嘿嘿哈哈的博客(左右擒拿之术)

我试着对你微微笑,你却视而不见。。。若不是因为你,我一人在风雨里。。。
正文

个人对于《后悔》的申辩

(2010-06-30 04:50:50) 下一个
个人对于《后悔》的申辩

个人喜欢的话语中,第三句就是“当你在哪怕是只有A,B两个选项面前,要作出一个选的时候,无论是任何的原因,只要是出现了那么哪怕一丝丝的犹豫,那么,您选择了任何一个,日后便都会后悔。”这无可非议,因为这就是人的本性。所以,更多的时候,我都是让所有的选项自己一天天地退去,只给自己留最后一个选项,那样子,自己便没有说后悔的权利。

第四句则是“就算你选择了你不想选择的,那也是你的选择。”不要跟我讲什么理由,说什么你所选择的言不由衷,只要不是你失去知觉别人帮助你选择的话,那么任何的情况,都是在你的选择下造成的结果。讲理由,圆说辞,一点作用都没有,所能做的只是,怎么让我接受那种最低的“损害”而已。也就是说,在我面前,没有必要讲出导致糟糕局面的理由,更没有必要为此去说谎。

乐羡人姐姐写了一篇《爱你又如何》,在后记的总结之中,自己竟然被特意提及到,实在是受宠若惊,原文是这样子的,“•那么由嘿嘿哈哈的回帖感觉到,她认为关晴放弃吕京是错误的选择,我想结局如果让嘿嘿哈哈妹妹写,是不是就完全不一样了呢?•”

乐羡人姐姐认为“妹妹断定她会后悔?”嘿嘿哈哈的回答是“嗯,即使不后悔一辈子,也足够n年了。”所以这个答案的推断的结果,乐羡人姐姐觉得嘿嘿哈哈认为“关晴放弃吕京是错误的选择”,其实,嘿嘿哈哈个人到没有觉得错和对,只是在一种自己也分辨不清,自己无法果断决断的选择之中,根据我所喜欢的《第三句》,我认为,她足够日后有其后悔的理由。

在众多的回帖之中,有位暖同学,“我觉得关晴这个人物刻画得非常真实,一个很年青,感情丰富,生活一帆风顺的女孩子。这样的女孩子最追求浪漫的爱情,温室里的花朵不了解生活。不经历一些折腾和挫折她是不会甘心的,也不会长大成熟的。只希望这代价不要太大。高新选择了年青的小女孩,就不能要求她做事成熟,这也是他要付出的代价。”

对此,著名心理学家河河马上冲上来说“她都谈吹了一个子豪了,还长不大啊?”,河河可真是有意思,谈过一个恋人,就意味着一定意味着长大,意味着成熟,意味着可以不对任何人动情吗?有的人一生中都随时时刻准备着陷入“感情的泥潭。”每一次的恋情都能像初恋一样,想是这种人不在河河的考虑范围之内吧?

对于女主角,有位同学坦然地认为“是身在福中不知福, 生活太优越,空闲时间太多,就开始无事生非。如果嫁个没钱的老公,她得拼命挣钱养房,估计就不会瞎折腾了。”,后来一同学马上跟进,“看到后来,觉得女一号的爱恨情仇也就是安逸惹的祸,瞎JB折腾:)。”

概不回帖妹妹则对女主角表示了理解, “不少女性不会像男性那样果断地结束一段感情,再去寻找下一段感情,女性比较优柔寡断,往往被动接受新感情,再做取舍。这种精神出轨其实和男性的出轨不太一样,男人在出轨的最初阶段新鲜感更多,以猎奇为主。女人却已经开始把新对手和LG/现任男朋友做比较了,所以会立刻联想到离婚/分手。:)”

如果说时间并不长的短暂的精神出轨,也算是“不值得男人原谅的出轨”的话,我不知道,这要有多大的努力才能在这个世界上,找一个从来没有出过轨的女人。

有位同学的言论得到了包括作者在内的大力肯定,“原文如下,我想不同年龄和经历的人看完这篇后的感触一定很不相同,我认为关晴对吕京的感情是在一个很特殊的时间地点才产生的,如果关晴是和高新一起去的云南,遇到吕京,她也许同样会很欣赏他, 但绝不会有这样的所谓的“爱上”。这种特殊环境下产生的感情常常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整篇读来,只能说关晴是一个还没长大的小女孩,而不是个成熟的女人。吕京,在这样一个特殊环境中出现的人物,似乎很完美,很理想,但在现实中,是否会是好的丈夫,还真难说。至于高新,倒是作者刻画得最真实的一个人物。他对关晴的“迁就”很有些不和小女生计较的大男人味道。但一旦意识到关晴不只是单纯的赌气,而有出轨的可能,他的职场的冷静马上起了作用。他对四种丈夫的分析不无道理,而每个走进婚姻的女人应该知道自己真正要的是那一种。世事本无完美,取舍在个人。只有知道自己真正要什么的人,才不会有无谓的那些折腾。”

我对此同学的反对意见保留,只是,“知道自己真正要什么”,这是多大的一个帽子,不知道又没有人考虑过,您敢向天保证,您在任何时刻,都精密准确确切的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么吗?谁如果敢这么说的话,我还真想拜他为师,好好学习一下。试问,除去17岁所有的,从18岁开始,您就觉得你选择的专业您考上的大学,就是您“真正想要的吗?”,毕业之后,您就可以说您的工作或者继续上研究生,就是您“真正想要的吗?”,恋爱结婚,您当时就知道您的丈夫,是您“真正想要的吗?”。

呵呵,人生有太多的时刻,太多的时候,我们别无选择,有时候,甚至我们知道什么是自己“真正想要的”,我们却不能去要,我们也要不起,因为那并不是别人并不是我们的亲人希望我们自己“真正想要的”,不是吗?我们生活在这个框框里,我们的腿脚为了不走出这个框框,我们有太多的“舍”,也有太多的“取”,我们只能说,我们已经选择了,却并不能完全好言壮举地说,“我们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我们也照着那个宗旨选择了,而且最后的结果也非常的完美。”

no,没有那样子的美差,除非是个圣人的一生。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