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金融棋活 全盘皆活
(2009-08-28 10:00:32)
下一个
《人民日报》:金融棋活 全盘皆活(经典中国·辉煌60年)
点评:true lie!
本报记者 田俊荣 曲哲涵 许志峰 欧阳洁
2009年08月27日
6年,仅仅6年,世界看中国金融业的目光就已截然不同。
6年前的2003年,外电认定:“中国的银行业在技术上已经破产,是定时炸弹。”
6年后的今天,外电感叹:“中国的工行、建行、中行已成为全球市值最大的三家银行,新的领跑者出现了,中国不仅是‘世界工厂’,还在迈向‘世界银行’。”
前后迥异的评价,从一个侧面折射出中国金融业日新月异的发展。
“金融很重要,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搞好了,一着棋活,全盘皆活。”邓小平同志的话,精辟地点明了金融的地位。60年来,中国金融业在新中国成立的欢呼中开启新纪元,在改革开放的春风里实现历史性飞跃,正有力支持经济社会发展,有效满足百姓金融需求……
从小到大
形成完备金融体系
拥有骄人世界名次
原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所长赵海宽上世纪70年代曾参观过瑞士的银行。“他们用机器、软盘记录数据,而我们当时还靠算盘、蘸水笔记账。软盘与算盘,差距实在太大”,说到这里,他话锋一转,“不过,现在我们的银行‘装备’已达到国际一流水平了!”
赵海宽是从技术角度看变化的。其实,从组织体系角度看,中国金融业发生了更大的变化。
多层次的金融机构体系逐步形成。
改革开放前,我国只有一家银行——中国人民银行,它既是中央银行又是商业银行。1983年9月17日,国务院决定由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自1979年起,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人民建设银行(1996年更名为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工商银行这四大国有专业银行相继开办业务。1987年,交通银行等一批新的股份制银行设立。1994年,成立三家政策性银行,承担四家专业银行原来的政策性业务。截至今年6月末,我国已拥有各类银行业金融机构法人5600多家。
保险业也从“一花独放”走向“春色满园”。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只有一家保险公司——中国人民保险公司。30年间,保险机构从1家发展到120多家;年保费收入从不足5亿元跃升至2008年的9784.1亿元。中国人寿保险(集团)公司总裁杨超至今仍记得,为了适应迅速扩张的业务,1985年,在专业人才匮乏的背景下,中国人保开办了首期培训班,“都是40多岁的军转干部啊,夜里蹲在马路牙子边背保险条款”。
全方位的金融市场体系加快发展。
资本市场的出现,是中国金融市场发展的重大突破。1984年11月18日,飞乐音响成为第一只向社会公开发行的股票。时任上海电声总厂厂长的秦其斌回忆说,那个年代,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音响设备需求很大。他就琢磨着通过发股票来筹资扩大音响生产。“1986年9月,飞乐和延中两只股票在工行上海静安信托营业部进行柜台交易。地方很小,人很多,我心里很激动,心想真的有人买卖我们的股票呀!”此后,中国发展直接融资的步履执著而坚定,资本市场成为中国经济从计划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过程中的标志性成就之一。
除资本市场外,同业拆借市场、保险市场、外汇市场、黄金市场等金融市场也不断发展。
专业化的金融监管体系不断完善。
1984年以前,我国没有现代意义上的金融监管。从1984年起,人民银行专司中央银行职能。中国人民银行原副行长、国家体改委原副主任、中国证监会首任主席刘鸿儒回忆说:“当时曾设想叫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银行,将人民银行这个名称留给分设出来的专业银行。后来人民银行党组讨论认为,一是人民银行发行的人民币流通多年,改印票子有困难,二是人民银行1948年成立,几十年来是唯一的国家银行,如果突然变成专业银行,不易被人们理解和接受。所以最后决定中央银行还叫中国人民银行。”
此后,金融监管体系不断深化改革。1997年11月,将原来由人民银行监管的证券经营机构划归中国证监会统一监管。1998年11月,成立中国保监会。2003年,又从人民银行分离银行类金融机构监管职能,设立中国银监会。至此,形成了“一行三会”的金融管理体制。
六十载磨一剑,今天的中国金融业已拥有令人自豪的“世界名次”:银行业的利润总额、利润增长和资本回报率等指标名列全球第一;沪深股市总市值名列全球第三;保费收入名列全球第六。
“中国金融业在世界上的地位举足轻重。我们手握2万多亿美元的外汇储备,是美国的第一大债权国。当今世界上任何重大金融问题,没有中国的参与配合,恐怕都难以得到妥善解决。”原全国人大常委、财经委副主任委员、原中国证监会主席周正庆说。
巨变源自金融业的改革开放。2004年1月,国务院公布中行和建行实施股份制改造试点的决定,国有银行股份制改革正式进入实施阶段。周正庆回忆说,2002年的时候,四家国有银行不良贷款率达25.12%,远高于5%的国际风险水平;平均资本充足率仅为4.25%,达不到8%的国际监管要求。现在,主要银行不良贷款率已降至6.01%,商业银行加权平均资本充足率高达12%。这些指标在世界上都名列前茅。
从轻到重
从金库到经济核心
支持发展调控经济
“上世纪80年代初,银行大多高高在上,凡事都要企业主动找。一看那柜台就知道,比半个人还高不少,像当铺似的”,江苏阳光集团董事长陆克平感慨道,“现在,柜台高度下来了,服务水平上去了。银行经常上门开展业务,对企业和经济的支持太大了!”
赵海宽说,改革开放前的30年,金融业对中国经济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建立了独立、自主、统一的人民币本位制度,结束了近百年来中国货币制度混乱的历史;一是筹集社会闲散资金支持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不过,在计划经济条件下,银行只是一个会计、出纳、金库,还没有真正起到银行的作用。金融真正发挥现代经济的核心作用,是在改革开放后的30年。”刘鸿儒坦言。
金融的“核心”作用,首先表现为支持经济。银行业“输血”经济。从2003年至2008年,银行贷款余额年均增长16.5%。今年上半年,银行新增贷款更是高达7.37万亿元,对促使经济企稳回暖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证券业助推经济。“只要组织运用得当,资本市场对推动经济发展可以发挥多方面的积极作用”,周正庆说。比如,有利于持续稳定筹集长期资金,截至今年7月末,境内资本市场累计为企业股票融资2.5万亿元,债券融资2.9万亿元;再如,有利于社会资源向优质企业集中,2003年至2007年,共有近600家上市公司的控制权发生变化。
保险业力稳经济。近5年来,保险业对自然灾害的年均补偿额达725亿元,约为政府补偿及其他补偿形式的10倍多。
金融的“核心”作用,还表现为调控经济。
1984年以后,中国人民银行积极进行金融宏观调控,有效抑制了1984年、1988年和1992—1993年的通货膨胀。1998年,人民银行开始运用以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再贷款和利率等手段构成的货币政策工具组合。
从此,“加息”、“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等字眼逐渐为公众所熟知,金融调控频频在经济舞台上亮相:为应对亚洲金融危机,人民银行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适当增加货币供应;2003年以来,人民银行先后15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8次上调存款基准利率,9次上调贷款基准利率,防止了新一轮通货膨胀和经济大起大落;面对百年不遇的国际金融危机,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和部署,人民银行执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全面落实和充实完善刺激经济的一揽子计划和相关政策措施,推动了经济企稳回升……
从远到近
金融服务更多更优
飞入寻常百姓家庭
58岁的袁阿姨37年前参加工作时,银行网点很少。“去一趟得半小时,到那儿还要排长队,存几块钱得耗进去大半天时间”,袁阿姨说,现在方便多了,光她家小区里就有工行、招行等4家网点,还有24小时自助终端,存取款一分钟搞定。“我还开通了网上银行,足不出户就能付款、转账、缴费!”
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金融业“飞入寻常百姓家”,与百姓的联系越来越紧密。
银行服务更“优”了。银行网点星罗棋布、遍及城乡,仅四家国有银行的网点就达8万多个。“以前去银行就是存取钱,现在水电费、电话费、煤气费都能在银行交,还能在那儿买各种理财产品。”袁阿姨说。
证券服务更“多”了。1992年8月,为抢购即将发行的新股认购申请表,大约150万人从全国各地涌向深圳。僧多粥少,最终不得不增发认购申请表,才平息了一度失控的局面。这就是著名的深圳“8·10”事件。
如今,无论股票或基金,都已成为百姓平常的投资理财方式。截至今年7月底,股票投资者开户数近1.33亿户,基金投资账户超过1.78亿户。
保险服务更“熟”了。1980年恢复国内保险业务时,只有几个险种,大多数百姓对保险很陌生。而今,1000多种保险产品为百姓生活遮风挡雨,将风险保障覆盖到千家万户。
(责任编辑:刘则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