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过高山,越过海洋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因身在此山中。
个人资料
正文

名人墓园里的上海名人 - 旧貌新颜上海情(二)

(2010-12-05 14:36:17) 下一个
序言:上海是我成长和成熟的地方。近年来,上海在我的眼里慢慢地变得陌生了,可是却不会改变我对她的感情。因为这座城市承载了我太多的得和失,太多的爱和痛。

我是因为陈逸飞(1946-2005)的缘故而去上海名人墓园的。陈逸飞先生是著名的旅美华裔画家。除了他的那些充满中国元素的油画作品以外,我对他在美国的传奇经历以及追求艺术的一生充满了敬意。甚至我们还曾有过粗浅的交往。因此当我在五年前骤然听到陈逸飞与世长辞的消息时,惊叹万分。我一直希望有一天能亲自去陈逸飞安息的上海虹桥名人墓园祭拜这位和我有过一面之交的偶像。

名人墓园坐落在上海宋庆龄(1893-1981)陵园里面,离虹桥开发区不远,是一个闹中取静的好地方。既然来到了宋庆龄陵园,当然一定会首先去她的墓地表示敬意。墓地很简朴,能够看到的只有毫无装饰的花岗岩墓碑和一尊汉白玉宋庆龄全身像,宋庆龄和她的父母一起长眠在这里。我发现在宋庆龄墓碑的旁边还躺着一块同样大小、同样质地的石碑,上面写着“李燕娥女士”的字样,落款是宋庆龄。李燕娥女士(1912-1981)十六岁就当上了宋庆龄的贴身保姆,一生陪伴着宋庆龄,不弃不离。也许她知道宋庆龄不久于人世,竟然先于宋几个月离开了这个世界,真是令人唏嘘。

走进名人墓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陈中伟医生(1929-2004)的古铜色雕塑,那一脸的书生相将我的记忆拉回到我的少年时代。陈中伟医师是那时的风流人物,一九六三年陈医师创造了世界上第一例断肢再植奇迹,被誉为断肢再植之父。

名人墓园里的名人都是用雕塑来展示的,完全没有墓地的苍凉之感,这些雕塑与苍翠的松柏和亮艳的鲜花一起散落在青翠的草坪上,显得千姿百态。

我踩着草坪边的石子路一边漫行,一边在每一尊雕塑面前停下脚步,就像在翻阅一部上海人物志,我仿佛面对面地同他们对话,同时聆听着他们的教诲,有的幽默,有的深奥,有的机智,也有的沉重。

我站在杜宣(1914-2004)的雕塑前,想起了我最初的阅读,我曾被他的散文感动过,还曾将他的小册子用牛皮纸小心地包起来,他是我最初的文学启蒙,虽然那时我还很幼稚。

张乐平真是一位有趣的老头,明明是儿童漫画家,偏要装得一本正经。扣到脖子的中山装,加上一个油光光的大背头,一副上海才子的模样。站在他边上的三毛笑眯眯地看着他,俏皮得很,好一幅祖孙同乐图。

当我依次经过梨园大师周信芳(1885-1975)、俞振飞(1902-1993)和蒋月泉(1917-2001)的身旁,终于见到了陈逸飞的塑像。这是一件头像浮雕,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透过镜片仰望着天空,似乎还在构思他的“海上旧梦”。

花园般的墓园里有近一百座不同风格,不同材料,不同规模的塑像。除了现代名人,也有一些大革命时代的国民党将军,他们是中华民族的精英,是拯救祖国的英雄。

当我经过孙道临(1921-2007)石雕的时候,我的记忆里出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我在武康大楼对面的弄堂里上班时,几乎每天都会看到他晨练的身影。

我在这里还要提到一位对我影响很大的儿童戏剧家,中国福利会儿童艺术剧院院长任德耀先生(1918-1998),我的童年假如没有儿童艺术剧场以及他的儿童剧,真是不可想象。我至今还无法忘怀他的代表作“马兰花”。

在宋庆龄陵园里,除了名人墓园,还有一个外国人墓园,中国人民的好朋友内山完造(1885-1959)夫妇就长眠在那里。内山完造先生是中国著名文学家鲁迅先生的挚友,上海内山书店的创始人。中国解放以后,是他创立了日中友好协会,这样一位中国人民的真朋友。难道不应该永远怀念吗!

2010年10月16日於伦敦


上海虹桥名人墓园

断手再植之父陈中伟医生

儿童漫画家张乐平

油画家陈逸飞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老杨 回复 悄悄话 似乎他们并没有远去。

我虽然不是上海人,但从小家里就定〔文汇报〕,所以,对这些名字熟悉得很。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