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多山人

本人倾心历史话题,宗教知识。在此表达对同胞的友情,对民族的认同,对孔教的崇拜。
个人资料
正文

历史小说:民族魂 连载(十六)忽必烈登基

(2010-10-07 09:16:16) 下一个
(十六)忽必烈登基 和平不到绝望关头,决不言战争。。。忽必烈可汗公元1260年理宗景定元年,蒙哥可汗的暴毙成就了贾似道的丰功伟绩,也给了忽必烈亲王一个大好机会。行军在回返和林的各路蒙古将领在途中都收到赴开平召开忽里略台大会的通知以确立新的可汗,因此许多军队都向开平集合。这当然是忽必烈的策略,忽必烈安排在和林的心腹已秘密截下蒙哥可汗的棺柩在开平等候。忽必烈快马加鞭先行赶到开平,在开平为蒙哥可汗隆重下葬,幷向天下发丧。而心高气傲的阿里不哥仗着小儿子的当然顺位,就在和林自封为可汗,开始发号施令。各路军马一到开平,忽必烈即刻和各方将领密谈,争取支持。在忽里略台大会上,阿里不哥的人马力抗忽必烈称汗。在大会表决之前,忽必烈亲王展示了他的杀手涧——宋朝丞相亲签的和约书。在忽必烈亲王的英明指挥下,蒙古大军毫发无伤地赢了鄂州会战,南朝同意割淮河以北土地,幷岁奉白银三十万两,绢绸三十万匹;另有十箱金元宝是宋朝丞相表示诚意进贡给蒙古大汗的。全体与会的酋长将领字识得不多,这金元宝都认识,相比之下在陪都开平阿里不哥的人马既无军功,又无才能,争抗无力,。1264年,蒙古最伟大的君王——忽必烈登上可汗大位。忽必烈心里明白阿里不哥亲王是不会善罢罢休的。考虑到内部斗争的严重性,攘外必先安内,当机立断地派了和平使王械赴南朝示好,以保边疆平安。但王械一行过了淮河就被抓捕投入大牢。宋朝边将呈朝廷的军报谓“抓捕间谍多人听侯朝廷发落”,而蒙古这边一直蒙在鼓里,也不知道王械一行人下落,多次催问也不得要领,令谍员打听方知王械一行被主张收复中原派关押;在此先按下不表。在向南朝示好的同时,忽必烈在内政上即起用主张和平的土尔扈特族,一改朝廷的游牧气息,学习南朝改定官制,立中书省总理政务,设枢密院掌兵权,置衙史台管理黜陟,以下有寺,监,院,司,卫,府等名目。外官有行省,行台,宣抚,廉访诸官,牧民有路,有府,有州,有县,一代规模,创始完备。左丞相空缺,命王文统为中书平章政事,形同右丞相之位,统领众官。忽必烈把昔日在白鹿洞书院学到的治国之道,开始在开平实践。幷追认成吉思可汗为太祖,窝阔台可汗为太宗,蒙哥可汗为宪宗。忽必烈根本上把蒙古部落式的统治提升到国家形式。在忽必烈推行新政之始,阿里不哥当然不服,他攻击忽必烈破坏祖制,又派了成吉思可汗的老臣浑塔海将军,首都和林统领阿蓝答儿起兵讨伐,和忽必烈军队大战甘州不敌,二将被杀,最后阿里不哥穷途未路,只能带了谋臣不鲁花等人投诚,忽必烈把导王为恶的随从处死,赦阿里不哥,而结束了四年的汗位之争。内乱一平,忽必烈即刻决定在汗八里缮城池,营宫室,择日迁都汗八里,改名大都幷改中统五年为至元元年。时至1271年,一日上朝,有宋朝使臣送上国书,原来宋理宗驾崩,由太子景献登基,史谓宋度宗。忽必烈牢记爷爷铁木真“和南朝结盟,建蒙古国”的遗言及对伊人立下的誓言,即刻派了郝经任命国信使,至宋修好。既向理宗致哀,也向度宗致喜,同时通告即位,幷促践上次订下的和约。而南疆军报不断,因南朝受所谓鄂州大捷鼓舞,边疆挑衅。月余又接郝经手下来报:国信使郝经又无端被扣,践约之事不知和谁商谈。右丞相贾似道避不见面,近增补了左丞相江万里,原太子的老师文天祥现今任职枢密院…… 忽必烈阅后心中震动:贾似道一表人材,怎么言而无信?不过江院长和天祥弟都入宋朝中枢,倒也可喜可贺,如此看来南北和睦指日可待!—想到这里召来右宰相王文统道:“本--45--王有意再传信与南朝,表示维护和平的决心。。。”于是亲自挥毫,洋洋洒洒的写了一篇情文幷茂的和平经文,辑录部分如下:大宋皇帝陛下:贵朝自太祖授命,建极启运,创立规模,一本诸理。校其武功,有不逮汉唐`之初,而革弊政,弥兵凶,弱藩政,强京国,意虑深远,贻厥孙谋,有盛于汉唐之后者。。。太祖开建大业,太宗丕承基统,仁宗治效浃洽,神宗大有作为,高宗坐弭强敌,皆有其势而费乘,安于理而不妄为者也。”文章开端恭维了历代宋帝建功伟厥,可比周朝。百年盛世,应能“安于理而不妄为者也”接着话锋一转,对时下宋朝戍边军队的种锺挑衅及扣押和平使表示强烈不满,行文如下:今乃欲迁徙战伐之极,三百余年后,不为扶持安全之计,反断百姓之余命,弃祖宗之良法,不以理以势,不以守以 战,欲收奇功取幸胜,不亦误乎?伏惟陛下之于本朝,初欲复前代故事,遣使纳交。。。我主上推诚相与,唯恐不及。不知贵朝何故接纳其使,拘与边郡,不睹天日,不使进退。试问:国信使郝经有何罪而窘迫至此耶?”—继而对宋朝朝廷错估形势,偏重军事解决,写了一段揶揄的文字:或者以为本朝兵乱,有隙可乘,必有如范山语楚子,以为晋君不在诸侯,而北方可图。愚请以贵朝之事质之!熙丰之间,有意与强国矣,而卒莫能强。宣政之间,有意与恢复矣,百年之力,漫费与燕山之空费而因以至变;开禧年间,又有意于恢复矣,而随得随失。端平之间,再视夫收复矣,而徒蔽师,徒失蜀汉,是皆贵朝之事,且有为陛下亲见者。”在抨击了宋朝的军事失利后,又吹嘘了蒙古国君的神威:“况本朝立国,根据绵括,包括海宇,未易摇荡。太祖皇帝倡议漠北,一举而取燕辽,再举而取河朔,又再举而取西夏。逐乃掇拾秦,雍,倾复汴蔡,穿彻巴蜀,绕出大理,东西北皆际海,西南际江淮。自周汉以来,未有大且强若是者。而其风敦厚,禁网疏阔,号令简肃。是以夷夏之人,皆尽死力,岂得一朝变故,便致沦弃者乎?”在自我陶醉一番后,规劝宋廷勿受小人蒙蔽,勿搪塞和平使,力陈化干戈为玉帛之意:“事至今日贵朝宜皇皇汲汲,以应我主美意,讲信修睦,计安元元。而乃自置而不问,实有所未介者。抑天未厌乱,由是以缔造兵祸耶?抑别有所蕴蓄耶?皆不可得而知也。窃谓必有构议之人误陛下者。就令贵朝所令皆中,图维皆获,返旧京,奄山东,取河朔,划白沟之界,上卢龙之塞,而本朝也不失故物。若为之而不成,图之而不获,复欲洗兵江水,挂甲淮蠕,而逐无事,殆恐不能?一有所失,后将若何?且贵朝光有天下,三百有余年矣,举祖宗三百年之成烈,再为博者之一扔,逐以干戈为玉帛,杀戮易民命,战争易礼乐,窃为陛下不取。或羁留使人,不为无故,或别有盖藏之迹,亦宜明白指陈,不宜摈而不问,陈说不答,表请不报,嘿嘿而已,殆非贵朝之长策也。 南望京华,无任待命。”此时的忽必烈抱定“和平不到绝望关头,决不言战争的决心”,因此一而再,再而三的发送和平信息给宋朝朝廷。宋廷倒底有什么难言之隐呢?下章分晓。--46--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