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连载:《齐白石》二、善男信女 - 博客 | 文学城

珍惜人生,互助互爱

互相提携勉励;为我,为你,为我们的子孙后代在海外闯出美好的生活和成功的事业奉献自己的绵力。
个人资料
peterpan1668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连载:《齐白石》二、善男信女

(2006-12-18 07:13:28) 下一个



齐白石

作者:林浩基

   余未成年时喜写字,祖母尝太息曰:“汝好学,惜来时走错了人家。俗语云:三日风,四日雨,哪见文章锅里煮!明朝无米,吾儿奈何!”后二十年,余尝得写真润金买米,祖母叹曰:“哪和今日锅里煮吾儿之画也。” 


                           ——齐白石

二、善男信女



转载:《齐白石》一、春的祭奠

  三更时分,齐十爷勾起食指关节,轻轻地敲了几下壁板,叫道:“璜儿他妈,起来吧,时候不早了。”

  “知道了!”里屋传来了年轻女子的声音。
 
  他坐了起来,从枕头底下取出了一盒火柴,点着了油灯。微弱的灯光忽闪忽闪,使这间三丈见方大的屋子内陈放的一切,显出了朦胧的轮廓。
 
  床头依着窗户。窗户上挂着半截打着补丁的花格旧帘子。下面摆着一张陈旧的、凹凸不平、裂开了缝的小条桌,桌上堆满大大小小的坛坛罐罐。

  对面的墙上挂着斗笼、衣服,下面两个大缸,盖着木盖,是盛全家的口粮用的,可里面空空的,没有一粒米。

  齐十爷靠着床头,扫了一眼他早已十分熟悉的屋子,拿出了烟具,装上了烟丝,弯下身子,就着油灯,叭哒、叭哒地抽了起来。
 
  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慢慢地,青灰色的烟雾,从他的鼻孔里、两片厚厚的嘴唇缝间,溢了出来,一缕缕,轻拂地,皇袅地上升,到了最高处,渐渐地消失莫辨了。
 
  这是他唯一的嗜好和享受。对于一个身处湖南这样一个穷乡僻壤之中的贫苦农民来说,生活中也没有什么比这更高的享受了。

  他两眼直视着天花板,静默地吸着,吐着,看着,想着,他是在玩味,也是在思索。

  昨晚,他上床很早,但是一直未曾合眼。额头上、眼角处,那深深刻下的又粗、又密的皱纹,今天似乎更多了。一张慈祥的、饱经风霜的古铜色的脸,使他显得比实际五十八岁的年龄更苍老些。

  阿芝来到世间已经八个月了。这是他第一个孙子。老年得孙,三代同堂,人丁兴旺,虽然穷,心头还是甜的。前村的张老汉,扛长活时的伙伴,六十七岁了,几乎比他大一轮,还没有孙子,急得不得了,而他倒先抱上了。他心花怒放。那喜悦、自豪的心情,不亚于孩子的父母。

  每天收工回来,跨进门槛,他问的第一声是:“阿芝睡了吗?今天好吧!”

  夜阑人静,除了远处不时传来几声狗吠,大地已酣睡了。而劳累了一天的他,常常兴奋得睡不着,望着窗外一勾新月,思绪万千。有时他忍不住摇几下身边的老伴,问道:

  “睡着啦,睡得着?”

  “看你,自己不睡,还不让别人睡?”老伴转过身,嗔怪着。一双惺忪的眼睛望着他:“你想什么?”

  “想我们阿芝,”齐十爷看了一眼老伴,掖了掖技在身上的衣服,微笑着说,“我们的阿芝将来有出息。我做了一个梦,说他长大了,成了银匠,手真巧,玉镯、耳环、佩饰,什么都会做。找他的人真多。他还去长沙住了好几个月,带回了很多很多东西。”

  平静的、低沉的语调,隐含着一股难以压抑的兴奋心情。

  他似乎还在甜蜜的梦境中,憧憬着阿芝幸福的、美好的未来。

  老伴被他带进了一个美妙的世界。她也许没有丈夫那种身临其境的体验,然而她能根据自己生活的经验,想象出一个并不亚于丈夫梦境的美好世界来。
 
  她的睡意完全消失了,静静地听着齐十爷的话语,玩味着他讲的每一句话、每一个情节,体会着爷爷对于孙子的炽热情感。

  “可惜他身体太弱了,三天两头闹病。”老伴一想到这,兴奋的神情消失了,蒙上了一层愁苦的阴影。

  齐十爷没有马上回答。停了好大一阵子,他忽然想起了什么似的:

  “那几个铜板还在吗?”

  “不早就拿去买盐了吗?”

  “那就让以德到大庄那里,借一点,秋后还。”大庄是住在离杏子坞三十多里外的一位齐十爷的朋友。

  “只好这样了。听说他这几年学了手艺,生意不错,日子过得还可以。”

  “今天就去吧,你也一道去,快点回来。”齐十爷说着,披衣起床,望着窗外天色已经微明,操起了一把镰刀会开门。

  “大清早,干什么去了”老伴不解地问。

  “摘几个丝瓜带给老庄头尝尝!”说着,他掩上了门。……

  母子去了大半天了,还没有回来。齐十爷从中午到黄昏,焦急地巴望着。不知他们找到老庄头没有,会不会出什么事?
 
  掌灯时分,仍然没有见到他们的影子,齐十爷估计他们可能去另一个亲戚家了,老伴临走前曾经提到过的。他回到屋里,点上了灯,打开箱子,仔细地翻着,找着。

  在箱底的右角,他取出了一件旧的黑色的棉袄,从棉袄左边的口袋里,取出了一个用布精心地包了一层又一层的小包包。

  他小心翼翼地一层层打开,揭开了最里面的一层,一对银首饰呈现在眼前。

  这是一对镌刻、镂制得十分精美的手镯。在几毫米宽的镯面上,刻着飞腾的龙;在两端的连接处,一只上刻着“吉祥”,另一只上刻着“如意”的篆体字,布局严谨又富于变化。

  齐十爷仔细地端详着。他好象第一次发现了它的精美,爱不释手。这是齐家唯一珍贵的财宝;也是老伴陪嫁的唯一信物。有一年,他的长子齐以德,也就是阿芝的父亲,得了重病,几亩薄田又遇着干旱,他心急如焚,背着老伴,把这一对镯子当了,请了医生为孩子治病。老伴知道后,跑了几家亲友,借了钱,硬是把镯子赎了回来。因此,背了好多年的债。

  现在阿芝又生病了,时好时坏。老伴去借款,到现在没回来。儿媳齐周氏要去抓药,要去寺中还愿,于是,他又想到了这对镯子。

  齐十爷重新包好了手镯,推开房门,见齐周氏正在洗脸,顺手将小包放在靠墙的方桌上:

  “把镯子当了,治病要紧。”

  “等一等他们回来再说吧,”齐周氏一双充满疑虑、恳求的目光看着公公:“家里值钱的就这一件了,以后有急事怎么办?”

  她知道这镯子对全家,对公公、婆婆的份量;也了解过去为她丈夫典当过的往事。

  “孩子治病要紧,将来家境好了,不愁买不到。”齐十爷宽慰着儿媳。其实,他自己又何曾不想到这些呢:

  齐周氏默默无言,暗暗地擦着眼泪。

  她今年十九岁,匀称、中等的身材。浓密、乌亮的长发被拢到脑后,盘梳成一个发髻,显出农家少妇那种青春的气息。大大的眼睛,陷入很深,好象时时都在想着什么。

  她的父亲周雨若,是个读书人。十载寒窗,经、史、子、集读了不少,是乡间百里之内闻名的老夫子。他秉性耿介,绝不趋炎附势。清王朝到了光绪年间,国势江河日下,连科场也腐败不堪,至于官家贵族更是无恶不作,欺压平民,对此,他痛心疾首。因此,决心隐居在这深山僻壤,教起蒙馆,过着淡泊、清苦的生活。

  在那样的一个年代,象他这样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穷困书生,其凄凉的生活景况,不在于一般农家之下。

  他很疼爱女儿;女儿给他忧郁、暗淡的生活,带来了温馨和欢乐。长到了十六岁,女儿出落得更加标致、聪明,招人喜爱。一时间,登门说亲的人一个接一个。他们之中,有名门望族的纨绔子弟,有富商巨贾的少爷公子,也有农家子弟。

  周雨若从自己的遭逢中,看清了所谓“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之类的虚伪说教。他终生引为憾事的,是自己连累了妻子。他决计替女儿导找一个勤劳、善良、自食其力的劳动者,过着千百年来祖传下来的“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田园生活。他了解齐家穷困的境况,更了解齐十爷的为人与品格,征得了女儿的意见后,他与齐家定下了这门亲事。

  做新娘的第一天婆婆就拉着她的手,坐在床沿上,慈祥、亲切地端详着她。婆婆心里甜滋滋,她能够娶到周家的女儿做媳妇,受到邻里的称赞与羡慕。乡亲们的谈论传到她的耳朵里,她感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欣慰与骄傲。她穷,这她知道;但穷得有志气,活得有人格,得到了大家的承认;甚至象周雨若这样有学问的人,都愿意同她家联姻,人世间还有什么比这更值得自豪的呢?

  她激动得说不出话语,只是慰勉地说了一句:“家道兴旺,全靠自己。”婆婆声音很低,但充满感情,很有分量。

  齐周氏拾起了头,眼眶里含着泪水,感激地注视着婆婆,轻轻地点点头。

  婚后三天,她干活了,挑水、做饭、养鸡。打柴,里里外外,样样都干。

  她深信婆婆的话:“家道兴旺,全靠自己”。自己有一双手。能干活,只要勤快,肯吃苦,日子没有过不好的。

  在这个勤劳、质朴的家,日子过得虽然清苦,但很幸福,很温暖。慈祥、温顺的婆婆,正直、疾恶如仇的公公,敦厚憨直的丈夫,和谐地结合在一起。她本来没有过高的奢望。而今该得到的,她都得到了,她怎么不庆幸呢!

  三年后,也就是清朝同治二年(公元1862年)十一月二十二日,她生下了头一胎,是个男孩。有谁能想象得出这个小天使给他们这一家带来多么大的欢乐!”

  名字是公公给起的,叫纯芝。“纯”字是齐家的辈份。齐十爷又按照不知开始于何年的老习惯,给纯芝,起了个号,叫“清清”,后来又起了个叫“兰亭”的号。不过,他们总是亲昵地叫他“阿芝”。

  阿芝未来的命运如何,除了齐十爷那个甜蜜的梦之外,婆婆还找乡间闻名的一个星相先生算过命,说也是不错。除此之外,一切都是朦胧的。只是这孩子虚弱的身体,给他们的生活常常投上了一层阴影。

  春末刚刚治好了腹泻,大家舒了一口气,平静了好几天,谁知又发上了低烧。请医生、求佛爷、卜卦、算命,办法都用尽了。

  婆婆是虔诚地皈依佛祖的。元宵时,她赶到十里外山那边的寺庙里,向着释迦牟尼佛,为阿芝许下了愿。今天到了还愿的日期,而且三剂中药已经服完了,按照医生的意见,还要再服三剂。可是,家里囊空如洗,不得已,婆婆和丈夫踏上了借贷的路途。

  她曾经同齐以德说,她回娘家找爸爸,或许能想些办法。但是,齐十爷说什么也不让再难为亲家了。他知道亲家也过着贫寒的生活,自己无法资助他,哪能再增加他的负担!何况上次阿芝发高烧,几天退不下来,周雨若不知怎样得到消息,冒着倾盆大雨,亲自带着医生赶来了。他还把自己珍藏的一方砚台卖了,给齐十书送来了几两银子。

  昨天晚上,齐十爷说要将镯子当出去,她坚决不同意。公公生气了:

  “你爸爸的古懂文物都卖了,这镯子你还舍不得?”

  她劝不住,只好按照公公的意见办。

  吃完了饭,换上了那件她平时一直舍不得穿的红花白底罩衣,将公公包好了的镯子,放在贴身的衣袋里。

  天已经大亮了。湛蓝的天空飘浮着几丝白白的云彩。太阳从东边那黛青色的山后,冉冉地升起。金色的阳光,透过青翠的松树林,在林间放射出一道道耀眼的光柱。
 
  到处是一片绿的海洋。北山上繁茂的树林,南山坡摇曳多姿的竹丛,还有遍野青青的芳草,处处洋溢着生命的力。

  杏子坞的星斗塘,就坐落在这群山环抱、幽静、美丽的山谷之中。

  星斗塘,有着美丽的传说;很早很早以前,一个仙人关心这里的一片稻田水源困难,使从天上扔下一块大石头来,把地面砸了一个大窟窿,变成了塘,后来人们就叫它星斗塘。塘水平静如镜,水中长着茂盛的、碧绿的荷叶。
 
  齐周氏信步走到塘边,对着清澈的塘水,照照自己的身影。她发觉自己瘦多了。的确,这些日子里,公公、丈夫在外干活,婆婆年老体弱,家庭的一切重担全部落到了她的身上。从砍柴、挑水、做饭,到一家人的衣服洗涮缝补,都由她承担着。她还凭着一双灵巧的手,在房前屋后开出了一片片莱地,种上了豆角等各种时令蔬菜。她还养了十几只大母鸡,天天下蛋,自家却很少吃,总是拿到市镇上去换盐、换日用品。
 
  春去夏来,年复一年,她尽心地安排一家人的生活。结婚时才十六岁,但是她很快就成了这个家庭的主心骨。公公、婆婆有什么事,都喜欢找她商量;她不轻易地表态,但是,一旦表明了自己赞同什么、反对什么,那准是没错儿的。
  有了孩子,无形地给她增添了更多的负担,但是她得到了精神上的补偿。可是,孩子体弱多病,又未免使她揪心。她吃不好,睡不稳。她把整个身心都倾注到了阿芝的身上。阿芝牵动了她的每一根神经,影响着她这个家的忧愁与欢乐。似乎这个家庭的每一件事,都是围绕着阿芝的健康旋转的。

  齐周氏转过了池塘,急急地赶着路,还在惦念着阿芝:哭了没有?公公照顾得了吗?婆婆不在家,也只好难为他老人家了。她一心想着当了镯子,抓了药,就去寺里还愿,求菩萨保佑,阿芝能渐渐地好起来。
 
  她爸爸是不信佛的,说那是虚幻之说。天地间哪有什么命运。从小时候开始,周雨若就给小女儿讲王充的《天问》,讲无神论的观点。她信。但是接触到现实的世界,疑虑产生了。她不明白,为什么同样的人,同样的十月怀胎,有的终生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有的却祖祖辈辈的穷困潦倒。

  她小时候认识的爸爸的一些学友,有的升了道台、县令,有的却生活十分凄凉,连她爸爸目前这样的生活都不如。她百思不得其解。乘爸爸情绪比较好的时候,她将这些问题端到爸爸的面前,仰着头,用一双天真的、疑惑的目光看着爸爸,希望能得到一个正确的回答。

  爸爸不总是能满足女儿的愿望。因为诸如此类的问题,他不是没有思虑过,不过,他找不到明确的答案。他痛切地感到了世道的不公平。但是,根源在那里呢,从孔圣人到朱熹,谁能做出满意的答复?难道人世间真是受命运主宰?在艰难困顿之中,他也曾这样怀疑过、动摇过。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