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wu622

讨论时事中的数字和逻辑问题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国际资本控制中国的五个步骤

(2011-08-17 09:38:39) 下一个

国际资本控制中国的五个步骤

一。控制零售业

    2004年初的调查表明,在大型综合超市领域占据优势地位的已经不是内资零售企业,在单店经营面积5000平方米以上的299家超市门店中,内资企业的营业额所占分额仅26.05%。[1]

    根据WTO协议,我国从2004年12月起,允许外资在华设立合资、独资批发零售企业。实际上1992年起我国商业领域已经开放。在2004前的3年过渡期,各大跨国零售巨头即纷纷进入各大城市,争抢我潜力巨大的零售市场。各地政府纷纷违规引进跨国大零售商,并给以种种优惠。

    至2003年,全球50家最大零售企业大部已进入中国,设立了300多家大型超市,占高端零售业80%以上,基本完成了在一线城市的布局。在一些大城市,外资零售企业包揽了销售额的前三位。

    2005年起,跨国零售商加速向内地二、三线城市扩展投资。现己进入中国大陆的欧美日韩及港澳台知名零售商集团己近300家,大量开展市场调研,在各大中城市开设经营点1,400多个,甚至开始进入20万人口的小城市。当年商务部批准外资商业企业1027个,等于过去12年总和的3倍,批准外资零售企业187家(包括外商独资124家),等于上年的6倍。 

 2005年,我国批发零售业业FDI合同项目2606个(增53.1%),实际投资10.4亿美元(增40.5%)。
    2006年合同项目数4664个(增79.2%),实际投资17.9亿美元(增72.1%)。 

    2006年,前5大外资零售商(家乐福33、沃尔玛15、麦德龙、卜蜂莲花(泰国正大集团)、乐购(英国Tesco)在内地门店数量平均增加20%以上。

    2006年,我国消费零售额同比增长11.7%,其中连锁店100强增长25%。而前30家连锁店即占社会消费零售额的9%,其中多数是跨国零售企业,单店销售2.15亿元,增长额大大高于国内同业的增长速度。

   德国麦德龙是全球第三大零售商,1995年与中国锦江国际(集团)有限公司合资,开设现购自运商场(面向企业的自助批发仓储商场)。至2006年已在25个城市开设了29家同类商场,其负责人戴吉特表示:未来五年计划在京开设5-6家同类商场。
    2008年,法国家乐福在国内大卖场已超过100家。该集团中国区已直接受总部管理,占其全球扩张计划的近1/5。
    美国沃尔玛(世界第一)的超市门店已达174家,取代家乐福成为中国超市老大。2006年新增的门店几乎全部分布在二、三线城市。该公司声称,今后25年将再开300家分店;未来5年在华再招募员工15万人。[2]

    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公布的《2004年中国连锁百强企业》显示,沃尔玛以76.3亿元的销售额在当年连锁百强企业中位列第20名;而《2008年中国连锁百强企业》名单中,沃尔玛已位列第9名,其营业额高达278亿元。[4]

    自2004年12月11日起,中国取消对外商投资商业企业在地域、股权、数量和设立方式等方面的限制,外资零售业在我国进入了加速扩张的时期。至2009年,外资零售业已经控制了我国零售业的半壁江山。[3]

    英国咨询公司欧睿咨询的研究报告,高鑫零售(台湾法国合资)2010年在大陆超市市场占有率为12%,沃尔玛(包括好又多)的市场份额位居其后,为11.2%,华润创业为9.8%,家乐福为8.1%。[5]

    2009年外资零售巨头在中国掀起普遍的商业地产开发热潮,其中以自建购物中心最为热火。上海连锁经营研究所所长顾国建教授说:“外资正从单一业态扩张发展到整合餐饮休闲娱乐所有业态在内的中国零售业服务业的完整战略谋划,全面瓜分中国零售区域市场。”介于中国本土零售业由来已久的市场不公平环境饱受外资零售巨头的打压,顾国建认为长此以往中国本土零售业将失去话语权。[6]

    外资还正在加速进军中国零售业。2010年中国新增批发零售业外企6786家,比上年增长33.1%。外商对华批发零售业直接投资6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2.4%。[12]

    中国还是有大的民族零售企业的。例如国美电器曾是中国最大的电器零售商,2007年在中国企业500强名列37。别着急,这种问题有办法解决。2008年国美主要股东黄光裕因操纵股价罪被捕, 2010年法院认定黄光裕犯非法经营罪、内幕交易罪、单位行贿罪,三罪并罚,决定执行有期徒刑14年,罚金6亿元,没收财产2亿元。据说他对其兄黄俊钦控股的ST金泰股价进行操纵。另外是国美在香港上市的港元融资无法转回国内,在国内又贷不到款,因此作了违法的事。[7] 黄光裕上诉被驳回。在黄光裕入狱后,国美电器股票从18.5港元跌至1港元。2009年6月,美国贝恩资本用32亿港元抄底购买了国美电器32.26%股份,仅次于大股东黄光裕家族的34.46%。如果贝恩和持有6%股份的美国摩根银行合作,两家将大于黄光裕的股份。[8]

    在中国的环境下,民企不给官员送礼办不成事,给官员送礼又违法。哪个企业还找不出点违反税法的事?实在不行还可以制造一个强奸罪。外资要想掌控一个民企,办法是很多的。

    直接收购民企也是一种方法。国内第四大电器连锁店五星电器被美国百思买收购。

    另一种方法是刘明康的银监会下令停止某个民企的银行贷款,迫使它屈膝向外资求救。
    
    世界著名的咨询公司麦卡锡曾经做过预测:随着WTO的进程,中国流通市场主要份额都会被外资攫取或者占领。[10]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对于国际资本来说,中国月宫上天,航母下水,汶川地震,动车追尾都是小事,而大事是超市中几元,几十元的购物。日积月累,水滴石穿,一个一个百分点地争取零售市场份额。当外资基本控制了零售业,量变就会转化为质变。国际资本是有耐心的,即使这一阶段需要几十年也不算长。

    有人会认为只要政府制定法规,限制外资在零售业扩张就可以避免外资控制零售业。没那么容易。中国加入WTO时许诺不限制外商零售业的地域,股权和数量。[11] 从这点来说,2001年12月11日生效的《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议定书》堪比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辛丑条约。除非中国退出世贸,否则无法阻止外资控制零售业。但另一方面,退出世贸将是对政府声誉的致命打击。


二。控制消费品产业。
    控制了零售业之后,控制消费品产业就是水到渠成。你厂家产品再物美价廉,我不买,你就只好倒闭。用不了多久就可以控制民用消费品产业。

    实际上这一步是可以和第一步同时进行的,而且已经快要完成。现在大多数消费品行业已经被外资控制,甚至有些不经过一般零售店的消费品如汽车早已被外商控制。

    2011年1~7月,乘用车自主品牌销售仅占乘用车销售总量的43.37%。而且“自主品牌”并不一定都是民企。连专业记者都抱怨:“做了那么多年行业记者,现在反而对什么叫自主品牌摸不着头脑了,那么普通消费者就更加一头雾水。”[9]。汽车行业实际上是被外资控制了。宣传上用定义不清的“自主品牌”模糊一下,美化一下。

    中国的大量名牌企业被外资收购:
      乐百氏(饮料)被法国达能收购。
      三笑(牙刷牙膏)被高露沽收购。
      苏泊尔(电饭锅)被法国SEB收购。
      大宝(化妆品)被美国强生收购。
      双汇(肉食品)被美国高盛收购。
      南孚电池被美国吉列收购。
      汇源(饮料)被美国可口可乐收购。
      哈尔滨啤酒被AB集团收购。
      。。。。。。。。。。。。。。。。。
    这个名单很长很长。


三。控制媒体。
    控制了消费品产业之后,就可以控制媒体。媒体是靠广告吃饭的,广告是消费品厂家出钱的,核电站和航母不会在媒体上做广告。哪家媒体说话我爱听,就在哪家做广告。讨厌的媒体就让他饿死。

    有时不必如此麻烦,只要邀请媒体关键人物出国访问几次,或者为其子女在外企安排个工作就可以廉价收买。当然收买费用会随物价同时上涨。例如以前是安排个工作就可以,现在要安排个好工作才可以。

四。控制政府。
    控制了媒体就能操纵舆论。电台专门采访那些观点与己一致的官员、专家、学者、精英。报纸专门刊登他们的文章。以此影响舆论,左右民众。对官员的优缺点有倾向性地报道,对各项法规有选择地褒贬。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终究是可以把政府调教得称心如意。你看现在才稍稍调教,有些高级官员就已经开始主张多党制了。

    如果中国实行多党制,改造政府的过程会非常容易: 喜欢哪个竞选人就多给他竞选经费和媒体支持,他选上的可能性就大。即使一次选不上,下次再试。只要有一次成功,就可以修改法律,永久地保护国际资本的利益。

    这不是臆想,实际上国企改制(贱卖国企)时已经演习过一次。当时众多官员、专家、学者、精英在几乎所有的媒体上从各个角度分析国企改制的必要性,描绘出一幅改制后花团锦簇的美好前景。结果是大量的国企被贱卖,至今无人追究参与贱卖并攫取暴利的人。

    一旦国际资本控制了中国政府,中国的月宫、航母等就都为人作嫁,成了国际资本的工具。

五。控制印钞权。
    这个比较难。美国1776年建国,国际资本到1913年才拿到印钞权,用了137年。也许在中国要用更长时间。但只要能控制政府,国际资本有信心拿到印钞权。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1] 央视国际: 我国内资企业在零售市场所占份额呈下降趋势 2004-03-27
[2] 高梁: 外资占领零售业高端,威胁我经济安全 2008-4-17
[3] 张佳佳: 正在被外资吞噬的零售业 2009-09-03
[4] 邱林: 谁在乎中国零售业遭遇外资“冷暴力”? 2010-02-08
[5] 杨桐: 零售业风起云涌 本土零售巨头能否抗衡外资大鳄 2011-07-21
[6] 中国商报:专家建言管控外资零售巨头在华圈地 2010-03-04
[7] 百度百科: 国美电器,黄光裕
[8] 新浪财经: 国美电器
[9] 王灿彬: 请问什么是“自主品牌”? 2010-12-27
[10] 张文中: 不能让外企控制了中国流通业 2006-03-11
[11] 人民网: 外商投资限制将取消 内资零售业须当心 2004-10-13
[12] 国家统计局: 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1-02-28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