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香识人
包利民
闲翻野史,知道宋代有个廉之如,乃一隐士,早年应试不第,后结庐于青山绿水之间,房前栽花,屋后种菜,庭插细柳,室藏万卷。每有友来,穿庭入室,皆染一身清馨,而于万卷古今之间,促膝而谈,无不天高地阔。而廉之如兴之所至,也会远游访友。一次他远赴江阴访一故旧,近室而门已开,故人笑迎而出。他诧问:“我没有捎信给你,怎么就知我来呢?”故人答道:“远闻其香,而知君至矣!”这里所说的香气,非是指廉之如庭花之香,亦不是书卷之香,而是他那种人格魅力的巨大感召。
可见真正的朋友,与物质无关,与利益无关,那是一种心灵上的默契,是性情的相投,是心与心的依存。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人格上的平等是相交的基础。不必花天酒地,亦无须相从过密,两盏清茶一夕畅谈,实是胜过太多虚浮的繁文缛节。一个人的魅力,源自一颗不蒙尘的心,如皎皎之月,风度云度而不减其辉。人之择友不可不慎,滥交广游之人,必无一知心。体现出欲望,则追腥逐臭之徒盈门,心底纯洁,美好的人格便不期而至。
还说这个廉之如。十年以后,廉之如的平静生活被打破。而就在这时,江阴的那位故友却已是天下闻名,他叫罗贤为,隐而复出,官至二品。就在罗贤为复出之时,廉之如一纸书信与之绝交,信云:“后不再访,恐余之清馨为浊世所污!”故此,十年间,两人形同陌路。廉之如人在家中坐,祸从天上来,他因早年一桩诗案被缉拿归案,开斩在即。他离开之前,犹在庭中侍弄花草。行刑当日,廉之如一改常态,请求监斩官暂缓片刻,鉴于他的名望,监斩官便自作主张将行刑时刻延缓,虽然他不知道廉之如争这须臾之命有何目的。过了一会儿,一骑飞奔而来,正是罗贤为。廉之如见他而面露微笑,说:“知君远来相送,故乞命片刻相待!”罗贤为惊问:“何知吾来?”廉之如说:“君身亦有清馨耳!”原来这罗贤为为政期间,刚正秉直,口碑远著,廉之如颇悔与之绝交。
得友如此,人生何贫之有?以心识人,以心相交,自会超越世俗沧桑而温暖如初。而那样的一颗心,那种洁白的人格,就如清露纳朝阳,良朋自然而至。闻香而识人知人,所凭借的,就是一种内在的潜质,那种人格的感召力和魅力,才是灵魂永远的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