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归档
正文

专译:亲中疏美,英国选对了吗?

(2015-10-20 20:28:25) 下一个

      中评社香港10月21日电(记者 李仕奇编译报道)国家主席习近平正在英国进行为期五日的国事访问,皇室及伦敦当局都以高规格接待,两国预料将签订多项重磅商贸协议。英国《卫报》昨日刊登专栏作家马丁•雅克(Martin Jacques)的评论称,从加入亚投行,到国家主席习近平到访,英国正在外交上转向中国,其步调也没有紧跟亲密盟友美国。

      评论又认为,中国正在崛起,而美国面临着衰退,是世界各国不能不面对的现实,如果未能因应时代而作出改变,只会逐渐被边缘化。英国政府正是意识到了这一点,亲近中国的举动理应获得支持。全文编译如下:

      从三年前看今日,有谁会想过卡梅伦政府主导了英国自二战以来最大的一次外交转向?而我们正亲眼目睹着这个过程的演变。

      一切都从今年英国宣布参加由中国主导的亚投行开始,成为首个并非来自亚洲的创始成员国,随后包括德国和法国在内的三十多个国家纷纷加入。

      美国则拒绝参与亚投行,认为它将成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威胁。英国在外交上长期与美国站在同一阵线,加入亚投行算是伦敦当局极其重要的一次独立行动——上一次还是在1944年,经济学家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与美国财政部官员怀特(Dexter White)就布雷顿森林体系进行激辩。

      随着这次脱离美国的行动,英国政府背后的考量开始浮出水面。这并非短期的策略,其中的关键在于财相乔治•奥斯本(George Osborne),他认为中国的崛起令全球经济发生了深远的变化。上一位对英国进行国事访问的国家主席是胡锦涛(2005年),当时英国经济体量还稍大于中国。而今时今日,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最保守估计已经超出英国三倍,使我们(笔者是英国人)越来越相形见绌。

      自05年以后,金融危机令西方国家的增长率几近于零,各国都负债累累,也让世界经济更加依赖中国的增长和资金。无论是偏左或是偏右的政府都已经接受了这个现实。值得赞许的是,奥斯本及执政的保守党选择迎难而上。

      加入亚投行的决定为英国带来了一定的优势——本来相对滞后的中英关系有了质的飞跃。卡梅伦表示英国可以成为“中国在西方的最佳伙伴”,以及双方口中的“黄金十年”,都并非只停留在口头。

      国家主席习近平的访英之旅将会带来许多商贸协议。英国长期被忽视的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庞大的资金,这是当局无法承担的;中国希望投资英国高速铁路2号(HS2),这是英国政府打造“北方经济引擎”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没有中国的资金也无法完成。同时,伦敦是最大的人民币离岸市场,对经济的未来发展至关重要。习近平的到访将极大地提升中英之间的经贸合作,进一步形成英国转向(pivot,此处比作美国的重返亚太战略)中国的格局。

      有反对者认为英国与中国交好的代价是逐步疏离美国。不过,实际情况却更加复杂得多。中国正在崛起,而美国面临着衰退。有人预料中国的经济总量将在2030年超出美国两倍,英国和其他国家真得会忽略这个现实吗?实际上,世界上大部份国家或多或少都在向中国靠拢,正如美国在如日方中时所经历的那样。这是出于逐利的本能,总不能脱离现实,只讲意识形态吧。

      举例来说,澳大利亚是华府长期的亲密盟友,而中国现在占其出口总额达四分之一,远超美国。这意味着澳大利亚与中国的关系正变得紧密起来:他们把美国当成“我们的盟友”,而中国则是“我们非常好的朋友”。

      忽视或拒绝承认现实的人,其世界观只会变得越来越狭隘。世界各国竞争如此激烈,如果未能因应时代而作出改变,只会逐渐被边缘化。英国政府正是意识到了这一点,亲近中国的举动理应获得支持。

      不过,有人对此存在顾虑和不安是可以理解的。中国的主张与美国的大为不同。英美之间的理念相近,而中国在历史和文化上都完全属于另一个国度。因此,中英双方有很大的空间去处理分歧与误解。西方一直都希望中国能够依照我们的方式去行事:这在现在和未来都绝无可能。我们必须接受双方的差异,并试图站在中国的立场上去理解他们。

      部份西方国家对于中国的人权问题感到忧虑,在我们看来还有很多改进的空间。但从更加宏观的角度来看,中国帮助6亿人民脱离贫困,可能是过去30年里对世界人权发展的最大贡献。与此同时,中国社会更加开放,政府管治得当,人权纪录不应该成为拒绝与中国交往的阻碍。

      亲近中国令重整国家基建的计划露出了曙光,否则只会是镜花水月。这将带来许多就业机会,而更重要的是,在以亚洲为导向、以中国为核心的世界格局逐渐形成之际,英国在其中找到了位置,重现繁荣指日可待。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