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法国华人历史相关史料介绍 (转贴)

(2007-02-02 16:09:48) 下一个
最早到法国的中国人是江西人
根据法国教会方面的记载,最早到法国的中国人,都和教会有关。1684年,江西人沈福宗由传教士带到法国,曾受到法国国王路易十四的接见。这是最早到法国的中国人。

最早娶法国女子为妻的中国人
他的名字叫阿卡德.黄。1679年出生在福建兴化。中文原名已经失考。阿卡德.黄是一名西班牙修士给他取的名字。塔由路易十四的一名大臣带到法国,任法国国王图书馆译员。1713年结婚,1716年在法国去世。生前,法国著名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法学家孟德斯鸠向他请教有关中国的问题。

最早在法国长期居留的中国人
最早在法国长期居留的中国人是两个北京人。一个叫高仁,1932年生;一个叫杨德坚,1933年生。他们都出身于宗教世家,自幼从法国传教士、数学家、建筑师蒋友仁学习宗教、拉丁文和中国辞章学。1751年有一名神父带他们从澳门出境,次年到法国。其中两人多次要求回中国。1766年回到北京,在湖广、江西传教,最后在中国去世。

中国留法第一人——李石曾

公元2002年,是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发起人之一李石曾牛先生(1881—1973〕赴法留学创业100周年(1902—2002)。李石曾先生早年致力革命,一生极富传奇色彩,是国际著名的社会活动家,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人物。法国是李石曾先生革命思想的发源地,也是其开创中法文化。教育、经济、建设等交流事业的地点。而在当今的中国,已经很少有人知道李石曾了,即使在法国的学人,也很少有人记得这位在中国近代史上有过重要影响的人物。

中国留法第一人
李石曾,河北高阳县人,出生于公元1881年(清光绪7年)。父亲李鸿藻,任过清朝帝师,工部、兵部、户部、礼部、吏部尚书,军机大臣,协办大学士,是显赫一时的晚清重臣。李石曾3岁时曾随父亲人宫觐见慈橹太后,跪拜进退,礼仪得体,慈返大悦,抚摸他的头顶说:“此子将来定成大器。”公元二900年,八国联军攻人北京,圆明园的大火烧醒了中国。少年李石曾看到清廷的无能和官员的腐败使国家“一无宁日”,百姓陷于疾苦,感到要振奋图强,势必先向西方寻求科技和改革制度才行。他动了留学之念,便以世交晚辈的身份去贤良寺晋谒当政的李鸿章征询意见,得到李的赞许和鼓励。李石曾原本打算去英伦,因为当时清朝禁止人民出国,他便被安排在正要出使法国的钦差大臣孙宝瑜的名下,以随员的身份到达了法国。李石曾于是成为了华人留法学生和华侨在法创业的第一人。
李石曾到达法国,有感于国家的现状,欲先学习军事。因身高体重不及而改学农科,之后又在著名的巴斯德(Pasteur)研究所、巴黎大学攻读生物、化学等科。在MONTARGIS学习时,曾有一个小的趣事。该校师生们听说来了一个中国学生,纷纷前来“探望”,(风闻李是当今皇太后御儿干殿下),还为他在课室里特设上一座椅(其实李不是慈禧太后之干儿,只随父朝拜过皇太后而己)。
按说,李以父荫,已具有功名前程,在留洋学成回国,有朝野旧关系,顺理成章就可做官。但李负志做事不做官,1905年他在巴黎发起“进德会”,提倡不为官、不置私产……,开一时风气之先,且终生恪守不移。他不仅放弃为官坦途而不惜,相反结交当时的进步分子,如蔡元培。吴稚晖、张静江等。1907年,李石曾结识了孙中山,加人“同盟会”“孙称李为友,不以会员待之”。李石曾学农,对大豆深有研究,用法文编著的《大豆》一书,轰动一时,引起了西人对豆制品的兴趣。他相应把国人生活中的宝贵食品——豆腐介绍到西方,并邀同窗乡友齐笠山在巴黎创设了一家“豆腐公司”。为使当地人领略“无味道的豆腐”的真味,他在巴黎蒙帕纳斯大街破天荒地创设了法国第一家中国餐馆,名为“中华饭店”(在欧洲恐怕也是首创)。“豆腐公司”的创建,不只是一项简简单单公益事业,它为后来漂泊欧洲的国人提供了做工创业的机会,跟引发了一场影响深远的留法勤工俭学运动。

安排乡亲做工、争取基本权利
公元1910年左右,欧洲各国由于工业的发展,一些国家纷纷到亚洲(尤其是中国)掠夺人力资源。此时的中国正处在外侵内斗的动荡时期。山东、河北、江浙、闽粤等沿海或内陆地区的人们为了活命,或把卖身的钱留给家里,或是干脆直接就上船西渡,漂洋过海来到欧洲。
由于没有任何协议,到来的人们只能去卖苦力、倍受欺凌。李石曾一面安排乡亲做工,一面又通过私人关系使中国政府与欧洲各国会签有关协议,为民众争取到了一些最基本的权益。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欧洲陷于一片混乱,李石曾痛心国家不顾自己贫苦百姓的死活,又深感个人之力单薄。1915年,他在巴黎发起成立“留法勤工俭学会”,欲吸引中国有志无力的志士青年来法留学。“勤以做工、俭以求学”,轰轰烈烈的“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即此拉开序幕,揭开了中国近代史和百年留法史的新篇章。

影响深远的留法勤工俭学运动
李石曾1915年在法国成立“留法勤工俭学会”。他与法国的热心教育者班乐卫、穆岱等人以及中国教育界人士蔡元培。吴稚晖等分别在里昂、北京等地设立分社,为国内有志青年赴法留学做好准备。至第二年,“留法勤工俭学会”已接待百多位留法学生。此行动虽是“勤以做工、俭以求学”,但仍有很多贫寒子弟无力出民李石曾又发起成立“法华教育会”,在其家乡河北省高阳县设立勤工俭学预备班,名为“留法工艺学校”(校匾如今仍在一学校大门上)。学校1917年开始招收新生,校内设有实习工厂,让学生学习简单的工艺技能,中共早期名人蔡和森等及在该校学习过)。李石曾又与法船公司交涉,凡持有“法华教育会’证章的学生,船票一律半价。他还同法国各处工厂商洽,安排学生做工。并亲自教授课程。在李石曾。蔡元培、吴稚晖等人的推动下,留法致工俭学运动形成了全国规模的热潮。此次空前的留法勤工俭学运动,无论在中国的政治、科技、教育还是文化、艺术等各个领域皆造就了无数栋梁人才。其中有后来成为中国政界领袖及要员的周恩来、邓小平、陈毅、聂荣臻等;科学家有钱三强、严济慈、张竞生,艺术家李健吾、常书鸿、潘玉良、林风眠等各项优秀人才不一而足。(据不完全统计,至1920年(周恩来、邓小平是年留法),就已经有1700多名有志青年踏上了法兰西的国土学习。)
李石曾早年此一别开生面的创举,为国家培植人才远大之功绩实不可没。他不仅扶助乡亲安排创业,发起勤工俭学运动,成为开拓华侨地之先驱,还开辟了中法文教、科技、经济。建设交流之先河。他一生创办中外六十多项公益事业,(如创建中法大学、中国农工银行、中法工商银行。上海及日内瓦中国国际图书馆、世界书局……),但其终生元一私产。李石曾大半生奔波于欧中之间,曾担任北京大学教授,创立中央研究院、北平研究院,出任故宫博物院院长等职,在国民党内被尊为四元老之一。
李石曾1956年定居台湾,1973年过世,终年九十M岁,葬于台北阳明山。
李石曾一生无私产、不为官,为中国培育了无数后辈英才,不愧为学人的楷模,亦如作家钱宁所言:“一百多年来,中国人被一个强国梦所困扰,这个梦虽几经破碎,却从来因领袖的变换、政权的更替、政党的兴衰和社会的巨变而破灭。为了这个梦,一个民族不惜变法、造反、革命、内战,尝试了几乎一切可以尝试的手段;为了这个梦,一代代人甘愿毁家、赴难、流血。捐躯,付出了一切可以付出的代价…•。•”在这种种的努力中,也包括着一代代留学生的前赴后继!
留法百年;沧桑百年。百年前的内忧外患已随着“逝者如斯夫”的洪流渐行渐远。在新世纪的春天来临之际,祝五洲原”野上的弟学学子们,扬鞭竟发齐奋进,鹏程万里马蹄疾!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