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不愿谈判裁减海军原因初探
(2008-07-17 22:46:21)
下一个
美国不愿谈判裁减海军原因初探
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美国研究》 1991年
近年来,美苏在裁军谈判上取得了较大进展。1987年12月,美苏签署全部销毁中短程导弹的协定,并得到顺利地执行。去年(1989年)9月,苏联宣布同意将削减洲际弹道导弹的谈判与美国战略防御计划脱钩,为美苏达成削减50%进攻性战略武器的协定创造了条件。苏联还单方面宣布裁军50万,到去年底已裁减26.5万人。去年12月初,美苏首脑在马耳他海面举行最高级会晤。双方在一些重大的裁军问题上达成谅解。今年,美苏计划全部销毁各自的中短程导弹,签署关于削减50%进攻性战略武器的条约,达成彻底消除化学武器的协定以及签署关于削减欧洲常规武装力量和常规武器的多边协定。新年伊始,美国总统布什在国情咨文中,又表示美国愿意大幅度削减驻欧常规武装力量,把美苏双方驻中欧的军队减少到各为19.5万人。美国今年的军费开支也比去年减少2%。美苏在裁军谈判上取得的这些进展,对维护世界和平应当说是有着积极意义的。
美国对裁军谈判十分重视,态度认真。在不放弃实力政策的同时,同苏联积极合作,并在一些重大 问题上对苏作出让步。但是,唯独在削减海军军备上美国至今态度强硬,不肯作任何实质性的让步,甚至拒绝谈判海军裁军问题。去年12月24日,美国国防部长切尼在接受《洛杉矶时报》采访时说:“美国现在是世界上一支杰出的海军力量,并希望将来继续是这样一支力量。”表达了美国要继续保持强大海军力量的强硬态度。美国计划今年裁军4.6万,但无海军一兵一卒(陆军2.5万,空军2.1万)。里根政府时期制定的“600艘现役使用舰艇”〔1〕计划仍在继续执行。对此,苏联十分恼火。去年底在布达佩斯举行的华约国防部长委员会会议公报指出,美国“不把海军力量算在削减武装力量和武器范围内的意图不能不引起不安”。苏联政府和军队领导人,也多次表达了对美国不愿谈判裁减海军的不满。即便如此,美国仍不肯作稍许退让。
美国不愿在裁减海军军备问题上让步有着多方面的原因。弄清这些原因,对于认识海军在美国军事力量中的地位以及与外交政策的关系是会大有帮助的。笔者在此对这些原因作初步探讨,意在抛砖引玉,还望各位同仁赐教。
美国不愿裁减海军的原因大致可以归类为三个方面:地理与经济的原因;军事的原因;外交与国内政治的原因。每一方面又可分为若干小点。下面依顺序论述。
一、地理与经济的原因
1.地理因素。美国是一个海洋大国,差不多三面环海,有长达22680公里的海岸线。除本土外,它还有阿拉斯加、夏威夷、关岛等海外领地。它们都远离美国本土千里万里。美国的许多重要城市都在沿海一带。东海岸边的纽约是世界最大的城市之一和最大的海港,同时也是美国全国交通枢纽和工业、金融中心,对外贸易占全国的40%左右。濒临东海岸的还有波士顿、诺福克、萨凡纳等重要城市。就是美国首都华盛顿,也离东海岸不远。在南海岸,有休斯顿、迈阿密、圣彼得斯堡、新奥尔良等重要城市。在西海岸,则有洛杉矶、圣弗兰西斯科(旧金山)、西雅图、圣迭戈等新兴工业城市。美国最重要的九大城市中,就有六个濒海。事实上,美国经济最重要的地区,基本上分布在沿海一带。
为维系美国本土与海外领土的联系,为确保美国二万多公里海岸线及沿海重要城市的安全,美国需要建立和维持一支与美国地理状况相适应的海军。美国建国之初受到的攻击也多来自海上。因此,自开国以来,美国就比较重视海军的建设。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和平时期,美国陆军规模很小,而海军却一直比较强大。19世纪末起,美国海军迅速扩大,很快就可与英、德、日等世界海军强国相匹敌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海军从“second to British”(仅次于英国)变成“Second to None”(无可匹敌),与英国海军并享殊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更发展成为世界最强大的海军力量。战争刚结束时,美国海军已扩大到10个舰队,1万多艘各类舰艇和380万人。战后美国海军获得的拨款一直名列前茅。虽然50年代中后期曾一度受到战略空军的挑战,但绝大多数年份海军拨款一直占三军军费的40%左右。美国拥有一支强大的海军并非只是为了保卫自己的海疆,更主要的是为了维护它的世界霸权。但地理因素不能不说是美国重视发展和保持强大海军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一旦涉及到裁减海军,美国是会十分谨慎小心的。
2.经济的原因。美国是一个世界性的经济大国。战后,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曾一度占资本主义世界的50%。现在美国的经济实力虽相对下降,但其总额仍比战后初期有了成倍的增长,美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强大的经济大国。1988年,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已达50173亿美元〔2〕。是1946年3552亿美元的14倍。1989年估计为5.3万亿美元。美国经济的起伏,对世界经济可以产生直接的重大影响。美国经济的世界性还突出地表现在它巨大的进出口贸易和对外投资上。1946年,美国的进出口贸易总额为146.4亿美元〔3〕。到1988年时,这个数字达到12302亿美元〔4〕。增长了近90倍。接近当年国民生产总值的1/4。在对外投资方面,1946年为207.93亿美元〔5〕;而1988年,仅对外投资所获得的利润收入就为331.59亿美元〔6〕。美国的跨国公司遍布世界各地。美国经济已同世界经济的发展结下了难解之缘。
美国虽然是一个自然资源丰富的国家,但还是有许多重要的工业原料依赖进口。比如石油,1985年美国进口了2.075亿吨(自产4.389亿吨),占全年消费总量的32%〔7〕。美国所需钶、钛和云母的100%、锰96%、铝矾土94%、钴和钽91%、铬90%、铂族元素86%、荧石85%、锡和石棉80%、镍72%、锌67%、镉63%、钨52%、硒49%都需要进口〔8〕。这些自然资源不仅是美国工业发展所必需,也是重要的军事战略物资。
美国经济的世界性,决定了它对国际事务极其关注的态度。海外市场、投资场所和原料产地对美国经济具有重大意义。保持海外市场、投资场所和原料产地对美国开放,是美国外交政策的重要内容,也是美国海军的主要任务之一。美国海军负责向至关重要的国家和地区投送政治影响,保护和迫使他国承认美国在那里的重大利益,同苏联争夺势力范围。联系海外市场与原料产地的是海上贸易航线。美国除了与加拿大和墨西哥的部分贸易是通过陆路进行外,绝大部分要通过海路进行。因此,确保海上航线的安全,是保证对外贸易与原料输入的重要前提。要确保在海外利益和海上航线的安全,可以远洋作战的强大海军是必不可少的先决条件。美国经济的世界性,是美国不愿轻谈裁减海军的一个重要的内在动因。
3.争夺海洋开发优势。海洋被称为“蓝色宝库”。人们已不只把海洋看成有“渔盐之利,舟楫之便”。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陆地自然资源的耗竭,人类已开始把越来越多的注意力从陆地转向海洋。
海洋覆盖 着地球表面的71%。它像一个巨大的蔚蓝色聚宝盆,拥有不可估量的宝贵资源。据估计,海底石油储量为3000亿吨,占世界储量的30%强;锰结核储量1-7万亿吨,占世界储量的90%以上;铀的储量为40亿吨,是陆地储量的2万倍。海洋中哺乳动物和大型无脊椎动物的年再生量为8亿吨。而1984年,世界渔获总量才为8276万多吨〔9〕。溶在海水中的盐有50亿亿吨之巨。海水中还有近80种化学元素。在每1.6立方公里的海水中就含有17.3公斤的金、900公斤银、100公斤汞、47吨铝及其他许多物质。而地球海水总量为13.7亿立方公里,可见海水中所含各种资源数量之大了。而且,海洋还是块处女地,绝大部分资源尚未开发。
自70年代以来,世界海洋开发事业发生了深刻的战略性转变。一门新兴的科学开发领域——海洋工程开始起飞。它包括海底石油、天然气和其他矿藏的开采,潮汐、温差等海洋能源的利用,海水资源的提取,海洋水产资源的开发和海洋环境保护等。美国、苏联、日本、英国、西德、南朝鲜等国都积极从事海洋工程的研究和开发。目前,全世界从事各种海洋工程的船舶超过1100艘,海上油井则已超过16万个。越来越多的国家认识到海洋对人类未来的重要性。
海洋是国际水域,各国领海、内海和200海里专属经济区总共占海洋面积的35.8%,其余64.2%为公海。虽然各国均可合法开采公海资源,但事实上,在海洋资源开发上占有优势的,只能是军事、经济和科学技术上的强国。强大的海军在此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海上开发基地及运输航线的安全、最有利的开发区域的占有等,都需要海军舰队的支持。凭一纸国际条约来维持海洋开发的秩序,至少在目前看来是不现实的。可以预言,在未来开发海洋的激烈争夺战中,胜券属于拥有强大海军的一方。
在争夺海洋开发优势的竞争上美国寸步不让。美国是最早开展海洋工程研究和开发的国家之一。1961年,肯尼迪总统的“天然资源特别咨文”中,就把海洋开发列为仅次于宇宙开发的国家计划。1966年,约翰逊政府又制定了《海洋资源与技术开发法》,从政策上鼓励对海洋资源的开发。1978年,美国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海洋科学卫星,用来搜集海流、潮汐、波浪、海水温差等方面的重要资料。目前,美国在海洋工程的研究和开发上走在了世界的前列。美国认识到,争夺海洋开发的优势就是争夺未来的生存空间。所以美国至今仍不肯承认200海里专属经济区,甚至拒绝在公平开采公海海底资源的国际协定上签字。这就不难理解美国为何不愿轻谈裁减海军了。因为海军正是争夺未来海洋开发优势最重要的力量之一。
二、军事的原因
1.美苏海军实力对比上的考虑。苏联的军事力量自60年代中期以来急剧膨胀。目前,苏联在战略核武器方面已基本上与美国达成平衡,常规地面部队的实力则超过美国。但苏联的海军实力仍与美国有相当大的差距。苏联海军的舰船总数虽然多于美国,但我们知道,海军舰艇的质量比数量重要得多,因为海战对装备技术性能的依赖性更强。70年代,美国海军曾一度大幅度削减。1979年时,舰艇总数减至439艘。里根政府上台后,把海军建设放在最为优先的地位。确立了“600艘现役使用舰艇”和15个航空母舰战斗群的建设方针,力图重建海上优势。布什政府上台后,仍坚持这一方针。经过近十年的建设,美国海军实力得到较大的加强。据称已达到战后最好的时期。
美国海军拥有的优势是多方面的。首先是攻击能力要强于苏联海军。美国目前拥有14艘在役攻击航空母舰,到明年“林肯号”核动力航母服役后,在役航母将达到15艘。其中核动力航母5艘。这些航母可搭载1000多架各型飞机,具有相当强大的攻击能力。相比之下,苏联只有4艘航母,且标准排水量都在4万吨以下,只能搭载垂直起降飞机和直升飞机,作战能力远逊于美国航母上的作战飞机。苏联较为先进的“第比利斯”级攻击航母尚未服役。由于苏联大幅度裁军,这一级别的航母能否继续建造还是个问题。其次是持续作战能力强。“对海军最基本的要求是应具备连续作战的能力”。〔10〕美国海军攻击型航母和战列舰的吨位都在5万吨以上。 巡洋舰、驱逐舰的吨位也都在万吨级上下。连较小的护卫舰也在3000吨以上。主要海军战舰的平均吨位高达8000多吨。其中核动力军舰具备可绕地球数圈的航行能力。常规动力舰艇,也因其吨位大,携带燃料多,均可连续航行4000海里以上。美国海军还十分重视补给船的建造,加上它在全世界的300多个海外基地的支援,使美国海军拥有远比苏联海军强大的持续作战能力。苏联海军舰艇吨位平均数小于美国。所以,尽管苏联海军舰艇数量超过美国,但其总吨位却只有美国的一半。苏联海外军事基地也少于美国。而且由于苏联军舰过于强调火力和速度,牺牲了燃料及弹药的储备量,加上海上补给舰船数量少、设备落后,持续作战能力远不如美国。再次,美国海军装备精良,技术先进。海军是一个对装备和技术依赖性很强的军种。海战中,装备和技术的优劣对胜败有重大影响。美国海军对装备和技术的改进十分重视,采用的都是最先进的装备和技术设备。如美国海军目前使用的F-14型舰载机、E-2C“鹰 眼”预警机、EA-6B电子干扰机、“战斧”巡航导弹、“宙斯盾”系统等,都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军事装备和具有第一流的技术水平。在装备与技术方面,苏联与美国相比有相当大的差距。这已众所周知,不再赘言。最后,在海军的发展潜力上,美国也对苏联占有优势。海军实力最能反映一个国家的经济力量和科技水平。没有强大的工业基础和先进的科技力量,是很难建立起一支强大的海军的。一艘军舰,大则数万吨(美国尼米兹级航母9.1万吨),小则几千吨、数百吨,都要有坚固的船体和强大的发动机,还要配备飞机、导弹、火炮、电子设备等。其装备和技术极其复杂。60、70年代,苏联海军实力迅速膨胀。但那是建立在牺牲了相当一部分民用船只建造基础上的,而且已达到极限。美国的造舰工业不仅技术先进,本身还有着巨大的造舰潜力。美国的造舰工业苦的是开工不足。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造舰、造船的能力就令全世界感到惊讶。美国海军不患缺少造船厂和技术水平,而患拨款受到限制。美国海军在发展潜力方面的巨大优势,苏联在短时期内是难以赶上的。
美国在海军实力占有优势的情况下谈判裁减海军,显然对美国不利。这就如同苏联在常规地面部队占有优势的情况下,谈判裁减常规地面部队对苏联不利一样。苏联现在同意裁减常规地面部队是迫于国内经济和国际政治环境的巨大压力。而美国则没有这种压力推动它裁减海军。美国当然不会自觉去做不利于自己的事,尽管裁减海军有利于世界的和平。
苏联军事力量中,陆军、空军和战略核力量都已达到或接近美国同类军事力量的水平。唯独海军有较大差距。苏联想弥补海军上的差距也最不容易,因为它需要整个国家工业实力和科技水平的提高。所以,海军是美国平衡对苏军事力量的重要砝码,也是压苏联在裁军上作出更大让步的有力工具。苏联军事力量不做根本性的重大削减,美国是不会大幅度裁减海军实力的。
2.保持海基核打击力量的实力和安全。在美苏核力量的对比中,美国一直在远程投掷工具的精确度上占有优势。如苏联早期SS-7洲际弹道导弹的命中精度为1.9公里,而美国同代的大力神洲际弹道导弹的命中精度在1公里以内。70年代以后,苏联从侧重核武器的数量转为侧重质量。苏联核武器的命中精度迅速提高。苏联70年代中期开始部署的SS-17、SS-18IV和SS-19I型洲际弹道导弹,命中精度分别为0.42、0.26和0.35公里。而苏联正在着手部署的第五代SS-24型机动洲际弹道导弹,命中精度提高到190米,与美国同代MX机动洲际弹道导弹相比,只差90米。苏联核武器命中精度的提高,对美国陆基战略核武器(包括战略轰炸机)的生存率是一个严重的挑战。有关专家估计,美国陆基洲际弹道导弹的生存率现在可能只有38-40%。〔11〕苏联核武器命中精度的提高,迫使美国采取各项措施提高战略核武器的生存率。其中最重要的措施之一,就是加强和扩大海基战略核打击力量。
美国从1960年起便开始部署海基战略核武器。美国把它看成是“三位一体”战略核力量中十分重要的部分,也是维持核威慑稳定的第二次核打击力量的主力。不过,在60、70年代,美国战略核打击力量的基干仍然是陆基洲际弹道导弹。进入80年代以后,美国把海基战略核力量的发展放在头等重要的位置上。除了研制具有洲际射程和高精度的D5型(三叉戟II)潜射弹道导弹外,还在水面战舰上普遍部署“战斧”巡航导弹。使“三位一体”的战略核力量扩大成陆基洲际导弹、战略轰炸机、弹道导弹核潜艇和配备“战斧”巡航导弹水面战舰这样“四位一体”的核打击力量体系。目前,美国有潜射战略导弹608枚,弹头6208个,是陆基洲际弹道导弹弹头数的2.5倍。〔12〕美国计划部署9000枚巡航导弹,其中海基巡航导弹4068枚,占总数的45%。〔13〕“战斧”海射巡航导弹BGM-109装有一个20-50万TNT当量的核弹头,射程2500公里,命中精度30-100米。据说能击中苏联陆基洲际导弹发射井的防护盖。这种导弹到1989年6月已部署了98枚。〔14〕BGM-109体积小(长6.2米,直径0.52米)、重量轻(1.2-1.45吨),驱逐舰以上水面舰只都可装载几十枚。由于军舰可以四处游动,这种导弹事实上就可以分布在世界各地,生存能力大大提高。美国还计划为每艘攻击型核潜艇装备20枚巡航导弹,这就使众多的攻击型核潜艇也具有了弹道导弹战略核潜艇的功能。仅此一项,即可大幅度增强美国的核实力。在巡航导弹方面,美国目前占有绝对优势。美国是把它作为未来核打击力量的支柱而予大力发展的。美国在1991年度军费开支中,为“战斧”巡航导弹增拨2.35亿美元,比另外两种陆基导弹的增拨款多3-4倍。可见美国对“战斧”巡航导弹的重视。
海基核打击力量具有生存能力强的特点。战略核潜艇可以长时间地深藏于波涛滚滚的大洋中,使对手难以发现。据估计,美国巡航中的战略核潜艇的生存率可达90%,大大高于陆基洲际导弹和战略轰炸机的生存率。水面舰艇高度的机动能力,也使“战斧”巡航导弹有较高的生存率。海基核打击力量的隐蔽性和高生存率,成为美国遏制苏联的有力工具。因此,这样一个支撑美国核战略的重要支柱,美国怎么会轻言裁减呢?
除此之外,为保证海基核打击力量的安全,美国海军还需要用强大的水面舰队和攻击潜艇控制大片海域,为战略核潜艇和装备巡航导弹的水面战舰争得足够大的自由活动范围。为打击苏联战略核潜艇及装备核武器的水面战舰,美国也需要强大的水面舰队和攻击潜艇。因为苏联的海基核打击力量同样构成对美国的重大威胁。
3.对付第三世界。苏联一直是美国称霸世界的主要挑战者,但却不是唯一的挑战者。随着美苏缓和趋势的进展,美国的注意力将越来越多地转向第三世界。
80年代以后,美国认为核战争和大规模常规战争代价高昂,不到最后关头是不能轻易发动的;未来的冲突将更多地以局部战争或低强度战争的形式出现。里根政府还因此制定了一个“低强度战争战略”。针对苏联利用代理人进行小规模局部战争,蚕食美国在第三世界势力范围的策略,加强美国应付局部性、低强度武装冲突的能力。布什政府上台后,这一战略方针未作根本改变。
局部战争或低强度战争的频发地区主要在第三世界。美国要应付在这些地区发生的局部战争,最为常用的战争工具就是海军。有海军的运送和护航,陆军才能远渡重洋;空军不易从事地面行动。海军则兼有陆、空军的作战手段——海军陆战队和舰载飞机,可以相对独立地进行发生在遥远海外的局部战争。里根政府一上台,就提出了重建海军的“600艘现役使用舰艇”计划,以适应其“低强度战争战略”的需要。海军已成为美国执行其“低强度战争战略”最有力的工具。
“低强度战争战略”既是为了对付苏联在第三世界的扩张,也是为了对付在第三世界发生的针对美国及其盟友的颠覆、叛乱、游击战、武装突袭等局部性武装冲突以及恐怖活动、毒品走私、劫持交通工具和人质等犯罪活动。这些冲突并非都是苏联策划和支持的,如美利冲突和美伊在波斯湾的冲突等。所以,美国海军的作战目标就不只是苏联,还包括许多第三世界国家。
近些年来,不少第三世界国家通过军火贸易和仿造,获得了大批先进的精确制导武器,像导弹快艇和可从陆地及空中发射的对舰导弹等。这使一些弱小国家近海进攻能力大大增强。1983年时,第三世界国家中就有64个拥有超音速作战飞机,74个拥有先进的导弹和现代化舰艇。〔15〕精确制导武器价格低廉,多数第三世界国家都能买得起。但其威力却十分可观。在英阿马岛战争中,阿根廷仅以一枚价值22万美元的飞鱼导弹就击沉了英国价值5000万美元 的驱逐舰“谢菲尔德”号。不少第三世界国家的海防已不再只是由筑垒炮台构成了。美国海军要对付这些国家,就不能不拥有装备更为先进和强大武器的军舰。1987年美国进驻波斯湾的舰队中虽有装备了先进的“宙斯盾”系统(价值5亿美元)的巡洋舰“文森斯”号,护卫舰“斯塔克”号还 是被伊拉克飞机发射的飞鱼导弹击中。在对国际事务关心和插手的范围和程度上,应当说美国要大于苏联。因而对海军的依赖上,美国也大于苏联。近年来,由于苏联在全球作战略性收缩,这个事实就更明显了。所以,苏联可以大谈裁减海军,1989年也确实自行裁减了40艘舰艇,但美国却做不到。因为美国海军的对手不仅是苏联,同时还有第三世界国家(从长远看也许还有日本)。美国当然不会把海军实力同苏联的海军实力拉平了,它还要把第三世界国家海军力量考虑在内。
4.建设周期。陆海空三军中,海军的建设周期最长。美国海军的大型军舰从设计到正式服役,一般需要5-7年的时间。如美国尼米兹号核动力航空母舰,1975年10月开始动工建造,1982年2月才正式编入现役,用了近7年的时间。若加上着手论证和设计的过程,就有10年左右了。即便是中型军舰的建造,一般也需要几年的时间。海军舰艇的建造费用也十分昂贵。一艘三叉戟核潜艇造价达20亿美元,而一艘尼米兹级核动力航空母舰连同其舰载飞机的造价要超过35亿美元。
美国人不会忘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最为紧要关头参战的军舰,大多是在战争爆发前建造的。如参加中途岛海战的航空母舰“约克敦”号和“企业”号,是1933年开始建造的;参加瓜达尔卡纳尔岛争夺战的“华盛顿”号和“北卡罗来纳”号战列舰,是1937年开始建造的。而在战争爆发后开始建造的大型军舰——尽管当时的军舰远比今天的简单,却大多未能赶上战争最为重要的战役。如现在美军仍在使用的“中途岛”号航空母舰,1943年10月开始建造,到1945年9月10日才服役。那时,战争已于一个月前结束了。
海军人员训练的周期也较长。舰艇军官要受到的训练项目和难度,都远远大于陆军军官和多数空军军官。这是由于海军装备技术性很强和海战十分复杂的缘故。海军士兵的训练周期也同样长于陆、空军。一般数月就可训练出合格的陆军战士,而海军就需要长得多的时间。从综合战斗力上看,要建设一支有着优秀传统的强大海军就需要更的时间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使英国海军占上风的,不仅是英军军舰数量和舰炮火力的优势,更重要的是从纳尔逊时代就继承下来的优良传统。而这正是新兴的德国海军所缺少的。
海军建设周期较长和造舰费用昂贵,使美国对海军实力的削减十分谨慎。因为它很清楚,如果海军实力被大幅度削减,一旦需要重建时,就不是在短时期内可以做到的了。当前世界局势的主流是和平,美苏双方也在积极寻求缓和与裁军。但是,谁也不能担保今后永远不会发生世界大战。美国对苏联这个几十年来最强大的竞争对手所进行的改革能否成功一直疑虑重重。苏联改革成功,有可能向世界经济一体化方向发展,从而使苏联外交政策更多地倾向于合作。但苏联改革的成功,经济实力增强,会同时使苏联扩大军事力量的潜力增强,又有可能使苏联成为美国霸权地位更强大的挑战者。如果苏联改革不成功,很难说苏联不会重新回到勃列日涅夫掌权时咄咄逼人地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的时代去。从当前苏联国内经济上混乱、政治上动荡的情况看,苏联改革失败的可能性是存在的。在这种情况下,美国不会把赌注压在苏联改革的成败上。美国不愿裁减海军也就不奇怪了。美国绝不会拿需要很长建设周期和巨额费用的海军去冒险,它需要防备苏联背离缓和路线重新扩军备战。
三、外交与国内政治的原因
1.联盟战略。战后,美国为遏制苏联及社会主义阵营影响的扩大,先后与40多个国家和地区签订了双边或多边军事条约,组成了一个所谓“集体安全体系”。美国把这种作法称之为“联盟战略”。战后美国历届政府都十分重视维护“集体安全体系”,把它看成是弥补美国军事力量不足和遏制苏联及社会主义阵营的重要力量。70年代以后,美国的经济与军事实力相对下降,就更看重“集体安全体系”的作用了。美国前国防部长温伯格在《1986财年国防报告》中就说:“我们在对这些挑战作出反应时,认识到美国一国无法提供为在世界范围内遏制侵略所必需的人力和武器。因此,我们采用联盟战略,即把改善美国的国防态势同扩大军事经济援助计划、重新重视加强美国参加的各个联盟的活力以及同其他友好国家的安全关系联系起来”。〔16〕布什总统在今年1月31日的国情咨文中,也重申美国要在“一个由自由国家组成的伟大而且不断扩大的联邦方面走在前面”。
美国为维持“集体安全体系”,除了用“援助”等手段扶持盟国的军事力量外,还直接派大批军队驻扎在世界上的许多国家和地区。1989年,美国在海外驻军458740人(不包括停泊在公海上的海军),占美军总数2124900人的21%。其中,在欧洲驻军326400人,亚太地区110740人,其他地区21600人。〔17〕近来,东欧和苏联发生了一系列的变革,美苏缓和也取得更多进展。但是,欧洲仍旧存在两大军事集团。去年12月4日,美苏首脑马耳他会晤的第二天,美国总统布什在会见北约国家领导人时重申,美国“必须一贯地履行北约的传统安全使命”,并“保证美国仍将维持在欧洲的重要军事力量”。表达了美国继续坚持联盟战略的决心。今年2月中旬北约与华约外长渥太华会议上,美国坚持要在欧洲保留22.5万人的部队。在亚太和拉美地区,也未看到美国打算放弃联盟战略的明显迹象。联盟战略是支撑美国世界霸权地位的一根重要支柱,当然不会轻易放弃。
为坚持联盟战略,保证美国海外驻军的安全、补给与及时增援,美国需要确保海上航线畅通无阻。要做到这一点,没有强大的海军是不行的。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潜艇都曾陷英国于危难之中。若无美国及时支援,很难说英国不会战败。今天,美国的对手要比当年的德国和日本强大许多倍。苏联拥有世界上最大的潜艇舰队,1989年总数达359艘,其中攻击潜艇就有256艘。〔18〕且莫说这些潜艇装备的武器已今非昔比,仅这个数字就足令对手心惊胆颤了。苏联数量庞大的水面舰艇和岸基航空兵,也是美国海上航线的巨大威胁。美国国防部认为,“苏联海军已具备威胁美国在海上自由活动的潜力”〔19〕。戈尔巴乔夫上台后虽大讲缓和与裁军,但苏联海军力量增长的步伐并未放慢。戈氏上台前的1982-1984年间,苏联平均每年建造9艘潜艇、9艘大型水面战舰和57艘中小型水面战舰;而戈氏上台后的1986-1988年间,除中小型水面战舰少两艘外,其他数字相同。1989年苏联虽使40艘军舰退役,但都是些旧型军舰,实力并未受到削弱。这就更难说服美国同意削减海军实力了。只要美国继续坚持联盟战略,它就不可能大幅度裁减海军。
2.支持外交政策的重要工具。美国军方认为,在各个军种,海军具有机动灵活的特点,尤其是在对外交政策的支持上,这个特点更为明显。
美国的陆军和空军虽然有着高度的机动能力,但他们都离不开基地的支持。因此,一旦需要动用武装力量支持政府的外交政策,基地的限制就有可能严重制约这两个军种的行动。事先在海外设有基地,又常常需要对基地所在国承担各种额外义务,带来诸多的外交麻烦和与当地居民的纠纷,付出的代价往往十分高昂。而海军就要灵活得多了。首先,海军舰队可以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单独行动,它既是一个战斗单位,同时也是一个支援基地。海军陆战队可以从舰队派出,作战飞机可以从航空母舰上起飞,舰队所需弹药、油料和食品,可以在舰上储备并得到补给船队的供应。海军舰队就成为一种独立的投送力量的平台。它可以在没有基地支援的情况下,被迅速地派往世界五大洋的各个角落。如1987年4月美国派出特遣舰队进驻波斯湾,对伊朗施加外交压力,一直到去年初才撤回。陆、空军是不具备海军的这一优点的。其次,海军舰队易派出,也易撤回。而且它的大小和活动方式是多变的。为对某国施加外交压力或武装报复,派出去的可以是一艘巡洋舰,也可以是一支特遣舰队;可以在其国邻近公海武装示威或实施长期封锁,也可以侵入内海在 对方领土登陆或攻击其舰船。如果需要撤出,只要起锚离开就可以了。相比较而言,陆、空军在这方面就不如海军灵活。陆、空军虽然也可以采取紧急动员等威慑行动,但难以产生像海军军舰赫然出现在敌国海面那样十分醒目的外交压力。陆、空军入侵规模也不易控制,而且往往入侵容易,撤出难。海军这种机动灵活的特点,正是变化多端的外交政策所需要的。再次,与陆地和空域相比,海洋是国际活动的场所。除各国内海外,海洋的其他部分都是海军合法活动的区域。世界上的大多数国家又都有海岸线。这就是说,海军可以做到无所不在,到云烟万里的大洋上四处活动,并可以对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施加影响。陆、空军则不然,他们要对其他国家施加外交压力或采取入侵行动,除相邻国家外,就有一个如何通过盟国或中立国领土、领空的问题。这又会带来外交交涉上极为棘手的难题。在现代外交实践上,重演这种“假道”的故事是不容易的。1986年美军空袭利比亚时,法国和西班牙就拒绝从英国起飞的美国飞机过境,迫使美机绕了一个很大的弯子就是一例。
美国海军机动灵活的特点,给予美国侵略扩张外交政策以有力的支持,成为美国推行其外交政策最为得力的工具。美国海军部长G·克莱特就曾在美国参院军委会上指出,1958-1978年间,“在200次危机局势中使用了美国武装力量。……在80%的情况下都有海军参加,在100多次事件中只使用海军”。〔20〕1946-1982年,美国在海外共采取了250次军事行动,其中200多次以海军为主。而1982-1988年的各次军事行动,就都是以海军或海军陆战队为主了。今后,随着美国逐渐减少在海外的军事力量和军事基地,海军支持外交政策的任务将得到加强。美国霸权主义外交政策的这样一个宠儿,当然是不会被慢待。要美国裁减海军也就不是件容易办到的事了。
3.国内政治上的考虑。美国的政治制度使政府的权力受到很大的限制。国会的制约和舆论造成的政治压力,对政府的外交政策有重大影响。美国公众舆论历来对美国军人在海外的伤亡数字十分敏感。美军伤亡数字常常会成为舆论和国会反对政府外交政策的刺激因素。因此也就常常成为在野党攻击执政党的一个有力借口。这种公众舆论有时甚至会成为政府下台的重要原因。比如在朝鲜战争中,美军的大量伤亡在美国国内激起了“反对长期陷入朝鲜泥潭的不满情绪”。〔21〕在野的共和党看准这一局面,“在1952年的竞选中,结束朝鲜战争的诺言成为共和党有力的论点”。〔22〕结果,共和党赢得了竞选总统的胜利。美军在侵越战争中的严重伤亡,也在美国国内激起了猛烈的反战情绪。许多城市都爆发了持久的以大学生为主的反战示威游行,还多次发生暴力冲突。每当政府公布美军伤亡数字时,都会发生抗议行动。越南战争已成为“卡在国家喉咙里的一根骨头”。〔23〕公众要求立即停止越南战争的强烈要求,在1968年的大选中,“无疑使民主党付出沉重的代价”。〔24〕成为民主党政府下台的一个重要原因。共和党尼克松政府上台后,面对舆论和国会要求结束越战的巨大压力,“政府最终抛弃了其政策,因为它的国内代价太高”。〔25〕
美国国内的这种政治环境,迫使美国政府尽量避免采取需投入大量地面部队的军事行动。美国陆军尽管装备精良,但在人员防护方面还没有特别有效的办法。如遇对方顽强抵抗,很容易造成大量人员损失。最近美国对巴拿马的军事入侵中,虽然美军占有绝对优势,而且巴拿马国防军基本上未作抵抗,但美军仍有25人死亡,325人受伤。地面行动人员损失较大促使美国政府采取军事行动时,特别着重依靠海军。海军配备复杂的技术装备,与陆军相比,容易避免造成大量的人员损失。尤其是对军事实力不强的第三世界国家采取侵略行动时,具有强大火力、机动性和防护能力的海军舰队,有可能做到既给对方以重创,又使自己的损失微不足道(如1986年美利冲突中,美军给利比亚造成重大损失,而自己只损失一架飞机)。美国政府认为,这样就可以减少国会及公众舆论对人员伤亡情况的关注,使外交政策得到顺利的推行。避免海外军事行动造成人员伤亡引起国内政治上的麻烦,是美国政府偏爱海军力量的一个重要原因。
美国的霸权主义政策是以军事实力为后盾的,而海军又是支持美国霸权主义政策的军事力量中最为重要的部分之一。大幅度裁减海军,等于砍掉了支撑美国霸权主义政策的一根主要支柱。这是认识美国不愿谈判裁减海军原因的关键所在。
从目前情况看,90年代前半期,美国不大可能大幅度裁减海军。这期间,国际形势若继续向缓和方向发展,美国在裁减海军问题上的态度可能会出现三种情况:①维持海军目前的实力水平,但推迟“600艘现役使用舰艇”计划的完成日期;②如果苏联在裁减海军问题上也率先作出实质性让步,美国有可能同意对海军实力稍作削减。例如,削减1-2个航空母舰战斗群或使若干艘核潜艇退出现役等。但不会作大幅度削减;③在保持海军核心力量的同时,对舰艇配置结构作些调整。即减少一些用来对付苏联的造价昂贵的先进舰艇的建造,增加用来对付第三世界的花钱较少的普通舰艇的建造。这三种情况中的哪一种,美国海军的实力水平都不会有实质性的下降。不过,国际形势缓和趋势的发展,将使美国在国内外面临越来越大的要求裁减海军的压力。
注释:
〔1〕1981年里根政府上台后提出的重建海军优势的计划。要求在1989年底(后推迟到90年代初)美国海军拥有包括15艘攻击航空母舰和100艘攻击型核潜艇在内的600艘大中型军舰。
〔2〕Economic Indicators,July, 1989, p.1.
〔3〕Statistical Abstract of the United States,1949, p.855.
〔4〕包括服务费用。Economic Indicators, July, 1989, p.1.
〔5〕SAUS,1949, p.845.
〔6〕Economic Indicators,July, 1989, p.36.
〔7〕《世界经济年鉴:1986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第1023页。
〔8〕数字见美国前国防部长温伯格:《1986财年国防报告》,国防大学出版社,1986年,第156页。
〔9〕联合国粮农组织:《渔业统计年鉴》第59期,第18页。
〔10〕海军装备论证研究中心:《外国海军文集》,1989年第3期,第52页。
〔11〕 徐光裕:《核战略纵横》,国防大学出版社,1987年,第251页。
〔12〕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Strategic Studies, Military Balance 1989-1990,London, 1989, p.212.
〔13〕同〔11〕,第211页。
〔14〕同〔12〕,第216页。
〔15〕美国前国防部长温伯格:《1985财年国防报告》,军事学院出版社,1985年,第4页。
〔16〕同〔8〕,第311页。
〔17〕同〔12〕,第24-27页。
〔18〕Department of Defense (U.S.), Soviet Military Power Prospects for Change 1989, p.15.
〔19〕Ibid., p.128.
〔20〕〔苏〕波格丹诺夫:《美国军事战略》,解放军出版社,1985年,第270-271页。
〔21〕〔英〕科拉尔·贝尔,F·C·贝纳姆:《国际事务概览1954年》,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年,第137页。
〔22〕Urs. Schwarz, American Strategy: A New Perspective, Doubleday & Company, 1966, p.84.
〔23〕George C. Herring, America's Longest War,Newbeoy Award Rewards Inc., 1979, p.218.
〔24〕〔美〕阿瑟·林克,威廉·卡顿:《1900年以来的美国史》下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第202页。
〔25〕Thomas Powers, Vietnam: The War at Home, G. K. Mall, Boston, 1984, p.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