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过高山,越过海洋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因身在此山中。
个人资料
正文

参观泰晤士小镇有感 - 旧貌新颜上海情(六)

(2010-12-22 13:02:59) 下一个

序言:上海是我成长和成熟的地方。近年来,上海在我的眼里慢慢地变得陌生了,可是却不会改变我对她的感情。因为这座城市承载了我太多的得和失,太多的爱和痛。

 

若干年前,我在英国的BBC电视台看到过一则短片,介绍了一个叫做“泰晤士小镇”的绮丽风光。当电视画面上出现了教堂、别墅、街道和码头的时候,当特写镜头对准了路灯、指路牌、咖啡馆和露天雕塑的时候,如果没有解说词,我还真以为该小镇就坐落在英格兰的某一个角落呢。其实这是上海松江区新建的一个居民小区。松江原来只是上海西南角上的一个郊县,为了适应上海改革开发的大潮,上世纪九十年代被升格为区。那时候我边看节目边在想,下一次回上海时一定要亲自去看一看这个充满了英格兰风情的“上海小镇”。

 

由于各种原因,我的这个夙愿直到今年才实现。为了参观世博会,我五月份去了一次上海,并见到了曾经共同在丹麦生活过的其他两位上海老乡。我们三位如今居住在三个不同的国家里,彼此很少见面,倒是上海世博会让我们相聚在一起。

 

三位老友见面,自然会相约到某处一游。这时我突然想起我数年来一直未能完成的计划,想不到他们也正有此意,于是我们从上海的朋友那儿借了车,来了一个“泰晤士小镇”自驾游。

 

我们避开了车流的高峰时刻,中午从静安寺出发,在不知不觉的谈笑中,佘山风景区,松江大学城先后从我们的身边溜了过去。约莫一个小时的光景,我们的车停靠在泰晤士小镇的一条马路上。

 

走在人行道上,看着身边红砖砌成的别墅群隐藏在雕花的围墙背后,我们可以感觉到这些房屋的主人身价不菲。我们在丽斯花园(Leeds Garden)前停下了脚步,花园的围墙上,墨绿色的中英文字符旁边还有两块矩形的镀金装饰,像似英国皇室的盾牌。花园入口处还有门卫,只见他穿着带有黄色镶边的红色制服和大盖帽,外观上颇像英国的皇家卫兵。可是,我们横看竖看,总觉得一个中国人全身裹着外国制服,显得滑稽可笑。

 

从路边的导游图上来看,小镇上的马路呈不规则的弧形,这些马路将小镇划分成好几个居民区,每一个居民区都有一个英国式的名字,什么肯辛顿花园、汉普顿庄园、维多利亚花园或者切尔西庭院等,听上去与伦敦的地名十分相似。还有更绝的,一条自西而东穿越小镇腰部的小河也叫做泰晤士河,俨然以小伦敦自居。

 

马路上,人物雕塑随处可见,这些雕塑不仅有普通老百姓,也有丘吉尔、牛顿、莎士比亚这样的英国名人。小镇各处的房屋也都是仿照着英格兰各个时期的房屋风格建造的,既有维多利亚时代的,也有伊丽莎白时代的。

 

马路旁除了一些茶室、咖啡馆或饭馆以外,几乎没有见到其它商店。不知道当地居民的日用品应该到哪里去购买。我们观察了一下,这些商店的生意都很清淡。我们在一家叫做咸亨酒店的中餐馆里用午餐时,诺大的饭厅里,只有我们三个人。

 

吃过午饭,我们随便浏览了一下饭店对面的一家房屋中介的房产广告。得知平均房价一万六一平方米;一套建筑面积约五百平方米的别墅要一千三百万。

 

小镇上唯一火爆的场面是婚纱摄影。各个角落几乎都能见到他们的身影。尤其是在镇中央教堂前的大草坪上,到处都是一对一对的新人。他们穿着婚纱,在摄影师和摄影助理的指挥下,摆出各种撩人的姿势。

 

小镇上随处可以见到待租的店面,街道上只有三三两两的游客,几乎看不到居民,而且绝大部分房屋的窗户是紧闭着的。就连风光秀丽的华亭湖边都少见人影。这在一个到处都是人的中国城镇里,特别是在这样一个砸下重金,奢华精致的住宅区内确实少见。我们甚至觉得游客的人数还没有拍摄婚纱的人员多。看来,我们在这里吃晚饭都会显得多余,为此我们决定不再久留,转而开车去不远处的青浦区朱家角用晚餐。

 

在去朱家角的路上,我们不禁提出了这样的疑问:如果这里是旅游区,怎么这么少的游客?如果不是,这里的居民都到哪里去了?若全在工作,难道没有老人和儿童吗?唯一的解释只能是这里大部分的住宅是空置房或周末房了。

 

就这样,我们三个人你一言我一语,企图找到合理的答案。可是直到我们坐在了朱家角古风犹存的河边餐厅时,还没有谁能说服得了谁。

20101119日於伦敦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Bluelight涨停突击队 回复 悄悄话 和杨斌在沈阳搞的荷兰城没两样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