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 (10)
2015 (94)
人在学生时期碰到一位好老师,是十分幸运的。这种影响除了在你成长过程中发挥作用,甚至会影响你的一生。小学五年级的
现在很多老师称自己为“教书匠”, 把教师工作仅仅看作一个谋生的职位。完成学校布置的教学任务,跟上大纲规定的教学进度就不在思索任何其它的事情了。特别是有些从事基础教学的老师,自认所学知识绰绰有余,不再探求任何新的知识,完全被动地站在教学,这样一个重要的岗位上。
中国人习惯将一些有技艺的职业称为“……匠”,如“成衣匠”是裁缝;“画匠”是建筑绘画师傅;木工师傅被称为“木匠”;花草种植师傅被称为“花匠”等等。比“匠人”高一些的是“师”或“家”,如建筑师、设计师、书法家、画家。更高一些的人被成为“大师”或者“名家”,如绘画大师、书法大师、建筑名家等等。
感觉上,“匠”更接近具体实用性技术或者技能;“师”或“家”则在技术中更多些创意;“大师”或“名家”则能够代表行业的最高水准或者主要流派。
可见:老师称自己为“教书匠”,有自嘲的意思,也可能对自己的工作不够满意,认为“教学内容重复多,工作不具有‘挑战性’!”。但是,如果抛开我们教育体制的缺陷不论,从另一个角度看教师,我们的老师们是不是也少了一点什么?
我曾经问过一些老师:“学校是什么地方?”有的老师告诉我:“学校是教书的地方”。这答案对吗?这样的回答如同没有回答。不是嘛?
“学校是教书的地方。”
“商店是售货的地方。”
“车铺是修车的地方。”
“菜摊是卖菜的地方。”
……
其实,如果你能够透过表面就可以清楚地看到:学校是知识组合、创造和传播的地方!
学校既然是知识组合的地方,身为教师,就必须孜孜不倦地学习知识,而不是满足于已有的一点点知识。只有先充实自己,才能有雄厚的基础,承担教书育人的责任。学校既然是创造知识的地方,身为教师,就必须创造性地把握知识,而不能满足于照本宣科式的教学。要把创造性的要求全面贯穿在教师的所有备课和教学活动之中。学校既然是传播知识的地方,身为教师,就应当设法把握高超的传播技巧,通过命题发挥、借题发挥、选题发挥等形式和各种传播渠道,将教授的内容融入教学中。由此想到爱因斯坦的一段话:
“能够培养独创性和唤起对知识的愉悦,是教师的最高本领。”
学习的时代经常听人说:“未来的时代是学习的时代”;“未来的组织是学习型组织”;“不用学习就能够从事的工作一定没有前途,不用学习就能够运转的企业一定没有希望”……是这样吗?
两个事例启发了我——
第一个事例我亲身经历:到菜场买肉,经常光顾同一个摊位,这个摊位供货商小张的供货质量、服务态度、诚信程度得到了我的家人高度评价。小张的摊位不仅货品质量好,还想得非常周到、细致。例如,每次买肉加工肉馅的时候,她都仔细清洗待加工的鲜肉;特殊要求可以电话提前预约;每当购买几斤以上肉品的时候,她都顺手给你几个小塑料袋以便拿回去分装冷藏……类似细节赢得了我和家人的信任,并因此成了她的长期客户。
一次,我又来到了她的摊位,发现她正在忙着招呼别的顾客,她刚刚坐过的椅子上,封面向上扣放着一本打开的《心理学》教材。我仔细凝视着书的封面,居然是《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程》。
第二件事情是朋友讲的故事:一次,两个小偷正准备出发,其中一个催促正在看时装杂志的伙伴说:“走啦走啦,干活儿了,别在那儿瞎耽误工夫了!”看书的小偷回答:“我正在琢磨,最新时装……口袋在哪儿。”
呵呵,
小贩小偷都需要不断地学习,更何况我们这些老师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