闯荡北美

在美国,忙忙碌碌地求生存,谋发展,我虽一直想写些什么记下这些年的心路历程,可还真不曾想过要写成一本书。但经过9。11事件......
正文

李敖近况诠释

(2005-10-12 11:05:39) 下一个
李敖近况诠释 沈敏特   李敖的大陆“文化之旅”很正常的引发各种议论。在中国能够在媒体上对一件事,尤其要比较敏感的事,发表不同的意见,这本身就是进步。也就在这一点上,我首先要对李敖的大陆之行给予肯定。 其中李敖有功,也是不容否定的。   接着下来是对“文化之旅”的文化价值的估价。最突出的反面意见是 :李敖的演讲“太过娱乐”,而在文化上 “少有新意”。我觉得这样的评价恰恰突现出评价者的文化缺陷,客气地说,这些评价者太书斋气、太书生气了;不客气地说,我就打住了。   我觉得要对李敖的“文化之旅”给予文化估价,至少要进行三个层面的考察,才能做出近乎实际的判断。   第一是世界文化学研究的层面。   对照世界文化学研究的基本结论而言,说少有“创新”,我基本同意。譬如,李敖的基本论题不外是民主、自由、改革、开放等。这在几百年来西方经典文化著作中已基本阐明。应该说,李敖在这个层面上不能说毫无创新,但说 “少有新意”是符合实际的。   第二是把世界文化学研究的成果与中国历史实际结合的层面。   我以为在这个层面上,李敖功勋卓著。李敖熟知中国从古至今的历史,特别在现代反专制主义的历程中身体力行,付出过沉重的代价,他能比较深切地运用西方文化学的某些进步的成果,审视中国由古向今转化的文化历史过程,作出很多发人深省的阐述。这难道不是他文化上的贡献吗?   第三个是文化传播手段的层面。   我以为在这一点上特别暴露了我国大多数文化学者的缺陷。譬如认为“太过娱乐”,认为李敖作为一个学者不应成为“电视明星”,甚至认为李敖上了电视失去了“神秘感”,这是李敖的损失。   任何一种文化都应当探究最新、最佳的传播手段,就像当人类有了文字就不能迷恋结绳和壁画,当人类有了印刷术就不能迷恋甲骨和竹简。因为人类不断在寻求着能够更快捷、更广阔的传播手段。再高超的文化不能传播,就不能实现价值;传播太缓慢、太狭窄,就要降低价值;文化的价值只有通过传播才能实现。忽视或轻视传播的文化学者,是不完全的、缺失了功能的文化人;以为学者利用电视是必须轻视的“明星化倾向”,这恰是自己的落后。前些时候不少人以讽刺的口吻,批评余秋雨经常出现在屏幕上,我就大不以为然;余秋雨在文化学上的根本缺陷至今没有人涉及(我将在适当的时机公开指出),而频繁利用电视作为文化传播的手段,恰是余秋雨作为现代学者应有而为他人所不及的长处。要知道发达国家正在推进电视学者化的进程;这是一个既提高群众又提高学者的良性循环的过程。   李敖能面对电视镜头,不摆学者清高自赏和深奥难测的架子,以生动活泼、近乎娱乐的方式来传播自已的文化价值观,这恰是在文化上高人一筹之处。只有观念陈旧的学者对此嗤之以鼻。我赞赏并且推崇。有人说,李敖的过去好,现在差。我的看法是,李敖较之自己的过去,有差了的,更有进步了的。能走出书斋,在电视上面对大众化的观众是他的一大进步。学者本是有七情六欲的常人,少一点“神秘感”,在这科学昌明的时代有百利而无一害。   我并无全盘肯定和赞成李敖所有的文化观点。这篇短文仅仅是提出评价李敖文化价值应有的视角和方法。细致全面的研究和评价将是我另文的任务。   美国中文《侨报》迅速转载:http://www.chinapressusa.com/fukan/200509270156.htm   出处:老顽童网站首发 作者:沈敏特
[ 打印 ]
[ 编辑 ]
[ 删除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