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归档
正文

中评重磅专访:李群谈青岛高端制造

(2016-12-01 18:34:10) 下一个


山东省委常委、青岛市委书记李群

      中评社香港12月2日电(记者 王平)“一带一路”作为由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主导、追求互惠互利的宏大战略构想,已经受到沿线各国或地区的广泛重视。山东省委常委、青岛市委书记李群日前接受中评社记者专访时表示:青岛在先进轨道交通和深远海大型海工装备等高端装备制造业方面,已经具备相当的技术、设计和生产优势。青岛作为高端装备制造业的重镇,应该“遵循强国战略,牢记国家责任”,发挥青岛制造优势,紧随“一带一路”战略。他认为,“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是青岛高端装备制造业纵横世界的良机。

      “一带一路”战略牵涉亚、欧、非三大洲,覆盖六十五个国家和地区。沿线涉及约四十四亿人口,约占全球的63%;而经济规模则为二十万亿美元,约占全球经济总量的29%。从人口数量和经济规模各占全球比例可以看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大多属于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的经济体。也正因为如此,中国在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的过程中,对这些沿线国家兼具经济支撑、资金支援、技术引领的明显特征。李群认为,“一带一路”战略无疑将对中国的未来发展产生重要影响,而该战略的实施不仅需要以中国经济与资金为重要基础,同样也需要先进技术包括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坚实支撑。他强调,青岛的高端装备制造业在服务于“一带一路”战略的过程中,也应该尽力捕捉此一战略给“青岛制造”提供的巨大发展机遇。


青岛制造的高速动车组整车约占全国66%的份额

      “一带”高铁可驰骋 “一路”母船能潜深

      中评社记者:“一带一路”是目前世界瞩目的宏观战略构想,就青岛高端装备制造业的特点来说,如何进行重点介入?

      李群书记认为:“一带一路”实施过程中,中国与沿线国家合作发展能够强化中国与涉及区域内各国或地区的合作伙伴关系。“一带一路”战略追求的是互惠互利。

      他表示,显然,“一带”侧重陆上,“一路”侧重海洋,青岛恰恰因为在先进高速轨道交通、先进深远海大型海工装备方面已经拥有比较雄厚的技术储备、具有明显的技术优势,形象地说是:“一带”高铁可驰骋, “一路”母船能潜深;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两个沿线,都具备较强的竞争力。先进轨道交通和深远海大型海工装备,都是高端装备制造,属“大国重器”的范畴;青岛依托中国主导的“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可以更为有效地发挥技术优势,不断强化自己的竞争能力。不仅可以为实施这个国家战略承担地方具体任务,更可以在紧随“一带一路”的战略实施中进一步发展壮大“青岛制造”。

      因此,青岛的高端装备制造业不能错过这个良机,必须紧紧相随。

      先进轨道交通 技术、设计、产能皆有优势

      中评社记者:中国的改革开放过程中有一句名言,就是“要致富,先修路”,可能对重点在陆地的“一带”沿线国家来说,高速铁路是十分现实、值得高度关注的选择,青岛在这个方面的优势是什么?

      李群说,高铁确实把中国“变小”了,上大学时从济南坐火车到北京至少需要8小时,现在只须要一个半小时多一点,这也就意味着客流、物流效率的巨大提升。同样,如果“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采用中国高铁这个水平的先进轨道交通,也一定可以把距离大大“缩短”,把客流、物流效率大幅提升。很值得自豪的是,青岛经过多年的努力,在先进轨道交通方面,成绩不俗,其中高速动车组整车生产量约占全国66%的份额。从规模上看,也算得上高速动车组整车的世界第一了。

      如果细分一下,这里有一份资料:在技术水准方面,青岛目前已拥有国家认定技术中心2家,有高速列车系统集成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有国家高速列车总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还有国家级轨道车辆技术中心2个、国家级车辆检验站1个,以及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国家级研发平台,拥有一大批国内外知名专家和行业领军人物。今年9月5日,国家高速列车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已获得国家科技部、国务院国资委批覆,目前已正式启动建设。这可是全国第一家!可以说,青岛已经在先进轨道交通领域初步建立起了国内领先的技术创新体系。这种技术水准,已经是这个领域的世界先进水平。

      同时,在设计能力方面,青岛初步掌握了高速动车组、城际动车组、城轨车辆、大型养路机械、高档铁路客车等产品制造技术。制造了中国国首列智慧化高速列车,CRH2E型长编卧铺动车组、CRH380A型动车组和更高速试验列车等系列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准(记者注:CRH380A型电力动车组,全称“和谐号CRH380A型电力动车组”,又名“CRH2-380型”是由中车旗下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设计团队自主研发的CRH系列高速动车组。CRH380A系列为动力分散式、交流传动的电力动车组,采用了铝合金空心型材车体。它是世界上商业运营速度最快、科技含量最高、系统匹配最优的动车组,持续运营时速可达380公里。)高速列车技术(整车系统集成、车体及转向架技术)、直线电机地铁车辆技术、高原铁路客车技术和不锈钢车体镭射焊接技术居于世界领先水准,CINOVA城际动车组技术平台取得技术领先优势并率先推出了CRH6型城际动车组。其中,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研制的时速250公里高速动车组转向架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参与的“青藏铁路工程”专案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CRH380A新一代高速动车组获中国创新设计“红星奖”至尊金奖。

      从生产制造能力的角度看,青岛轨道交通装备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形成较为完整的研发、制造和服务体系,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研发能力显着提升、技术创新体系初步形成,为中国国轨道交通运输业提供了重要的装备支撑与保障。据统计,2015年,青岛市轨道交通装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3家,完成产值703.5亿元,同比增长16.4%;产品涵盖整车及电器控制系统、牵引、制动系统、减震系统、风挡、车门、车窗等关键配套产品。产能规模位居全国前列,高速动车组整车约占全国66%的份额、城轨地铁车辆占全国25%的份额,拥有动车组及城轨地铁车辆各类零配件合格供应商百余家。中车四方股份生产的动车组、城轨车辆等轨道交通装备产品已出口到泰国、阿根廷、新加坡、伊朗、香港等国家和地区,中车四方车辆有限公司生产机车出口缅甸。

      李群表示,中国高铁目前无疑是全世界最为成功的先进轨道交通,不仅在设计、制造方面具有明显的技术优势,在营运方面也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简单地说,中国高铁的通车里程世界第一,大范围实际应用的商业运行速度也是世界第一,日常承载的客运量毫无疑问也是世界第一。这些显而易见的多种“第一”,其实背后都有着坚实的技术支撑,同时也给“一带一路”沿线的潜在用户。不久前一个外国人将硬币立在时速300公里的高铁车窗边9分钟不倒,也从一个细节上证明了中国高铁技术的全面优化。在中国高铁的发展过程中,青岛制造的实力是得到充分肯定的。因此,大力发展先进的轨道交通,让“青岛高铁”奔驰于全球,包括努力拓展“一带一路”中“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高速铁路商机,是青岛应该努力的方向。


981深海钻井平台是“大国重器”扬我国威的典范

      深远海大型海洋工程装备大有可为

      中评社记者:南海问题这两年不断出现在人们的视线当中,其中一个相当引人注目的焦点,就是981深海钻井平台。这个平台及其配套装备无疑属于典型的“大国重器”,青岛在这个方面的建树是什么?未来的发展方向是什么?

      李群书记说,海权论的鼻祖马汉认为,谁能有效控制海洋,谁就能成为世界强国;换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海洋在某种程度上承载着人类的未来。随着陆地资源的日益短缺甚至枯竭,开发海洋资源已经成为一种大趋势。


给981深海钻井平台配套的4.2万吨级深海铺管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

      981深海钻井平台出现在南海中国传统海域并实施正常作业,可以说是通过“大国重器”扬我国威的典范,也是综合国力的经典展示。这里面也有青岛的贡献。 由海洋石油工程(青岛)有限公司生产的4.2万吨级深海铺管船,是981深海钻井平台的重要配套设备,具有国际先进水准。

      另外,2013年4月南海深水天然气工程“荔湾3-1”气田中心平台组块陆地建造在海洋工程(青岛)公司完工。“荔湾3-1”中心平台是南海深水天然气开发项目的核心设施,当时是亚洲目前最大的海上油气综合处理平台,也是世界上首次在南海开敞海域整体浮托安装的油气平台。它标志着我国海油工程在深水超大型油气平台设计、建造能力上取得了标志性突破,对于带动国内海洋工程高端产业与相关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都有着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深潜号饱和潜水母船是中国国内唯一一艘支援300米饱和潜水作业系统的深潜水打捞船舶

      还有,2012年,青岛武船重工有限公司成功研制中国首艘300米饱和潜水母船建造竣工交付使用,并命名为“深潜号”。(记者注:深潜号饱和潜水母船是中国国内唯一一艘支援300米饱和潜水作业系统的深潜水打捞船舶,拥有一套300米饱和潜水系统,是由能载着潜水员深入水下300米的潜水钟以及休息舱、过渡舱等组成的。该船的建造竣工并交付使用,标志着中国海上大深度潜水、抢险救援打捞能力得以显着提升。)也是2013年上半年,青岛武船重工公司建成世界上最大型水下立管支撑浮体系统,产品的尺度和设计理念都达到世界最顶级水准。

      李群书记表示,2016年青岛深远海大型海工装备成绩不俗。其中到8月为止,青岛海西重机有限责任公司建造的HXLB3003自升式海工平台,从青岛海西湾船舶与海洋工程产业基地起运阿联酋。这是海西重机今年交付的第4座海工服务平台,据信已经刷新了此类平台交付的新纪录。近年来,青岛海西重机充分发挥技术研发、结构制作及涉外码头优势,相继攻克了海工平台核心设备技术难关,实现了该类平台核心部件的自主研发制造,已成功跨入被国外供应商垄断的高端海工平台设备供应市场。)。

      据瞭解,2015年5月,中海油青岛海工与巴西国家石油公司签署了浮式生产储卸油船专案合同。该项目共涉及两艘30万吨级浮式生产储卸油船的部分详细设计、部分采办、部分上部模组的建造、所有的集成与调试、运输及交付等工作。目前第一艘船体已经停靠海西湾中海油青岛海工公司码头,在完成上层模组建造后,计划于2017年2月份离港交付巴西国家石油公司。

      2016年,由中海油青岛海工承建的俄罗斯亚玛律(YAMAL)LNG建造专案的三个核心工艺模组顺利装船并将运往北极。这是中国首个自主设计建造的液化天然气核心装备,也是中国首次对外输出LNG核心工艺模组,标志着中海油青岛海工已成功掌握LNG核心工艺模组建造技术,“青岛制造”顺利打入国际高端油气装备市场。

      李群书记表示,根据青岛在深远海大型海工装备方面的特点,未来将会重点开发深水浮式平台、浮式生产储卸装置、陆地模组化工厂核心处理模组等海洋油气开采装备;载人深潜器、无人潜水器等深海勘查装备;港口起重机、桥式卸船机等海港装卸装备,做大海洋工程装备的产业规模。

      实业乃巨型经济体的稳压器 青岛重工业有历史底蕴

      中评社记者:青岛曾经被评为全国十大宜居城市之首,在人们的印象中是一个蓝天碧海、红瓦绿树的海滨城市,是一个度假胜地。但是今天的青岛却在高端装备制造业拥有突出的成就,确实有点令人意外。您认为其中的缘由是什么? 

      李群书记表示:实业始终是巨型经济体的稳压器,经济发展还是需要强大的实业做基础。在全球经济普遍不景、中国经济也需要提振的大环境下,如何强化实业、维护经济稳定运营,就显得尤为重要。

      青岛确实是一个风景如画的海滨城市,但是青岛在中国的制造业发展中也确实具有比较特殊的历史,早在一百年前就注入了现代工业基因。当年随着青岛港的建成,以及著名的胶济铁路建成通车,青岛就逐步拥有了机车、船舶维修、制造业,这种属于重工业的产业基础,在当时的中国还是比较罕见的。

      青岛在制造业方面家底比较厚,现在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800多家,去年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则达到1.7万亿元,在同类城市中排在前三位。特别是“十二五”期间,聚焦于电子资讯、轨道交通、家电、汽车、船舶海工、机械装备、石化、橡胶、服装、食品等产业,打造了十条新型工业千亿级产业链,现在这十条产业链产值已占青岛工业的75%,有6条产业链产值过千亿元。很多人喝过青岛啤酒,很多人用过海尔、海信的冰箱、彩电、空调,但是较人知道青岛在高端装备制造业领域的成就,比如和谐号CRH380A型电力动车组、给981深海钻井平台配套的铺管船、中国首艘300米饱和潜水母船。

      应该强调的是,注重品质是青岛长年的坚持。从改革开放前的轻工产品,到改革开放初期张瑞敏怒砸电冰箱,“青岛制造”的一条重要经验就是注重品牌,长期实施品牌战略。青岛GDP在同类城市中排第7位,但青岛的中国知名品牌、品牌企业数量,在同类城市中排名第一。

      全球经济不景,中国宏观经济处于下调周期,都对制造业造成了普遍性的压力。如何在需求不足的环境中发展,对制造业来说确实是一种考验。

      李群书记认为,在目前的经济形势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必然趋势,青岛必须把这个题目做好,为全国全省多做贡献,体现青岛应有的担当和责任。海洋经济则是青岛的优势,已经提出“海洋+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的供给侧路径,这几年青岛海洋生产总值都达到两位数增长,今年上半年总量已经占到全市经济总量的23.1%。制造业的的关键甚至说生命都在于标准,因此青岛把“标准化+”作为城市战略来抓,推动青岛制造业在新一轮竞争中持续提升品质,也希望将来可以在越来越多的制造领域能够制定标准。

      未来经济,从某种程度上讲就是平台经济,所以青岛着力营造了“一谷两区”三大平台。其中蓝谷是围绕国家战略特别是海洋战略来进行布局,未来蓝谷将聚集最高端的海洋科技研发资源。西海岸新区是国家级新区,要突出海洋经济特色,形成大而强的制造业新平台。红岛高新区则在做高做新上下功夫,形成软体资讯、生物医药、新材料、智慧制造的新聚集。


人才是发展之本,“大国重器”需要“大国工匠”。

      人才是支撑大国制造的关键

      中评社记者:高端装备制造业对人才的需求巨大,近来看到的消息是山东大学青岛分校已经启用,实现了几代山大人“重返青岛”的梦想。但是,仅仅靠本地培养,似乎还难以满足制造“大国重器”的人才需求,青岛是如何吸引人才的?

      李群书记表示,“大国重器”的制造,不仅要有战略目标,还需要大量的人才实施创新与发展。青岛自改革开放以来之所以能够不断强化制造业的竞争力,关键就是培育了一批优秀企业家,还有一大批高端研发人才,其中也包括了很多技艺精湛的“大国工匠”。

      长期以来,青岛的主政者都是力求营造适合企业家成长的人文环境,让企业家能够在青岛安心地创新、创业。同时尊重各种专业人才,通过引进、培养等多种方式,聚集高端研发人才和能工巧匠,产生极化效应,带动整体经济的正向发展。

      青岛高端装备制造业在近年迅速发展,对各种人才的需求也就迅速加大。自身培养是一个重要的途径,包括构建完备的教育体系,山东大学青岛校区已经投入使用。但是,培养人才需要较长的时间,很明显满足不了迅速扩大的人才需求,因此青岛实施“英才211计划”,引进了2000名高端人才和1万名紧缺重点人才,还有100万名支撑人才。青岛“十二五”初期人才总量位120万人,到“十二五”末已达到160万人。当然,仅仅有人还不够,还必须人尽其“用”,青岛注重发挥政策等优势,借鉴国内外人才激励的政策与方法,尽最大可能给人才提供良好发展空间。

      牢记国家责任 履行国家使命

      中评社记者:您如何期待青岛的高端装备制造业在“一带一路”中的作用?

      李群书记表示,国家将青岛市定位为“国家沿海重要中心城市”“国家海洋强国战略重要支点”。因此,青岛的规划与发展也始终围绕国家赋予的这两个定位开展。比如围绕“国家海洋权益”,青岛大力发展深远海大型海工装备,使中国的海洋平台屹立于南海海域,业内也公认青岛在深远海大型海工装备方面具有重要地位;青岛应该利用这种优势,通过“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寻求更多的发展机会。

      青岛这几年在发展高端制造业过程中,牢记国家责任,以研发、制造“大国重器”为己任,以精益求精要求自己。因为我们深知,没有坚实的基础、领先的技术,谈不上“大国重器”;同时仅仅有技术还不够,还要有市场的认同;而没有“大国重器”,也难以长期、稳固地雄霸市场。

      或者可以这么说,历史给青岛夯实了基础,时代给青岛提供了机遇。几代青岛人都努力在国民经济布局与全球产业分工中寻找青岛制造的城市定位和产业定位,力求在“世界眼光,国际标准”的前提下,让“国家定位”与“本土优势”有机结合。而“一带一路”战略恰恰让青岛的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战略,既有“不谋而合”的默契,也有“水到渠成”的惬意,更希望有“乘风破浪”的酣畅。

      李群书记强调,建国以来经过多少代人的不懈努力,使中国的高端装备制造业在很多领域具备了制造“大国重器”的能力,而“一带一路”战略构建为推展“大国重器”创造了重大机遇, “大国重器”能够、也应该为 “一带一路”战略的具体落实提供支撑。具体到青岛的制造业,既有对应陆上“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青岛高铁”,也有对应“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深远海大型海工装备。就是说,“一带一路”战略为青岛的高端装备制造业, 或者直接说青岛制造的“大国重器”,提供了绝佳的时机,端看青岛的高端装备制造业能否抓住这千载难逢的机遇。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