闯荡华尔街

有多少爱可以重来 有多少人值得等待 因我自横刀向天笑 故我自立马冷眼瞧
个人资料
正文

讲学濂溪 述志莲池

(2009-02-15 06:42:16) 下一个

讲学濂溪 述志莲池

理学开山祖的周敦颐,于北宋庆历五年(1045年)任南安军司理,周在这里创立了《太极图说》。次年兴国县令程晌(程大中)调任南安军通判,程晌对时年29岁的周敦颐的人品、学识钦佩有加,便携两个儿子程颢、程颐拜周为师。当时南安有千余人在他门下,崇学之风,盛极一时。由于“二程”悟性极高学业大进,深得周敦颐器重与悉心培养,声名与尊师齐并,后人称为“周程学派”。名噪一时的南安军学学堂亦改为“周程书院”。周程学说在此宏发完善,广为传播,南安成为道学发源地。淳v元年(1241年),宋理宗赵昀亲书“道源书院”匾额,以表彰周程在大余孕育理学之功。宋乾道年间,南安修建祀奉周程的“三先生祠”。

周敦颐在九江

周敦颐在南康任职期间,经常到庐山上下漫游。他喜爱庐山北麓莲花峰一带的清雅环境。尤为喜爱从莲花洞流出的一股清泉,“洁清绀寒,合于湓江”。这条溪流很象他家乡的濂溪,遂寓名以濂溪,筑室溪上,名之曰“濂溪书堂”。他来到南康的第二年,就要求朝廷为他解除印绶,以便在濂溪书堂定居讲学。人们就称他濂溪先生。他讲学之所,名为濂溪书院。

周敦颐撰写的《濂溪书堂》一诗,表达了他对庐山真挚感情和他所述的淡泊的隐居讲学生活的感受。

“田间有流水,清沁出山心。山心无尘土,白石磷磷沉。潺来数里,到此始沉深……芋蔬可卒岁,绢布足衣衾。饱暖大富贵,康宁无价金。吾乐盖易足,名濂朝暮箴”。

周敦颐除了在书院讲学以外,即潜心著作,留下来的除诗文以外,还有《太极图说》、《通书》等数种,后人编为《周子大全》。《太极图说》讲的是从宇宙到人类社会的生化过程。它改变了从《中庸》、《孟子》以来传说的“由人及天”的思想体系和思维路线,创立了一种从宇宙本体到人类社会即“由天及人”的哲学体系,属客观唯心主义的体系。《通书》又名《易通》,着重对《大学》、《中庸》等书中提出的一些道德规范,从世界观、认识论的角度加以说明,并提出一些道德原则,是一部阐述封建道德的哲学著作。总之,周敦颐在吸收佛教、道教的一些思想基础上,对思孟学派以道德为中心的思想体系,作了重大的扩充和改铸,形成了一种新的儒学形态,即宋明理学。作为封建社会后期的统治思想,从十一世纪到十七世纪,历时700年之久,比历史上的经学、玄学、佛学统治的时间都长。

宋熙宁六年(1073)六月七日,周敦颐病逝,终年五十七岁,葬在九江南门外的栗树岭,距濂溪书堂约五、六里。墓侧有其母亲、妻子和继配的墓葬。周敦颐墓在历朝都加以维修。明弘治年间还设置祭田,从道州迁来他的后裔周伦,负责祭祀和扫墓。他的后裔在墓周围发展为两个周姓大村落。村人提起乃祖,仍自豪不已。

南宋淳熙三年(1176),江州知州潘明扩建了濂溪书堂和祠堂,并立了周敦颐肖像。次年,请朱熹作了《濂溪先生祠堂记》和《濂溪先生画像记》。南宋嘉定年间(1208—1224),江州军守赵崇宪,建筑学舍26楹,书院规模不断扩大。室内有周敦颐塑像和《太极图说》石刻。明代弘治年间,经朝廷批准,重建周濂溪祠,并根据先生生前爱莲有池,濯缨有溪,喜欢窗前有青草等嗜好,特地在书院周围建了“爱莲”、“濯缨”、“交翠”、“光霁”等四座小亭,疏浚了莲花池。濂溪书院遂成为我国南方的一所重要学府,在传播文化,探讨学术,培养人才等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周敦颐在赣州

北宋嘉v元年(1061年),45岁的周敦颐调任赣州通判。在任四年,周敦颐兴办书院,传播理学思想,赣南的理学传播与教育蓬勃发展。周敦颐写下了脍炙人口的《爱莲说》,并勒石刻碑,今日赣州尚有“濂溪书院”、“濂溪路”。濂溪路是纪念南宋著名理学家、教育家周敦颐先生的。周敦颐为虔城播洒了文明进步的种子,他在赣逗留期间,大约宋嘉v元年(1061)赵\、周敦颐在水东玉虚观(现水东小学址)讲学,讲学后,称为濂溪书院。在濂溪书院,赵并请周出任首任主持,招收学生,开院讲学,宣扬理学。濂溪先生以其执着的教学精神与渊博的学问,将生命托付于教学与研究中,并在这一过程中,散发生命的热能,散播精神与理想,也在释放能量的同时,找寻到了属于自己的那份快乐。

直到明弘治十三年(1500),濂溪书院迁郁孤台下邮舍,扩建房屋百余间,崇祯十三年(1640),濂溪巷设光孝寺(巷),改濂泉书院。

纵横历史,屈指数来,赣州第一教育名人当数周敦颐。赣州因周敦颐而文化昌盛,教学成风,也因此成了宋理学祖地。他的学生程颐、程颢两兄弟天资聪慧,不仅继承而且发挥光大了周敦颐的理学体系,成了理学一代宗师,真正把理学的影响力贯穿到了整个社会与历史。到了明代王守仁,对理学有深刻研究的他,在理学之祖地赣州、于都、兴国、南安等地,深受理学之祖周濂溪、程氏兄弟之影响,从而对理学研究有了升华,遂在于都罗田岩、赣州通天岩开学讲授,与全国各地追随他的学子们研习、传授他创立的良知学,并发展为心学,使得天下学子“以虔南为归”。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