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留痕

我要用我的笨笔头,对抗记忆的不足,让岁月留痕。
正文

是有必要提高在教育孩子方面的理论水平

(2008-04-16 19:34:04) 下一个
很高兴看到你分享的这些做父母的心得。我也非常同意你的观点,做人家的父母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也不是天生就会的,真的是需要适当的学习,在孩子成长的不同阶段,会遇到不同的问题,就需要用不同的理论来帮助我们解决这些问题。如果想当然的,完全跟着感觉走,很可能在不知不觉中错过了教育孩子的机会,甚至误导孩子。
 
就我自己来说,在怀孕期间和孩子一岁以前,是比较重视这方面的学习的。有两本书据医生推荐,可以说是必读的圣经。一本是叫what to expect when you are expecting.另一本叫what to expect during the first year.两本书都厚厚的,一个月一章,讲得很细,每章都读了至少一遍,受益匪浅。后来孩子慢慢长大了,不像小的时候那么得娇嫩了,就放松了学习。有时候也会想到,是不是该去看看什么书,但是又安慰自己,孩子最需要的不是爱吗?我只要全心的爱孩子,难道还不够吗?
 
你的这篇文章,很及时地提醒了我。爱不是说爱就能爱的,如何爱孩子是有很多的学问,如果不学习这方面的知识,很有可能会好心办坏事。这真是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注意。你推荐的那几本书,我会尽量去找来看。
 
关于教育孩子保护自己,我也想分享一件事。一次在儿子的幼儿园,我把他送去以后,在跟老师讲什么事情。这时候听到儿子哇哇大哭,原来是另一个小朋友把他手里的玩具抢走了。我以为老师会马上去教育那个小朋友,不能乱抢玩具。没想到老师先去教育正在哭的儿子,跟他说先别哭,你应该跟那个小朋友说I had it first. 接着又有别的小朋友有事,老师就忙开了,我离开之前,就没看到老师去教育那个抢玩具的小孩。说实话,我对老师的这种做法有些不满,后来跟朋友聊起这事,她说她家女儿的幼儿园也是这样的,这叫先让孩子学会保护自己,变得坚强,而不是有事就哭,靠老师来解决问题。我这才有些明白了。
 
没想到的是,儿子后来会用这些话来对付我。有时候做了让他不高兴的事,他会跟我说,mommy, that's not nice.真是让我哭笑不得。
 
以下是原文:
----------------------------------------------
分享——做好父母这件事
这是我参加一个读书会做的一次主讲的讲稿,发这里与大家共享——

各位朋友好!

第一次来参加读书会的时候听到有朋友提出是不是可以做一些实用性较强的推介,想起这两年来看过的一些家庭教育方面的书籍,所以毛遂自荐来做这一期图书分享。不过,我的这次分享并不是一本书,而是跟大家分享我个人的教育理念,这是非常个人化的理解,也许偏颇,而且肯定是不全面的。在此,我还必须感谢参加上一次读书会的郝老师、陈老师和刘老师。我对我的主讲内容做了一些必要的补充和修改,以便能说得更清楚、更客观一些。我的主讲题目是《做好父母这件事》,交代一下背景,我的小孩是2000年出生的,目前在上小学一年级。

做父母这件事说容易很容易,说难又很难。结婚生子,顺理成章得就做了父母。如果无欲无求无所顾忌,自然不会觉得做父母很难。如果对子女教育,对社会责任,对理想还有一些坚持,往往会在如何做父母这个问题上斟酌再三。我这个人是很愿意做母亲的,但在决定成为母亲的那段时间考虑的非常多——我对自己充满怀疑,怀疑自己是否有能力给孩子做一个正面向上的榜样,言传身教,让他获得与生活相安无事的能力,甚至我怀疑自己是否应该引导一个生命来到这个看起来肮脏堕落腐朽不堪的社会。所以,我觉得目前选择丁克的人越来越多,充分表明目前勇于思考的人越来越多。选择丁克也是负责任的一种态度。

我要推荐的第一本书,在上次的读书会上提到过,但大家手头的材料上没有,就是法国大思想家卢梭的《爱弥儿》。这里有一段这样的话:

我们生来是软弱的,所以我们需要力量;我们生来是一无所有的,所以需要帮助;我们生来是愚昧的,所以需要判断的能力。我们在出生的时候所没有的东西,我们在长大的时候所需要的东西,全都要由教育赐与我们。

这种教育,我们或是受之于自然,或是受之于人,或是受之于事物。我们的才能和器官的内在的发展,是自然的教育;别人教我们如何利用这种发展,是人的教育;我们对影响我们的事物获得良好的经验,是事物的教育。

人们只想到怎样保护他们的孩子,这是不够的。应该教他成人后怎样保护他自己,教他经受得住命运的打击,教他不要把豪华和贫困看在眼里,教他在必要的时候,在冰岛的冰天雪地里或者马耳他岛的灼热的岩石上也能够生活。你劳心费力地想使他不致于死去,那是枉然的,他终归是要死的。那时候,虽说他的死不是由于你的操心照料而造成,但是你所费的这一番苦心是可能被误解的。所以,问题不在于防他死去,而在于教他如何生活。生活,并不就是呼吸,而是活动,那就是要使用我们的器官,使用我们的感觉、我们的才能,以及一切使我们感到我们的存在的本身的各部分。

这段文字从深层次看就是在问我们对孩子的教育为了什么,是要让孩子如何生活下来,如何生活得有意义。

穿越这段文字来看我们现在的孩子包括我们自己过的是什么日子呢?目前的社会现状就是所有的人都在急匆匆往前赶。我小时候最常听到的是: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笨鸟先飞;到我生孩子的时候,又流行:赢在起跑线上、小太阳计划、零岁方案等等,从精子卵子相遇之前就开始抓教育质量,拳拳之心可鉴。可是这么做的内容相当单一,目的也相当单纯,一切似乎都是为了让孩子能考上好的学校,读到好的专业,出来找份好的工作,能有一份丰厚的收入,过上衣食无忧甚至奢侈华丽的生活。更令人无奈的是,即便有了这样的一份工作,还必须埋头苦干深怕被匆忙奔跑的人群给甩掉了。前段时间天涯有个帖子就是一个五百强企业里做行政的人员写的,说是在外企闲到发慌,生怕被社会甩掉了,希望能多做些事情。

可以说所有的人都在推波助澜:商人出于商业目的扩大;父母盲从,教育部门放卫星,学校、老师层层施压。而这些机构、人物又互相影响,织就了一张非常非常致密的网络,紧紧掐住大家伙的脖子,于是现在就是孩子叫苦,父母叫累,老师叫冤,学校叫屈,教育部叫乱。这也就是上次我为什么说学校的老师无法承担教育家的责任,因为他们已经被教学任务压垮,真的是承担不了更多。

我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教育理念呢?我想法和《爱弥儿》里提到的很相近。我认为,我的孩子首先他是一个独立自由的个体,他的到来不是自愿的,而是为了满足我做母亲的个人意愿。所以,在他成为一个独立个体前,我对他有抚养和教育的责任,我有跟他建立亲密关系的责任,而之后,借用《爱弥儿》里的话:

一个做父亲的,当他生养了孩子的时候,还只不过是完成了他的任务的三分之一。他对人类有生育人的义务;他对社会有培养合群的人的义务;他对国家有造就公民的义务。

他的责任不是教给孩子们以行为的准绳,他的责任是促使他们去发现这些准绳。

看起来要做个负责的父母很不容易,非常吊诡的是,父母参与到子女成长中多寡并不跟子女最终的成长效果成正比。也就是说,我们想做个好父母却往往不一定能成为好的父母。也许让孩子处于自然状态,跌跌撞撞得自行成长,反而比父母一步一步引导长大更利于他们在成人之后的生活。

下面推荐的一本书是《做好父母这件事》,这本书里有很多的实际例子,看过之后也许会无奈得发现原来我们日常里一些态度跟那些外行父母那么像,满心的愿望原来并不见得是孩子真正需要的。做父母实在不是一件一厢情愿的事情,想让孩子好,不等于能让孩子好。父母最想给孩子的,未必是对孩子有利的;父母最想对孩子做的,未必不是妨碍孩子的。

说到这里,我们必须反思一下我们想要给孩子的,和孩子自己想要的之间有多大的差异。我们想做的,是真正的发自内心想让孩子好,还是出于我们的面子、习惯、成见等等,期望孩子去实现的?记得几年前我曾宣称:如果我的孩子不想上大学只想读技校,我会跟他沟通后确定这是他深思熟虑的决定,我肯定赞同。等现在他上学了,成绩一般之后,我才发现那个宣称是我自以为是的潜意识造成的自我催眠式的民主家长作风。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在他成绩一般的时候,我发现我挺痛苦的。在痛苦里我明白在我潜意识里一直觉得这个儿子是不经过啥努力就能轻松带回前三名的那种,既然他能有这样的智力,怎么可能再去选择技校?既然他没有这样的可能,我做个姿态宣称一下,不是很民主很平和么。

瞧,思想这个东西一深入就露馅!

从他上学后,我做的最大调整就是我对他的期望值在改变。真的,一个孩子的智力一般来说是在出生就固定了,除非有后天的意外。而影响这个孩子成年后生活的不仅仅是智力,还有经历和情感。经历被大环境左右;情感生发的第一场所就是家庭,就是在父母身边。所以,我们要反思如何做父母。如何跟孩子一起成长,让自己也完整起来。

在反思中,我愿意推荐的第一本书是《圣经》,这是一本叫人学会谦卑的书,而不会因为自己已有的知识沾沾自喜。我知道在座的有好多对佛经有兴趣甚至研读得很细致。我说一些浅显的读后感。在读圣经和金刚经时,我都看到了“虚空”这个概念。不同的是,圣经里的虚空是神造就的,我们在虚空面前如此渺小无知无力抵挡,世界对我们来说很大有很多很多的知识是我们不具备的。而金刚经里,人可以修炼成虚空,对每个人都有佛性,在了悟之后,我们也能跟如来那样无寿相、无人者相。。。。应该是我个人修为不够,我只能体会到自我的渺小和无知。

而作为父母,面对一个孩子,要协助他走过一段单向的无可挽回的时间,我实在没有能力对自己说:我能!摸着石头过河,我们都该谦卑下来,在生命的成长面前,经验是可贵的,经验也是可鄙的。我们可以说所有的经历都合理,可是,是不是能在谦卑中寻找一条相对合适的路?(吊诡的是,谁也不知道那条路在哪。)

尤其对我们这些在儒家思想体系熏陶下成长的父母们,即使没有读过四书五经,即使从未学富五车。可谁没听说过: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谁不知道孝道两个字?长辈的面子很多时候比孩子的生存更重要。说个事,一个月前考虑大纲的时候有同事看到,就说了小时候的一件事情。她和哥哥弟弟还有爸爸一起在客厅里坐着,突然爸爸放了个屁,弟弟说,爸爸放屁。结果爸爸勃然大怒,说他胡说。呵呵,我们都知道放屁是正常的生理现象,但这个父亲就不能容忍自己在孩子面前承认自己放屁。同事说,她觉得父亲是想保持自己威严的长辈风范,其结果却恰恰相反。

天涯上有个红了很多年的帖子,是武志红的《谎言中的NO.1,没有父母是不爱自己的孩子的》,这个标题可以用另一个俗语取代:天下没有不是的父母。说实话,用动物界的自然法则来解释可能比人类社会的家庭环境更配得上这标题。帖子里那么多的人现身说法,讲述自己的血泪成长史,甚至直言自己很变态,没有安全感,对他人的感情有依赖,在情感上无法独立。

我一直觉得,那么多伤害了子女的父母不见得是主动、故意得伤害。可为什么生活中就存在这么多赤裸裸的问题呢?就因为这些父母不懂该怎么做父母,他们也许跟自己的孩子一样可怜拥有被伤害的成长,却不知道如何自省,如何走出原有的氛围去学会做父母。因为狭隘,因为骄傲,因为无知,也因为胆怯。所以,真心得推荐大家读读《圣经》,学着谦卑下来,学着跟孩子一起成长。不会没关系,承认不会不是软弱,不会让孩子瞧不起的。

其次要给大家推荐的是一系列书《为孩子立界限》、《和孩子划清界限:成功训育儿童自律的法宝》、《过犹不及》。这几本书都在教我们如何学会分辨:我、你、他/她/它的关系。如何处理这些关系之间先后、轻重。这些书都用些生动的例子说明问题。让孩子知道什么是自己的责任,什么不是自己的责任。什么是应该行动的,什么是需要遵守的。可以说,这些书籍是手把手得教会大家如何与社会、与朋友、与家人相处,教会大家如何保持自我,如何保持内心的独立和平静。——中国的父母,都很操心啊。利用:父母总是为你好的这个百试不爽的俗语参与到孩子的生活里。参与、帮助、甚至直接代替了他的生活。这可以说直接影响了孩子创造未来的幸福生活的能力。

那么做父母到底该如何帮助孩子成长呢?在给予孩子自由成长空间后,做父母的并不能放任自流。要学会热情的旁观,适时的给予帮助。在这方面,我推荐的是《让孩子吃点苦-挫折教育的55个细节》、《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

前一本书,见仁见智吧。55个细节完全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有删改,毕竟孩子是很个性的,孔夫子几千年前都开始因材施教了,现在我们当然也无须拘泥。后一本书呢,是一本非常非常适合操作的工具书。在这方面我真的佩服老外,中国人唧唧歪歪半天说理的东西,他们就用表格清清楚楚给你分析明白了。

说到底,还是要做父母的明白:挫折是客观存在的。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既会有让人快慰的成功,也会有各种令人烦恼和痛苦的挫折。我们不可能一辈子替孩子挡风遮雨,让孩子生活在温室里。生活是他们的,还给他们。吃过苦的人,才知道糖是甜的,才会珍惜这甜蜜的滋味。

经过挫折不可怕。可怕的是被挫折吓坏,一蹶不振。这也是做父母不愿意孩子经受挫折的一个原因吧。针对这样的情况,我们需要引导孩子学会学习。被挫折吓倒,有几种情况。一种是情感上接受不了;一种是知识上跟不上了

。情感上的问题,情感解决。做父母的要承认孩子失败的挫折感,失败乃成功之母等等名言信手拈来。当然更主要的是要让孩子知道:无论怎么失败,父母都是可信赖的伙伴,会替他加油为他鼓掌!结合孩子的自律教育,总结了一句话:给孩子无限的爱和有限的好。让他知道父母永远是无条件爱他的,但他的必须为他自己的行为负责。看过《发条橙》的时候,觉得小亚历克斯非常可怜,因为他从父母那里得到的是:有限的爱和无限的好。当爱到头了,好也就结束了。这样的情况下,要孩子成功度过挫折期很困难。

而知识上的挫折需要在谦卑下来后,告诉他该如何学习,而不是学习什么。知道多少,说明一个人的眼界;而知道该如何知道,那是一种智慧。一个有学习能力的人,是可以通过身边的一切途径获得自己想要的知识。获得知识不仅仅学校上课这一条途径。豆瓣上有人给我邮件说孩子看着很聪明,啥啥都会,就是学不会被老师骂怎么办。我回答:他智力上有问题吗?他行为上有问题吗?如果没有,现在成绩一般,会妨碍他以后成长为一个合格的公民吗?如果不会,担心什么呢?

在此,为大家推荐的是《打造儿童阅读环境》,这本书最适合的阅读人群是小学老师。我将书送给了儿子的班主任。可惜目前的教育局、学校给予学生和老师如此巨大压力的情况下,我实在不看好。那么学会阅读,也只能依靠家长了!

说了这么多知识性的东西,其实要做一个好的父母,最重要的还是要学会爱!没有爱的人生是悲惨的。不会爱的人生是残酷的。不知道如何爱的人生是混乱的!成为父母的人应该都经过了很多种爱,如何面对如何处理各种爱的局面想来都会有自己的观点和意见。所以,请以身作则,告诉孩子那些让人心旷神怡的感情是怎样的,我们该如何对待老人、对待孩子、对待朋友、对待邻居、对待陌生人。我们要用什么样的胸怀面对我们的过去将来,我们是怎么样得爱着这个世界和我们身边最亲密的人!这——书太多了,请大家自行选择!

谢谢大家!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