闯荡北美

在美国,忙忙碌碌地求生存,谋发展,我虽一直想写些什么记下这些年的心路历程,可还真不曾想过要写成一本书。但经过9。11事件......
正文

给儿子:提前15年的信 (第二十六封)

(2005-06-04 18:05:10) 下一个
第二十六封 小语: 你在我六十岁的时候出生,按常情我已进入老年阶段。可能因为身体健康,对此我几无感觉。一天到晚风风火火地忙碌着,东奔西走地流窜着,竟不知老之“已”至。去年,一个专门反映和研究老年问题的刊物聘请我为特约编审,这才接触和思考老年问题;几乎是恍然大悟,岂止是自己已属老年,整个中国已进入老年社会;标志是六十岁以上的人口已占全人口10%以上。这当然就成了一个我不得不思考的问题,它举足轻重,不仅是全国性的,并且是国际性的。 我当然也想到我自己,为什么竟久久不知老之“已”至? 我想身体健康是一个重要原因。现在老年刊物上,关于医疗保健占了很大的篇幅。而对此我恰恰是不感兴趣的。这不是我思想空间中占着重要地位的东西。我当然不是否认健康之重要;我只是觉得,到老了再来重视健康,有点儿晚了。真正的健康是要用一生来经营的。 我健康,先要感谢我的母亲,也就是你的祖母。她给了我一种良好的生活方式。譬如,她从来不让我穿得过暖;我一生没有穿过棉裤。因此,我一生不怕寒冷;很少因气温变化而感冒;在哈尔滨看冰灯,我穿得比当地人还少,也没有受寒生病。我没有生活的恶习,如吸烟、酗酒、赌博、睡懒觉;从青年开始,我便天天早操,养成爱清洁,天天洗澡,天天更衣的习惯,几十年从不间断。如今六十多岁,依然精力充沛,一天写六、七千字,也毫无头昏脑晕的感觉;从不吃补药,靠的就是正常的生活方式。我甚至认为,一天到晚,看医书,找良药,求长寿,这本身就是病态。 我的心理很健康,是更重要的原因。 人不可能没有苦恼,一个没有政治靠山的知识分子,更是常遇不公。我的基本化解办法就是,不要把个人的不幸仅仅看成是个人的命运;要从个人命运中看到社会,看到历史。你经常站在人类世界的大海边,面对汹涌澎湃的风云变幻,个人的不幸对你的伤害,就会很小很小。 我也有愤怒,为了不公正的一切。但是,我会马上提醒自己,愤怒应尽快转化为对手的难受,千万不要用别人的卑鄙和残忍来折磨自己。要让对手付出沉重的心理代价,要降低自己心理承受的成本。 小语,人人都希望有一个健康愉快、奋发有为的老年,你也会老,那就要在年青的时候开始构成一套良好的生活方式,养成一种不被压倒的心理优势。不要到老了,才匆匆忙忙找什么神医仙丹、定心妙法。老年,应该是开花结果的大好时光;而不是措手不及地寻找如何播种、如何耕耘的速成法的时刻。美好的老年人生,是一生优秀素质的结晶。 在参加老年杂志编辑工作的过程中,我接触到了很多关于老年的社会问题,感触颇深。我觉得最大的问题是观念问题,由此带来的老年的生活方式问题。 中国是在缺乏准备的情况下进入老龄社会的,从观念到物质,到机制,到组织,都几乎没有准备。为了在这个问题上与发达国家的距离缩短,为了不走更多的弯路,观念问题是首要的。 我接触到的最大的问题,就是把老年的整体看成是弱势群体。 这在他们的工作重心中就可以看出来。他们认为,最大的问题是,一、养老金的发放,二、医疗费的保证。只要这两个问题解决了,万事大吉。而更悲哀的是,有的老年人自己也失落了自尊、自强的自我估价;心甘情愿把自己列入只需养护的弱势群体。 有的离休干部在我的办公室感激涕零地对我说:“感谢党啊,在我们不工作的时候,还养着我们。”我当时反问:“共产党拿什么钱来养你们的呢?”他们还不懂得养老金是自己一生创造的价值的一个组成部分;也不知道共产党没有“私产”,共产党通过它领导的政府,管理着人民的财产;共产党是人民养育的。就这样,他们颠倒了主人和公仆的关系,扭曲了共产党的性质,把自己甩进了弱势群体。 我欣赏一百零三岁的袁晓园老人的一句诗:“傲骨从来不受怜!”一个现代老人,应当有这样的气度。 这里就牵涉到对老人群体的根本估价。 各个年龄阶段的成年人(排除未成年人和需要临终关怀的人),都分成三种类型:强势、一般和弱势。弱势人群并非老年人独有。而在中国,强势中的强势,恰是老年人。 在政治领域,党和政府最高层的领导成员,有几个六十岁以下的中、青年?正是他们发挥着核心领导的作用,领导着中国人民奔向全面小康。能说他们是弱势群体吗? 在经济领域,对中国市场经济的起步与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顶级的经济学家,如吴敬琏等,都是六、七十岁的老人。 在科学领域,获得中国最高奖的几乎都是七、八十岁的老人。如吴文俊、袁隆平、王选等。 最近,中国发生了非典型肺炎的疫情,震惊中外,而在抗击疫情的斗争中作出突出贡献的钟南山院士,也是老人。 这其实是符合规律的现象。人生的每个年龄阶段,各有不同的优势和劣势。要老年人去打拳击、跳芭蕾恐怕不行;但是,有些专业需要丰富的经历,深厚的积累,老人独具优势。所以,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群之间,应当健立这样一种和谐的关系:优势互补。而互相妒忌,互相排斥,这就是社会弊端,是观念,是体制,或是政策出了问题。 这里还有一个大家习以为常,而实际上是歧视老年人的概念:余热。即把老年人的作用归结为发挥余热。 什么叫余热?打个比方,一壶水烧开了,我们把火熄灭。水不再升温或蒸发,而是温度渐渐下降;这就是余热。它有两个特征:一是在原封不动的状态下,不再增长、不再扩大、不再升华;二是呈现不断下降而逐渐靠近消失的状态。 这就是说,一进入老年阶段,生命之火已经熄灭,不燃烧,不加温,不创造,更谈不上再造辉煌。 事实如此吗? 齐白石“衰年变法”,创造了新的画风。 托而斯泰的创作新高峰,在六十岁以后。 邓小平理论的完成,在七十岁以后。 袁隆平六十岁以后的科研成果,可以养活6000万人。 请问,这仅仅是余热吗?请问,有多少人的非余热的热,能超过他们的“余热”的呢? 我参加那个刊物编辑工作的第一件事,就是为刊物设计一个宗旨:更新老年观,创建现代老年生活方式。 一开始连续几期的重点是:反映和讨论老年人力资源的开发问题。 我不服老。但是,并不仅是性格倔强;而确实依据一种科学的理念。任何一个社会要健康发展,积极的角度,是充分开发人力资源;消极的角度,是防止人力资源的流失。人力资源与其他物质资源有一个根本的不同:其他物质资源是可储存的,如矿藏,暂时不开发是不需要成本的;而人力资源与人的生命连在一起,具有时间性,不开发就是流失,不开发也要付成本;当人口不能转化为人力的时候,人口依然是必须消费的存在。人力资源能否充分开发,有效地防止流失,折射出一个社会方方面面的水平和质量,是一个社会经济或富或穷,生活质量或高或低的根本原因。 小语,十五年后,老年在总人口中的比例将进一步增大,你将面对一个更加深化的老龄社会。我想根本问题还是,一、老年观;二、老年的生活方式。有人会说,经济发展了,老年问题也就解决了。我说,是不是还有一个平行的思路,老年问题解决好了,经济也就发展得更好了。 你怎么想? 敏特 2003/7/19
[ 打印 ]
[ 编辑 ]
[ 删除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