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归档
正文

社评:种性制阻碍印度政治发展进程

(2016-03-26 22:19:10) 下一个


少女嫁给贱民,疑遭父亲派人攻击。

      中评社北京3月27日电(评论员 胡志勇)静观最近印度北部哈里亚纳邦爆发的种姓骚乱不难看出:迄今为止,尽管印度法律早已禁止这种落后的不合理制度,但是这种制度仍在印度大地上继续存在着。印度北部爆发的这场以农村地区高种姓贾特人示威要求获得类似低种姓人的福利配额并演变为一场暴力骚乱,导致10死、150余人受伤。暴力冲突导致多条重要街道和国家高速公路关闭,并一度使印度北部地区的铁路系统瘫痪,还引发了首都新德里的缺水危机。

      众所周知,印度是一个多民族、多种族、多宗教以及多语言的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大国。种姓政治是印度社会特有的一种政治现象, 它是印度传统的种姓制度在政治领域的反映。长期以来,“种姓”这个最不民主的制度一直以独特的方式影响着印度社会。传统的种姓因素在当代印度政治发展中仍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印度教的种姓制度也对选举产生了深刻影响。候选人提名、投票、竞选等活动都建立在种姓基础之上。农村的选票对每个政党来说至关重要,农民在投票时往往取决于他们的种姓意识而投向代表自己种姓利益的候选人。因此每个党在大选前必须仔细研究各地区的种姓势力,选择在当地占优势种姓中有威信的人当候选人。多方考虑支持他当选的种姓社团的利益,从而使印度政治披上了浓厚的种姓色彩。

      印度独立后,政府虽然从法律上废除了这种沿袭千年已久的将人依照种姓划分的制度,但种姓制度“死而不僵”依然存在于现实社会中:在许多农村地区,特别是在北方邦、比哈尔邦和中央邦等印地语地带,这种陋习依然盛行。在众多的种姓中,低种姓的人口占了绝大多数。他们处于社会最底层,不仅经济地位低下,而且备受社会歧视与压迫。印度政府为了促进社会平权与减少对低种姓人口的歧视,在公共部门为底层种姓族群提供一定配额的工作,但此举也引起其他一些种高种姓族群的不满。由于种姓对立根深蒂固,加上高等种姓对低等种姓的经济剥削,高低种姓之间的矛盾已经越来越多地表现为暴力冲突。这些暴力活动大多发生在农村地区,以比哈尔邦、北方邦和安得拉邦最为严重。

      种姓制度就是由传统村社中的生存经济伦理形成的一种社会制度,而印度教成为了与这种社会制度相对应的集体意识或社会意识形态。种姓制度成为印度教基本教义,种姓制度的长期存在成为当今印度社会和贫富差距日趋尖锐化的重要原因,种姓制度渗透到印度经济、文化、宗教层次,维持并加深了印度的社会分化。强烈社会分化又加剧了印度落后。尽管印度在政治理念、文化构建、经济评议等方面为保护低等种姓做出了不懈努力,最终以法律形式确立了民主平等的社会原则。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种姓制度始终伴随着印度社会的发展而存在。

      在政治方面:随着印度种姓集团与地方势力的不断发展壮大,印度社会分层态势更趋明显,社会两极分化日趋严重,使政治种姓化和种姓政治化趋势不断发展。印度的政治选举已经成为“为种姓投票”的活动。种姓政治崛起改变了印度的政治结构和运作方式,尽管种姓政治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印度教民族主义的恶性膨胀,但种姓制度已成为印度政治发展进程主要障碍之一,影响了印度政治民主化的进程。

      印度教的种姓制度和政党结合在一起。有些政党完全以种姓为基础,即使是打着世俗主义旗号的政党也或多或少打上了种姓的烙印。

      在经济方面:由于种姓制度把经济分成不同的社会集团,因此彼此接触受到影响,他们大都考虑本种姓的利益。只对本种姓忠诚,缺乏民族同胞间的互助精神,非常不利于整个经济的发展。而且还产生或助长了一些人的懒惰思想,缺乏奋斗精神,限制、束缚了他们的创造精神与积极性的发挥。种姓制度一直对印度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

      在教育与科技方面:种姓制度的影响也已渗透其中。印度各地不仅有各种种姓文化协会,还有许多种姓大学,甚至有的大学中各系分别由不同的种姓把持。而种姓制度实行的种姓内婚制使印度青年择偶范围十分狭小,导致农村中近亲结婚十分盛行,产生出大批畸形儿,极大影响了印度人口的素质。

      种姓化政治的特点就是不断分裂的政党宗派。原本的种姓矛盾演变成了政党间的矛盾,政党之间的斗争往往表现为种姓之间的斗争。种姓政治给印度政治民主化进程造成了三大障碍:种姓政治不利于现代国家的整合,导致了政局动荡,加剧了种姓冲突的暴力化。种姓政治严重影响了印度民主化进程。从而在印度政治发展进程中形成了“政治化的种姓”和“种姓化的政治”的奇特局面。因此,现代的印度政治实际上就是一种种姓化的政治。种姓制度已成为印度现代化前进道路上一个难以逾越的障碍。

      长期以来,种姓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成为维护印度社会稳定的基础。但与此同时,种姓制度也是瓦解中央集权的一把利剑,使得印度中央集权的政治难度在无法彻底摆脱种姓制度的前提下变得愈加艰难。

      印度的社会结构虽然具有复杂多样的特点,但是其中又有着基本的“一致性”。这种一致性的载体就是印度独特的、自成体系的文化。印度教不只是一个宗教或一个社会制度;它是印度文明的核心。虽然种姓制度造成了社会的分裂与相互隔绝,但种姓之间的冲突不会威胁到国家的统一。尽管印度教社会内部宗派林立,但所有印度教徒在基本信仰方面又是一致的。尽管各种宗教和种族有着不同的信仰、风俗习惯和社会结构,但是印度文化的长期熏陶使印度社会的主流在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等精神特质方面和生活习惯方面有着很大的相似性和基本的一致性。这就是所谓的“印度性”。

      印度独立后,传统的种姓政治与西方的议会民主制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印度式民主”,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印度民主本土化进程。在另一方面,种姓制度又成为印度政治民主化进程中的最大障碍。种姓制度是一种印度社会独有的、非常严格的等级制度,它是阶级差别的一种形式。种姓制度对印度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种姓制度下的等级观念已成为印度文化的一部分,尽管受到现代文明的冲击,但是它对印度社会的影响仍根深蒂固,这种把人按种姓划分的制度直接影响、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着印度政治民主化的进程,并影响着印度公民的价值观。随着印度民主化进程的推进,种姓政治最终将为印度现代政治所抛弃。

      由于印度国内宗教、种姓和族群之间的矛盾加剧,在具体操作中也存在一些违背世俗主义原则的情况,尤其是政治因素的加入,使执政团体有时也会利用不同宗教之间的矛盾,采用拉拢印度教徒,倾向印度教徒利益的政策;使其政策打上了党派政治和选举政治的烙印,成为政治家捞取政治资本、进行社会动员的一种手段,从而使印度始终隐藏着一种不利于国家稳定与团结的潜在因素。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