闯荡华尔街

有多少爱可以重来 有多少人值得等待 因我自横刀向天笑 故我自立马冷眼瞧
个人资料
正文

国共决斗争天下(上)

(2009-05-11 13:17:06) 下一个
国共决斗争天下(上)

在读过的历史书籍中,对于历代王朝逐鹿中原,大打出手,实在缺乏感性理解。在哪里打不成偏偏要在中原干他一场?这是问题之一。

问题之二,在几千年的中国历史中,每次改朝换代,都要你死我活地决斗一番,对于如何决斗,决策过程,特别是对于所谓的运筹在营帐中床头上美人旁却能取胜在千里之外的史书记载感到不可思议神秘万分。是的,几千年前的战争详情已不可求,但是那发生在几乎是昨天的中国内战却就在眼前。理解了那场大战的历史经纬,再去想像研究古代的战争历史有什么难的呢?就好像推理一样,从已经知道的出发推向未知的过去,既是有所偏差亦不至于荒谬千里。

第三个问题是,在很多网路上,当年的败军们之将夸夸其谈,推诿求功,诸如败逃台湾的将领刘峙之流,分明无能,却长篇累牍大讲特讲其神勇的过去,仿佛是战胜者一般,实在让人哭笑不得。败军之将尚且言勇,胜了蒋家数百万军队英雄却无人提起,世道不公竟至如斯。故,本人想聊聊那段历史的真相,抽抽战败者的丢人耳光,过过痛打落水狗的糊涂昭昏瘾。

当然,这种描述是以胜利者为主线的。你看那NBA篮球比赛,胜利的金戒指难道不戴在冠军的手指头上反而要戴在那失败者的脚指头上吗?

日本人宣布投降以后,东北,华北和华东等大片的土地在政治上和军事上处于某种程度的空白状态。所谓空白,主要是针对蒋介石而言的,面对那么大一片本来是属于他的土地,倘若假以时日,挟正统以令天下,人们还是会跟着他的屁股后面跑的。无奈蒋介石的军队主力多积蓄在西南大后方,数百万大军就是坐飞机没有个半年一百八十天也很难到达蒋介石想去的位置。于是乎,蒋介石一边以国家元首的名义紧急电令八路军和新四军在自己的防区不得乱说乱动,不得接受日本军队的投降。一边借来美国人的飞机军舰把养了不止千日的国军往东北华北运将起来。同时,蒋介石也向毛泽东大献殷勤拍马屁,三番五次电召毛泽东到重庆谈谈心,过几天花天酒地的好日子。其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拖,拖得军队接了日本人的防,拖到一出手就可置共产党于死地之时为止。

经过日本人的蹂躏之后中国东北,华北和华东,除了日本人扶持起来的维持会辖管之下的众多和军队之外,就是共产党的地下政府组织和当年活跃在日本军队后方的八路军和新四军。所以,这种空白对生活在陕北窑洞的共产党来说没有什么了不起,反而是一种机会,一种梦想已久夺取天下的良好机会,这种机会犹如白马过隙,稍纵即逝。但是,面对蒋介石准备战争的和平攻势,不顺着他的指挥棒转圈圈还真的不行。因为那时的共产党真的不是象现今那么强大。于是共产党一面决定让毛泽东周恩来去重庆和蒋介石周旋,一面制定了让出江南的地盘,“向北方发展,对南防御”的方针。接受新四军第三师师长黄克诚的关于出兵东北的战略建议(此一言之谋乃黄将来被评为大将的主要根据),派遣林彪转程东北,令罗荣桓带领山东根据地的干将抢先渡渤海直奔东北,而黄克诚的新四军第三师诸将领侧日夜兼程,轻装奔赴山海关。山东的事务由陈毅北上接管。同时,命令李先念的新四军第五师和王震的八路军第三五九旅也自江南星夜北撤回马抢占中原。而新四军第一师由师长粟裕率领悄悄从长江南的天目山一带撤回到了苏中一带,叶飞的两广纵队也收缩到了山东解放区。可以说,共产党一开始干得也不坏,静悄悄之中抢了个先手。这些战争中尽可能抢先的手筋,充分反映了毛泽东所经营的中国共产党几乎网罗了当时天下的政治军事精英,对于战争的布局不慌不乱,十分具有章法。

蒋介石也不是傻瓜,眼看着工共军处处领先,自己也绝不甘心落后。承借美国的支援,利用海面上的美国军舰,天上的美国飞机和地面上的铁路公路系统,迅速为占领全国包括共产党的大小根据地而展开了战略大部署。

首先,由杜聿明率领率领数十万人马登陆营口,在林彪罗荣桓到达东北立足未稳之际,重兵出击,拿下四平,打通整个东北的铁路交通线干线。可怜那战神般的人物林彪手里无兵无将,指挥不灵,故被杜聿明一口气将林彪赶到了松花江以北,所有的东北大城市那时候全都姓了蒋。

其次,蒋介石有命令阎锡山和傅作义有北向南压迫贺龙和聂荣臻部,迫使共产党让出了华北的大中小城市。更惨的是,蒋介石的亲信胡宗南实力雄厚,不但出兵陕北封锁毛泽东的安身之地,更联合刘峙的兵力将强占了中原的李先念部彻底围歼,使这位将来的国家主席永远不敢言兵。蒋介石的另一支王牌军胡连部在淮阴和淮南把陈毅打得落花流水,使罗荣桓留给他的七万兵力败得只剩三万有余而败守苏南一隅。同时,蒋介石的另一干将李默庵统兵十三万,浩浩荡荡奔向苏中,企图围歼粟裕所率领的新四军第一师。

由以上简单的描述,看官您即使不是个军事战略家,也能看出来那蒋介石在全中国撒了一个超巨大型的包围网,其战略目的十分明显,就是利用手里的几百万的兵力,用牛刀杀鸡,把共产党的军队由西向东,由南向北将共军赶如黄河一带,最后聚歼于中原古战场。

从当时蒋介石国军的收获来看,无论是他的亲信大将杜聿明,胡宗南,刘峙和胡链,既是阎锡山,傅作义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局势照如此这般地发展下去,蒋介石和他的幕僚们所筹划的在3个月以内或者在半年以内消灭共产党军队似乎也不是毫无依据疯话或呓语。但是,当国军的超巨型包围网在各个战区越收越紧顺利进行之际,却在最不起眼最能胜利的苏中地区与粟裕的3万军队七次交手七次失败,损兵折将百分之四十约6万人马。我相信谁都没有想到,苏中这七次失败竟然是蒋介石在全中国战场总崩溃的开端。现在看来,苏中的国共交手,确实是中原大决战的一个引子。对于毛泽东来说,没有这七场胜利,国共不可能最终决战中原而轻取天下。所以,中国共产党的真正成功是从苏中开始的,相反,蒋介石的真正失败,也是以苏中的战事为引子的。完全可以这样说,要想知道中原大战的前因后果,有必要详细地了解苏中七战的经纬。

演戏要有舞台,作战要有战场。苏中就是一个相当不错的舞台和战场。当时的苏中指的是长江以北,京杭大运河以东,北至斗龙港,东至黄海的一片地区。大致相当于现今江苏省的南通地区大部和盐城地区南部。这里遍布水网,城镇稠密。西有泰兴,宣家堡,中有黄桥,海安,东有如南,如皋,丁林,北有李堡等大小城镇。人口近千万,地方领导都是海内外人士耳目相熟的管文尉,陈丕显,姬鹏飞,许家屯等。野战军指挥人为华中司令员粟裕。

苏中地区和南京上海仅有一江之隔,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蒋介石不能容忍在他的京畿之地有这么一片解放区存在。他委任粟裕的老对手顾祝同为徐州行营主任,一面命令原伪军孙良诚的25军占据扬州,4军盘踞盐城,一面用飞机将他的嫡系第5军,74军运到南京,企图造成三面保卫网,将苏中解放区一举吃掉咽入喉中。
1946年5月,蒋介石的军队在全国各个主要战场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胜利,特别是在东北的收获,使他觉得消灭共产党已经没有太大的问题,而美国人也看到胜利在望,渐渐地撕下了那伪善的调和面具,转而公开支持中国内战,希望蒋介石早日将毛泽东干掉。而中国共产党的理念上的朋友苏联斯大林这时也惧于美国的压力或者处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在表面上遵守和蒋介石的条约不在公开支持中国共产党的所有行动。国际势力个个都是势力眼,公平的天平永远是倒向强者一方的。但是,他们谁也没有想到的是,不出三年,形势将会倒转,政权将会易手。迷信金钱和大炮的外国人已经被表面的现象迷住了双眼,他们不相信穷得叮当响的山村土包子会能有什么作为。这种气氛不但弥漫在国际势力中间,仿佛是场传染病也在国民党上下将领战士中间蔓延,共产党是一个待宰的羔羊案板上鱼肉,只要动动刀叉就行了。蒋介石和美国代表向共产党提出了交出所有解放区的条件,如不执行立马开打。

1946年6月,驻守在常州的国民党第1绥靖区司令李默庵接到他的上司徐州绥靖区公署主任薛岳的命令,招唤他前去徐州面见协商战争事宜。24日,薛岳把一个极大的信封交给了李默庵,令其只能在返回司令部之后再拆开阅读。待李返回常州拆开一看,原来是蒋介石批准的苏中作战计划并附有详细的作战部署要图和要求。其基本的内容是让黄百韬的第25师从扬州出发拿下邵伯和高邮,李天霞的83师出泰兴向兴化进攻,王铁汉的第49师一南通为依托将如皋,海安彻底控制。行动时间定在1946年7月15日。总兵力13万,国民党在理论上相信以4:1的军事优势剿灭只有3万的粟裕部犹如牛刀宰鸡。

整编第83师原番号是第100军,属蒋介石的嫡系部队之一,也是第二绥靖区司令王耀武的基本部队之一,全部美式装备,由所谓美国的教官训练。抗日战争后期曾作为远征军到过缅甸参加对日作战,战斗力在蒋介石的国军中算是比较强的。故从上到下官兵没有不骄傲的,自以为是天子骄子,哪里把那土包子新四军放在了眼里了。但是,战争是非常复杂的双方的事情,绝对不是一厢情愿的单相思,再说,李默庵根本就不知道那粟裕本来就是一个最不好惹的主儿。

粟裕有个习惯,没事就在地图前面看,琢磨他已经习惯的战争之剑。早在7月10日,各方面的军事调动已经显示大战在即,他十分清楚地看出了国军的意图。面对来敌,他在地图前以行家的眼光寻找来敌的弱点。

无论古代战争还是现代战争,数十万大军一旦启动,就要讲究个阵式,相互照应,互为犄角,使对方不易下手。如果是骄傲的军队,侧必有脱离军阵而和主力大队拉开距离形成突出的孤兵,而驻守在宣家堡和泰兴的整编第83师的两个团就是这样一批骄傲的前敌。他们仗着优势装备,以为自己所向披靡,做梦也不会想到共军敢主动向他们们发起攻击,找上门来和他们干一仗。

粟裕手下有两员干将,即第1师师长陶勇和第6师师长王必成,二人长期跟随粟裕南征北战,对于粟裕的战略思想领会得相当准确认真,粟裕指挥他们也是非常得心应手。7月10日,粟裕的作战命令下达,陶勇首先带兵直扑宣家堡,王必成进攻泰兴城。

宣家堡是位于泰兴北部的一个镇子,三面环水。驻守在那里的38师56团连工事都没修,可见师长李天霞轻敌已经到了什么程度。陶勇所带领的第1师以6:1的局部绝对优势兵力对付38师的一个团,其势头犹如摧枯拉朽,很快就解决了战斗。王必成的第6师也歼灭了泰兴大部守兵,仅有少数守兵在城内负隅顽抗。这就是粟裕首战宣泰,一口就吃掉了整编第38师的两个团三千余人。
然后,粟裕命令留下极少数兵力在泰兴城内佯装主力,使李天霞蒙在鼓里,以为共军仍在泰兴和他的守军鏖战,匆匆自江南掉动了蒋介石的另一亲信戴之奇的第69师青年军增援泰兴。但是,粟裕的主力第1师和第6师已经忍住饥饿,疲劳靠着战士的两条腿迅速转移作远距离机动,自西向东直奔百里之外的如皋城而去了。这一奇招,拉开了共军再胜如南的序幕。

李默庵虽然遭到了宣泰之战的打击,但是他元气并未受到根本的伤害,用一句围棋的行话来说就是其“势”尚为雄厚。他的十三万人马仅仅丢了三千,而且兵法云“杀士一千,自损八百”,按此理论推算共军至少也损失了两千人以上吧?何况“胜负乃兵家常事”,初战失利并不意味着毫无新的胜利在望啊。而且那共军不就那么三万人马嘛,我李默庵的十三万人就是猪躺在那里让他共军吃也能撑死他们,何况个个手里有枪有弹。要说那李默庵不会用兵也不十分对,你看,共军的主力不是在西边宣泰大打出手吗?好,我们国军就在东部进攻兵力空虚的如皋。承担这次进攻任务的是王铁汉的整编第49师。

陶勇,王必成率领第1,6师连夜强行军100余里,十六日清晨,在如皋南部迎面赶在了王铁汉的前头。这时,管文蔚也奉粟裕的命令带领他的七纵前来参战担任阻击任务。这时的王铁汉尚蒙在鼓里,他兵分左右两路,右路的26旅在王铁汉的亲自带领下占领了丁堰,左路的79旅准备占领如皋。他们悠悠然地行军,舒舒服服地驻扎,根本就不知道大祸即将临头。

结果粟裕的两个师在加上管文蔚的七纵犹如猛虎下山,集结了六倍于敌的绝对优势,打了不到一天,王铁汉就再也招架不住,想出了个奇招打算突围出去。他命令将所有值钱的辎重放在骡马身上打前锋,企图用钱财引诱共军战士哄抢财物,尔后乘机突围出去。谁知道那共产党的军队不是土匪,更不象国民党军队那么贪财,从上到下,共军官兵丝毫不为所动。这下子可真得苦了那个王铁汉手下的官兵,在真正的枪林弹雨中死伤无数。但是,你别说那王铁汉的办法还真行,竟然让他带了四五个小兵从河里爬出了包围圈,至于他的那些一万六千名将兵嘛,嘿嘿,在粟裕声东击西的打击下。六千当了俘虏,一万多战死沙场为党国尽忠成仁了,尽管到现在也没有人为他们说个好字。

两仗下来,李默庵在摸不着共军一根毫毛的情况下就已经丢掉了近两万人马,那一身的傲气刹那间被吓得飞到了爪洼国去了。他再也不敢怠慢,集中了主力大军,发誓要拿下海安和共军主力决一雌雄。

海安是什么地方?看官尽可以把海安想像成陕北的延安,是苏中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的中心地。早年粟裕策划黄桥之战时所提出的口号之一就是“拿下海安就是胜利”。那个地方可是陈毅刘少奇等人经营了多年的地方。丢了海安就等于丢掉了整个苏中,如果说胡宗南在陕北的战略目标是攻进延安的话,那么。李默庵的最终目的就是拿下海安,否则无法向蒋介石交代。而从逻辑上来说,共军能不要自己在苏中的小首都吗?李默庵认为只要他的军队向海安开炮,共军没有不舍命保护的道理。所以,李默庵把海安当成了围棋中共军的必救之地,打了海安,粟裕就会拿自己的主力和他拼命决战。李默庵想:那时看你还往哪里跑?我李默庵就算打完了前锋部队,还有是第二梯队在后方等着收拾残局呢!于是乎,他将自己的四个师组成了一个锥形阵势,前锋宽度不足10里,另外一个师在后方时刻准备替补,浩浩荡荡对着海安城开来。

说来很有意思,别看国军别的不行,当时学以美国为首的盟军的大少爷战术学得还是有摸有样的。七月三十日,李默庵先将数不清的大炮对准了海安的前沿阵地,一阵猛轰,把那里炸得火海一般,然后士兵们挤成一团向前冲去。结果是一阵冰雹般的枪弹将他们放倒了一大片。如此反复操作,终于在八月三日在大雨中攻入了海安城。李默庵付出的代价是三千余名士兵的生命,一万余发美国制造的炮弹。李的部下向他报告,总共打死共军主力三万人马,缴获枪支弹药无数。李默庵掐着手指头算了算,共军的兵力满打满算也就是三万多,在宣泰和如皋已经死了不少,现在又有三万多被歼灭,显然已经全数被消灭了。于是,对部下的报告毫不怀疑,连最起码的战场核对都不做,即刻向蒋介石发电声称苏中共军“大势已去”。顷刻间上下一片欢腾,人们沉浸在庆功的喜悦之中。

俗话说“谁笑在最后谁笑的最好”,李默庵笑得未免有点太早了。事实上,在海安前线和李默庵作战的并不是粟裕的主力第1师和第6师,而是管文蔚的地方武装第7纵队。这个部队真正打过仗的只有一个团,剩下的不是民兵就是愿意参加解放军的俘虏兵。而粟裕的主力侧早已撤离了海安城到距离海安数十里外的农村进行修整以恢复连续作战后的疲劳和补充新兵。所谓新兵也不过是些俘虏,不知道为什么一到了共军的手里就象换了个人,能打能跑能吃苦。就拿守海安的7纵来说吧,抗击了李默庵数万大军的进攻,歼灭攻敌三千余,自己仅仅损失了二百多人,创造了敌我伤亡比例为15:1的少有纪录。最后海安城的失去,还是在粟裕的命令下主动放弃的。所谓李默庵的海安大捷,不过拿到了一座空城而已。粟裕的这一战法以后多次使用,百试不爽。李默庵在表面胜利下换来的没有其他,而是更大的危险和失败。这是苏中第三战。这一战将计就计以逸待劳让国军又盲目地骄傲起来啦。

第四战是奇袭李堡。李部占领了粟裕放弃了的重镇海安,国军的第一步作战目标已经完成,接踵而来的就是调整部署,清剿共军后方,秋后算账,把被共产党分出去的土地再从农民的手里夺回来。于是乎原来的地主组成了还乡团跟随国军开始向各地进军了。但是,穷人怎么说都比富人多,拿到了土地的农民们处处向着共产党。粟裕的两个主力师这时就在距海安城二十里开外的农村休息整顿,城里的李默庵却对此却一无所知,整日接受当地土豪们的宴请吹嘘,哪里还有什么敌情观念。地主们回来了,国军的骄傲横蛮之气也跟着回来了。

八月六日至八日三天以内,李部的第65师第105旅从海安出动,没费任何力气,连续占领了四个乡村城镇。而第65师主力八月九日接替泰州和黄桥的第25师(师长黄百韬)的防务。八月十日,新7旅从海安出发接替前几天立了战功的第105旅。

不到一个星期,大军如此频繁调动实属罕见。粟裕没有放过这一机会,他命令第1,6两个主力师猛扑李堡歼灭第105旅。那时的105旅在李堡连个象样的防守工事都没有,战事从晚上8点开始,天没亮已经全部结束。前来换防的新7旅在路上听到枪声,以为第105旅与共产党的游击队交了火,不分青红皂白,不管他什么三七二十一,更不搞清军情,就率领大队人马跑步前往接应。谁知粟裕早知道他们要来,竟然摆一个典型的口袋阵,可怜那新7旅连跑带跳一头就钻了进去再也没有出来一个。前后不到二十个小时,李默庵有丢掉了九千余兵马。悲惨啊!

粟裕的四次战斗,李默庵失去了三万多人马,原来的十三万大军变得不足十万,想在苏中发动全面进攻已经近乎痴心妄想。不得已,李部只能守住大城市保证南通和海安之间的公路交通不断,确保第25师乘虚进攻邵伯和高邮。

但是,这时的粟裕可并没有休闲下来。八月二十日,他率领主力钻进了李默庵的后方丁堰一带,消灭了李带来的交通警察五个大队,这些个交通警察其实就是原本的所谓投降了日本人的“忠义救国军”改编而成的(看官尽可把他们想像成为《沙家浜》中的胡传魁之流)共三千多人马,除了清一色的美国武器装备之外,还携带了大量钱财和USA造的手铐脚镣,可惜还没来得及套在别人的手脚之前,自己就先戴上了。这是粟裕钻到敌军肚子里,用黑虎掏心的战术赢得的第五次胜利。

军事历史上有一招称之为“围魏救赵”,说的是攻敌必救而解决问题的一种战术方法。不想那粟裕分外了得,竟然也用此方法在苏中和李默庵斗法,将其打得一败涂地,这就是第六次的邵伯防御战和“攻黄桥救邵伯”的第七次大战。

李默庵在短短的一个多月的作战中连连失利,心中自然是不服气得紧。怎么堂堂美国装备的国军,身穿的是呢子大衣,头戴的是大沿帽,腰佩的是中正自杀成仁短剑,手握的是袖珍式的小手枪,吃的是美国人捐献而来的过期罐头(内含大量的防腐剂,本人在美国从不吃那玩意儿),要多阔气就有多阔气。怎么硬是打不过那缺吃少穿的土里吧唧的新四军呢?每每想到这些,李默庵这气不打一处来。要是不再主动进攻给那些共军一点颜色看看,李默庵的老脸往哪里放?于是他命令黄百韬的第25师向邵伯进攻,一方面可切断苏中解放区和陈毅的淮北解放区的联系,另一方面也配合了徐州方向对淮北的进攻。

邵伯是扬州北面的一个大镇。其西是邵伯湖,南为大运河与南通运河的交汇处,东面是水网地带。这里经济发达,运河的税收是苏中的主要现金来源,同时也是淮北和苏中之间的大门。所以,粟裕不愿意丢掉这一地区。防守部队是粟裕的第十纵队,也是一个没有经历过大战斗的地方部队。将领是一位参加过长征的老兵名叫常玉青,与历史上为朱元璋打天下的常玉春的姓名相似,作战神勇有方,将一个邵伯修筑得到处是碉堡暗道铁桶一般。在邵伯后方的高邮侧由从中原突围而来的皮定均的八路军第5旅坐镇把守的第二道防线。

八月二十三日,黄百韬的第25师发动了进攻。先是大炮一阵轰炸,后是如潮水般的人海战术。要说那黄百韬还真是带兵有方,他手下的士兵没有软蛋的,不但干部带头冲锋,而且士兵也是远处能打枪近处能拼刺刀的主儿。但是第10纵也不弱,尽管属于地方兵团,作起战来也会白刀子进来红刀子出,双方在阵地前短兵相接刀砍枪杀。黄百韬用了两天时间,抢到了共军大部分外围阵地。第三天时,共军只剩下一道铁丝网,没有了任何退路,双方有展开了激烈的白刃战。在你死我活的战场上,胆小的害怕勇敢的,勇敢的害怕拼命的,而拼命的侧害怕那不要命的。黄百韬手下的能拼命的士兵这次算遇到了常玉清老将的不要命的抵抗。在战地大刀片子的挥舞之下,勇敢的黄百韬将兵士们在最后关头也害了怕,掉头回窜,第10纵总算是守住了最后的一片阵地。如果黄百韬第二天再加把劲,邵伯镇能否在共军手里就很难说了。谁知黄在付出了两千余兵马的代价之后,却悄悄地班师防守泰州去了。为什么?

自从邵伯保卫战打响之后,粟裕就一直关注着战事的进展,他知道李默庵等待盼望他的主力前去救援。因为在粟裕主力和邵伯之间有李的重兵把守,在那一地区,南是长江,东,北,西三面是敌人的东西两百里南北只有十里的狭长形封锁线,任何部队进去后就等于自投罗网,有来无回。但是,缺点是国军和当地老百姓关系欠和,消息不灵。粟裕抓住国军的这一弱点,带领第1师和第6师直扑黄桥镇(黄桥是国民党军百里封锁线西部的中心之一)。说来分外可笑,对于粟裕大军的出动,李默庵竟然判断粟裕的军事目标是如皋(东)而不是黄桥(西),故令驻守黄桥的地99旅紧急出动增援如皋。谁知道他们刚一出门,就和王必成的第六师遭遇。王必成以少数兵力正面阻击,其余主力迅速包抄合围展开猛攻。这时李默庵才搞清粟裕的真正目的,急令如皋的187旅和79旅也出城合围共军主力,被陶勇的第1师迎头截在加力村一带,双方一时形成了僵持状态。李默庵大喜,这次可以抓住苏中共军的主力大干一场了。

这时的邵伯战况紧急,如果粟裕不能快速解决战斗,李默庵将会集中全部兵力聚歼共军全部。粟裕当机立断,迅速从陶勇的第1师将张震东的第1旅从前线调往黄桥会合王必成先歼灭第99旅。第6师见1师前来支援,士气大振,不出两个小时,99旅大部被歼灭,剩余千人投降当了俘虏。然后6师迅速回师支援1师,到了八月二十七日天亮,被陶勇堵住的的187旅和79旅共一个半旅的国军也被歼灭,零星逃回如皋的不足千人。

粟裕并没有到此为止,而是得寸进尺,迅速收拢兵力,反而向黄桥猛攻起来。黄桥的守军眼看99,187和79旅被歼灭,自信丧失,稍做抵抗即缴械投降。随着黄桥的丢失,泰州受到巨大威胁,如果丢了泰州,蒋介石不吃了李默庵也会扒他一层皮。在这种情况下,迫使李默庵不得已急令黄百韬从邵伯撤兵保卫泰州防止不利事态进一步扩大。邵伯之围随之而解。

这一仗是苏中战事中最大的胜仗。歼灭国军两个半旅,缴获各种重炮50多门,轻重机枪600挺,俘虏12000多人。粟裕用兵如神,七次作战七次胜利,一个半月期间,国军丢掉了六万多人马,占国民党军队在苏中兵力的40%。特别最后的围邵伯救黄桥的战法,其用兵之灵活,孙子在世也无非如此。李默庵从此傲气尽失,胆战心惊,只能躲在交通线上的碉堡里,一个旅不敢单独行动,一个团不愿驻守一个据点。李默庵不由自问,那粟裕乃何许人也?

粟裕,湖南会同县人,化名金米。余良,苏群者是也。家境富裕,拥有四百亩良田。家训甚严,非保守私塾不上,非良家子弟不交。若犯,轻则挨训,重则关进屋内禁闭。饱读四书五经,尤爱孙子兵法,憧憬戎马军旅生涯。忽一日,不满父母束缚而离家出逃,至八百里外的常德第二师范求学。此为1924年1月8日,时年仅十七岁。

在常德求学因勤苦而咯血。喜交友,问世事。次年五卅残案爆发,粟裕伙同学声援上海工人而与驻军冲突。第三年马日事变,常德师范解散,校长等十多人被戮,粟裕等数十学生被通缉。富家子弟这时纷纷返家,欲籍父母之力求生。粟裕父母也向他招手,劝其返乡继承家业经营那四百亩良田。但是,其人已经对政局失望,且不愿再过旧式家庭生活,气得父母发誓和他一刀两断。于是乎,逃的更远,流亡至武汉,在叶挺军事教导队入伍挂名从军。这个富裕家庭的弃子从此开始了他所梦想的戎马军旅生涯,时年方二十。

军营中的生活没有浪漫只有近乎残酷的训练。吃的是饭里掺沙子和头发老鼠屎让人五分钟之内必须吃完。站就必须站在烈日下数小时不准动弹。听的是周恩来,恽代英和叶挺近乎天天的训话。跑的是山路每天至少10公里。讨论的是死与苦孰难以忍受?结论是苦最为难以忍受,因为死仅仅是一瞬间的事情,而苦是长期的慢性的时刻都会遇到的家常便饭,不知道哪一天就吃不了啦。这大概是最早的“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口号了。很多人受不了这样的训练就告辞回了家,但是,粟裕喜欢。他说“钢和渣就是这样分出来的”,颇有几分大浪淘沙的浪漫意境。

1927年7月,经过严格训练的这一批军人,为了躲过武汉的紧张局势,开拔到了江西的南昌。粟裕作为南昌暴动负责人警卫班的小班长随教导队开往南昌接受朱德的指挥,参与了8月1日的南昌暴动。暴动失败,退至武平,队伍减员到不足五百。在离开武平时,朱德和陈毅令粟裕班掩护转移。激战中,流弹穿透右侧颞骨,待醒来时,周围已空无一人,全凭信念爬行归队,遂升任连指导员。人常说“大难不死必有后福”,但是对于粟裕来说,这次大难不死,等待他的并非什么后福,而是更大的磨难。

一般说来,政工干部不擅长作战,但是粟裕却在战斗中处处领先,并首创机动迂回到敌后,活捉国军一批团级干部的战例,得到朱德的赏识。朱德毛泽东会师井岗山后,粟裕任团级指战员。1929年,与肖克联手进攻长沙,历时十二天无觉眠。在进占宁都时,臀部受伤,不久又在富田作战中被炮弹击伤头部,弹片残留在颅中终生未取出(这也可能是造就了他的思维与众不同的原因之一?我还知道日本的著名相扑千代富士就是在妈妈肚子里经历了广岛原爆后生出的天才。这些实在是个生物学的课题,)。紧接着又在硝石之战左臂重创而残废。伤愈,升任红军第7军团第20师的师长。时年二十五岁。

特别是在第三次反围剿中,粟裕以师长之尊亲自化装深入敌后搞清敌情,并活捉了张辉瓒,引起了毛泽东对粟裕的高度评价。此后,他曾在刘伯承的麾下开办军校从事教官训练,受到了刘伯承的熏染,在理论上增强了对战争的理解。难怪开国时刘伯承特意向政协会议介绍粟裕是“我军最优秀的将领之一”。原来早在井冈山时代粟裕已经成了刘伯承的高徒。

军事兵法皆诡道也。在战争中用少量的将士生命换取对手大量将士的牺牲,或者用少量将士的生命换来己方更多将士的存活,在兵法上称之为杀士之论,在棋理侧被称之为弃子战术,二者在本意上没有区别。所谓牵制掩护,深入敌后,壮士断腕即此矣。而那些在战争中被弃之子或被杀之士好象蜥锡的尾巴,一旦断掉,尽管还在活蹦乱跳,究竟是送上门的肉,难以逃脱被吃掉的命运。年方二十五岁就已经身患残疾的粟裕将要面临的就是这种战争中的弃子命运。

1934年7月,王明,周恩来的井冈山第五次反围剿节节失利。寻淮洲任军团长,刘英任政委和粟裕人参谋长的第7军团奉命从福建调回瑞金待命。尔后宣布只有六千人,枪支不足一千五百,但是却携带了三百五十担的宣传品的第7兵团组成北上抗日先遣队的名义去攻打福州。事实上,以这么一点兵力去攻打福建省的省会,无疑是以卵击石,很快就溃不成军。粟裕右臂中弹,败逃至闽东地区,和叶飞等人的游击队汇合。无奈刘英等人对叶飞不信任,委托粟裕演了一场鸿门宴,抓获了叶飞,将其五花大绑押送回兵团。途中,叶飞只身跳崖逃命,粟裕甩手一枪竟然没有击中。
得天下后某日,王必成私下问叶飞,“汝以为粟老总枪技如何?”
叶飞答曰,“百发无一不中。”
王必成接问,“汝只身跳崖,粟老总一击不中,何故?”
叶飞低首无语。

尽管在后来的战争中两人合作无间,但是为了这一段历史的官司,搞得粟裕在解放后灰头土脸,怎么交代都说不清。


言归正传,失败了的第7军团继续北上,在闽浙赣交界的并入方志敏的第10兵团,并继续以北上抗日的名义向皖南溃退。途经浙江怀玉山,全军覆灭,只有粟裕带领的五百余人的先头部队躲过了那场可怕的劫难。从此,粟裕在浙江西南的密林山丛中开始了三年漫长的散兵游勇式的艰难生涯。这时的粟裕仅有的一台无线电收发报机早已毁于战火,三年期间与共产党的中央毫无联系。但是他在井冈山学到的建立根据地的那一套完全派上了用场,很快就在蒋介石的老家门口建立了一大片游击区和根据地,并拥有了一支三千人新武装。这是蒋介石所不能容忍的。于是派遣了六十三个正规团由罗卓英率领剿灭这个游击区。

要说那个罗卓英可能没有几个人知道,但是陈诚却是老幼皆知的显赫人物,那罗卓英就是陈家军的起家老本第十八军的军长,后被称为国军的五大主力之一。他的麾下师长团长不是别人,有黄维,胡琏和阙汉骞等人,后来都是国民党军的著名的赫赫战将。

粟裕的三千散兵游勇式的乌合之众哪里是这些正规军的对手,很快就溃不成军,只有数百人得以保存下来,变成了真正的名副其实的游击队(应该叫散兵游勇?土匪?强盗?我没有这么形容是粟裕这帮人有理想不贪财)。

简单地说,粟裕在那三年的时间内,跑遍了浙赣闽交界的大山小川,食宿在荒山野岭,最后硬是保存了那三百多人马。其间脚髁受伤,历时三月方痊愈。这是他第六次负伤也是最后一次受伤残之苦。

1937年9月,粟裕派出一支小队乔装打扮,混入城镇才从国民党的人员口中得知国共已经再次合作,他和他的300余人终于从密林中走了出来编入新四军。粟裕这位在战争中没有被吃掉的弃子,活着下山了。谁能想得到呢,就这么一位不起眼的文人摸样的小兵(粟裕温文尔雅,面目清秀,无林彪之杀气,许世友之暴戾。写得一手精妙言情记叙文,有“儒将”之美称),竟然成了蒋家王朝的致命克星。

1939年11月,粟裕出任新四军江南指挥部副指挥时,在陈毅那里看到了两分秘密文件,他才知道当王明,周恩来,朱德,叶剑英和李德等人眼看着第七兵团离开瑞金向东南开去不久,就放弃了瑞金向着遥远的陕北开始了长征。而所谓的抗日先遣队的真正目的并非抗日,而是以抗日先遣队的名义北上行动转移国军的注意力,以便主力进行长征。对于这样的军事部署,粟裕极为不满,他认为当时连八万红军都保不住,却要求只有一千多条枪的第7兵团去吸引数十万国军,完全是一厢情愿式的异想天开。为此,他曾在自己主办的解放军军事院校的课堂上,对那个战例进行过反复讨论,甚至在朱德的一次课堂讲演时,当面质问朱德当时的决策过程,不满之情溢于言端(见粟裕回忆录)。

从此,粟裕看到了上级军事权威的不可信,从而开始了自身的独立思考,绝对不顺从不切实际的军事部署,“将在外不由帅”是他的信条,从而在未来的战争中避免了许多失败的危险。这时三十出头的粟裕已经不再是个充当弃子角色的拼命三郎,而是一个头脑思维敏捷的战略战术家。

事实上,毛泽东的中央军委在国共内战的最初阶段,本意是要求粟裕主动放弃苏中根据地而与山东的陈毅合而为一。但是经过粟裕的反复争辩,才得到同意先在苏中的内线打几仗再说。所以,苏中的七战七捷,某种意义上说来也是粟裕抗命争取而来的。

在二次大战后的中国,一提起美式武器装备,没有不竖起大拇指赞扬一番的,有了美国的武器那简直就意味着胜利。不要说蒋介石如此,就是毛泽东对美国的东西也怀有几丝迷信,对于如何战胜美国武器武装到牙齿的蒋介石军队也没有十分肯定的方法和把握,除了在战略上蔑视敌人的空洞指导之外,更没有具体的优秀的战例用来推广。所以当粟裕连胜经过美国训练具有美国装备蒋介石的王牌军之后,毛泽东连续好几通电报询问作战对象是否持有美国装备的国军主力。对于没有组织过大型军团和用美国武器装备的蒋军交战经验的毛泽东来说,粟裕的成功战果,无疑是黑暗中的一点亮光。透过这一亮光,他看到了尽管国军换了装备,但是,那些高级武器的使用者还和十几年前一样,并非坚不可摧。好的武器,只能让人胆子壮一点,却不能改变使用者的无能和低智。这个天才人物,立马看到了粟裕在苏中战役经验的价值,于是迅速将粟裕一战宣家堡先声夺人,二战如南声东击西,三战海安以逸待劳,四战李堡出其不意,五战丁堰黑虎掏心,六战邵伯坚守待命,七战黄桥围魏救赵等作为样板战例通报全军上下,并制定了和国军的基本作战方针应该是,“哪里好打就在那里打,哪一路敌军好消灭就打那一路。”没有定式,没有限制,放开手让各个战区指挥员最高限度地发挥他们的智力和勇气和国军作战。

但是,战争这种东西,并不是毛泽东通报推广一下就能让每个人想学就能学得好,想学就能学的会,想干就能保证干得成功一门很复杂的类似于游泳的运动。有的人一学就会,有的人怎么学也只有个狗刨的水平,什么自由泳,蛙泳,仰泳和蝶泳连门都没有。比如说吧,粟裕的老上级,政治家陈毅虽然想学但是学得不是那么十分顺心如意的人之一(还有周恩来,李先念,张国焘等等,哇,多啦)。

在罗荣桓率领他的山东老班底人马渡海去了东北之后,陈毅就接管了山东的全盘军事大权。当粟裕在苏中和李默庵打得不亦乐乎之时,陈毅带领的山东野战军的七万人马却在淮南被邱清泉打得一退再退,1948年7月29日以丢掉了整个淮南根据地为结局。纠其原因,那就是陈毅面对强敌邱清泉所采用的战法非常简单,在整个半个月的作战中,国军进一步,共军使用阵地战正面抗一步,然后就败退一步,是一种拼命的打法。陈毅的基本想法是和邱清泉决一死战,在战场上干出来个雌雄来。显然那是一厢情愿。

至1946年7月27日,陈毅手中仍然有四个师五万人马,手下大将是韦国清,张震,宋时轮,潭希林,何以祥,地盘尚有淮北地区。但是经泗县一战,到了8月8日,何以祥的第8师几乎全军覆没,陈毅手里的人马已经只有四万,而且又丢掉了大片土地向淮北进一步收缩。使国军攻势更盛。

8月19日,参谋总长陈诚亲临徐州,与薛岳制定了占领淮安,淮阴的战略计划。其基本的部署是,兵分三路,中路以李延年的四个师的集团军向宿迁佯动,北路以冯治安集团的三个师向台儿庄和鲁南招呼。而真正的主攻是藏在李延年背后的张灵甫的整编第74师。

张灵甫,名钟灵,字灵甫,陕西长安县人,黄埔四期学生。毕业后任团长于胡宗南手下。在川陕甘多年,主要对手是红四方面军,在消灭张国焘的军事行动中立下了赫赫战功。国共联合抗日之后,转在王耀武麾下人第74军任军长参加了三次长沙会战,与日军作战英勇顽强,能攻善守,得到蒋介石青睐和国人的赞扬。

日本人投降后,蒋介石向美国学习,将第74军改称整编第74师,配备美国武器装备,从军官到马夫皆由美国军事顾问训练,进而担任南京卫戍任务,是一支名副其实的现代御林军。整编第74师不但武器精良,而且待遇极高,官兵上下感恩戴德,吃水不忘掘井人,齐心效忠蒋介石,是国军中的模范师和五大主力中的佼佼者。

张灵甫头脑清醒,尽管表面上以狂妄自大,不可一世鼓动军心,但是私下里却对于共军颇有研究,不止一次提醒部下共军的机动灵活的优点,甚至连共军的军衣制作都赞不绝口。堪称是一位“在战略上蔑视敌人,在战术上重视敌人”的活学活用者。这次蒋介石特意将整编第74师派往征服陈毅,可见他对山东是志在必得。

八月底,李延年集团军完成了部署,出兵占领了宿迁一带,四处清剿,虚张声势,摆出了一副要全军北上在泗阳城与共军决一死战的架势。而陈毅,宋时轮不知吃错了药还是怎么的,不知就里,被李延年的声东击西的战术所迷惑,随着国军的步调舞动起来,将山东野战军的主力从位于南部的淮安,淮北向北调动集结在泗阳地区准备决一死战。

当苏中正在苏中的粟裕得知陈毅的部署之后不由大惊失色,他知道陈毅的部署必然造成两淮空虚,若国军出一支奇兵,淮安和淮北必失无疑,届时陈毅吃不了就得兜着走。于是急忙电告陈毅请求改变部署,确保淮安和淮阴无失,并指出国军的真正战略意图是在两淮而非泗阳。但是,陈毅的回电却是很有把握,老神在在,信心十足,并指示粟裕的任务是拿下海安,不必担忧两淮。让王麻子以小人之心度陈毅的君子之腹,陈毅的言外之意就是你粟裕少管我上级的闲事,我在南昌起义是您老还是个小兵呢。

就在陈毅的回电发出去两天之后的九月十日,张灵甫的整编第74师避开山东野战军主力迅速南下,突然直逼淮安和淮阴两城。陈毅手忙脚乱,急调主力回兵支援,无奈通向淮阴的大桥早已经被国军预先破坏,山东野战军主力只能望河兴叹。粟裕一看大事不好,将距离两淮最近的皮定均旅派往支援,在运河东岸码头与第74师展开了激战,仍然不支,遂仿效老蒋炸花园口的手段,扒开了运河堤岸,妄图阻滞74师的强势猛攻。陈毅这时才感到“五内具焚,后悔当初没有听从兄(粟裕)之忠告”(陈毅语)。是啊,数万将士的生命失去在总指挥的一念之间,岂是一句后悔两字就可交代的?

粟裕这时放下苏中所有军事计划,将军事政治全权交与管文蔚,让王必成带一个旅先行,自己亲领主力第1,6师随后直奔两淮。但是他心里明白,苏中和两淮相距五百华里,水网密布,没有二十天的功夫不能到达,既是赶到那里,恐怕已然迟了。


九月二十日,张灵甫重创皮定均和王必成,一举拿下淮安和淮阴两座大城。两淮是共产党在华中的政治经济军事中心,局势顿时紧张起来。皮定均日记曾悲观地记载“(共军的)工业全没了,无法提供前线的需要”。他的话,基本上代表了山东野战军的看法。陈毅的威望和能力受到了质疑。

但是,只有粟裕一人看法迥异,他认为两淮根本没有死守的必要,为了两个城市而与强大的整编第74师进行最后的决战,那是愚蠢的。他这样说不仅仅是为了替他的老上级陈毅予以某种程度的开脱,同时,他也是确实看到了战争的机会。因为两淮的失守不但已经造成了国军的无端骄傲狂妄,同时也造成了共军虚弱无力,不堪一击的假象。在粟裕的内心里,他也想会会那武功高强的张灵甫。

十月十九日,张灵甫再接再厉,乘胜追击,又向淮北最后的一个尚为共军把守的城市涟水发起了猛烈进攻。很巧,守卫涟水的是粟裕的第十纵队,皮定均旅,第1师和第6师,也是粟裕手中的全部王牌。两强相遇,不死也伤。张灵甫打的是攻方,他依仗着先进的武器和精湛的技术,虚虚实实,正面佯攻,背后包抄,将粟裕搞得相当被动。但是,粟裕也不是任人宰割的主儿,时而正面抗击,时而主动出击。双方都打红了眼,几乎没有俘虏,你死两个,我亡一双,一直战到十月二十六日,双方依然相持不下。但是,高下已分,粟裕的第十纵队司令员谢祥军战死,王必成的第6师再次遭到重创,双方至少各有六千人战死沙场。再打下去,粟裕将失去所有后续力量和作战经验丰富的老兵。留着青山在,不怕没材烧。故粟裕不在恋战,遂撤出涟水。张灵甫在涟水大胜,声望突增。王耀武夸赞道:张灵甫是我培养出来的,党国若有十支整编第74师这样的军队,半年统一中国。

但是,涟水一战,使粟裕麾下一片悲哀,整编第74师重创了粟裕部队的自尊,特别是王必成,发誓定要报这一箭之仇。张灵甫做梦也没有想到,在涟水,他和粟裕结下了必死的梁子。

就在张灵甫和粟裕在涟水大战之际,蒋介石看到山东共军和苏中共军的主力全都聚集在宿迁至盐城一线,不由心中大喜,心想再加一把力气,消灭华东共军指日可待。于是加强兵力,调兵遣将,把驻守在开封,淮南的整编第11师调至宿迁,伙同第44师和第69师,堵住了共军向西的出路。加上南路的整编第74师和第7军,占领了运河以东形成了一字长蛇阵,进可以猛攻,退可以有效防守。以当时共军的力量要想进行战略上的突破,那是不可能的。

蒋介石同时也看到了另一个机会,如果在临沂和盐城之间的鲁南地区再有一支大军,山东和苏北之间共军的联系就会被切断,共军的物质来源将断绝,他们的命运要么被向东赶入大海,要么在当地困死,要么与国军决一死战。无论走哪一条路,都是死门。当时的蒋介石别的没有,后援的机动军队可真是多得海啦,仅在华东(山东和苏北)一隅就集中了二十五个整编师六十八个旅的兵力。其中国军的五大主力中的三支力量张灵甫,邱清泉,胡琏全集中在这里,除了张灵甫在前方卖命之外,另外两个上尚在坐山观虎斗,一旦共军疲劳或者消耗得败象显露,他们就会来一个猛虎扑鸡,从后面以数量上的和质量上的绝对优势扑将上来,砸烂共产党的野战军和地方机关,迅速彻底干净毫不留情地剿灭所有残余力量。所以,调出个强力后援军在临沂和盐城之间将共军撕裂出一个大口子,也不是个太大的问题。这个任务落在了整编第26师和第77师身上。他们迅速调动集中,契入鲁南,共军逃无可逃,不用费太大的力量,困也能把共军困死。于是,就在张灵甫从南向北和粟裕激战的同时,马励武的整编第26师和第77师也在北面以枣庄和台儿庄为依托朝着临沂城发动了进攻。

临沂是山东解放区的首府,听说敌军要来,上下震动,陈毅急令叶飞的山东野战军第一纵队出面迎敌,并指示必须阻止国军不能越过向城,如果向城不保,国军将会出师沂河大平原,临沂无险可守。

叶飞,菲律宾吕宋岛人,家境富裕,父祖籍福建,母籍菲律宾。五岁时被送回福建由其父原配夫人抚养成人。得天下后官封共和国第一上将。中学时即参加共产党秘密组织并在毕业后完全走上了职业革命道路。先担任厦门共青团书记,后在1931年组织厦门劫狱,1932年入闵东组织游击队。从此转战山区。国共合作抗日之后,被编入叶挺和项英的新四军。后来随陈毅,粟裕进军长江以北组织江北指挥所。黄桥一战,使叶飞,王必成,陶勇成为皖南事变之后由陈毅和粟裕重新组编的新四军中三位有名前线指挥官,打起仗来有一股拼命味道。抗日战争后,被派往浙江金华统领当地第四纵队,后回师江北,被国军追杀,在渡长江时组织不当,第四纵队政委韦一平以及八百余名将士沉没江中。陈毅接管山东军权之后,叶飞部队轮渡胶东半岛,防守济南至青岛的胶济线。但是,在王耀武的攻击下,节节败退,最后丢掉了胶东,败至临沂,兵力不足两万。在山东野战军主力南下两淮抗击国军的时,叶飞的第一纵队留守临沂,是空虚的山东根据地的唯一的可以调遣使用的机动力量。

眼看马励武的整编第26师和冯治安的第77师来攻,自来到山东就没有打过一次胜仗的叶飞匆忙披挂上阵。能否有所建树,连他本人也毫无把握。事实上,在战争中,一支常败军队的士气和经常打胜仗军队的士气是没法子比的,何况叶飞的部队是一支孤军,前后左右既无友军更无替补后援,恐怕他们没上战场腿已经发抖并怀有必败的决心了。

更可怕的是,马励武的整编第26师本身配备了一支美国装备的快速纵队,国军称之为“第一快速纵队”。1942年抗战中期,蒋介石号召知识青年从军,在昆明组建了国民党第一支坦克部队。一个营的青年官兵被送到了新德里,由美国顾问开办了战车训练队进行正规化训练。然后配备美国产的坦克,正式成立了一支坦克营,参加了保卫云南至缅甸公路的对日作战。三年期间,他们与日本的作战英勇顽强,从来没有打过败仗。受到了美国友军的称赞和尊重。抗战结束后,蒋介石用缴获的日本轻型坦克组建了两个团,与坦克一营合并为第1快速纵队,由蒋介石的次子蒋纬国挂名指挥。由于蒋韦国的身份特殊,并不亲临前线。这次执行撕裂山东和苏北联系的战略任务而配备给了马励武。

10月5日,马励武开始向铎县进攻,叶飞组建阵地阻击。战斗在铎县以南展开。马励武利用坦克猛烈冲击共军阵地,叶飞不支,不出三天,枣庄,铎县尽失。叶飞大败落荒而逃。这就是国军宣称的“鲁南大捷”,和后来的共军鲁南大捷有着根本的不同。

现在的局面是,陈毅丢掉来两淮,叶飞又失去了鲁南,苏中由于粟裕的西去救援涟水而被李默庵占领,陈毅和粟裕的部队被压缩在苏北一隅。当陈毅得知鲁南已失,心中十分焦虑,认为鲁南相当于围棋中的一只眼,乃必救之地。竟不同粟裕商量,孑然一身率领第8师前往救援去了。

陈毅带领山东野战军的一部的离去,进一步造成了粟裕没有犄角之势而孤军作战的局面。同时,冬季将到,战士一方面急需棉衣,另一方面还要准备迎战围在城外的虎视眈眈的整编第74师随时可能发动的进攻。如果应对稍有不慎,最终必将被国军分割包围,进而吃掉。因此,粟裕再次苦劝陈毅留在苏北,将山东野战军和苏中野战军整编合一,将有限的力量集中在一起使用,统一指挥,统一作战才有可能杀出一条带血的出路。但是,陈毅从年轻的时候就长了一脖子犟筋,是一个不撞南墙不回头不到黄河不死心的主儿,如果他自己认定是对的,他会连毛泽东朱德的话语都不放在眼里,何况他的部下粟裕的建议。相反,他还建议粟裕也一起退兵回山东。此事惊动了毛泽东和中央军委,虽然毛泽东站在粟裕一边,无奈那陈毅已经率兵回到了鲁南,加之张灵甫已经开始了对粟裕新一轮的进攻,粟裕亦不再争论,专注于对付整编第74师。

陈毅孤家寡人般地回到鲁南会同叶飞,重整残部,决定由叶飞阻挡第26师,山东野战军包围较弱的第77师加以歼灭。11月10日,战斗打响,山东野战军很快包围了第77师的两个团。但是,不知道是该敌早有准备还是陈毅的运气不佳,反正打了一天竟然丝毫也攻不动,毫无战果,形成了对峙。陈毅没有什么办法,只好计划在11日夜里再重新开打。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