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泰浩

海纳百川,取他人长高求成长;
刚自无欲,走自已道尔符正道。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个人资料
辛泰浩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归档
正文

相通两不误,唯有高尔夫

(2025-03-05 18:50:58) 下一个

  修身养性兼文武,
  失败成功铺奠路。
  教养本来关荣辱,
  不思吃苦終身苦。
  良好的教养能够促进人与人之间的理解与沟通,减少误解与冲突。

  层次越低的人说话越“冲”,不耐烦听别人说话,或“拦腰斩断”地打断别人的话。对这些人讲大道理反而会伤他的自尊心,所以只能强忍下去咽下去想说的也不愿意说了,太慨只能“云云尔”。对夏虫言冰和对牛弹琴都没有好果子吃,夏虫可能会飞起来咬你,牛可能踩坏你那张琴。
  对不同层次的人要有不同层次的APP(“应用程序”或“应用软件”)对应,可惜的是忙于自己的人哪有闲功夫去做应对那些层次低的功课呢?況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结论是远离那些让你不舒服的人,他们只会消耗你,相处两不误只有高尔夫。
曹操云:“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人生苦短,如果把时间浪费在让自己不舒服的人身上,那么,就是对生命的辜负;与其在错的人身上浪费时间,消耗心力,不如高质量的独处,去静静等待那个对的人。
  消耗你的人,要远离。
  “助人为乐”确实是一种美德,但是如果认为只有对别人有求必应,才是善良的人。甚至有时候一旦拒绝了别人,心中便会充满内疚,那么,这便是“善良”超过了度。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日子要过,而不能时刻围着别人的“需求”转。
太过于“舍己为人”,换来的,往往不是别人的感激,而是别人的轻视。有的人,就是看到别人不好意思拒绝他们,于是肆无忌惮地不断索取,甚至认为别人对他们付出,是别人的义务。
  一旦别人选择了拒绝,他们便会心怀怨恨,认为自己“受了委屈”。
  这便是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有人说:“别人帮你是情分,不帮你是本分。”
  如果别人没有欠人情,那么,选择帮,或者不帮,都是可以理解的。帮了,需要表示感激,不帮,也要理解别人。
  那些一味地从你身上索取,却觉得理所应当,当你需要他们帮忙的时候,他们却推三阻四,这样的人,还是远离吧。
  这样的人,除了消耗你的时间和精力,让你精疲力竭之外,并不能给你带来任何好处。
  刻意讨好的关系,要放手。人和人的关系,是很微妙的。
  你可能无意间说了一句对方不喜欢的话,对方就开始对你变得冷淡。
  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人和人的感情,有时候,是非常脆弱、不堪一击的。
  一段关系,一旦出现,其中一方开始变得小心翼翼,谨言慎行,生怕自己说错了什么话。
  那么,就说明这段关系,已经快走到尽头了。
  有时候,我们为了维持一段关系,不惜压抑自己的本性,刻意去讨好对方,可是结果如何呢?
  结果换来的,往往是对方的不屑,甚至是厌恶。一段和谐的关系,从来不是讨好得来的。人与人的关系稳固,一者靠的是志趣相投,一者靠的是利益一致。如果利益不一致,两人又不是志趣相投,那么,不论如何讨好,不论如何委屈自己,最终换来的,必定是一场空。
  人,永远是吸引来的,不能靠强求。
  越是强求,对方反而会越反感;你若有了高价值,何必去“讨好”,你就是想要逃离他们,都是不容易的。
  需要你刻意讨好的关系,就放手吧。
  节省下时间,去提升自己,当你变得优秀又自信,自然会有整片森林供你挑选,何必沉溺于眼前的一棵树呢?
  余生,选择让你舒服的关系
  《庄子》中说:“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
  君子之交,虽淡如水,但是心地亲近;小人之交,虽甘若醴,却容易因为利益冲突断绝关系。
  好的关系,从来不必热烈如火,而是能够细水长流。
  你们可以很久不联系,但是心中彼此惦念,即使许久不联系,见了面,依然有说不完的话题;你们可以滔滔不绝的一起聊天,也可以不说话,却丝毫不会感觉到尴尬;你们可以肆意地表达真实的自我,而不必担心对方会厌恶自己。
一段让你自在、舒服的关系,是基于双方相同的志趣、一致的三观,如此,才能相处不累、久处不厌。
  选择与让自己舒服的人相处,是对自己最大的善待。
  人生苦短,那些让你不舒服的关系,能选择“断舍离”,就不必再留恋了。
人生有那么多美好的事情、美好的人,需要我们去体会、去遇见,何必在“不舒服的关系”上消耗自己的时间、浪费自己的精力呢?
  远离让自己不舒服的人,而不是与之纠缠,是一份自律。

  有感
  
知足常高读史书,
  留余游刃等闲居。
  清心止欲勤修善,
  宠辱休惊莫喜誉。

  誉在平水韵中是平声(鱼)

  诗二首
  一、博满三千(先)
  避疫旅羁逾五载,
  掩门博客达三千。
  早朝薄暮无尤厌,
  细马轻衫走陌阡。
  二、相处两不误(虞)
  写博画桃符

  吟诗贾日株。
  相通两不误,
  只有高尔夫。
  株,股票,股份也。

  知足常高读史书:要读诗,先读史,无史不成诗,因为很多诗的创作背景、涉及的事件和人物,关系错综复杂,如果不够了解,就只能读个浅意。
  唐诗也好,宋词也罢,都是文人的感念之笔,即是“感”,便有人和事。而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脱离了“人类”这个层面,所有的文学、艺术都只是空谈,那就真的是“书生无用”了。
  狭义上来说,一个人读诗陶冶情操,提高自己的文化认知,虽然看上去是很“私人”的事,但实际上却是在改善你所在“小圈子”的相处氛围,一定会有人因为你的涵养而受到启示,甚至最终改变了“群体规则”或打破“群体秩序”。

[ 打印 ]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