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归档
正文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与目标的内在冲突

(2007-02-11 15:05:53) 下一个
问何    发贴心情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与目标的内在冲突

[ 要 ] 马克思主义哲学包括方法和目标两个方面。 “ 方法 ” 是追求无止境, “ 目标 ” 是 “ 最终 ” 意义上的,因此其方法与目标具有内在的冲突性。

[ 关键词 ] 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目标;内在冲突

Inherent Conflict between Methods and Goals of Marxist Philosophy

WANG Wenhu

(Chutian Audio & Video News, Suizhou ,Hubei 441300, China )

Abstract: Marxist philosophy including two aspects, that is methods and goals. "Method" is the pursuit of endless, and "Goal" has the sense of "the ultimate". Thus, there is inherent conflict between its methods and goals.

Key words: Marxist philosophy; methods; goals; inherent conflict

传统观念将马克思主义分为三个组成部分,但是在我看来,它其实只包括方法论发展目标论两个方面。

从方法论 讲 ,所谓马克思主义就是辩证法,讲量质互变,讲矛盾,最后讲否定之否定;

从发展目标上看,所谓马克思主义就是共产主义理论或者说就是科学社会主义,它讲通过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斗争最终使人类社会进入自由王国,即共产主义。

但是辩证法与共产主义论含有一种内在的冲突。因为前者回避终结状态,主张一切都是过程,而后者则将发展的目标定为作为自由王国的共产主义,强调共产主义的不可避免性,也就是所谓的历史必然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有 “ 终结思想 ”

当我们讲辩证法回避终结状态,主张一切都是过程时,辩证法的拥护者们大概是不会反对的。但是当我们说,共产主义论主张最终状态,强调共产主义是人类的必然归宿论时,许多人就会持反对态度。 如有一种观点认为,恩格斯在《路徳维希 ﹒ 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文中这样说过: “ 历史同认识一样,永远不会把人类的某种完美的理想状态看作尽善尽美的,完美的社会,完美的 ‘ 国家 ’ 是只有在幻想中才能存在的东西。 ” 它由此得出结论说:马克思和恩格斯没有终结思想。因此本文研究的重点应该放在马克思主义有无 “ 终结思想 ” 这一点上。

从辩证法的观点看,马克思和恩格斯不容许有 “ 终结思想 ” 。但是作为革命家,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确有 “ 终结思想 ” 。在《共产党宣言》中,他们将自己的目标分为两类:一是近期目标:“使无产阶级成为阶级 , 推资产阶级的统治 , 由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二是讲自己的奋斗前景:建立“这样一个联合体 , 在哪里 , 每个人的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近期目标是社会主义,而前景则是更高的社会主义,即共产主义。前者在时间之中,是进入后者的准备阶段;对后者,马列从来没有用时间来表示,我们下一步的分析将表明,它其实并非属于时间的,相当于 “ 上帝的国家 ” 。

马克思和恩格斯明确提出了 “ 最终目标 ” 这一概念。在《国际工人协会共同章程》一文中,马克思写道: “ 革命的最终目标——消灭阶级 ” 。我认为,这个 “ 最终目标 ” 具有 “ 终结 ” 之意,一是,它规定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最高理想,他们的思想再也没有超出这个目标之外;二是,他们将这个 “ 最终目标 ” 放在历史之中考察,认为历史就是起于共产主义并回归于共产主义的过程,共产主义之中有变化 , 但这种变化并不超出共产主义自身之外 , 因而共产主义就是历史的极限 , 历史在这里终结。更有意思的是 , 在马克思看来 , 革命是辩证法的本质 , 或者说辩证法在本质上是革命的 . 既然革命有个“最终目标 ”, 那么辩证法的无止境性不就被限制了吗?

我们先来看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 他说 , 历史 是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先是土地公有制,接着就是其否定者,即私有制,最后是对否定者的否定,即比原始公有制高级得多的使生产摆脱了所有制桎梏的 公共占有形式。 这种形式,按恩格斯的理解,就是 “ 人终于成为 …… 自由的人。 ” [1] (443 页 ) “ 终于成为 ” 难到不意味着 “ 完成 ” 吗?恩格斯在批判杜林时,讲了人类历史领域的 “ 最后的、终结的真理 ” 问题。他说,这个领域的终结的真理最稀少。在有阶级的社会里,没有一种道德是具有终结性真理的道德,而只有在不仅消灭了阶级对立,而且在实际生活中也忘却了这种对立的社会发展阶段上, “ 真正人的道德才成为可能。 ” [2](132-134 页 ) 请大家注意:恩格斯讲人类历史领域的 “ 最后的、终结的真理 ” 最稀少,这句话分明是讲有 “ 终结的真理 ”, 它之成为可能就是阶级消灭,所谓人类历史领域的 “ 终结的真理 ” 就是 “ 真正人的道德 ” 。

《 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有一个明显的意义假设:就是以自由自觉的人的本质论为前提观察现实的人。他从 “ 自由自觉的人的本质 ” 这个最终依据出发,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人的本质是不自由的,是异化了的,人变成了非人。那么共产主义就是要使人回归到自身,达到自由自觉,所以他说,共产主义是人对人的本质的占有。这样,他的共产主义公式就是:自由——非自由——自由的回归。历史就是 “ 自由 ” 的自我展示过程。 有必要 说一句:黑格尔的绝对观念就是 “ 自由 ” 。 为了更好地说明问题,我们还是看看《 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相关论述:

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人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即人的)人的复归,这种复归是完全的、自觉的而且保存了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它是历史之谜的解答,而且知道自己就是这种解答。

这里讲“回归”用了
“完成了的人道主义”、
“完成了的人道主义”、
“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等词,并且说“回归”是“历史之谜的解答”。你看, “回归”
完成了“历史之谜的解答”。这不是“历史终结论”吗?

手稿虽然仅仅是由三个手稿组成的非成熟的著作,但是它与《资本论》关于 “ 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 ” 所表述的观点有一致之处:他确定资本主义是公共的、集体的所有制的对立物,这是第一个否定,然后,就是共产主义对资本主义的否定之否定,所谓 “ 否定之否定 ” 就是 “ 自由的回归 ” 。

综上所述,无论是马克思,还是恩格斯,都将共产主义理解为共产主义的自我展示过程。这里,我们看到,历史实际上就是 “ 共产主义 ” 的自我运动过程。它像是一个战士,从原始的简单态出发,历经沧桑,最后带着累累的战伤,回到了自身。但是回到自身之后,它是什么呢?它就是它自己。在它之处还有什么东西?没有,因为在它之外的历史就是无。黑格尔的否定之否定是绝对观念的自我运动,而马克思恩格斯则将“绝对观念”换成了“共产主义” , 而“绝对观念”和“共产主义”有个相同的东西 , 就是自由。

我所理解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包括两个系统:文本系统和解释系统。前者就是马恩哲学,后者就是列宁哲学等等。马克思和恩格斯死后,他们的学派分成了修正主义和列宁主义等派别。这两派的对立处很多,但是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如何对待马克思和恩格斯的 “ 终结目的 ” 这个概念。伯恩斯坦在《阶级斗争和妥协》一文中,明确写道: “ 我坦白地说,我对于人们通常所说的 ‘ 社会主义的最终目的 ’ 非常缺乏爱好与兴趣。这个目的无论是什么,对我来说都是完全微不足道的,运动就是一切。 ” 列宁在《怎么办?》一书中批判说,宣布最终目的这个根本不能成立就是将共产主义运动转向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争论的结果是列宁取得马克思主义中的正统地位,而伯氏则被视为马克思主义的叛徒。列宁的《国家与革命》是对《共产党宣言》《哥达纲领批判》的系统发挥 . 在这本小册子中 , 列宁将共产主义社会分为无产阶级专政和国家消亡了的社会两个阶段。由此他明确提出 " 最终目的 " 这个范畴。 [3] (258 页 ) 此后 , 他又在别的地方讲 : “我们开始社会主义改造的时候 , 应当给自己清楚地提出改造归根到底所要达到的目的 , 即建立共产主义社会”
[4] (475 页 )
。到了 1920 年 , 列宁直接讲了 " 马克思改造了过的政治经济学向我们指明了人类社会的必然归宿 " 的话 [5] (348 页 ) 。列宁还非常明确地告诉我们 , 共产主义理论是以辩证法为基础的。从列宁的这些话中 , 我们可以引出什么结论呢 ? 由此引出的结论是,他认为作为共产主义者有一个 “ 最终目标 ”, 或者归根到底的目的 , 这就是共产主义社会。苏联哲学家米丁在概括列宁思想的基础上,将 “ 最终目标 ” 理解为 “ 建设最公正的最完美的社会制度 ” 。 [6] (36 页 )

总之,我们看到, " 最终目的 ” 文本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概念,同样是解释系统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概念。因此无论从哪种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来看, “ 终结 ” 思想都是存在的。而从文本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到解释系统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 都将最终目的当作可以实现的社会制度 , 这就出现了米丁所说的 “ 最公正的最完美的社会制度 ”, 一个 “ 最 ” 字 , 就将人类社会送进了终结状态。


辩证法家马克思为何会主张 “终结思想”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辩证法就是 “ 破 ” ,就是说,在辩证法面前没有一成不变的事物,一切都在改变,开始是量变,后来是质变,也就是否定。我们已经看到,在方法论即辩证法中,马克思主义哲学追求的是创新 , 事无止境;最高理想论即共产主义就是 “ 立 ” ,就是对 “ 否定 ” 进行 “ 否定 ” ,它追求的则是循环,即从真正的人到真正的人的回复过程 , 也就是 “ 最公正的最完美的社会制度 ” 。确立 “ 最高目标 ” 就是对辩证法的无止境限制。因此,我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存在着一个方法与目标的内在冲突问题。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内在冲突?我个人认为,原因有二:从意识形态上讲,它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武器, 当着有人宣称资 本主义社会是最合理的社会时,辩证法就会是更好的批判武器,因它把人类的历史看作一个发展过程, “ 因此,要精确的描绘宇宙,宇宙的发展和人类的发展, …… 就只有用辨证的方法,只有经常注意产生和消失之间、前进的变化和后退的变化之间的普遍相互作用才能做到。 ” [7] (63-64 页 ) 同时,它又是工人阶级的 “ 圣经 ” ,当有人将工人阶对将资本主义的 “ 批判 ” 仅限于社会改良时,最高理想论应该说是鼓动穷人们进行革命的良方或者说进行革命的希望。因此两个方面,对于马克思来说,都是需要。而当他将二者结合在一个体系中时,内在冲突自然也就产生了。从哲学概念上讲, 它尽管区分了近期 和远景两类目标,但是它将远景理解为在时间中可以实现的,这就不知不觉地将革命的 “ 希望 ” 当作一种 “ 最公正的最完美的社会制度 ” ,就这样,辩证法就有了自己的止境。

还有一点,就是黑格尔的陷阱。想起了恩格斯对黑格尔的批判。他说:黑格尔哲学有革命的方面和保守的方面。 “ 一方面,它以历史的观点作为基本前提,即把人类的历史看作一个发展过程,这个过程按其本性来说是不可能通过发现所谓绝对真理来达到其智慧顶峰的;但是另一方面,它又硬说自己是这个绝对真理的全部内容。 ” [8] (64 页 ) 前者就是辩证法,后者就是绝对观念的实现,也就是体系。从黑格尔体系中走出来的哲学,如果还留下什么的话,那就是辩证法。

那么马克思和恩格斯是否完全摆脱了黑格尔? 我们可以比较一下:方法 —— 黑格尔:唯心论加辩证法,而马克思则是:唯物论加辩证法。从黑格尔到马克思有一个从唯心论到唯物论的转化过程;目标 —— 黑格尔:绝对观念的现实,即德国资产阶级的王国;马克思自由王国的实现,即国际工人阶级的共产主义的实现,而这个实现即是人类最公正的最完美的社会制度。 从发展方法到发展目标,马克思和黑格尔有了很大的不同,马克思是穷人理想的代言人,而黑格尔则是富人理想的代言人。 当着 马克思用一种对立的意识形态去改造将黑格尔辩证法变成方法时,但是他又不能不满足工人阶级的要求,用工人阶级所向往的 “ 最公正的最完美的社会制度 ” 来代替资本家所宣称的 “ 最公正的最完美的社会制度 ” ,这样他就难以走出黑格尔的陷阱,即不能克服方法与目标之间的内在冲突。


辩证法的生命力:面对希望

我并不想抛弃辩证法,同时,我还是一个共产主义者。但是我们必须克服上述内在冲突。传统观念将共产主义理解为 “ 最公正的最完美的社会制度 ”, 高唱共产主义一定能实现,以为它能在时间之内变成现实。可现实是 而当斯大林等人准 备用几代人的奋斗去实现它的时候,人们得到的是什么呢?得到的是比共产主义低级得多的现实制度 , 而 “ 希望 ” 却仍在现实制度之上。

怎样克服马克思主义的内在冲突?我认为,
辩证法运动目标也有一个境界。境界比目标更高。不过目标可以实现,而境界只可意会。辩证法对现实进行批判、进行否定就是在努力实现自己的目标。在实现了的目标中,辩证法能得到 “ 安息 ” ,可当它一觉醒来,却突然发现在目标之外还有一个更具魅力的世界,这就是共产主义。具有不宁静性的辩证法于是不顾已经实现了的目标的 “ 劝阻 ” ,毅然超越了目标 , 向着更高的东西跑去。不过作为境界,共产主义只是人类理想状态的社会制度 , 是人类的希望。它有如夸父所追赶的太阳。夸父总在接近太阳,但永远不能抱着太阳。人类社会就是在朝着希望奋进的过程,每进一步,都能获得更多的自由,但是 “ 希望 ” 永远在人类已经获得的 “ 最自由 ” 共同体之上,因而人类面对的永远是希望,永远都要奋斗。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有两个教训:只要境界,把境界当作目标,结果将辩证法运动当作夸父的奔跑,苏联解体的原因当然很多,但是它与夸父的奔跑有关;只要目标,结果辩证法运动因被固定 “ 果实 ” 之中而失却不宁静性。教训让我们这样理解辩证法,它有目标,所以会静止下来,巩固胜利果实;更有境界,所以当它实现一个目标有了满足感时 , 突然有一个更甜蜜的声音对它进行 “ 引诱 ”——“ 来呀 , 这里更好 !” 而当辩证法由 “ 此好 ” 进入 “ 更好 ” 时,那个声音仍然在它之外。辩证法的生命力就是四个大字:面对希望。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3 卷 [M].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 .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3 卷 [M].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

[3] 列宁选集:第 3 卷 [M].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 ..

[4] 列宁选集:第 3 卷 [M].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 .

[5] 列宁选集:第 4 卷 [M].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 .

[6] 国外哲学资料:第 6 辑 [M].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2 .

[7]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3 卷 [M].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

[8]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3 卷 [M].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