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海●欧洲

世界风情见闻,欧洲生活故事, 随笔,小说,交流
个人资料
简妮真人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归档
正文

南昌小记

(2023-07-30 13:50:47) 下一个

这是南昌的盛夏里难得的一个微阴的日子。我拎着一个旧真皮双肩包站在路边的一个补鞋摊边等着师傅来给包上脱线的位子轧一排线。淡淡的阳光透过头顶的树荫和墙体的拐角投下阴影。我和身边的妹妹同时躲入了那阴影里。其实空气都是热的,整个世界像一个巨大烤箱,阴影也只能带给我们一点象征性的慰籍。这可是南昌呀,我记忆中无比炎热的南昌的夏天。修鞋匠娴熟地给一只皮鞋刷胶水、把裂开的鞋尖补好,然后头也不抬地对面前的女顾客说,三块。工具箱的侧面贴着他的微信付款二维码。然后就轮到我了。他接过而我的包,怼到一个手动的皮具缝纫机里开始轧线。整个缝补只用了两分钟。我问他会脱线吗?他说,不会,两块。我用微信付了账,拎着包和妹妹沿着南池街朝着墩子堂的深处走去。


南池街这两边都是小店铺,还有成行成市的蛋铺子,家家都卖蛋,各种各样的蛋。我妹妹指给我看野鸡蛋,比鸡蛋小比鹌鹑蛋大,颜色灰暗点。挤在它们中间的还有家裁缝店。有一年去那里做过条简约的裙子,做工不错,但是也还是要一千多块的。后来就一直是淘宝了。
 


这一带是南昌最市井的一部分。小的时候,也是我常常溜达着捡垃圾换零用钱的地片,离环湖路的家里和上的北湖小学都近。走在里面,不仅仅感到亲切,亦勾起很多回忆碎片。还有那破旧的建德观、民德路和花园角,垂向湖面的绿柳,头顶结满一串串苍蝇果的枫杨树。这些现在成了南昌市里难得的还能够保持原有面貌的地界。每次回到南昌,会忍不住去那里转一圈, 看看那里的修鞋摊、菜场、小吃店、妈妈爱去的实惠衣铺、鞋店和理发店等等,就好像家里的那些旧家具,摸在手上,才能够感到它们的温度。


我从前常去的那家浙江人开的便民裁缝店早已经关门了,每次路过,总会生出淡淡的怅然。离开中国那么多年,人都说要与时俱进,可是我的乡愁,就都停留在这些特别市井特别陈旧特别实惠的老街区里,而不是那些高楼大厦里。也不是不感叹人民生活水平的巨大改善,就是感叹那些曾经给过我亲切感觉的东西和味道,正一点点被时代的潮流洗刷褪尽。那渐去渐远的熟悉的民俗、人情和景物,灰尘扑扑的老城,如今成了定居欧洲的我的远方,飘渺又温暖,蒙着浅浅的伤感。每次回来南昌,都会抱着溜达一次少一次的心理。


十几年前,没有智能手机的我们,做梦也不会想象得到现在的生活场景。这个世界就这样朝着不可知的方向挺进,个人在里面微若尘埃,只可随波逐流。


我熟悉的墩子塘不知道过些年还会在吗?已经没有卖豆腐脑的人担着担子穿街走巷吆喝了。修鞋的摊也只剩了一个。南昌从前最热闹最以便宜集市出名的万寿宫,前几年被拆了,建成了很光鲜的网红打卡仿古街、高大上的消费场所,而南昌也终于有了一个自娱自乐的仿古旅游景点。我这次回来倒是也去逛了一下,见到的是庙会一样的繁华盛世,心里却是空荡荡的。夜色降临华灯初上的时候,站在角落里旁观拥挤的人群聚集在一处牌坊下,举着手机争相拍摄斜对面楼台里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美少女。这一派狂欢的景象,是精心设计的戏剧。

还好珠宝街没有消失。但是珠宝街的小吃铺子都清一色地换了招牌"网红某小吃某记",也稍微装修了。如今的臭豆腐摊和绿豆饼摊前排着小队。还突然多出好几家臭豆腐摊和绿豆饼摊,一时真假难辨。我最喜欢的酱香饼的摊子还在,生意并不比以前好,可能游客们还没有发现他家的饼香。


沿着北湖走去民德路,会路过我曾经住过的设计院大院。最早的时候,我们家住的那片围着的都是矮楼。夏天的晚上,家家户户会把竹床拖到平地,周围浇水降温,夜里就一家人睡在露天。那时候的我们坐在小板凳上围着大人听故事、仰面躺着看满天繁星,想着将来的自己会成为一个知识渊博的人。环湖路一到了雷雨季,湖里的水涨到街面上,不小心的话,也有人走进湖里去。后来房子拆了又盖,我父母一直在北湖边上住到2009年,见证了佑民寺的重建和广场拓宽。


太多的记忆的碎片,其中也夹杂着我那在2008年6月因黑色素癌逝去的姐姐。我妈昨天聊天的时候说,如果我姐还活着,可以早点退休了陪着她做这做那。而我,那一刻的思绪却穿越到小时候,看着半大的姐姐一手拎着菜篮子手、一手拿着大大的搪瓷杯子带我去打豆腐脑和买菜的情景……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们终于可以带着平复的心谈起死去的亲人, 而不再伤痛。


每年回到南昌,都会和几个高中的同学聚会。曲终人未散的感觉是欣慰的。看着他们现在的面容、听着他们带乡音的谈吐,淡淡地想着我们一年年同步老去这个事实。


远走他乡的一个好处,就是在每次回来探亲的时候,会有时间有兴趣去发掘一些小时候不曾去过或不熟悉的地方,从而对南昌的文化和历史有更整体的了解。比如说唐代始建的滕王阁和绳金塔一带、青云谱八大山人旧址、南昌画院、旧货市场。从前一直觉得南昌作为一个城市很一般,灰突突的,所以考大学那年义无反顾地离开了。之后很多年,才理解故乡这两个字的含义,才去了解它除了居住外的特质。现在如果有人问我是哪里人, 祖籍福建古田的我总是带着归属感地说南昌人。这个地方是我的来处,有过我人生最初的18年成长轨迹和梦想,有过我的欢笑和悲伤,有过那些已经很久远的人和事。我不知道将来父母有一天离开了,我是不是还会每年回到南昌小住。可是我知道,南昌就像我脑子里的一处胎记,是抹不去的。


再说一说这次回国探亲的总体感受,就是觉得很多事都变了。也许是因为我已经三年半没回国了,堆积起来的变化让我在刚飞回国的那几天几乎无法适应。如果没有手机没有一个中国的手机卡,去哪都很麻烦。如果没有微信和支付宝的支付功能,消费也很是问题。没有实名认证,很多事都办不了。科技进步了,中国人也全体数字化了。对于国内的人,很多事变得很方便、节奏也更快了。可是我总觉得有些莫名的空荡和失落。


还好我父母住的小区的门口那家早餐店仍然在,比从前扩大了,换了店面。早上的时候我有时会踢踏着拖鞋、自带饭盒去打一碗三块五的美味拌粉、卖一根油条。在走回单元门口的路上,想着这种中国式方便的市井生活也还好。什么生活,只要是习惯了,就会有了家的感觉。


- 文字完 -
Home blog: http://blog.wenxuecity.com/myoverview/13/
关注公众号和微信视频号 [ 人海欧洲 ], 阅读一个中国南方女子二十年欧洲旅居生涯沉淀出的经历、视角、洞悉、生活方式和品味、感触。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