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出国两年,回来时到了上小学五年级的年龄了。寒假结束前,我带着他到处找学校,结果到处碰壁。学校的理由很简单,有的是‘我们不接受插班生’,有的是‘他肯定赶不上进度,让他从三年级上起’,连个考试的机会都不给,包括家门口的那所其破无比的小学。
儿子出国前一直是校三好学生,最后好歹混上了班大队长;在国外也一直是最佳学生,所以我们很难适应这种没人要、没学上的落差,不知怎么调节自己的心情。随着春节的临近,我的心情愈发焦躁不安,从外边奔波回来,就知道守着电话不停地打;儿子也很着急,他一向是个热爱学校和学习的孩子,没学上对他意味着不被别人所接受,自己太特别。这么大年龄的孩子本来就求同弃异,怕当‘另类’;而且他刚从国外回来,需要适应的地方很多,我真怕他还没上学就产生了抵触情绪,尤其是对汉语。好在他是个识大体的小人,每从一个学校出来,会先跟我说:‘这所不行就再找其他的,总会有学校要我的’,口气仿佛他是妈妈,我是孩子。
找学校的经历让我至今不堪回首:每天上网查找学校的电话,打电话给学校和各路熟悉的和不熟悉的朋友请求帮忙。忘不了朋友充满歉意的会话,忘不了学校老师和领导漠然地口气:有钱出国,怎么没钱把儿子送到私立学校去。一所BJ市知名的小学初高中连读学校的头头最终仁慈地答应可以接受我们,先交9万元的赞助费,而且必须是当天就到账。
由于种种原因,我们在英国搬了数次家,包括两个城市,儿子也因此不幸地转了数次学校。每搬到一个新地方,联系学校时,总是会受到校长的热烈欢迎,而且不论儿子的英语程度如何总是可以加入同龄人的班级。更让人感动的是,他在剑桥第二个学校的老师,去伦敦开会时,还专程向伦敦的同事打听儿子,推荐儿子。儿子在英国两年从目不识英语到年级最好的学生,读、写、音乐、体育样样领先,经常得到各类奖状,没有受到任何种类的歧视,没有缺过一天课,没有一次为上学担心发愁。
记得给儿子上小学报名时,为了找到一个少收点赞助费、交通方便点、好一点的学校,我们疯了一样地带着儿子到处去考试,等结果。好容易有一家可以松口,带着笑脸,向相关负责人隆重推出小儿:小提琴5级 (不到7岁,不易呀!)、游泳体校班、幼儿园大班班长。。。就是为(一)被学校接收;(二)少收点银两。此中的艰辛,绝非一般人所能理解的;当时望子成龙心情,绝非无子女者所能体会的;对花钱买教育的不甘心、想省钱的愿望,绝非大款所齿的。。。记得看过一个香港电视连续剧,虽然想不起剧名,记忆犹新的是剧中人对子女入学的同等郁闷:入三四流的小学,将来只能进三四流的中学、三四流的大学 - 恶性循环。想想自己小时候没上过一流的小学,却不小心上了所一二流的大学,纯粹是瞎猫的运气。到了儿子这里,当然希望他首先当明眼猫,再靠运气一博,千万不能输在起跑线上。
扪心自问:为什么没学上?总结出如下几条:
(1) 时辰不对 - 没在暑假之前找学校,错过了正式报名、入学的时间。
(2) 转学错误 - 不是在同一个城市名气相当的学校之间转,而是企图挤入某个学校。从国外回来,本地学校无法辨别 (A)国外所在学校的教学质量的良莠;(B)无从得知国外学校成绩单的真伪、所学课程是否符合本市的教学大纲。(家长方面的错误在于,国外的成绩单和老师的推荐信是英文的,很难在国内作公证)。
(3) 期望值错误 - 校方的期望是从国外回来的都是有钱人,自己的期望是儿子应该能够享受到祖国的免费教育。
(4) 家长错误 - 家长态度急躁、一毛不拔、自以为是、心胸狭窄,等等等等。
种种原因,阴差阳错,眼瞅着要开学了,儿子还是没有公立学习可上,而且已经是板上钉钉的实事了。不好意思再去找各方好友,因为有数个已经嫌弃我吝色之级,拒不肯多花钱买教育,拒不与各方压力妥协。面对儿子无声的呐喊‘我要上学’,我也只能走最后一步棋:试试私立学校。于是新一轮的调研工作有开始了。。。。参观校舍、介绍情况、交费、考试、公布成绩、录取再交费。感叹于私立学校工作人员的态度,让人大有当家作主的感觉;不再是公立学校的:我即使花了钱,但我还是孙子。总算是有学上,以为能够一直脚踏实地到儿子小学毕业,没承想前些日子,老公的一个电话又打破了我的梦想:最好在9月份之前找个公立学校,六年级十分关键,关系到升初中,诸如此类的。天呀,还要找学校! (关于2002年底找学校的随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