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上海人与外地人-------中国版的“傲慢与偏见”

(2006-10-01 20:27:31) 下一个

上海人与外地人-------中国版的“傲慢与偏见”

乙迷

 

某次开会时,一名广州的代表对我说过这样一段话:“北京人管外地人叫外地人,我们广州人管外地人叫内地人,你们上海人最绝(她以为我是上海人),管外地人叫乡下人。”我听了觉得很有趣,算起来我在上海做乡下人也做了十几年,对这种称谓的激愤早已平淡。还记得大学的心理学老师上课时曾打趣地说,他每次放假回杭州,门房大爷都会冲着他喊回乡下去哪,他说是的;等他开学返校,门房大爷看见又会老远地嚷道从乡下回来哪,他说嗯,从乡下回来了。上海话里的外地人和乡下人确实经常表达同一个意思。

很庆幸我出生在南京,那是一座没有地域歧视的城市,从小学到中学我从来没感觉到自己和班上农村来的同学有什么不同,城里同学对他们都很热情,生活上也经常帮助他们,因此我一直以为同学之间只有成绩的好坏,没有地域的差别。不过这一切在到上海读大学之后就完全颠覆了,因为我怎么都没想到自己居然沦为被歧视对象,原因仅仅在于我是个外地人。

很长时间我都无法理解上海人为什么要歧视外地人,因为这在南京是不存在的,以至于最初几年我对上海人的印象极为恶劣。事实上中国大部分地区对上海人的印象都不好,上海人也知道这一点,但上海人大多很奇怪地将原因归结于外地人对上海人的嫉妒,实在是自我感觉良好得冒泡。我父母从小对我的教育就是上海人小气,吃饭用小碗,客人都吃不饱;亲情冷漠,夹生,对亲戚甚至是对出生在外地的知青子女也漠不关心,还有点虐待的倾向(让寄居的人睡地板),这些不良印象都能找出一系列的实例,似乎证据确凿。总之不管怎样,与嫉妒无关。其实没在上海生活过的人并不知道上海的好,自然谈不上嫉妒,而且上海在小平南巡前也是赃乱差的典型,除了考大学容易外,没什么值得让人嫉妒的。

很有意思的是,在美国我又碰到一次相似的情形。某次闲聊中,我对我的一位美国同事说,世界上很多地方的人对美国都很憎恨,你知道为什么吗?她想了一会说因为他们嫉妒我们。我哈哈大笑,告诉她因为美国在国际上干了不少坏事(当然,对美国应该算好事),所以别人反对你们。看来发达地区的人自我感觉都很好。不过和中国不同的是,美国没有地域歧视。美国没有户口,人口自由流动,大多数美国人都生活过好几个地方,很难说清楚自己属哪里人,自然也没有地域歧视。美国的问题是种族歧视,白人歧视黑人(有时包括黄种人),白人无论收入还是受教育程度都比黑人高得多,白人也许有一百的理由歧视黑人,但美国人知道歧视是不对的,因此白人从来不敢在黑人面前将内心的歧视流露出来。但上海人恰恰相反,上海人面对外地人时,从不掩饰那份歧视,似乎只有将那种鄙夷的神情和轻蔑的语调一丝不漏地流露出来,才能显现出自己出生的高贵。问题在于上海根本就是一座移民城市,上海人歧视外地人某种意义上就是歧视自己的父母或者祖父母,而且上海的成功人士一直都以外地人为主,各单位的头头脑脑,各行业的拔尖人物相当一 部分甚至大多数是外地人,因此上海人对外地人的歧视总有那么点不合情理。

有趣的是,上海歧视外地人最厉害的不是平头百姓,而恰恰是受过良好教育的高级知识分子,当然他们不光歧视外地人,也歧视上海的市井百姓。歧视似乎是海派文化最中坚的一个部分,浸淫得越深,影响越大。外地男孩与上海姑娘相爱,若女方出生平民,事情还好商量,若女方有一定的家庭背景,这份感情将接受极端严峻的考验,很可能半途夭折。

不过话说回来,外地人对上海的看法也不符实际,大多数为偏见。比如很多外地人尤其是北京人认为上海这两年的崛起靠的是优惠政策。实际上上海并没有什么优惠政策,恰恰相反,上海一直是国家政策贯彻度最高的省市,上海历年来向国家上交的利税可以建设8个新加坡。上海近几年的发展仅仅是国家放松了对这个资本主义大本营的钳制,让她发展而已。上海成功的原因在于上海人的素质,素质中最关键的一点是“规矩”,用德国人的话叫“秩序”。

中国是一个缺乏规矩的国家,在中国人的观念里只要你有关系,有钱,没什么事是不可能的。因此大家整天想着请客送礼,拉帮结派,不练真功夫,天天琢磨走捷径,最后什么事都做不好。上海则是一个例外,受吴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影响,上海的裙带关系相对较少,做事更多的是凭实力而不是背景。外地人眼中的“人情冷漠”恰恰是上海成功的第一要素,上海人不爱串门,也不喜欢结党营私,份内的事情很认真,做事比较讲规矩,管理机构的工作效率较高,该怎么样就怎么样,不象外地许多地方,衙门气很重,明明可以公事公办的,也要托关系走后门,搞得乌烟瘴气。

至于上海人的小气,可能也是一种误解。我在上海十多年,到别人家吃饭的经历屈指可数,不过有限的几次也是饭饱菜足,上海人到饭店里吃饭,和全国其它地方一样吃一半扔一半,浪费得很。上海人的小气仅仅是自顾自,不习惯请客而已。上海人的小气还可能是“认真”的另一种解读。一个朋友曾对我说,跟上海人做生意,签合同很难,上海人会对合同字斟句酌,不过一旦签下,上海人一般都会按合同不折不扣地执行;跟北方人做生意,签合同很容易,但要他执行合同却很难,每次都跟讨债似的。举个例子,伊泰集团是中国第一家上市的煤炭股,我去内蒙“三下乡”时碰到他们集团的老总,他对我说,是上海人救了他们伊泰。原来,九十年代中期,煤炭业很不景气,那时候很多客户乘机压价,甚至不付货款,唯有宝钢按时转帐,一分钱不少,因此是宝钢救了他们的命。后来煤炭又火了,他们为了表示谢意,愿意低价向宝钢供媒,但宝钢依然以原价付款,因此,他们总是将最好的煤优先供应给宝钢。

不过,上海人虽然有不少优点,但这决不是歧视外地人的理由。歧视说白了,就是狗眼看人低,势利。外地人到上海几年之后,往往比上海人更守规矩,做事更加勤奋认真,再加上上海人所缺乏的大气,这就是为什么外地人在上海能成功的原因。如果上海人因为外地人穷,粗俗就鄙视外地人,那上海的洋人们还有获得成功的外地人士是不是也因为上海本地人的穷酸,小市民气而鄙视上海人?那歧视还有个头吗?

上海人与外地人,活脱脱一部中国版的“傲慢与偏见”,同在一个国门内,却仿佛相隔万水千山。归根到底,都是户口惹的祸,明明全是中国人,却硬要分为三六九等。马丁路德金说,我有一个梦,梦想有一天前奴隶的儿子和前奴隶主的儿子能象兄弟一样坐在一起。我要说,我有一个梦,梦想有一天中国不再分上海人,北京人,外地人或乡下人,中国的土地上只有一种人,那就是中国人。

[ 打印 ]
阅读 ()评论 (4)
评论
棕榈白沙 回复 悄悄话 其实,歧视哪里都有。一旦当地的平均水平略高且缺乏向外的流动,就会有对外的歧视。东柏林的还对外来的有看法(即使20年后,仍与西面不一样)。上海这方面近年来应该改善很多。要让我选回国住哪儿,还只有上海。

另,回“左牵黄右擎苍”,俺96年就“shopping时背着laptop”,怎么没被人问过?上海人反应敏锐的恐怕不仅仅是新鲜事物吧。
左牵黄右擎苍 回复 悄悄话 读到结尾唤起一件往事。98年春天我到上海出差,因为时间紧的缘故,在淮海路上shopping时背着laptop.那时候似乎还不大见,售货员马上问我,你是哪里人。我答,我是中国人。:)

上海人对新鲜事物确实反应敏锐。
左牵黄右擎苍 回复 悄悄话 我住在欧洲。这里有座比上海还要自大的城市,从其郊区开始到世界的边缘,全都是乡下。该城名为巴黎。
云耳 回复 悄悄话 好文章!而且是同乡写的!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