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过高山,越过海洋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因身在此山中。
个人资料
正文

是败笔,还是杰作 – 记切尔希花展里的中国花园

(2007-05-30 12:57:19) 下一个
Untitled Document

切尔希花展在开幕的前一天,即五月二十一日举办了预展,虽说是预展,但是其意义远远大于以后的几天,因为在这一天,女王陛下将会亲临花展剪彩。据说,女皇这天在中国花园停留了整整七分钟。

我也在当晚的电视节目中观看了花展的预展情况, BBC 的一台和二台分别在晚上七点和八点各花了整整一个小时从不同的角度介绍了花展盛况。当天的电视节目还花了相当的篇幅,重现了 BBC 记者在北京颐和园同中国花园的设计者莱斯丽 . 布莱姆妮斯女士一起寻找设计灵感的过程。布莱姆妮斯女士出生在加拿大,曾经在 BBC 工作多年,对中国的文化和园艺有着极浓厚的兴趣和研究,她的设计理念非常简单,就是来自于中国文化中的阴阳原理。

这一天,在切尔希的花展上不仅来了许多英国大报记者,中国的记者也很关心首次在花展上露面的中国花园,另外,赞助商中国银行和苏格兰银行的首席代表都出席了预展仪式,预展中,还将对展品进行评奖。

但是,就在人们急切地等待公众开放日好亲自一睹花园真容时,英国的第一大报《泰晤士报》却采用三位中国学生的观点,抢先在报刊上发表评论,披露了这座中国花园的三处败笔,在公众当中引起了不大不小的震动。文章从中国风水文化的角度出发,指出了花园的龙墙上的卧龙,昂起的龙头没有朝东,从而犯了大忌。更大的忌讳是园中的菩萨摆放的位置太低,对菩萨不敬。最后文章也对菩萨的形象提出了质疑。

随后,华人的主要报刊之一的《英中时报》也在头版转译了《泰晤士报》的这篇文章。为了正本清源,作为一名亲眼见证这座中国花园诞生的华人,本人很愿意借《英中时报》的一角,并且从一名参观者的角度谈谈自己对这座花园的感觉和认知。

中国花园就坐落在花展场地的主要道路上,若你从斯罗纳广场地铁站出来,沿着斯罗纳花园路拐过切尔希桥路,然后从医院路转弯进入花展场所。两边排列的展位会将你引向一条主干道,不远处,一条模样相当威武的卧龙,昂着头,直对着主干道,从而吸引了许多人的眼球。花园前,人群涌动,不少人手拿相机,记录着花园的每一个角落。

当我的脚步停留在路边,仔细观望这座花园时,首先映入我眼帘的是那块巨大的太湖石。在太湖石的左侧,一张圆形的石桌和四个石凳,在古色古香的高墙衬托下,显得稳重而又安静。地面上,除了九块雕有草虫图案的马赛克方砖以外,一条细沙和石块铺成的小路迂回地穿越几块造型奇特的盆景石,很自然地将人们的视线引到了一个满月型的门洞,门洞就开在翘着龙首的龙墙上,雪白的龙墙除了月亮门以外,还在两旁开了几扇不同形状的花窗,从而使整堵墙充满了灵气。月亮门的上方挂了一块椭圆形的匾,上面的“花好月圆”四个小篆体恰到好处地点出了花园的意境。

花园是不能入内的,人们只能在花园外欣赏,而欣赏花园的主要道路只有一条,昂起的龙首恰恰就正对着这条人潮汹涌的主路,仿佛就是一个花园的守护神。我想读者可能已经猜到,我之所以这么描述龙墙的位置,是想说明,当人们在享受花园的美景时,是无暇顾及龙首的方位的,其实感觉上的方位在这里要比理论上的方位重要的多。在漫长的中国文化历史中,风水文化也在与时俱进,随着中国城乡的建设发展,大门必须朝南开的风水规范不是也被改良,以其它的风水原理修正了吗?所以,当一个花园的位置确定了以后,具体的方位结构不可能形而上学地一定要遵循东南西北方向。在中国的园林建筑中这样的例子一定不少。

我们现在就跟着花园的主题《穿过月亮门( Through the Moongate )》,进入龙墙的另一边吧。流水、亭阁、石桥、观音各就各位,池塘里的荷花,檐墙边的翠竹造就了典型的中国式的景观。远处一尊观音石像就坐在白色的灰檐高墙边,池塘边的岩石上。池塘里一朵正在含苞欲放的睡莲随着长长的花茎轻轻摇摆,几张硕大的荷叶漂浮的池塘的水面上,使我不由自主地联想起观音和莲花的关系。凭着我当时的感觉,我无法想象,要是按照这三位中国学生的风水观,将观音像放在一个相当的高度,是否会产生更加良好的效果,或体现出对菩萨的敬畏来。

我认为,将观音菩萨放置在高处的想法来只是自于人们自然的思维逻辑,在人们的常识中,敬畏和仰视往往联系在一起。但是,园林不是庙宇,我们何不浪漫一下,将大慈大悲的观音菩萨与莲花为伍,这时也能产生另外一种美感和意境,这就是:“观音欲乘蓬莲去,青风拂柳亭愈静”。

关于对观音雕像本身的评价,我认为就更加不必太计较了。观音是菩萨,菩萨本无形,在佛教的教理中,我们只知道是观音为莲花所生,是无漏。因此我们平时所见到的观音,只是我们在凡世间公认的形象。如果觉得塑像有什么异样的话,只是说明塑像者对观音认知的不同罢了。

所以如果按照中国的园林创始学说,不顾地点、场合一味地死抱着一成不变的风水规则不放,就不可能创造出千变万化的中国园林来。布莱姆妮斯女士设计这座中国花园的初衷是“西方认知东方( West Meet East )”,是为了向西方传达一种东方的元素。就像中国的国粹京剧一样,大家一定看到过西方的京剧爱好者演出的京剧剧种,这些人中,大多数都是拜过师傅,经过长期的勤学苦练才达到演出水平的,在他们的演出中,我们除了敬佩以外,没有谁会断论这种演出的不伦不类,早已脱离了京剧的本质。

站在花园边的大路上,夹在众多的人群中,我再一次地望着花园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石,在这位西方设计师的努力下,通过来自中国的六人工程小组的手艺,平心而论,还是演绎得相当的神似。要是说有什么需要改进的话,我个人的意见是不必在意《泰晤士报》的评论,但是若能使花园显得更加简练一些,也许效果会更好,因为美丽的东西往往就蕴藏在简单里面。花展上的许多其它花园尽管设计的相当简练,也一样征服了众多参观者的眼光。

在离开中国花园的时候,我忽然注意到在龙墙的另一面月亮门的上方,还有一块匾,上面是英文草体:“月来洗心( Where the moon come, wash the soul )”。纵观花展,尽管中国花园只是得了个铜奖,可是,连月亮都有盈有亏,何必太在乎什么奖项呢。当我们随着设计者的脚步穿过月亮门时,也来好好地用心体验一下“月来洗心”的感觉。这不正是中国花园的意境,是向西方世界所传达的中国元素吗?

2007 年 05 月 27 日於伦敦

 

花展上展出的中国花园前花园的一角
繁花似锦,一条幽径带你穿过月亮门

观音、石桥、莲花、翠竹

楼台亭阁是中国园林的重要标志之一
荡气回肠的意大利花园

现代感实足的城市庭院

这件日本作品表达了设计者对儿时的回忆,取名“云亭”,显得遥远而又温馨
好的庭院一定离不开雕塑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静水子 回复 悄悄话 同意你的观点,这个中国园相当成功。
文学门外 回复 悄悄话 你好,我是LESLEY 的朋友,她想跟你谈谈谢谢你,怎麽联系你呢?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