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 (347)
2009 (550)
2017 (1)
2018 (5)
2019 (4)
2020 (2)
2022 (60)
2023 (92)
人生如过客
——写在吴志鹏《过客》系列画展之前
杨 弘
少时读书,甚爱徐志摩的诗,特别是那首《再别康桥》:“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当时只知欣赏那份超凡脱俗的潇洒飘逸,未究其深意。及长,读到东汉乐府古诗《青青陵上柏》的“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如彗星划破苍穹,豁然一亮,颇受点拨;加上后来阅历渐增,方才悟到,当年诗人大概早已参透人生如过客的本质。天地悠悠,岁月无垠;生命世代延续,人生却很短暂。我们每个人从生之起点至生之终点,都在生命中不停地行走着,一路阅览不同的风物,遭遇不同的人。无论爱与恨、好与恶,这些人皆为我们生命中的过客;而在他们眼里,我们又何尝不是他们的过客呢?最近有缘看到画家吴志鹏的一组人物画作,又再次领略到“人生如过客”的深层含义。
那日到好友吴志鹏府上小坐,在其画室看到一组油画人物画像,非常有意思,颇具深意,顿时深深吸引了我,心弦怦然触动。这些人物衣着、体态、神情各异,但却有着一个共同点,都在朝着一个方向走着。在他们中,有匆匆赶路的上班族,杵着拐棍踯蹰而行的耆老,边走边玩耍的少年,挽着妙龄摩登女郎招摇过市的商贾,安详喜悦满怀期待的孕妇…...。这些人物让人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令人不期然地思索,我曾在哪儿见过这个人,这对老夫妇,这个小孩子?他们要去什么地方?去做什么?
吴志鹏《过客》组画之一、之二
吴志鹏《过客》组画之十二、之十三
据吴志鹏介绍,这组人物画是他最近创作的,是受洛根市政府(Logan City Council)和美术馆邀请,准备于今年5月16日至6月23日在洛根市美术馆展出。这批画作是一个系列作品,总共18幅,每幅高1.8米,宽1.35米,共有60个不同的人物画像。据本人过去的了解,早在十多年前,吴志鹏就曾为布里斯本市道教青松观设计和绘制过一幅长135米、宽1米的大型壁画,但所画内容多为山水风物和楼榭建筑。而此次为洛根市美术馆画展而创作的《过客》系列油画,则纯为人物画像。要为60个性别、年龄、阶层、职业、形态、神情迴异的人物画像,如果没有扎实的基本功和非凡的创造力,以及对人生的深刻感悟及艺术升华,若想画好,亦非易事。
认识吴志鹏已近二十年。作为朋友,吴志鹏有许多令人欣赏的才能和优秀品质;然最令人钦佩的,则是他对绘画艺术从未停止过探索和追求。
1970年代末,吴志鹏进入中国福建工艺美术学院学习,主攻油画,从技法到创作模式,从美术史到审美取向,都受到严格的系统训练,造就了他扎实与丰厚的传统绘画基本功。当年还在读书时,他以超写实手法完成的《牙医》、《海囚》等系列油画作品,便获学院收藏。1980年代初,国门乍开,在西方文化艺术的强烈冲击下,当时许多曾受过严格传统绘画教育的年轻人期望全面西化。他们如饥似渴地吸收新思想,新的表达方式。于是,吴志鹏也把学院学习的传统艺术技艺搁置一旁,放弃传统的工艺与材料,改而使用工业用的喷枪、油漆及废旧的铁板等非传统材料与工具,注重情感的表达,强调潜意识的自然流露,以《童年的梦》系列作品来反击当时流行的那种僵化、虚假的艺术模式。1985年,他参与了对当时艺术模式富有挑战与冲击性的《五人艺术展》。
1980年代末,吴志鹏移居澳大利亚,得以有机会近距离地接触和研习大量西方艺术大师的原作。其中最吸引他的,是除写实主义外的强调主观情绪表现的艺术形式,如表现主义、抽象表现主义、概念艺术等。他接受了现代艺术所追求的在形式中求得艺术本意的思想,并发现在强调主观情感与作品的紧密性方面,西方现代绘画与传统中国画注重情感的抒发、以意境为核心的特点有不谋而合之处。这种异中之同即是中西绘画语言融合的基础。以此为依据,吴志鹏创作了《敦煌印象》系列等油画作品,即为西方表现主义的中国表述。1996年,该批作品荣获昆士兰州艺术部的资助,在布里斯本市政厅举办的《敦煌印象吴志鹏艺术展》中展出。当时,昆州副州长兼文化部长是萧德鹃(Joan Sheldon)女士。她在为该画展所撰写的序言中,是这样评价吴志鹏的:“这位年青的华裔艺术家已在其艺术创作中,把东西方文化紧紧地融为一体。欣赏其作品,你会被其艺术魅力深深震撼,回味无穷。”因上述画展所产生的良好影响,同年,应台湾著名艺术评论家蒋勋的邀请,吴志鹏携画前往台北展出。
也就在那一年,吴志鹏出人意料地突然决定回国发展。还记得那天,吴志鹏把他家客厅里的那盆绿色盎然的欢喜树送过来,说是放在我这里比较合适。同时,他还留下一幅他来澳后创作的风景小画,以作念想,便就此别过。日子一天天过去了,欢喜树长大了,分支了,吴志鹏却一直渺无音讯。直到九年后,2005年的某一天,突然接到他打来的电话,说是回来澳洲了,不走了,要在此安居下来。欣喜之余,遂请他来家小叙。几日后,吴志鹏来了,但不只他一人,还带来了他漂亮的太太和活泼可爱的儿子。当年吴志鹏回中国时,还是孑然一身;再次回到布里斯本,已是妻儿相伴,和睦融融。更可喜的是,吴志鹏虽然回国“下海”数年,但期间从未放弃对艺术的追求。不管多忙多累,他仍孜孜不倦地研习画艺,执着地探索能真诚地表达自我的绘画形式。
重返澳洲后,吴志鹏除了课徒授画,更多时间都是用在去学校上美术课,观摩各种画展,和在家作画。他尝试用不同的表现形式来进行创作,佳作频出。2009年,吴志鹏的油画作品《老街 》入围全澳风景题材画作大奖赛“Tathersall’s Club Landscape Art Prize”,并以最高价格被主办者收藏。 2010年,他为2007年澳大利亚文学金奖得主Alexi Wright所作的一幅油画作品《Alexi Wright 》,又入围澳洲全国肖像大奖 “The Shirley Hannan National Portrait Award”。
艺术创作源出于艺术家对人世间的观察感悟与人生体验,并运用技艺将其升华提高。某些作品以不同的绘画语言与技巧,鬼斧神工,达到高层次的审美效果;某些作品则以其超现实的画面与写实的手法,表达自我,引人思索。观吴志鹏的艺术创作,两者兼具。其作品多以油画与装置的形式出现,从色彩、造型和结构等方面反映出其深受西方现实主义艺术特征的影响;与此同时,他的画也注意和揉进了传统中国绘画的内涵中那些深层次和超越时代的东西,尤其是中国文人画的精髓——“意境”。传统中国文人画所表达的“情与景汇,意与象通”,即是强调克服特定时空物象的局限而充分地体现艺术家的主观自我,在有限的时空与形象中蕴藏着大千世界的丰富内容与情感。因此,在吴志鹏的艺术创作中,无论是写实、写意,还是变形、抽象,皆充分注重绘画语言的意境表达。可以说,他所执着的丹青之路,是不断地探索现代西方绘画与传统中国绘画揉合的艺术之路。
吴志鹏这次展出的作品《过客》组画,采用了中国画的长卷构图,以留有大面积空白的中国画的处理方式,将不同时空、场景并置,通过金色筷子组成的网把众人联系在一起。 这些看似毫无修饰的人物形象不约而同地朝着一个方向行走着,似有一种无形的引力将众生引向某个神秘的方向,形成一种无始无终之轮回的视觉效果。这群行走在空白空间的人似乎在隐喻着什么。在他们中间,你会发现儿时的伙伴,多年不见的师长、昔日的街坊邻居、当下的老板与同事……;在他们中间,你能看到有趣而深奥的人物关系与错综复杂的价值取向;在他们中间,你能找到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你、我、他。
从学习传统到崇尚现代,从全盘西化到领悟自己民族丰厚的传统文化资源,从模仿跟风到回归自我,吴志鹏表示:“我的作品不像传统,放在当代艺术中有点不入流与不归宗,但却是属于自己的。”他在艺术上的一切追寻,始终保持着诚恳及内在的执着。实际上,这也是他的作品能引人入胜的关键。
庄子曰:“人生天地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生命在前行,人生如过客。观吴志鹏的画,你将会有更多感受,更多悟道。
2012年4月29日
布里斯本
如果延伸你提出的问题,是否也可以这样问:“搞不明白,为什么中国人偏要崇尚西洋人的学制。。。”,等等
学制、服饰、学科、医药、钟表、电器、汽车、火车、飞机、轮船、火箭、卫星、电影、电视、电话、手机、电脑、互联网 ... ... 无不是来自西方啊。甚至社会主义、共产党、市场经济 ... ... 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是西方开创和主导的,这是无法回避的事实。
如果延伸你提出的问题,是否也可以这样问:“搞不明白,为什么中国人偏要崇尚西洋人的学制。。。”,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