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已把中国逼上绝路:中国无路可退,只有中国人能救中国
前年国内一些自以为是的专家学者说世界经济一体化我们不用担心粮食问题。幸好国家前两年采取一系列富农政策刺激了粮食生产,才使中国今年免受世界粮荒之苦。但在二三十年快速发展中我们也付出来惨重的代价。特别是一些地方官员为了升迁为了政绩不惜出卖有限的不可再生资源。逐步使中国由资源大国一步一步变成资源贫国。空留一个空虚的若大国土。现在原油价格不断上涨,铁矿石的不断上涨多半是人家操纵来对付中国的。单看石油就可以看出来。人家美国控制了伊拉克自然是不愁弄不到油。
而中国前些年不注意石油的战略储备,现在刚意识到就遭到人家围追堵截。原油生产国没有减少生产,世界各国也没有突增的原油使用,价格却如坐了飞机一样飙升,其中没有鬼才怪。还好中国没有在粮食上中着,只是大豆出了点小问题,真不知当年说我们不用种大豆的专家现在在做什么。铁矿石又进一步向中国发难。中国未来的发展可以说是举步维坚。我们的地方官如果不加强看管好国家资源意示,只求个人发展升迁,必将把我们的发展一步一步逼向绝路。国家应建立不可再生资源战略研究室,严格控制不可再生资源的出口。今天是土明天可能是金,今天你富有明天你可能得去人家那去买。
如果石油危机爆发 谁将成为最大的受害者?
每桶140美元关口徘徊的油价已经使得许多石油消费国家的经济雪上加霜。
《投名状》被恶搞成《投资状》,在刘德华的提议下,村民买中石油遇上了暴跌......
第四次石油危机魅影若隐若现,全世界最有权势的人们开始聚集在沙特阿拉伯,除了相互攻击、推诿、埋怨、指责,这些国家的领导人们不得不绞尽脑汁对策。
危机闪现
把石油比作血液其实低估了石油的价值,因为血液可以再生。而石油的不可再生性,需求快速增长导致供需偏紧,一旦风吹草动,如地缘政治、美元贬值等,都会引爆油价加速上涨。
石油价格上涨,对世界经济非常不利,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国家。按世界经合组织测算,通常条件下国际油价每桶上涨5美元,将引起世界经济下降0.25%,其中发达国家经济下降0.2%,发展中国家经济下降0.7%;在全球最主要石油消费国之一的美国,若油价每上升25%,则会使通货膨胀上升1%。
国际金融纠纷调解中心、中国金融研究院等多家权威机构郑重提出:如果各国政府能源政策不当,油价继续上涨突破200美元的可能性很大,或酝酿成为"第四次石油危机"。
业内专家表示:要确定石油价格的上涨是否已经到了危机的程度,主要是看它对全球经济的影响程度,对整个社会、政治安全稳定的影响程度。
而现在,油价的上涨已成为世界性通胀的主要原因之一,在相当程度上影响到世界经济的发展和某些国家经济、金融的稳定。因此,石油危机的魅影已现。
很不幸,石油危机巨大的破坏力全球应经品尝了三次。三次与产油大国有关的战争使得石油的产量锐减,"工业的血液"的枯竭带来的后果是,战后资本主义世界最大的一次经济危机以及上世纪70年代末西方经济全面衰退。
现在越南已被高油价拖入危机泥潭。作为世界最大产油国,沙特阿拉伯已收到多个发展中国家提出的暂缓结清油款的申请,其中包括巴基斯坦。
油价和粮价双双刷新历史最高已经在部分国家显示威力。今年4月份,海地总理在食品价格上涨引发的暴乱中被迫下台。5月份,需进口大批粮食和石油的摩洛哥也顶不住了,只好向沙特和阿联酋借钱8亿美元,以缓解当前危机。
曾经是战争直接引爆了石油危机。这次呢?没有战争,但石油价格像三月的风筝一样扶摇直上。美国和欧洲国家说,市场上石油供不应求导致了油价的上涨,矛头直指欧佩克;而欧佩克说,世界原油市场没有出现供应失衡现象,甚至每天原油生产还过剩约50万桶。他们将油价飙升的罪魁指向了美元。
孰对孰错?孰是孰非?国际金融纠纷调解中心、中国金融研究院等多家权威机构认为:与前三次石油危机有别,这次酝酿中的危机则复杂的多。包括供需平衡相对脆弱、美国次贷危机及美元走软、投资基金炒作、地缘政治紧张及石油生产国和消费国认识差别等因素。
中国怎么办?
如果石油危机最终彻底爆发,国际舆论认为中国或许会成为最大的受害者。
中国苦苦压抑着国内石油价格的井喷。国际能源署(IEA)报告称,2008年中国为补贴油价内外倒挂,付出的成本或将高达450亿美元。这相当于中国政府财政收入的5.2%。无论国有资产减盈、财政补贴 还是返还增值税、石油特别收益金,最终买单的都是全体纳税人。
而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能源并不充裕的中国依然不得不依赖于石油的进口。
一项关于中国未来能源供需的报告曾预测,到2020年,中国石油供需缺口将达2.5亿吨,石油消费量将达4.5亿~6.1亿吨。但是,国内可以供应的量却只有1.8亿~2亿吨,缺口达2.5亿~4.3亿吨。
国际原油价格的步步高升使得中国政府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国际油价高企不下,国内石化石油等企业持续巨额亏损,国家要拿出巨资来补贴相关企业。可是,如果大幅提高油价又会让目前已经十分严峻的通胀形势更加恶化,有可能导致通胀失控,这将使我国经济受到重创。
世界已经行动。6月22日,石油生产国、消费国和石油公司的代表在沙特港口城市吉达举行会议,共同研究油价上涨的原因及对策。共有38个国家、4个国际组织和30个石油公司参加吉达国际石油会议。与会国家包括中国(国家副主席习近平)、英国(首相布朗)、美国(能源部长萨穆埃尔 博德曼)、委内瑞拉(能源部长拉斐尔 拉米雷斯)等。
中国也在着手行动。2008年11月1日至5日来自世界各国政府首脑、产油国石油部长、石油大亨、金融专家、石化企业掌门人等千余人士齐聚北京。届时,由中国金融网联合亚洲金融研究院、中国金融研究院主办的"世界石油金融大会"将如期召开。会议除了发出我们中国自己的声音,还将共同探讨"全球石油市场走向与金融合作"这个崭新的命题。
追溯全球粮食危机根源
4月24日,一名顾客在美国弗吉尼亚州阿林顿的好市多超市内选购大米。随着国际期货市场大米价格屡创新高,美国最大仓储式会员制销售商、好市多仓储公司旗下的一些超市已开始限制大米和面粉的购买量。 新华社/路透
4月29日,在瑞士首都伯尔尼,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出席新闻发布会。潘基文当日宣布,将成立一个特别工作组应对全球粮价上涨危机,并协调联合国各机构就此采取行动。 新华社/路透
2008年以来,粮食危机席卷全球,"世界粮仓"美国也未能幸免。上周,美国两大零售商---沃尔玛旗下的山姆会员店和全美最大仓储式零售店"好事多"---突然宣布采取特别措施,对顾客购买部分品种的大米数量加以限制。
食品限购在美国实属罕见。而在广大发展中国家,粮食危机造成的影响更为广泛而深刻。在埃及首都开罗,为拿到政府救济的廉价面包,民众排起了长蛇般的队伍。在海地,食品危机引发的社会动荡迫使总理下台。世界银行行长佐利克4月初警告说,食品和能源价格高涨将在33个国家引发社会动荡。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卡恩称,食品价格高涨将把世界上数以万计的人置于忍饥挨饿的境地。在非洲一些贫穷国家,民众几乎将微薄收入全都用在吃饭上,粮价上涨引发的社会问题尤为严重。
对全球粮食危机追根溯源,短期因素和长期因素交织,表层原因和深层原因混杂。
汽车"吃"粮扩大需求
2007年,尽管澳大利亚等产粮国因旱情出现减产,但整体来看,全球粮食产量呈增长态势。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提供的最新数据,2006年全球粮食产量为20.129亿吨,2007年估计为21.085亿吨,增幅为4.7%。
但是,产量的增长抵不过需求的增加。联合国粮农组织预计,本年度世界粮食期末库存将降至4.05亿吨,为25年以来的最低水平。
粮食需求增加一方面是由于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和食品结构升级,另一方面则是一些国家将大量粮食投入生物燃料生产。近两年来,国际原油价格大幅飙升。作为世界最大的能源消费国,美国2007年底通过的新能源法案鼓励大幅增加生物燃料的使用量,预定到2022年增至360亿加仑。美国农业部预计,今后几年美国玉米产量的1/3将用于乙醇生产。汽车与人争吃粮食的现象正愈演愈烈。联合国粮农组织专家齐格勒曾经警告说,一些国家将粮食转化为燃料的做法是一种"反人类罪"。他认为,农业作物应该首先用来应对饥饿现象,而不是生产生物燃料,美国等国把数千万吨玉米、大豆转化成乙醇燃料对贫困人口来说绝对是场灾难。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首席经济学家西蒙约翰逊呼吁,有关国家需要重新考虑生物燃料计划。
4月30日,孟加拉国农民在达卡一处农田旁边对稻谷进行脱粒。孟加拉国今年迎来水稻丰收,该国政府敦促全国的农民加紧收割水稻,以防止台风侵袭等因素影响收成。孟加拉国去年因洪水和台风导致粮食减产近300万吨,国内粮食价格大幅上涨。 新华社发(扎曼摄)
富国补贴祸害穷国
美国和欧盟等发达经济体对农业的大量补贴,一直是世界农业和粮食问题的主要症结之一。
目前美国政府和国会正在就新的农业法案进行讨价还价。从2002年美国通过的为期五年的农业法案来看,美国每年对农业的补贴高达数百亿美元。欧盟也不例外。在世界贸易组织多哈回合谈判中,美国和欧盟等发达经济体坚持高额农业补贴政策,与发展中国家唱起对台戏,导致多哈回合谈判陷入僵局。
富国的高额农业补贴对发展中国家的农业生产形成巨大冲击,恶化了他们的贸易条件,甚至使贫穷的农业国家越来越穷困。以亚洲为例,亚洲国家曾盛产大豆、花生、葵花籽等油料作物。1995年以来,美国农场主靠政府巨额补贴廉价出口大豆。国际市场大豆价格持续走低,令亚洲豆农苦不堪言。这种不公平竞争的结果是,亚洲大豆生产逐步萎缩,一些大豆出口国变成了进口国。全球大豆的生产中心也由亚洲地区转移到了以美国、巴西和阿根廷为主的美洲地区。
非洲联盟委员会主席科纳雷曾指出,"富国对农业的补贴是发展的障碍,它削弱我们的经济,让我们的农民变得越来越穷"。他说,农业是带领非洲走出贫困的惟一途径,现在却遭受富国产品入侵的毁灭。世贸组织总干事拉米在谈及目前的粮食危机时也承认,富国的农业补贴扭曲了农产品贸易,伤害了发展中国家的粮食生产。
农产品价格高涨使农业出口大国美国受益匪浅。美国农业部长谢弗预计,美国2008财政年度的农业出口额预计将达到创纪录的1010亿美元,比2007年增加190亿美元。
市场投机扭曲价格
当前,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结构正发生深刻变化。英国《金融时报》专栏作家马丁沃尔夫指出:"如今,全球化击败了地方主义,投机商战胜了企业管理者,金融家征服了生产者。我们正目睹20世纪中期的管理资本主义向全球金融资本主义转变。"
日本京都大学教授佐伯启思也认为,当前世界经济正在从"实物经济"向运用投机资本致富的"金融经济"转型。他指出,"在发达国家,‘实物经济'层面的经济活动趋于饱和,同时在急速的全球化进程中,又跟拥有廉价劳动力的发展中国家进行成本竞争,‘实物经济'已经缺乏获得充分利润的机会,它们只能依靠投机性金融泡沫维持景气。"他批判道:"在房地产泡沫之后,过剩的全球化资本把目标转向资源和粮食为主的商品投机,这对经济活动而言是本末倒置的行为。"
美联储为应对次贷危机连续降息,释放出大量"热钱",由于美国股市低迷和美元疲软,投机资金对大宗商品的炒作吸引更多逐利资金流入。根据花旗银行4月初的一份研究报告,今年一季度有700亿美元新增资金流入包括石油、金属和农产品在内的大宗商品市场。农产品期货价格出现飙涨和剧烈波动。今年以来,涵盖26种农矿产品的大宗商品指数上涨了20%,而包括了500家成分股的标准普尔指数下跌了7%,可以看出大宗商品市场具有明显的"高收益率"。
投机资金通常借助于一些题材疯狂炒作,不达极致不罢休。在美国农业部连续数月预测美国小麦库存将降至60年来新低时,小麦价格飙升,2月份明尼阿波利斯谷物交易所的春小麦期货合约曾经出现连续11个交易日涨停的"壮观"行情;在市场传言中国春节前后雪灾造成植物油短缺的背景下,芝加哥大豆期货屡创新高;当前国际大米供应吃紧,世界最大稻米进口国菲律宾被迫赴美国市场大宗采购大米,芝加哥糙米期货价格在4月份不断刷新纪录。
根据美国农业部公布的数据,2007年美国玉米、大豆和小麦三种农作物的产值达到926亿美元。美国也是上述三种粮食作物最大的出口国,而其产值的一半被农产品期货买家持有。据从事咨询服务的芝加哥农业资源公司统计,去年11月份以来,对农产品期货市场的投资已从250亿美元猛增至650亿美元。可以说,华尔街的投机家正是世界上最大的粮食囤积居奇者。在投机资金将大豆等农产品价格连续炒作至历史高位之后,发展中国家的进口成本成倍增加,消费者最终埋单,收入微薄的穷人则可能陷入忍饥挨饿的境地。
此次全球粮食危机给广大发展中国家上了一课,也为中国的粮食安全敲响警钟。
粮食危机更是一场"粮食战争"
粮食危机正如瘟疫般四处蔓延。继去年小麦、玉米、大豆的全球涨价狂潮后,今年以来,东南亚稻米价格也上演"翻跟头"架势,3月~4月,一个月竟然上涨三倍。无粮不稳。有几十个国家出现了社会动荡,老百姓上街了,政府信誉正经受考验。
气候问题、干旱、某些国家粮食储备下降,和所谓新兴工业国对耕地的侵占,这种不分主次、不辨真伪的笼统分析是无力的,并没有抓到21世纪这首场粮食危机的要害之处。至今为止,没有明确证据说明澳大利亚等产粮国的灾情,已处于历史上最严重状态。而粮食储备下降、工业用地增加都是渐变过程,怎么可能导致一年内粮价如此疯狂?
这的确是一场"价格危机"。短期内价格剧烈波动,与真正的供求关系无关。经历过股市暴涨暴跌的人们,大概会懂得"价格信号"的虚妄--那不过是炒作,与真实的经济基本面关系不大,至少是不明显。那么,谁在搅动全球粮食这个"大盘"?炒作的"由头"是什么?他们疯狂炒作的战略目的又是什么?
既然是价格危机,就要追寻粮食定价权的源头。美国芝加哥商品交易所主导的全球大宗商品期货市场,就是全球粮价的晴雨表。而在这一轮资源性产品的大牛市中,农产品不过是继石油之后,被大型投机资本操纵的另一个"玩偶"。那些真正的市场"先知"们,巴菲特、罗杰斯等,及其背后数量庞大的"热钱",在两年前甚至更早就在这里布局。到去年,美国"次贷"风波爆发后,从房贷市场逃逸出来的资金也纷纷涌入,从而制造了这波历史上少见的粮价暴涨。
美国政府的"生物能源计划"提供了"炒作"由头。玉米换石油,绝妙的乙醇汽油替代方案,它的低效能比和环保问题已经被人质疑。而这方案本身,就是在制造世界范围内的粮食短缺。有分析称,2006年,美国投入4200万吨玉米生产乙醇,按照全球平均食品消费水平计算,足可以满足1.35亿人口整整一年的食品消耗。按照美国去年通过的新能源法,2022年美国生产150亿加仑乙醇需1.8亿吨玉米,足够5.8亿人口吃一年。
一切都配合默契。玉米拿去炼油了,预期供应不足,价格暴涨。随后带动小麦、大豆等农产品价格狂涨。投机资本兴风作浪,简称"ABCD"的四大跨国粮商,就是垄断了世界粮食交易量80%的"中间商"们,则赚得盆满钵满。与此同时,一般国家老百姓为食品价格上涨所困,完全依靠国际市场吃饭的穷国则爆发饥荒。从根本上,"市场上并不是没有粮食,而是人们买不起粮食",这就是肮脏的"富国的汽车与穷国老百姓争夺口粮"计划。
米价不过是反应慢了半拍。东南亚是世界稻米主产区和主要出口国,泰国每年出口约1000万吨,印度和越南每年出口约500万吨。印度小麦不能实现自给,它进口小麦出口大米。去年小麦价格暴涨,与米价出现倒挂,印度随后暂停了大米出口。而越南出口数量一定,这个沉重的负担转嫁给泰国,泰国米价快速上涨,国际米价随之狂涨。
美国是世界第一大农业国,它有大量休耕的土地。当其他后发国家拼命挤占自己耕地用来发展工业,从而制造出廉价消费品输往美国时,美国却减少了粮食出口,抬高了粮价。人们可以批评那些闹饥荒的亚、非、拉国家政府失职、笨拙和愚蠢,可是否有人指出,在这个扭曲的国际粮食生产和定价体系中,那些高高在上的得利者们可曾尽到一点点责任和义务?
好的市场经济不应该是这样。现在的粮食危机,更是一场富国通过不合理的"国际规则",向穷国转嫁经济危机的财富掠夺。它不是流血的战争,但结果可能比流血更残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