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归档
正文

台联党的危机与转型困境

(2007-12-30 06:29:00) 下一个

李登輝無力領導台聯黨轉型



  中评社讯╱题:台联党的危机与转型困境 作者:吴宜(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政治研究室助理研究员

  在即将首次实施“单一选区两票制”的“立委”选举中,台联党面临着严峻的泡沫化危机。一手扶植台联党的李登辉不愿坐视这个延续自己政治生命的舞台遭到毁灭,从年初开始就一直意图推动该党转型,以新姿态寻求选民的支持,但无论如何包装也难以改变其既有的“急独”色彩,而近来一系列与其政治盟友民进党“全面开战”的动作,更提前引爆了台联党溃散的导火线。

  台联党的生存发展面临空前危机

  台联党自二OO一年八月成立以来,就以代表岛内“激进台独”势力集结的极端右翼政党而存在,它与民进党结成政治同盟军,共同组成泛绿阵营,对抗以国亲两党为主的泛蓝阵营。在票源有所重迭的情况下,台联党与民进党始终处于既竞争又合作的状态。但随着政治情势的变迁、选制的变更和李扁关系的恶化,目前其政党发展正面临着严重的危机。

  在社会基础上,台联党的选票市场遭到陈水扁和民进党“深绿化”的深度侵蚀。

  台联党成立后,一系列“急独”主张及“立法院”内的“激进”问政表现,使得其迅速占据了政治光谱的极右端,成为岛内“急独”势力的总代表。相关民调显示,“急独”选民始终是台联党的主要社会基础和选票市场,“缓独”选民次之,且大多为中老年的闽南籍选民,四十岁以下的年轻族群以及主张统一或维持现状的选民基本上不支持台联党。因此,台联党的生存主要维系于“深绿”板块的选民。二OO六年以来,陈水扁和民进党陷入连续弊案风暴及其引发的严重执政危机,为保住执政地位,陈水扁急速向“深绿”势力靠近寻求支持,同时绑架整个民进党致使其快速“深绿化”。敏感的李登辉感觉到了政治板块对其不利的微妙变化,在整个“反贪倒扁运动”中,授意台联党与民进党保持距离,尽管民进党将捍卫执政地位视为“保卫本土政权”,李登辉却喊出“本土不等于贪腐”,并授意十二名台联党“立委”在“罢免案”中投下废票。今年以来,民进党在党内初选中加速“深绿化”和“民粹化”,“入联公投”等“急独”议题更成功煽动了“深绿”势力对陈水扁和民进党的狂热支持,而李登辉台联党与陈水扁民进党的渐行渐远则遭致基层深绿民众的强烈反弹。台联党原有的支持基础在陈水扁民进党的抢食下已严重流失。

  在制度面上,台联党有限的生存空间进一步被“单一选区两票制”挤压。

  “立法委员”名额减半至一百一十三席和改采“单一选区两票制”对台联党更是一个致命的打击。“单一选区两票制”是“一票选人一票选党”,凡是实行该选制的地区选举经验多表明,资源较多、组织动员能力较强的大党得以在该选制下继续扩张,小党则日渐萎缩,由此助长两党制的形成。在台湾岛内蓝绿二元对立的情况下,可以预见,选票将进一步向国、民两大党集中。正因如此,从该选制进入讨论始,台联党的危机就开始浮现并随时间的逼近日益加剧。而席次减少后自身难保的民进党也因而在选区协调上,坚持采取民调决定和以拖待变的态度,不愿“礼让”。虽然理论上选民存在“分裂投票”的可能,即选民所属意的选区候选人与政党倾向不同,可能发生分裂投票的行为,一票投给自己属意的选区候选人,一票投给自己认同的政党,在此情况下,小党可以自己独特的政见,吸引特定选民,争取政党票以在总数为三十四名的不分区中分一杯羹。但在民进党抢占百分之五左右的“急独”板块后,李登辉必须为台联党寻找新的定位和特色,才有可能争取到并跨过百分之五的政党票门槛。

  在政党关系上,李扁关系恶化直接导致台联党和民进党的结盟危机。

  台联党和民进党关系在很大程度上是李扁关系的反应,双方关系恶化是促使台联党陷入危机并寻求转型而不愿再充当民进党的“锦衣护卫”的重要原因。而李扁交恶的关键的原因主要在于双方都要争夺“本土”大旗来保护自己。二OOO年以来,李扁这对“台湾之父”与“台湾之子”,由于政治上的相互需要,结成了紧密的政治利益共生关系。但陈水扁为标榜“反黑金”、拚连任,从二OO三年下半年起,不时拿李登辉执政时的弊案资料来“询问”李,使之相当愤怒和不安,双方关系开始降温。二OO六年,“反贪倒扁”风潮爆发后,在“深绿阵营”一致“保扁”的情况下,李登辉却主张“彻查弊案无上限”,并积极运作“李吕王体制”,企图在陈被逼下台后取而代之。李扁双方可能在弊案情资上各有筹码,但也都有软肋,因此都急于寻找“保护伞”,但“本土”旗号下的深绿选民毕竟有限,陈水扁成功占据“深绿”,就意味着李登辉失去“本土”大旗,而随着陈水扁任期的缩短和选举的逼近,李扁矛盾更加难以调和。二OO七年以来,李登辉公开批评陈水扁民进党的言语不绝于耳。九月,台联党庆首次未邀陈水扁出席,显示李扁关系确已达到冰点。李扁关系恶化某种程度上使李登辉危机感日增,遂奋力推动台联党转型,加上“立法委员”选举协调因素,台联党公然与民进党翻脸,泛绿内讧的大戏不断上演,台联党与民进党的长期结盟濒临破裂:民进党高层已准备将在未来选举中祭出“正绿军”的大旗,酝酿“弃保”,把台联党彻底边缘化,而台联党也大动作“清党”,扬言“战到底”,不惜“玉石俱焚”。

  台联党的艰难转型及其困境

  在李登辉的极力推动下,台联党开始转型,加大与民进党区隔和竞争的力度,试图突破既有的“深绿”形象,争取不满国民两大党的中间选民,以免在“立委”选举中泡沫化,但却面临着重重困境,效果不彰。

  台联党的转型主要体现在走所谓的“中间偏左”路线。

  这是李登辉要台联党摆脱民进党“附庸党”角色,锁定中产阶级和弱势团体票源,争取在国、民两大党之外发展第三党空间的新路线。这一路线主要特点是:淡化“统独”和蓝绿、强化阶级和民生。二OO七年元月,李登辉抛出“弃台独,引中资”的言论,大谈其“不是台独,也从来没有主张过台独”、“台独根本是假议题”、“追求台独是退步且危险的”、“统独是国民两大党斗争的工具,受苦的是老百姓”等言论。李登辉还多次对陈水扁千方百计推动的“入联公投”大加抨击,从“管太多”到“煽动百姓”再到“以为在当皇帝”,毫不留情的戳破陈水扁伪民主的假面具。李登辉的用意:一方面,破解陈水扁民进党乃至整个“独派”所供奉的“台独”神主牌,让已成为“挺扁”的附庸的“商业台独”失去正当性或号召力,弱化其对台联党原有支持群众的影响;另一方面,以此为台联党积极争取广大生活困顿的劳工及农民,以及二OOO年以来日益贫困化的中产阶级的支持。

  为此,台联党决定改党名、党纲,以脱胎换骨。二OO七年四月下旬,台联党提出新党纲,强调“坚持主权在民”、“维护台湾主体”、“以新时代台湾人的价值团结台湾”、“在确保社会正义下,促进公平竞争”与“根除金权政治,建立廉能政府”,重点强调照顾民生弱势,淡化“独派”色彩。李登辉并强力标榜台联党“清廉本土”,与民进党的“贪腐本土”相区隔。二OO六年“红衫军倒扁风暴”后,台联党就开始打出“清廉爱台”的“真本土”的旗号,并在该年底的北高市长和市议员选举中标榜台联党走的是“清廉本土”路线,与民进党的“贪腐本土”互别苗头。二OO七年以来,李登辉和台联党又多次痛批民进党执政金权勾结严重,弊案连连等,都是要强调台联党的“清廉本土”形象。

  与此同时,李登辉故伎重施,授意台联党积极与岛内第三势力和国民党的本土派接触,意图运作制衡民进党的“新本土政党”,实现“本土两党制”。近来,李登辉和台联党中央更以大动作“清党”的方式,向民进党宣战,显示自己的主体性。十月底,台联党中央在内部分歧的情况下,强行以“和民进党走太近”、“不受党团管控”为由,开除“立委”廖本烟、黄宗源的党籍,并表示不排除重新提名。李登辉在“立委”登记前两周毅然对这两个民进党已做出礼让的、颇具地方实力和胜选可能的民代开铡,与民进党切割意味十分强烈。

  虽然李登辉和台联党中央竭尽全力,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台联党的转型面临着巨大的困境。

  客观上,台联党没有转型的空间。

  台湾社会已没有真正超越蓝绿的第三政党发展的空间。经历李登辉和陈水扁先后执政数年的畸形民主化发展,台湾社会的主要政治分歧和矛盾已经强化为难以调和的“统独之争”,由此形成二元对立的政治社会结构和民意结构,反映在选票结构上就是对蓝绿两大阵营的认同。在“统独”问题没有得到妥善解决之前,任何回避这一政治核心及最高议题的、所谓超越“统独”和蓝绿的第三势力都难免被边缘化的命运。而“立法委员”选举制度的变更有助于两党制的形成,也将助长代表蓝绿认同的国、民两大党的实力,第三党或第三势力的空间都将被进一步压缩。因此,李登辉要台联党走“中间偏左”路线或结合第三势力的企图都将注定无疾而终,其所醉心的“本土两党制”和“左右两党制”更是掩耳盗铃。这也是李登辉想帮台联党“换壳”转型,但却难以向其原有的党员和支持者交待,也得不到中间选民认同,以至于进退失据的根本原因。

  主观上,台联党没有转型的能力和条件。

  一是台联党的“急独”政党形象已经固化。台联党成立以来的所作所为已清晰而明确地将自己定位为“急独”政党、民进党的“御用政党”和政治同盟,其社会群众基础和主要选票来源都是“急独”支持者。对于弱势团体或是社会运动很少介入的台联党,在选举之前摇身一变,要为弱势团体代言,要改头换面,走所谓的“中间偏左”路线,抢攻对民进党不满的选票,一方面难以获得第三势力的信任,与之结盟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另一方面其投机的转型也难以获得真正的中立选民的认同。也因此,台联党的转型引发了党内路线之争、党内高层和基层的严重矛盾。二OO六年“倒扁运动”中,党内就分为“保扁”和“反扁”两派,对李登辉推动的转型的同时,也俨然呈现“尊李”和“反李”两派。

  二是李登辉无力领导台联党转型。虽然台联党“精神领袖”的李登辉不甘心也不情愿,但其体力和影响力确实已经日薄西山,不可能再度在政坛上翻云覆雨。多数党籍“立委”在选票至上的情况下,早已不为李登辉所控制。更主要的是,作为“永远的主流派”的政坛变色龙的李登辉已基本无政治公信力可言:从倡议“独立”到主张搁置“统独”争议,从力挺民进党到对国、民两党各打五十大板,从蓝到绿到中间,似乎是走向中道的“大战略”,实际上是维系自己和台联党不变成泡沫的机巧手段。

  三是组成台联党的多数是投机分子。台联党主要以原国民党内李系人马为主体,并延揽各个政党的失意政客联合组成。这些失意政客投靠台联党主要是为追求权力和个人利益,并无明确的政治理念和目标,不可能完成推动台联党转型的艰巨任务。随着选制的变更,在李登辉效应日渐式微的情况下,在“西瓜效应”下,台联党内多数公职人员对李登辉的“转型”感到焦虑和不满,遂引发严重的内斗。而不少党籍“立委”早就“随人顾性命”,不顾党中央搞什么转型、要与民进党做什么区隔,私下积极参加民进党的活动、接受民进党的协调。李登辉在“清党”之后反而带来的是雪崩般的“叛党”和“退党”: 十月底“立委”廖本烟、黄宗源被开除,黄适卓、尹伶瑛旋即于十一月七日主动退党,四人并已正式加入民进党团的运作,台联“立委”数目锐减;而尹伶瑛更在十一月九日与台联云林县党部主委廖文生一起率领一百O一名台联党员集体退党。十一月十九日,再有党籍“立委”陈建铭、何敏豪宣布退出台联,而退党之后,何敏豪改披绿袍,投入台中选区,陈建铭则不参与这次的“立委”选战。

  目前看,台联党的内讧和提前溃散,显示了其转型的暗淡前景。但对于李登辉而言,台联党转型的意义有二:在选前,主要是要换取一定的政治筹码,使得陈水扁和民进党真正重视他个人和台联党的存在,以免对其滥用“司法恐怖”,对台联党“赶尽杀绝”;在选后,则或许由此得以拉拢败选的一方,裂解既有的蓝绿板块,筹组新的政治势力,乃至实现其所谓的“本土两党制”。 李登辉的“方略”能否实现尚有待观察,但台联党的未来不容乐观几乎是可以确定的。

  (全文刊载于《中国评论》月刊2007年12月号,总第120期)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