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圣节又叫鬼节。北美的鬼节不同于中国的清明节,不是“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而是充满喜剧色彩。曲解万圣节的故事,身边的有两例。
一例是我刚到蒙特利尔打工时的老板,越南华侨,他能说英,法,越,柬,广东话,普通话六种语言,休息的时候,他喜欢同我们这些大陆来的新移民聊天。虽然发音有些古怪,但沟通还没有问题。有一天他讲起他初抵加拿大,正是十月最后一天,一下飞机,吓了一跳,这里的人怎么这样,人人画着脸谱,穿着戏装,房子都像鬼屋子,一时不知所措。心想入乡随俗吧,第二天也打扮得古里古怪的出门,在门口遇见房东,把房东吓了一跳,慢慢的解释,才知道前一天是万圣节。
还有一例是讲八十年代初的一个留学生,也是万圣节下的飞机。在机场等了半天,朋友没来,他只好跑去问一个老太,朋友的地址怎样去。老太很热情,说跟我走吧,到我家住一夜,明天一早我就给你的朋友打电话,让他来接你,留学生没有其它选择,就跟老太到了她家。吃过饭正在客厅里休息忽听门外熙熙攘攘很是热闹。于是跑到门口一看,小丑,仙女,鬼怪,无奇不有。口里还喊着:“trick or treat”,留学生倒不怕,反而兴趣盎然,对老太说,哇,原来你们的夜晚是这样的,倒是老太吓了一跳,一叠声的解释,不是不是,我们一年也只有一次,今天是万圣节。
可见万圣节是一个热闹的节日。
关于万圣节的来源有许多故事。流行较广的是讲古代有一个女巫,人们说她是一个妖女,可是她不承认。人们就说,那就把她扔到山涧里吧,如果她死了,她就是女人,如果她死了,她就是女妖。扔下去后,她居然跳了上来——她果然就是女妖。女妖因此与人结仇,并扬言要报复人类。人们很害怕,就在房里摆上糖果,等着女妖来时招待她。女妖于是说,谁给我糖果,我就放过谁,谁不给我糖果,我就惩罚谁。这就是“trick or treat”(招待还是惩罚)的来源。到今天,演化成孩子们扮成女妖人等,沿街要糖的风俗。
每到十月的最后一天,夜幕降临,孩子们就三三两两的出发了。他们头戴面具,身着戏装,有扮吸血鬼的,有扮骷髅的,有扮仙女的,有扮巫婆的,有血流满面的,有假牙狰狞的,无奇不有。他们手拎大布口袋或南瓜桶,开始挨门挨户去要糖。每一家也扮的鬼气森森,用蜘蛛网,南瓜灯装饰了,门前坐着化了装的鬼神和巫婆,给孩子们发糖。
刚来那年,我儿子盼万圣节盼了两个月,终于来到那天,我们早早就出发了,装扮过的房子一改白天的样子,都变得鬼气阴森。有的在挂满蜘蛛网骷髅头之外,还在院子里埋了棺材,立了墓碑,还有点上烟火的,当然还要配上恐怖音乐,屋内的灯光忽明忽暗,极尽戏剧之能事。有一家远远望去十分恐怖,我们不知内有什么机关,正提心吊胆,没想到开门的是儿子的老师,师生相见,笑成一团。
我因此想到中外对鬼神看法相去甚远。中国人怕鬼,于是钟馗打鬼就成为勇气的象征,三十夜也是赶快送灶王爷上天。外国人调侃鬼,越恐怖越好玩,让孩子们从小就同鬼神打交道,中国人审美,绝不把骷髅摆在家里,嫌瘆的慌,更不会让孩子们画鬼脸,扮吸血鬼,外国人审丑,追求怪诞,讲酷,尤此可见中西性格差异,不是甚少,而是太多,所以若讲文化相融,也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