀孕了,说至基常年在海外漂泊到现在还没有孩子,不容易,劝曾红如果一个人在北京没有人照顾,不如搬到安阳来住一段时间,曾红也都一一答应。

晚饭在一楼的小餐厅,几样家常菜,自己家地里麦子磨面蒸的白馒头,李至基吃的津津有味,连连赞美农村的生活,说自己以后也要搬到农村来住。母亲也一直唠叨李至基赶快给他们生个孙子,年龄都这么大了,别人家的孩子都上小学、初中了。

曾红和李至基晚上睡在二楼的卧室,“造人”的时候,曾红也不敢喊了,惊动了父母多不好。今天那白天奔波了一路,夫妻两人第二天早上一睁眼,已经八点多了。

早饭早都给准备好了,曾红有点儿不好意思,母亲说:“至基好不容易回来一趟,你们好好在家里歇着,我照顾你们。”

吃过饭,两人出去散步,在路上遇到父老乡亲,长辈们都上了年纪,好多这几年长大的小孩又不认识,有句话说:时间会改变一切。现在的人和原来的不一样了,小时候李至基也像这群小孩儿,会跟着来到村里的衣着光鲜的人跑很久,用一只只好奇的眼睛盯着看好久。

小时候,李至基就喜欢到村里的田地、沟渠边玩耍,现在两人散步,李至基还是欢喜地看着这一切,这几年来养育祖祖辈辈的土地。

安阳,原来是商朝的首都,四千年前可使人类文明的中心呢。想到这句话,李至基不仅笑了一下。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