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wu622

讨论时事中的数字和逻辑问题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中国科技超过日本(25) 基础科学

(2014-09-28 13:50:40) 下一个

  中国的基础科学研究领先日本


比较基础科学研究最好的指标是发表论文数量和被引用次数。据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2014年9月26日公布的中国科技论文的统计结果,中国2004年至2014年9月共发表国际论文136.98万篇,排在世界第2位,仅次于美国。在2004—2014年10年段,我国各学科论文的被引用次数处于世界前1%的高被引论文为12279篇,占世界份额的10.4%,排在美、英、德之后,居世界第4位,位次保持不变。[1] 由此可见,中国的基础科学研究领先日本。


顺便举一个个例:高能物理。发现新粒子无疑是高能物理中极重要的成果,中国科学家近几年接连发现新粒子。

  2005年初,由一百多位以中国科学家为主的研究人员在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上进行的北京谱仪实验中,观测到了一个新粒子,暂时命名为X1835,这有可能是人类寻找了几十年的新型强子,同时有可能突破现有的普通夸克模型,意义十分重大。[2]


2013年,我国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BEPCII)上的北京谱仪(BESIII)实验和日本高能加速器研究机构(KEK)的Belle实验发现带电奇特强子态ZC(3900),研究奇特态粒子成为粒子物理学研究领域中当前最热门的课题之一。中国和日本发表的论文的第一署名都是中科院高能所2013届博士刘智青。[3]


美国物理学会在其刊物《物理学》(Physics)网站上公布了其评选出的2013年度最重要物理学进展。排在第一的就是:在2013年夏季,中国的BESIII实验和日本的Belle实验分别报告称他们在高能正负电子对撞实验中检测到了由4个夸克组成的神秘粒子。[4]


2014年4月2日,《物理评论快报》(Physical Review Letters)正式发表了由中国科学院大学粒子物理实验团队主导的一个实验发现结果。该项研究成果的核心成员为郑阳恒教授与吕晓睿副教授,他们通过分析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上的BESIII实验数据,观测到了一个新的粒子(共振结构)Zc(4025)。由于其衰变产生一个中性粲介子激发态(内含一个粲夸克和一个反上夸克)和一个带电反粲介子激发态(内含一个反粲夸克和一个下夸克),因此其组分中至少含有四个夸克。这与去年在BESIII实验上发现的Zc(3900)具有非常相似的性质,因此Zc(4025)极有可能是Zc(3900)质量较高的激发态。[5]


高能所2013届博士刘智青以发现Zc(3900)为主要内容的博士学位论文获得获第八届“晨光杯”青年优秀论文奖一等奖;南开大学和高能所联合培养的2013届博士郭玉萍以发现Zc(4020)为主要内容的博士学位论文获得二等奖。 [6]


中国的年轻一代科学家开始在尖端领域显露头角。


[1]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公布 影响力位居世界第四》 2014年09月27日 中国科技网
[2] 《中国科学家发现新粒子》 2006-01-07 北京晨报
[3] 《科学家发现全新粒子结构:或4个夸克组成》 2013-06-19 新浪科技
[4] 《2013年十一大物理学进展:冻结光线一分钟》 2014年01月14日 新浪科技
[5] 《北京谱仪实验发现新的Zc结构 》 2013-10-21 高能物理所
[6] 《刘智青、郭玉萍论文获第八届“晨光杯”青年优秀论文奖》 2014-04-25 中科院高能所
 
上一章:中国科技超过日本(24) 医疗设备
下一章:中国科技超过日本(26) 反卫星
 回目录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