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敦金融城,俗称伦敦城即“The City of London”。这是伦敦在建城初期的称谓,因此要说起伦敦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公元四十三年,那正是罗马人开始统治英国的时代。可见伦敦的年轮虽然比不上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一些城市,但是在整个西方世界,伦敦也是一个饱经风霜的老人。据说,这座城市与法国的巴黎年龄差不多。
如今,伦敦的规模已经列入了世界著名大都市的行列。与罗马人的伦敦相比,不仅人口扩大了一百万倍,而且面积也增长了六百倍。但是伦敦城并没有因此而消失,而是基本上保留了罗马人遗留下来的城廓,成为伦敦市里的一个城中之城。近几百年来,这个城中之城,更是脱颖而出,成了一个能影响世界经济格局的金融特区。好在中文的译者深知伦敦城的现代含义,为了避免混淆,就干脆将“伦敦城”译成了“金融城”或“伦敦金融城”了。
从地图上来看,伦敦金融城的样子好似一个半圆形,它以直径为底座,坐落在泰晤士河的北岸。半圆形的西边起始于旗舰街,向东直达塔山,而圆弧的最高端就是利物浦大街和巴比肯。金融城的面积只有一平方英里。不知为什么,一提起这一平方英里的地盘,我就想起了爱丁堡的皇家一英里,尽管它们之间是牛头不对马嘴。
据说,在这一平方英里的土地上,世界上几乎每一个国家的金融机构,主要是银行业,在金融城都设有分行或办事处。近几年来,虽然伦敦的船坞新区发展很快,但是世界金融业的霸主地位还是牢牢地抓在金融城的手里。
金融城里最明显的标志就是英格兰银行,这是英国的中央银行。该银行的功能不用我说,大家也知道,就是采取必要的经济措施,尽力保障英国的经济处在最稳定的状态。因此同英格兰银行有直接关系的主要机构就是政府、英国的商业银行以及其它国家的中央银行,而不是企业和个人。
英格兰银行的大楼是一幢有着三百多年历史的古老建筑,即使在地理位置上,它也占据着金融城的中心地位。英格兰银行成立于1694年,要比荷兰及瑞士的银行整整晚上一百年左右。所以若论起金融业务来,英国的起步不能算最早。银行早期的交易大厅,现在改造成了英格兰银行博物馆,读者若有兴趣,尽可以免费在博物馆内走马观花地溜达一圈,那里丰富的音像资料,图片、实物、真人一般大小的蜡像以及英国各个时期发行的钱币实物,足以能让你对英格兰银行的发展史有一个大概的了解。
英格兰银行悠久的历史不仅表现在银行大楼的式样上,就连大楼里的摆设和工作人员的穿着都无不沿用了银行古老的惯例。我曾推开过银行沉重的玻璃大门,两位穿着粉红色燕尾服的门卫,礼貌地问我,有什么事情需要效劳。当他们明白我只是因为好奇而想进银行大厅里看一看的时候。其中的一个老年门卫非常幽默地领着我在大厅里绕了一圈,然后把我带到出口处,对我说:“You are welcome,Sir”。
英格兰银行大楼的对面是一幢罗马式的石头建筑。那是金融城的另外一大重要的建筑:皇家交易所,这幢建筑的气势与相邻的英格兰银行相比,要雄伟的多了,这都要归功于大厦门前的十根粗大的罗马石柱以及门前广场上骑马的威灵顿将军大铜像。皇家交易所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565年,建成后曾两次被毁,现今的大厦是2001年重新修整后的面貌。皇家交易所顾名思义,就是用作交易的场所。自从伦敦建城以后,就一直是商人们进行贸易活动的中心。如今这里是名牌商店和高级饭店的栖息所。
在皇家交易大厦的背后,我还有一个新的发现,那就是路透先生的石像雕塑。路透先生(1816-1899)出生在德国的一个叫凯塞小城的犹太家庭里,他生前曾经是英国的新闻记者,年轻时就归化了英国。这座纪念碑是纪念他1851年在伦敦股票交易所里创建的国际金融新闻机构 - 路透新闻通讯社而立的。
伦敦的股票交易所几乎同英格兰银行同步产生,伦敦的第一家交易所是设在英格兰银行附近的零钱胡同里(Change Alley),那里的“久纳坦斯咖啡馆”曾经是英国最早的股票交易所。
英国真正现代意义上的股票交易所,是到了十九世纪初才出现的。交易所的场所也先后换了四处,前三处都集中在英格兰银行的周围,可惜如今这些建筑都已经荡然无存。最新的一处是在2004年由英格兰银行附近的旧址搬到了圣保罗大教堂附近的朴特诺斯特广场(Paternoster Square)。
站在皇家交易大厦门前的广场上,一些现代化的大楼尽收眼底,其中最有特色的是劳埃斯银行总部,这幢大楼看上去就像用积木搭出来似的,各种颜色和尺寸的通风管道,上下水道以及电梯设施全部都暴露在外墙,十分抢眼。子弹头型的全玻璃大厦是伦敦最环保的建筑之一,因为这幢高楼最大限度地运用了自然光线。塔楼42 在1980年刚建成时,是英国的最高建筑,即使在今天,在伦敦城里也能堪称第一大楼。而且你还可以坐在塔楼的第42层的豪华酒吧里欣赏伦敦城的旖旎风光。
伦敦城在罗马人建城的初期,曾有城墙保护,如今,我们仍然可以在塔山,伦敦墙和巴比肯一带看到一些老城墙的断垣残壁。金融城的一些地名也可以让我们温习伦敦城的历史。比如鲁德门(Ludgate)、埃尔门(Aldgate)、贸门(Moorgate)等这些地名其实都是伦敦城墙存在时城门的名称,就像北京西直门或前门一样。时代虽然不同了,但是地名却作为传统而被保留下来了。
我在伦敦城周游的时候,还欣喜地发现城里有一条空中走道。为了对伦敦城有一个更加深入地了解,我来到了伦敦博物馆,该博物馆的大门建在一座天桥上面,当我离开博物馆的时候,我没有直接下天桥,而是沿着天桥转悠起来,想不到,我这时正走在金融城的空中走道上(High Walk),这条空中走道,四通八达,有路名,还有路标,从而将好大一块区域的大楼连成了一片。当我在空中走道上行走时,来往的人流还真不少。根据路标的指示,我一路走,一路居高临下地欣赏着周围的景色。远处新建的现代大楼犹如画中的背景,近处学校、教堂,还有残留的伦敦墙依傍着浅浅的湖水,高高的喷泉。顺着迂回的空中走道,我在巴比肯艺术中心大楼里转悠了一会儿,最后来到了贸门地铁站。
然而,伦敦城在历史上却是一个多灾多难的城市。1665年,城里近三分之一的人口曾死于瘟疫。历史上曾有高人预言,伦敦终将毁于大火。不幸的是预言竟然灵验了,伦敦城在十六、十七世纪的短短的一百年间连续遭遇了六场大火。尤其是1666年的一场大火,让伦敦城几乎惨遭灭顶之灾。这场大火整整烧了五天,烧毁了伦敦城里五分之四的房屋。为此,后人在伦敦桥附近树立了世界上最高的伦敦纪念碑,碑体直刺青天,它不仅记录了伦敦城的苦难,也同时承担着护佑神的角色。
金融城地形图英格兰银行仍然保持着三百多年前的风貌TOWER 42 刚完成时(1980)还是英国第一高楼,现在依然是金融城第一路透先生纪念碑伦敦博物馆金融城的老城墙遗迹
谢谢你的支持和鼓励,我目前努力在写英国,主要是伦敦的草木春秋。因为住的时间长了,就有感情,就有了想进一步了解她的愿望。就像你对上海的牵挂一样。
(发现你滴博客有很多好东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