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上日光伴我行

我在网上有个温馨的窝,我在天上有个永远的家
个人资料
正文

一本偵探小說

(2010-09-27 02:20:04) 下一个



詩篇,神子民的詩歌之選集;它的開始和結束,都讓人有錯覺,以為過分簡單。第一篇說「好人興旺,壞人滅亡」,一切都會沒問題;一五○篇說「讚美耶和華」,確實是這麼完美。作者威爾克了解那感到困惑的聖經讀者,他們說「是的,但真是這樣嗎?」他說道,其實中間的一百四十八篇,帶出了許多個別信徒或是信仰群體必須面對的掙扎、重擔、疑問及苦難,並且也闡述了那與他們立約的主,在信仰的旅程中,為他們所作的一切。
威爾克藉著每一篇詩,無論是長、是短,是熟悉或生疏的,引導我們在這過程中,看見整本詩篇精心的、邏輯的編輯藝術。

閱讀威爾克的文字,你會有種錯覺,以為他不過三十出頭。輕鬆地像在聊天的口吻,動不動就這邊引一本偵探小說的情節,那邊用旅遊指南、國內機場與國際機場的類比,讓人難以想像,威爾克其實已是個退休牧師,不但有過數十年的牧會經驗,更在著名的布里斯托三一學院擔任教牧學研究的主任。

對華人讀者來說,威爾克的名字,可能不像斯托得或卡森那樣耳熟能詳,然而,威爾克的著作在英國叫好叫座,內容不但雅俗共賞,更有期刊對他的作品大加讚揚,認為威爾克的文字既有動感,又有實用的原則,閱讀價值極高。

退休後,威爾克專事寫作,除了詩篇,他還是聖經信息系列中士師記、歷代志、路加福音、啟示錄的作者,是這個系列作者群中,僅次於斯托得的寫手。



名家推薦

「一套寫得很好的詩篇註釋,非常適合任何想要對詩篇有更多認識,渴望從詩篇極取信息的讀者。」──朗文,21世紀舊約導論》作者

「在二十世紀,許多深具影響力的、研究詩篇的學者,主要的研讀方法是將詩篇分類,然後再把每一篇詩歸入不同的類別裡去,再根據這些排序加以解釋。他們的研究成果當然很有價值,但也有其短處。

相反的,筆者把詩篇第一篇看作進入這新奇國度的港口,又把由第一篇開始,再進入第二篇的步驟,視為這旅程的第一個階段。我期望認真地對待那些無名的詩篇收集者,及他們的工作;正如郭勒德所說的:『最早期的詩篇註釋書,都是根據詩篇原來的次序解釋的。』」──威爾克



那位寫過一些發人深省,有關使徒約翰的《啟示錄》1的文字之法拉(Austin Farrer)曾經說過:在所有他讀過的書當中,只有聖經這一本好書是值得我們由後面讀回去的。我想我們都明白他的意思;但是,我們仍然會說,正常的讀書方法──就算是讀聖經也好──也應該是由第一頁開始,逐步的讀到最後。

然而,那些順著次序由《創世記》讀到《啟示錄》的人,大概不會比那些由《啟示錄》讀到《創世記》的人多很多。因為只讀聖經的一部份實在是比較容易,因此(很諷刺的是),如果我們所讀的經卷是《詩篇》的話,我們把整卷書從開始讀到結束的機會也不見得會比較大。計劃教會禮儀的人或許希望在每一個月內都可以把一百五十首詩朗讀或唱誦一次;但是,除了一間大教堂的詩班外,大概沒有有太多教會嚐試這樣作。概括而言(我覺得自己這樣說並不是過於悲觀),一般人所謂喜愛《詩篇》,只不過是喜歡使用其中的一部份,是有限的一部分,偶而使用,也不會刻意地排序。
對那些忠心的研經者,那些有系統地研讀《詩篇》的人,我想對他們說:「那不是一件能開闊思想的事情嗎?你想不想叫你所有讀聖經的朋友也感受到你那份興奮?」作為一個近日才發現有系統的讀《詩篇》是這麼有價值的人,我盼望我寫的這本書,能將讀《詩篇》的好處介紹給別人。

「聖經信息系列」的出版者和編輯們經常說,這系列中所包含的不是「注釋」(Commentaries),而是「釋經」(Expositions)。一位朋友在不久前問我說:「這兩者的分別是什麼呢?」對我而言,這兩者之間就好像一本字典和一本小說之間的關係一樣:前者是用來作參考用的,後者則是要來閱讀的。像蔚西勳爵(Lord Peter Wimsey)的姐夫,就是當警察的柏加(Charles Parker)那樣的「奇人」是少有的──他會刻意的騰出時間來研讀聖經的注釋書。

儘管注釋書的作者們非常期望讀者會按著次序,細心的研讀他們的書,但大部分的讀者只會翻閱某一部份,正如一般人會翻閱字典去查證某一個字一樣。但若是你用同樣的方法去看小說,也就是說,翻閱這頁,再看看那頁,你抓不到重點。尤其是一本偵探小說(只要提到塞爾茲﹝Dorothy Sayers﹞著名的偵探小說,便會使我們想起那類書籍)。實際上,這類的書要求讀者按著故事發展的次序看,因為作者沿途一直埋下線索及故意誤導讀者的情節。如果你先看第二十七章,再看第八章,然後覺得茫然不知所云,那是你自己的問題。

我用同樣的方法寫這本註釋《詩篇》的書,帶來幾方面的結果。書的頁數是一個重要的因素。從這個角度考慮,這樣的寫法可以省掉許多不必要的重覆,因為作者假設讀者會記得十頁,或二十頁之前所解釋過的。如果他們真的忘記了,這種寫法也可以把讀者指向之前所解釋過的詩篇,因為它假設讀者已經看過前面的解釋;反過來說,作者比較不會指向之後要解釋的詩篇,因為他假設他們還沒有看到那些解釋。另外,當各種不同的主題出現時,作者會逐一處理它,而不像注釋書那樣,必須在一個佔頁數相當多的「引言」中將各種主題放在一起,再加以分析及討論。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