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归档
正文

黑格尔之后的现代西方哲学

(2007-01-22 10:15:37) 下一个
2007-01-21 15:49:12
受到物理和数学等学科的刺激,西方哲学发生了什么变化呢?

北大赵敦华《现代西方哲学新编》前言

“现代西方哲学”的概念

有的同学要办英文成绩单,问我“现代西方哲学”这门课的英文名称是什么,对于这样一个看起来很简单的问题,我却感到十分困难。我想,这种困难大概就是冯友兰先生曾经说到的中西哲学之间的“语言的障碍”。如果按照字面翻译,与“现代西方哲学”对应的英文名称是Modern Western Philosophy.但是,西方人所说的Modern Philosophy不等于我们中国人所说的“现代哲学”。我在国外学的Modern Philosophy这一类的课的内容都是17至19世纪的哲学,相当于我们在国内学的西方近代哲学。西文中没有与中文“近代”相对应的单词,但用“现代前期”(early modern)这一词组表示中文“近代”的意思。中国人所说的“现代”相当于西文的“现代后期”(later modern),但西方人不大用“现代后期哲学”这一说法,而把“当代哲学”(Contemporary Philosophy)作为学科名称。我在国外学的Contemporary Philosophy这一类的课的内容都是关于本世纪的哲学。这对于西方人是很自然的,因为西文的con-temporary的原义是“同时代”;作为我们的同时代人,当代哲学家是生活在20世纪的人,当代哲学即20世纪哲学。但是,这种时间概念却不大能为中国人所接受。中国人所说的“当代”只是指20世纪的后半叶,而“现代”大致相当于20世纪的全部。我们说“大致”,是因为“现代”这一时间概念在有的学科里比20世纪长一些,在有的学科里较短一些,不一而足。我们中国人所研究的现代西方哲学有一点特殊,它的时间跨度比20世纪长不少。我们所说的现代西方哲学开始于黑格尔和费尔巴哈之后,即从19世纪后期一直到现在的西方哲学;虽然20世纪西方哲学是其中最长的一段,但毕竟不是现代西方哲学的全部。
因为有上面所说的那些理由,西方“现代哲学”这一中文的概念既不能被一翻译为Modern Philosophy,又不能被译为Contemporary Philosophy或20th Century Philosophy.如果实在要翻译的话,也只能意译,可译为Philosophy after Hegel(黑格尔之后的哲学)。
我们说,中西方对于“现代西方哲学”的概念存有“语言的障碍”,正确的态度应该是,通过相互理解的途径消除障碍。对于中西方学者而言,不论“当代”,还是 “20世纪”,都只是时间性的概念;而“现代”却是一个表示社会与文化变迁的理论性概念,它是与“传统”相对应的。传统与现代的界限在哪里?这不是一个时间性的问题,而是一个文化和思想史的分期问题。西方的现代化进程开始于17世纪,因此,西方人把17世纪以来的哲学当作现代哲学。这种“现代”概念对于中国人当然不适用。但是,中国人也没有把他们的“现代”概念强加于西方哲学。中国学者的理解是,17世纪至19世纪前期的哲学(即我们所说的近代西方哲学)是一个新的传统,我们中国人所说的西方现代哲学,是既与17世纪以前的老传统、又与17世纪以后的新的哲学传统相分别的哲学。在这种意义上区别现代哲学和传统哲学是否有合理的根据呢?是否符合西方哲学史分期的标准呢?我们的回答是肯定的。
哲学史分期的标准与哲学思想发展的内在标准是一致的。我们在《西方哲学简史》一书中已经看到,西方哲学的发展在黑格尔哲学中达到颠峰,黑格尔建立了历史上最庞大、最全面的体系,包括了哲学史上全部范畴和大部分重要命题,来解释思想、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现象。但是,这一庞大体系在黑格尔去世后不久便崩溃了。黑格尔哲学体系的崩溃标志着西方传统哲学的终结,从此之后,西方哲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即现代哲学的阶段。“现代西方哲学”这一概念是相对于“传统西方哲学”而言的,它表示黑格尔之后的西方哲学。关于这一点,不仅国内研究者同意,很多国外研究者也赞同,虽然大家的理由可能不尽相同。
过去国内有一种普遍看法,认为西方哲学以黑格尔为转折点,主要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有关。马克思之前的西方哲学中有积极、进步、甚至革命的因素,集中表现于黑格尔的辩证法与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诞生之后,资本主义发展到了帝国主义阶段,西方哲学也走向了没落、腐朽和反动阶段。现在大家看得很清楚,这种说法以政治标准代替学术标准,用唯物史观的社会形态分期代替哲学史的分期。且不说资本主义是否真的发展到垂死的阶段,说现代西方哲学中没有积极因素不符合实际。现代西方哲学和传统西方哲学哲学一样,是全人类精神财富的一部分,包含着真知灼见和可贵的探索,我们对它的态度与对传统哲学相同:批判性的吸收。批判不是简单地否定,而是重在分析,区分合理与不合理,适用与不适用。并且,由于现代西方哲学的时代感强,思想新颖,信息量大,我们更要注重吸收其合理因素,以适应现代中国文化建设和人民精神生活的需要。

现代西方哲学的分类

现代西方哲学不仅是一个时间性的概念,它包含着一百多年来西方各国(以英、美、德、法等国为主)众多的思想、观点、理论、流派。黑格尔说得好,哲学史不是哲学理论与观点的简单推砌。西方哲学的现代历程也是如此。我们有必要把现代西方哲学这一学科的研究对象加以分类。应该看到,国内外对现代西方哲学内容的分类是多种多样的。分类依据的标准不同,这门学科的结构也就不同。我们兹对这些标准一一评论,以决定我们的取舍。
第一,按地域分,现代西方哲学可分为英美哲学与欧陆哲学。地域标准的好处是突出了现代哲学与近代哲学之间的联系,即突出了近代英国经验论与大陆唯理论分别对现代英美哲学和欧陆哲学的影响。众所周知,现代英美哲学的主流——分析哲学与英国经验论有直接的承袭关系,而现代欧陆哲学的现象学运动(包括存在主义)则受从笛卡儿到康德、黑格尔的法国和德国哲学前辈们影响。在五、六十年代,分析哲学与存在主义之间的壁垒已到了以邻为壑的程度,似乎在西方哲学界中形成了两大“地域集团”。但实际上,不管是分析哲学还是现象学运动的起源、内涵和影响,都不局限于地域。分析哲学的三个主要创始人除罗素为英国人,弗雷格是德国人,维特根斯坦是奥地利人,分析哲学的最早学派——逻辑实证主义是在德语国家产生的。同样,胡塞尔早期也受到经验主义的影响,现象学运动在英语国家的传播也非常广泛。至于七十年代以后,英美和欧陆哲学的交流和对话更加广泛和频繁。地域标准的局限性在于,它不能反映出在西方各国哲学家对各种哲学流派的全面参与,按此标准写出来的西方哲学史将只是国别哲学的堆砌。
第二,按阶段分,现代分析哲学可分为四个阶段:十九世纪后期,本世纪初到二次大战前,二次大战后以及七十年代后。阶段性标准的优点是突出了社会文化环境对哲学的影响,基本上反映了现代西方哲学发展变化的趋势。十九世纪后期是西方哲学的危机时期,黑格尔哲学体系的崩溃,自然科学的挑战以及这一时期哲学家对哲学传统的激烈批评,都使哲学面临着深刻的危机,于是才有本世纪初的“哲学革命”时期,产生出两大新的哲学运动:分析哲学和现象学。但这两大派别都未能实现 “革命”的目标,相反却陷入深刻的理论危机。在后来的发展阶段,这些哲学走出纯理论、纯思辨,面向社会,面向生活,面向日常语言,对传统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进行了猛烈的冲击。七十年代以后的各种新的流派延续批评传统的方向,但更多地采取了“跨文化”的批评,而不是“反文化”的形式。一些重大的社会历史事件,特别是两次世界大战和六八年的“五月风暴”,对哲学思想的转折和走向具有划时代的作用。把现代西方哲学划分为四个阶段,有利于对各个阶段的思想特征和时代背景作出合理的分析和解释。但也要看到,阶段性的区分也有不足之处,它不利于解释一些始终在起作用的哲学思潮在各个阶段的连续性。比如,在第二阶段发生的现象学运动在第三阶段发展为存在主义,在第四阶段还表现为解释学;再如,第二阶段的逻辑分析哲学与第三阶段的日常语言哲学有一脉相承的关系,它还与第一阶段产生的实用主义相结合,形成有美国特色的逻辑经验主义。这些理论之间的连续性和承袭关系,用阶段性的标准是难以衡量和解释的。
第三,按本质特征分,现代西方哲学可分为唯唯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两大阵营,以及理性主义与非理性主义的对立。本质标准的优点是突出了现代哲学与自然科学和人文学科、社会科学的关系。一般来说,现代西方哲学中的唯科学主义自认为是自然科学的同盟军,而人本主义与人文学科、社会科学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唯科学主义是以科学理性为标准的一种特殊的理性主义,而现代人本主义或多或少都有一些非理性甚至反理性的倾向。但这些只是一个大致的分别,任何一种本质都来自笼统的概括,都不足以囊括一切现象。按照本质标准所作出的唯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理性主义和非理性主义的区分,也不是周延的。有一种流行的说法,认为现代英美哲学是唯科学主义,现代欧陆哲学是人本主义。这就混淆了两种不同的区分,把不周延的区分变成了周延的区分,也不符合实际。事实上,现代英美哲学中只有逻辑实证主义才算得上唯科学主义,日常语言分析哲学是自觉地抵制唯科学主义的;即使英美科学哲学中,也有非理性主义因素。另一方面,欧陆哲学也不全都是人本主义,其中也有反人本主义的立场。并且,很多欧陆哲学家在唯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之间也没有采取“非此即彼“的立场,而是力图解释适合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统一原则。
第四,按流派分,现代西方哲学的主要流派计有:新托马斯主义(新经院哲学)、新黑格尔主义、新康德主义、意志主义、生命哲学、实用主义、分析哲学(包括逻辑原子主义、逻辑实证主义、日常语言分析哲学等),以及现象学、存在主义、社会批评理论、结构主义与后结构主义、解释学等。流派特征比本质特征更宽泛、更有弹性,因而有更大的适用性。这就是为什么大多数西方哲学教科书都采用这一标准来对内容进行分类。但也要看到按流派进行的区分也不是周延的,并不是每一个哲学家、每一种哲学理论观点都可以归属于一个流派。流派只是倾向,不能概括一个哲学学的全部观点,甚至不能概括他的主要观点。尤其需要注意的是,现代哲学家很有个性的自觉,比如海德格说他不是存在主义者,福柯说他不是结构主义者,维特根斯坦也不愿与任何一个派别为伍。他们不愿让自己的思想被贴上派别的标签,正是为了突出自己思想的特殊性。
最后,按研究对象分,现代西方哲学又可分为语言哲学、科学哲学、政治哲学、社会哲学、生命哲学、心理(或心灵)哲学、存在哲学、道德哲学、艺术哲学,其余诸如经济、法律、历史、文学、教育、女性主义等等学科或领域,也都有各自的特殊哲学。对象标准的优点是突出哲学与其他学科关系。现代西方哲学的一大特色是它的跨学科性。哲学以自然科学、人文学科、社会科学和社会生活各个领域为具体对象,进行“元”(meta)理论的研究。所谓“元”者,指研究对象的二阶关系,如“科学的科学”、“方法的方法”、“言谈的言谈”、“语言的语言”的关系。作为“元理论”的哲学虽然以某一学科或领域为对象,但其原则、方法和结论却不局限于它所研究的对象,而具有更大的普遍意义。比如,语言哲学在分析哲学的地位相当于本体论和认识论在传统哲学中的地位,科学哲学在很多方面也取代了传统认识论的地位。存在哲学和生命哲学也是有本体论和认识论意义的普遍理论。但哲学的另外一些“元理论”并不具有普遍意义,是名副其实的“分支哲学”,如经济哲学、法哲学、文学批评理论、教育哲学、体育哲学、女性哲学等。对象标准给予哲学以“philosophy of x”这样的形式,其中x可以是任何对象,但却不能告诉人们,哪些“元理论”深入到了哲学的核心和基础,哪些达不到这一步。而且,按研究对象作出的区分不利于反映一个哲学家或流派的全貌。如逻辑经验主义既是科学哲学,也是语言哲学,还是心灵哲学,并且这些类别的哲学互有联系,如果把这一流派的思想分派到这三类哲学之中,则它的统一的原则和方法就会被它所处理的对象分割开来。要之,哲学家的研究对象多是全方位的,把他们的思想分派到按对象划分出来的各部门中,难免是使人有支离重复之感。
上述五个标准各有长短,没有一个标准是绝对完善的,没有一种区分是周延的。我们对待这些标准和区分的态度是兼收并蓄、广采博取、取长补短。本书凡十章,基本按时间顺序排列,第一、二章叙述第一阶段的哲学,第三、四章写第二阶段,第五、六、七章写第三阶段,第八、九、十章介绍第四阶段的哲学。其中,第三、七、八三章专门介绍分析哲学,第二章不分地域,其余六章都与欧陆哲学有关。除第一、二、八章以外,每一章介绍一个流派,第三章写逻辑分析的哲学,第四章写现象学,第五章介绍存在主义,第六章介绍社会批判理论,第七章介绍日常语言分析哲学,第九、十章分别介绍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第一、二两章也是介绍流派,只是不止介绍一个流派。第八章按研究对象为标准,把近期英美哲学分为语言哲学、科学哲学和政治哲学三支加以介绍。

附:目录

前言
“现代西方哲学”的概念 现代西方哲学的分类 方法论问题

第一章 黑格尔之后
第一节 叔本华
作为世界本体的意志 作为现象的意志 悲观主义的人生观
第二节 尼采
强力意志 永恒轮回 重估一切价值 酒神精神和日神精神反基督教道德
超人 尼采的矛盾
第二节 祁克果
反抗黑格尔 关于“存在”的新概念 生活辩证法 “主观真理”说
第二章 世纪之交的各国哲学
第一节 生命哲学
概述
柏格森
生成的存在 绵延 两种时间和认识 意识之分析 两种社会和道德
第二节 新康德主义
概况
卡西尔
第三节 功利主义
边沁
最大幸福原则 “约束力”的制裁理论
密尔
精神快乐高于肉体快乐 “多数人的暴政” 利他主义道德的经验基础
《逻辑体系》
第四节 实用主义
皮尔士
实用主义的翻译原则 形而上学的用途
詹姆士
情感的根本作用 实用主义的真理观 信仰意志
杜威
哲学的改造 实验主义

第三章 分析哲学的诞生
第一节 概述
哲学的危机 语言学的转向 穆尔的语义分析法
第二节 弗雷格
命题函项 自然数的定义 逻辑本体论 含义与指称
第三节 罗素
外在关系说 罗素悖论 摹状词理论 斯特劳森对摹状词理论的批评
逻辑和哲学 逻辑原子主义
第四节 前期维特根斯坦
世界的逻辑结构 图式论 语言的界限 神秘主义
第五节 维也纳学派
理论与历史背景 证实原则 物理语言和现象语言 排拒形而上学
“经验主义的两个教条” 宽容原则

第四章 现象学运动
第一节 现象学概论
什么叫现象学 现象学的诞生是哲学的一个转折点 现象学方法
现象学运动
第二节  胡塞尔。
意识的基本结构—意向性 意向活动的分析 现象学还原 现象学构造
生活世界
第二节 海德格尔
现象学的方法论 存在论的区分 “此在”的概念 “此在”的特征
在世之在和与他人共在 “此在”与时间 后期海德格尔
第三节 解释学
概述
伽达玛
效果历史 “偏见”的合理性 解释学和自然科学

第五章 存在主义
第一节 萨特
意识与自我意识的区分 意向活动的自由 自我意识与他人意识
自在与自为 存在先于本质 绝对自由 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
第二节 梅洛—庞蒂
“身体-主体” 知觉世界 可逆性
第三节 伽缪
荒谬的由来 面对荒谬的反应 反抗的人
第四节 有神论的存在主义
雅斯贝尔斯
生存哲学 自由与超越 世界哲学
马塞尔
奥秘和问题 第一反思与第二反思 存在与存有

第六章 法兰克福学派
第一节 概况
历史 主要问题 社会科学的哲学
弗洛伊德
关于下意识的学说 关于文化的理论 弗洛伊德的马克思主义
第二节 马尔库塞
理性辩证法 “爱欲”与人的解放 意识形态批判
第三节 哈伯马斯
危机与批判 社会哲学 社会交往理论

第七章 分析哲学的发展
第一节 后期维特根斯坦
奥古斯丁图画 “语言——游戏”说 直接指证定义 意义就是用法
家族相似 “遵守规则”的悖论 反“私人语言”论证 “治疗型”哲学
第二节 日常语言分析哲学
赖尔 奥斯丁 塞尔语言行为说
斯特劳森
逻辑的性质 描述性的形而上学
格里斯的非自然意义理论
第三节 实用主义的分析哲学
蒯因
行为主义的意义理论 译不准定理
克里普克
戴维森
异常一元论 实在论的真理观
第四节 实在论与反实在论的争论
杜麦特的反实在论 普特南的实在论
第五节 罗蒂的后分析哲学
“心灵之镜“的笛卡儿—康德模式 分析哲学的自我消亡后哲学的文化

第八章 英美科学哲学和政治哲学
第一节 波普的科学哲学
对证实主义的批判 证伪主义 知识增长的模式 三个世界 世界3
第二节 社会历史学派
库恩
“范式”的概念 “科学革命”的过程
费耶阿本德
“无公度性”的概念 方法论的无政府主义
拉卡托斯
内史和外史 科学研究纲领
第三节 波普的政治哲学
历史主义批判 “乌托邦工程”批判 社会渐进工程 自由主义的民主观
第四节 罗尔斯的政治哲学
正义即公平 最初状况 正义原则及其证明
第五节 诺塞克的极端自由主义
最小政府 历史性的资格原则

第九章 结构主义
第一节 概述
索绪尔
语言和言语 系统和个别 下意识和意识 社会和个人 文化和自然
同质和异质 共时态和历时态 能指和所指 句段关系和联想关系
结构主义的一般原则
第二节 列维—斯特劳斯
人类学与哲学 亲族关系 图腾 神话 原始思维和现代思维
第三节 阿尔杜塞
反人道主义 意识形态批判 重读马克思
第四节 拉康
精神分析的对象和方法 镜象阶段和想象界 俄底浦斯情结和象征界
语言的象征意义
第五节 巴尔特
风格:写作的零度 魅力:事物的神话 社会体系:符号的结构
意义:跨文本的快乐

第十章 解构主义与后现代主义
第一节 概述
李奥塔论后现代 后现代主义的哲学特征 哈伯马斯对后现代性的批判
第二节 福柯
福柯的旨趣 癫狂与理性 知识型 监督与惩罚 力量/身体/知识
性的意义
第三节 德里达
逻各斯中心主义 二元对立的解构 哲学的边缘 写作的意义 原型写作
第四节 德留兹
欲望—机器 精神分裂的分析 资本主义批判 游牧思想

结束语:西方哲学的危机和出路

中文参考文献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