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归档
正文

台湾政治生态变化与两岸关系 (图)

(2008-03-15 09:07:43) 下一个

  中评社讯╱题:台湾政治生态变化与两岸关系 作者:李秘(上海),上海东亚研究所台湾政治研究室主任

  .政治动荡,经济增长缓慢,人民生活品质下降,促进了台湾社会的觉醒,民众希望执政当局注重民生,改善两岸关系,回归公平正义的社会价值,而不是一再制造紧张和对立。
  .在泛蓝夺得四分之三席次后,“总统”的重要性已经下降了。
  .随着时局的发展,在台湾蓝绿阵营的大陆政策分歧中,统独争议将相对淡化,经济利益和安全利益的分歧将变得越来越重要。


  攸关台湾政党版图重划和未来政局走向的第七届“立委”选举1月12日揭晓。选举结果显示,岛内初步形成了以国民党和民进党两党为主体的、不对称的两党制格局,台湾政局与两岸关系发展正酝酿着新变化和新拐点。

  对“立委”选举结果的分析

  这次“立委”选举国民党大胜而民进党大败,原因很多,有些是政策层面的,有些是选举技术层面的,有些是民心走向层面的,有些是结构层面的。从结构性原因来讲,以下两点是关键性的。

  (一)选制改变决定了蓝绿席次大翻转

  与“总统”选举不同,台湾“立委”选举更注重地方利益和组织派系动员,国民党在地方的组织系统要比民进党更绵密,很多选区的基本盘都是蓝大于绿,所以在历次“立委”选举中,一直都是泛蓝席次过半。但过去采行复数选举方式,让“走偏锋”的人也能当选,结果造成民进党的席次分配往往高于得票率,蓝绿在席次上的差距就不那么明显。但是这种情况碰到“单一选区两票制”则完全逆转,变成民进党在席次上讨不到便宜,还吃大亏。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新选制规定全台湾73席区域“立委”按各县市人口比例分配名额,但每个县市至少要有1席。这样花莲、台东、澎湖、金门、马祖等人口较少县市也能分到1席,加上平地与山地原住民6席,这总共有11席国民党占据绝对优势,是民进党的“铁输区”,所以国民党未选就先赢了11席。其次,单一选区两票制是零和游戏,赢者全拿,在总体上蓝大于绿的基本格局下,民进党的席次率与得票率不成比例。民进党以近37%的得票率,却祗拿到近24%的席次(27席)。在区域“立委”和原住民“立委”方面,国民党得票率是53.5%,但席次却有61席,占区域和原住民“立委”席次的77.3%,而民进党得票率是38.2%,却祗有13席,席次率为16.5%。甚至民进党台北市三成五的传统基本盘,还换不到1席“立委”。

  (二)台湾社会开始觉醒,不愿再被民进党当局所操弄

  基本盘蓝大于绿的格局和“单一选区两票制”的选举规则决定了民进党很难获胜,但是仅存27席的选举结果,仍显示出台湾的社会民意与四年前发生了巨大变化。陈水扁上台后迅速腐败堕落,2006年台湾社会爆发“百万人倒扁运动”抗击陈水扁及其执政团队。面对社会的抗议,陈水扁不仅没有反省和改正,反而以操弄朝野对立、族群对立的手法操纵台湾社会,结果让台湾加速向下沉沦。政治动荡,经济增长缓慢,人民生活品质下降,促进了台湾社会的觉醒,民众希望执政当局注重民生,改善两岸关系,回归公平正义的社会价值,而不是一再制造紧张和对立。他们也认识到了陈水扁不断制造社会矛盾幷非真正“爱台湾”,而完全是一己之私。在“立委”选举中,陈水扁故伎重施,大动作推动“去蒋化”和“去中国化”,执意发动“入联公投”,激化台湾社会对立、两岸对立、美台对立,企图以制造危机的方式再次控制社会民意,绑架选民。但是陈水扁过度操作选举议题,吓跑了中间选民。觉醒的台湾民众,最终用选票彻底否定了陈水扁和民进党不断制造对立和冲突的执政路线。
  
  从“立委”选举看“3•22大选”

  “立委”选举营造了一个有利于国民党的大环境,但国民党仍面临不少挑战,特别是“总统”选举与“立委”选举不同,民进党对“总统”选举有一些先天优势。蓝绿两党在“总统”选举中仍将势均力敌,赢得“大选”对国民党来说仍是艰巨任务。

  (一)总体形势有利,国民党获胜的可能性提高

  毋庸讳言,马英九的“总统路”仍将面临许多挑战,如民进党的基本盘依然非常稳固,国民党气势大涨反而会促使民进党作困兽犹斗。他们也早已放出“国民党赢得立法院三分之二将是黑金复辟和第三次国共合作”的言论,今后会更加不遗余力来鼓吹。另外,国际势力的对台政策可能发生微妙调整。但是大环境对国民党还是有利的。这次“立委”选举结果极大鼓舞蓝军士气,增进团结,马英九主打民生议题的选举路线也得到了一致认同,另外促进中间选民、地方派系以及企业界向国民党靠近。相对的,民进党士气低落,内部矛盾加深,谢长廷在各地方都将没有“立委”可以配合安排竞选行程,或是帮忙固桩,未来恐怕祗能依靠“跛脚”的行政部门帮忙开支票、打政见。总体上看,形势有利于国民党而不利于民进党,国民党未来“总统”选举获胜的可能性提高。

  (二)“总统”选举与“立委”选举性质不同,“台湾主体意识”更易发酵

  “立委”选举比较注重地方利益,组织动员常常发挥了关键性作用,所以“统独牌”会出现退烧现象,但是“总统”选举是决定台湾命运与前途的战役,“中国议题”无可避免会被凸显,这不单单是民进党刻意操作选战议题,而是台湾与大陆关系太密切,举凡“国家认同”、政治、经贸、两岸关系以及“国际外交”等等,都牵涉到“中国议题”。如果说“立委”选举是比较单纯的台湾地方选举,那么“总统”选举就是以“中国”为大背景的选举,所以在“总统”选举中统独议题、国家认同议题更容易发酵。这对民进党是非常有利的。因为今天绿营基本盘在四成上下,而“台湾意识”拥有近六成的支持度,祗要持续使用“台湾意识”来催票,就能快速把“总统”选举的支持度拉高到五成,与国民党抗衡。这也是过去民进党在基本盘小于蓝营、“立法院”不过半的情况下,仍能赢得“总统”选举的主要原因。民进党这次虽然遭遇重挫,但不是“台湾主体意识”不被选民接受,而祗是陈水扁操作过了头而遭到选民厌倦。未来谢长廷尽管在策略上会温和一些,但是绝无可能放弃“本土路线”,而一定会牢牢抓住“台湾主体性”,以与国民党的“两岸开放性”相对抗。

  (三)“总统”选举与“立委”选举选民投票行为不同,民进党更能吸引潜在支持者

  2004年“总统”选举投票率达到80.28%,而年底“立委”选举投票率降至59.16%,民进党的得票数比“总统”选举中减少了250万票,国民党减少了100多万票。研究发现,减少的选票主要是“中间选民”,民进党在中南部的鹤佬乡镇,普遍有超过15%的选票在“立委”选举时没有开出来,所以2004年“立委”选举中出来投票给民进党的主要是基本支持群众。进一步的研究发现,这些在“立委”选举中缺位的“中间选民”大多年龄偏大、学历偏低,且以中南部农业乡镇为主,他们一般对于政治议题仅有很少的认知,很少瞭解政治资讯,对于政治事务和选举动员缺乏兴趣,对于政治活动抱持冷漠态度,较不愿意涉入政治参与,通常情况下他们不会为某一个政策和理念而出来投票,祗有当选情激化时他们才可能出来投票,而且这些被激化出来的“中间票”大多流向了民进党而不是国民党。在刚刚结束的这次“立委”选举结果显示,出来投票给民进党的也都是基本支持者,泛绿阵营所得到的400万票中几乎没有中间选民。可以预见,3月22日的“总统”选举,选情激化绝不会亚于2004年,那些在“立委”选举中没有出来投票的中南部的“中间选民”很可能会再次出来投票,幷把选票投给民进党。

  台湾政局酝酿新变化

  由于这次泛蓝阵营夺得了四分之三的“立法院”席次,对台湾政局将造成重大冲击,台湾政治生态正酝酿着新变化和新拐点。

  (一)“第三势力”丧失政治空间,台湾将确立不对称的两党制格局

  在这次“立委”选举中,除了国民党和民进党之外,还有10个小党参选,他们都号称“中道”力量,要给台湾民众蓝绿之外的第三种选择。但是选举结果让这些小党纷纷泡沫化。而且“单一选区两票制”的选举规则决定了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第三势力”都没有政治空间。“单一选区”制度规定了在区域“立委”中赢者全拿,所以小党在区域“立委”选举中几乎没有当选的可能,他们祗能寄希望于通过提高“政党票”来争得不分区“立委”席次,但是台湾的政党代表的比例偏低,祗占到总席次的三成,尚不及日本的四成,这进一步限制了小党的席次空间。另外,从实务面看,台湾政党间的竞争态势,不管在价值、形象、财力、人力、资源和支持度上,目前两大党都领先于其他小党,在蓝绿尖锐对立的局面下,选民会自动进行弃保,小党获得“立委”席次的可能性进一步降低。

  “单一选区两票制”不仅造就了大蓝幷小蓝、大绿吞小绿的蓝绿间的各自内部整合,使岛内小党林立、多党竞争的政治格局发生变化,而且让“立法院”不对称的两党政治格局稳定下来。在原来的复数选区制度下,“立委”更新的比例基本上在五成左右,表现不好的“立委”可能依赖配票而当选,表现优异的也可能因为被认定一定高票当选而流失选票,以落败收场。另外,形象突出、有具体主张和诉求的新人也常常有机会当选,所以现任“立委”对于连任幷无太高把握。而在单一选区下,在第一次选举中获胜的“立委”,将成为该选区内唯一的现任者,享有知名度、募款能力、选民熟悉度以及行政资源的优势,又去除了配票和弃保所引发的不确定性,连任的比例大幅提升。从国外的情况看也是如此,例如,美国州议员选举采用的是单一选区制,其州议员连任成功的比例在90%以上。所以未来台湾“立委”的更替将非常少,泛蓝的绝对多数局面将会比较稳定,民进党在今后“立委”选举中翻盘可能性降低。

  (二)“总统”的重要性在下降,台湾将朝“内阁制”方向发展

  继民进党在2001年的第五届“立委”选举中取得第一大党地位后,在2004年“立委”选举中,李登辉则提出“85+35”的多数执政联盟,陈水扁也提出“跨党派国家安定联盟”,试图在蓝绿政党间进行彻底的重新洗牌。岛内政党重组的诱因一直没有消失,泛蓝的微弱优势始终面临着所谓“本土派”出走的困扰,无法有效行使权力。在本届“立委”选举中,民进党仍以力拚50席,选后再“乔过半”为竞选策略。但是选举结果让泛蓝“立院”席次达四分之三,国民党完全主控“立法院”,民进党拉拢个别泛蓝本土“立委”的可能性丧失,国民党主控政局、主导施政的能力大大增强。即使未来谢长廷能够突破重围当选“总统”,国民党在法案和预算案审核方面都具有很大的主动权,甚至谢长廷还有可能必须考虑与国民党“左右共治”的可能性,让“立法院”第一大党国民党组阁,台湾政治将因此而具有“内阁制”的基本精神。所以在泛蓝夺得四分之三席次后,“总统”的重要性已经下降了。如果“立法院最大党组阁”运作良好且得到民众的认同,那么就可能作为“宪政惯例”延续下去,即使不“修宪”,台湾政治也会完全步入“内阁制”。 

  “立委”选后的两岸关系

  台湾的“立委”选举更多是台湾的“内政”,对两岸关系的影响多较为间接,但是由于蓝绿政党席次发生巨大翻转,让这次选举的重要性增加,对两岸关系也产生了相当的影响。

  (一)两岸关系发展有望进入一个相对稳定期

  首先,“入联公投”通过的可能性降低。民进党在“立委”选举中极力鼓吹的“讨党产公投”投票率仅为26%,与投票率50%的门槛相差悬殊。从投票结果看,“公投”的投票数是450万,而泛绿政党票的得票数是400万,这说明参与公投的主要是民进党的基本支持群众,“公投”对动员选民,拉抬民进党选情的效用已经不大,选民也看穿了“公投绑大选”不过是陈水扁操作的一个选举伎俩而已。民众的觉醒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后“入联公投”案的操作空间。所以未来民进党很可能不会再极力推动“入联公投”,“入联公投”过关的可能性降低。其次,即使谢长廷赢得“总统”,民进党推动“法理独立”的可能性也大为降低。民进党在此次选举中仅获得27席,已完全丧失了在体制内推动“法理台独”的能量,所以“台独”分裂势力以“修宪”方式谋求“法理台独”的危险性已大大降低,两岸关系将进入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

(二)台湾的大陆政策将从统独争议过渡到经济与安全的分歧

  台湾的大陆政策有两个最主要的面向:一个是统独争议(认同面向),一个是经济与安全的分歧(利益面向),这两个面向是相互联系的。陈水扁依靠“意识形态治国”,将任何问题都上升到统独议题的高度,统独争议成为主导力量,经济与安全的分歧处于附属地位。

  “立委”选举让陈水扁的激进路线遭遇重挫,谢长廷必须进行策略性调整才有可能赢得“总统”选举,所以他重提和解共生,表示两岸应和平相处,但另一方面他仍强调坚持“台湾主体性”不动摇,“主权独立现状要保护,这是民进党的坚持,也是谢长廷的坚持”。这样,谢长廷的“台湾主体性”可能不会以“法理台独”的激进面目出现,而更可能以“维护台湾安全利益”的面目出现。实际上谢长廷从去年已经开始在做这样的转换。在两岸交流日益扩大和深化的大趋势下,谢长廷也承认“两岸应开放”;但是在马英九提出“两岸全方位开放”后,谢长廷立即表示,“两岸政策应该兼顾主体性与开放性。马英九主张的全面开放没有顾到台湾的主体性与国家安全”,“目前台湾大约有两百万民众前往大陆经商,但在台湾这块土地上却有两千万民众生存,因此在两岸政策上,不仅要考量台商的生计,也要顾虑守住这块土地的广大民众。”他也以“安全”为武器攻击马萧配所主张的“两岸共同市场”:“两岸的经济条件还很悬殊,如果变成共同市场会不得了,公园里可能充斥从中国大陆来的盲流”,企图透过这种形象的类比在基层百姓中造成恐慌性的效果。所以随着时局的发展,在台湾蓝绿阵营的大陆政策分歧中,统独争议将相对淡化,经济利益和安全利益的分歧将变得越来越重要。

  (全文刊载于《中国评论》月刊2008年2月号,总第122期)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